刘汉权
推进四川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四川体育强省的重要前提和应然举措。自1951 年组建篮球、排球、田径专业队开始,经过几代人60 多年的不懈拼搏与探索,四川省竞技体育实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期间,学界对四川省竞技体育发展也展开了多形式、多领域的深入研究,很多成果对相关政策制定、优化布局、备战大赛、提升训练竞赛成效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高质量发展和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体育相关战略推进交错叠加,对省域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文章立足四川省竞技体育实际,通过梳理和分析四川竞技体育发展状况,揭示存在的现实困境和致因,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以期为开创四川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助力。
高质量发展就是高水平内涵式发展,是由大到强的显著表现。四川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就是指由体育大省转变为体育强省的内涵式发展,其中涉及竞技体育发展定位、项目布局、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重要内容。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晰四川省竞技体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四川省竞技体育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3 个阶段,即重在争取名次,靠名次积分来竞争排位的总分战略(1979—2005 年)、总分基础上的金奖牌战略(2005—2017 年)和重在争取金牌和冠军的金牌战略(2018 年至今)。其中,每一阶段发展战略的转变,都彰显了四川省竞技体育工作的改革与进步,但由于多种原因,后续的金奖牌和金牌发展战略始终带有总分战略的影子。目前,金牌战略发展理念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金牌战略”的理解还不深入,其中金牌思想、金牌精神、金牌标准、金牌管理、金牌要求、金牌质量、金牌效率等内涵还未形成广泛的共识,尽管自2018 年以来,四川省竞技体育教练员、管理人员思想意识都得到极大转变,但受以往总分战略的影响,仍有相当人员未能完全转变,思想格局、心理定位、思维方式、工作标准和自身要求过低,创新创造意识不强、追求卓越拼劲不足,这些与金牌要求金牌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之,思想意识不能与时俱进必将导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形成金牌战略应有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格局。
四川省目前从事专业竞技训练的单位有1 院4校,即四川体育职业学院、省水上运动学校、省陆上运动学校、省棒球垒球曲棍球运动管理中心和邛海水校。运动队训练备战模式是按照国家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执行,人事、财务、监督、审计都是按事业单位的规定运行,这种“举国体制”为竞技体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随着竞技体育进入“新时代”,市场经济和产业的飞速发展对体制内办体育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实践证明体制内在的规定性和程序性,能有效保证工作的公平性和合法性,但相对市场机制,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合理性,加之竞技体育的不可预测性,冠军唯一性,这种弊端就更加明显。例如,很多高水平人才引进、顶级体育科技仪器购买等很多体制内较难解决、解决较慢而又需要迫切的工作,引入市场机制就能较高效地解决。因此,我省作为基础较差的体育大省,如何有效引进市场机制,合法合规合理的大幅度提高竞技体育运行和保障体系的效率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与资源配备及其转化率高度相关。受以往总分战略影响,四川省竞技体育在项目布局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如第十四届全运会共设置了35 个大项410 小项,我省相应开设了33 个大项369 个小项,只有击剑和蹦床2 个项目未设置。由此,尽管四川省对竞技体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递增,但因项目布局面广项多,仍被稀释,每个项目备战经费增长有限,甚至减少,这显然未体现目前实施的“金牌战略”。另一方面,项目投入的转化率较低。如游泳项目,全省共有692 个室内游泳馆和5 个以上具有承办国家和国际顶级赛事的场馆,全运会游泳项目设置了37 小项,四川省几乎全项参赛,但遗憾地是游泳项目已经连续9 届未能拿到全运会金牌;水上项目的赛艇和静水皮划艇我省开设了28 个小项,但第十四届全运会未获得1枚金牌,其中赛艇一个8 人艇的每年花销经费大约是激流回旋整个项目一年的经费,而激流回旋共设置6 个小项,2022 年度最高水平比赛获得了3 枚金牌,夺金成功率占到了50%;再如帆船项目,四川省开设了10 个小项,每年在帆船项目上花费占邛海水校二分之一的备战经费,但帆船项目12 年来未曾获得过1 枚全运会金牌。因此,从竞技体育的终极目的来看,项目布局不合理和资源投入较低的转化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违背了金牌战略突出重点、保障重点的原则,也制约着四川省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教练员、运动员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是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根据相关数据,第十五届全运会周期,四川在编专职教练员共有235 人,其中,高级及以上职称55 人、中级职称66 人、初级职称114 人,平均年龄39.6 岁,平均执教年限12.1年,在国家队执教的仅22 人,带队获得过全运会冠军的仅18 人,带队获得过奥运会冠军的仅有2 人,相对其他体育强省普遍偏少,且大多数教练停留在中低职教水平。第十五届全运会承担任务运动员有976 名,其中在国家队训练备战的仅60 余人,夺得过全运会金牌的仅42 人,获得过世锦赛、世界杯总决赛等世界最高水平比赛冠军的仅6 人,获得过奥运冠军仅有2 人,具备冲击巴黎奥运会金牌的只有4~6 人,总体上竞技水平较低。四川目前参与第十五届全运会周期备战工作的训练中心有19 个,其中没有带队获得过全运会冠军的训练中心主要负责人就有7 人,达37%。全川竞技体育系统担任项目责任人的有59 人,其中未带队参加过全运会的有24 人,而职业生涯未夺得过金牌的达到27 人,几乎占一半。这种高水平专业教练员、运动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总体数量偏少,难以适应高水平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省代表队比赛机会少,相当一部分未经历过高水平大赛淬炼和磨合,综合经验欠缺,特别是“三大球”“举摔柔”“乒羽网”等交手对抗性项目更缺少实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我省竞技体育成绩提升缓慢。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已经由经验驱动转变为科技驱动,体育科技成为引领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1]。四川省对运动训练中的医科服务保障日益重视,医科人数与一线运动员人数比例持续上升,从2013 年的4.94%增长至2022 年的11.06%。但全系统从事竞技体育科研人员仅有18 人,与其他体育强省相比,我省体育科研人才数量不足,加之经费保障、待遇等问题无法落实,导致难以留住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复合科研团队难以建立或稳定设置。此外,四川省竞技体育每年用于科研工作经费预算只有600 万元左右,主要用于运动队营养药品购置。其它各训练单位平均每年科研预算约800万,主要购买设备和团队外包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到各项目的科技攻关中。另一方面,配备科研服务的重点项目,主要以常规生理生化指标测试为主,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单一性,甚至相当一部分教练员不能有效使用先进科技器材,导致科研器材闲置浪费。此外,四川省至今尚未建立全省竞技体育大数据库,所有数据统计仍由人工录入,数据孤岛众多,呈现粗放松散管理状态。因此,当前如何加大体育科技攻关的保障力度,如何提升以先进科技助力竞技体育发展的效率,为四川省竞技体育注入新动力仍面临诸多挑战。
四川省竞技体育自1951 年建队以来,为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发达省市大多都是实施“金牌战略”),将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定为总分战略,其积分方式为全运会第八名计5 分,第七名计6 分,第六名计7 分,第五名计8 分,第四名计9 分,第三名计10 分,第二名计11 分,第一名计13 分。“总分战略”的本质是用数量取胜,不强求用质量取胜,在竞技名次上重点是全力争取前八名,项目布局上实行面广项多,人才选拔上不强求顶尖的天才运动员和我国最优秀的顶级教练员,训练质量要求上不追求精益求精,只需要满足前八名水平即可。虽然中后期实施“总分基础上的金奖牌战略”,其实也跟“总分战略”大同小异。四川省竞技体育依靠“总分战略”使竞技体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运会总分排名均列全国前十名,最好排名为全国第七名,为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转变打下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也充分证明“总分战略”符合各阶段四川竞技体育发展实际。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以奥运争光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有了重大转变,竞技体育发展不断从强调“为国争光单向度赶超发展”逐步向强调“多元化协调发展”演进[2]。2018 年四川竞技体育对标体育强省建设开始实施“金牌战略”,在推进相关工作中发现“总分战略”影响的较大。其中总分战略、总分思想、总分理念、总分规划、总分布局、总分标准、总分要求、总分训练、总分成绩、总分考核等总分备战核心要素60 年来已深入四川竞技体育人心,“船大调头难”。但需要强调的是实施“金牌战略”契合四川体育事业发展,契合体育强省建设内在需求,事实也证明战略实施的正确性,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中取得了22枚金牌64 枚奖牌的历史最好成绩。因此,我们在坚持“金牌战略”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总分战略”的影响长久性,以及对发展观念转变、项目布局、高水平人才的引进等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
职业化、市场化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显著趋势。四川省竞技体育目前处于“金牌战略”指导下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专业队管理由省体育局等行政部门负责,专业队建设由一类或二类事业单位负责,都是依靠政府财政支撑。其中,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都按照事业单位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工资福利待遇受绩效工资总额限制,绩效相对较低,在编在训金牌教练员每年的工资绩效20 万元左右,一般年轻教练员每年工资绩效仅5~6 万元,管理人员每年不到10 万元。相对于此,伴随职业联赛和各级各类社会比赛的蓬勃发展,“三大球”“乒羽网”等项目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体育产业培训市场出现“井喷式”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而且社会市场给与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或管理人员工资薪酬都比较高,职业篮球俱乐部主教练每年薪酬高达200~300 万元,一般教练员每年薪酬也能达到50~80 万元,远高于体制内专业队教练待遇。因此导致体制内专业队的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严重流失,大量流入到市场和沿海发达省(市)。另一方面,受相关政策制约,以及成都市购房指标、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及四川地处西部的区域劣势,又很难引进外省顶级优秀教练和运动员。可见四川高水平竞技体育专业人才的内培外引,防止人才流失工作难度巨大。
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决定竞技体育长盛不衰的决定性因素。四川省三级训练体系因多种原因,发展至本世纪初已逐渐消退或转变方式发展。目前,市(州)一级的业余体校大多数与教育部门合作,以“体教融合示范校”的形式共推“体教融合”发展模式。但由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很多时候难以同频共振,出现“两张皮”现象。其中,体教融合与青训后备梯队建设、统一竞赛体系建立、运动员进口与出口的渠道不畅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导致四川省青训后备人才项目多、人数多、但青训运动员质量不高,优秀拔尖的匮乏。而青训系统内部之间的价值缺失以及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导致多主体多渠道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合力仍无法形成。因此,在新发展阶段,着眼于四川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在打破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隔阂,实现真正的体教融合,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特别是社会受众广的“三大球”“乒羽网”项目运动员愿意进入专业运动队继续训练比赛,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四川省体育局2020 年出台了新版《四川省共建省优秀运动队实施办法》,旨在调动市(州)体育部门、高校、社会俱乐部等相关单位共建联办四川省优秀运动队的积极性。但在3 年间,现仅有凉山、德阳、成都等市州体育部门和金强蓝鲸、远达美乐等社会俱乐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与四川省共建了省级队伍,而多数省内合作共建的仍然是省二队、三线队伍。此外,四川省没有出台有利于竞体发展的金融扶持、免税减税、人才引进等配套政策,支持各类资源运动队政策不够健全、力度不大,引导大型企业参与竞体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氛围尚未形成。因此,目前我省竞技体育主办主体仍是政府,社会力量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力度很有限,没有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备战和人才输送等竞技体育关键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限制了四川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如前所述,与其他体育强省(市)相比,四川省竞技体育科技支撑力量较弱。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现代化科学训练的观念陈旧,甚至一些运动队和管理人员认为科研就是营养补剂、血乳酸和运动心率检测以及睾酮等相关指标检查等。二是科技助力训练比赛思维和认识存在局限,训练方法、手段原始落后。多数运动队制定训练计划以专项为主,没有考虑训练比赛科技含量问题,聘请的科医人员更多是辅助训练;数字化指导训练比赛不充分,缺乏数据分析和研究,更多依靠感觉和经验进行训练,与科研结合度不够。三是复合型人才缺乏和复合型团队不成熟。省内教练员更多从曾经的优秀退役运动员进行选择,其专项训练没有问题,但相当一部分角色转化后的教练员存在对现代科学化训练认识不足和不够重视的问题,这部分教练员难以有效借助现代训练思维、手段和科技成果来提升训练比赛成绩和表现。概而言之,四川省有组织的稳定的竞技体育科技攻关体系尚未建立,科技助力程度不高,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四川省竞技体育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补齐“科技”短板是其中重要一环。
面对上述困境和致因,四川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严格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备战总要求,紧紧围绕体育强省的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中竞技体育“全球化星火战略”和全面实施“金牌战略”,这是四川省实现体育强省,实现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略。目前四川省竞技体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当把金牌思想、金牌精神、金牌标准、金牌管理等“金牌战略”的精髓和理念牢牢植入每一个川体人心中,并聚力践行,不断提升竞体队伍的思想格局、心理定位、思维方式等水平。坚持用“赢”的标准选材,用“赢”的节奏训练,用“赢”的目标组队,用“赢”的比赛锻炼队伍,以高标准贯彻运动员选材到运动竞赛的全过程。针对运动队建设,需要切实解放运动队传统工作思维、训练思维、管理思维,深入践行“爱祖国、雄川体、闯新路、争第一”的四川体育精神。此外,四川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对外交流,探索实施新时期“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制定和实施专项计划,积极拓宽训练渠道,鼓励训练技术手段创新,争创更多高水平比赛机会,不断增强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比赛竞争力,确保我省优势项目的领先地位,并促使潜在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总之,四川竞技体育发展首要在强化精神引领,持续推进“金牌战略”并形成广泛共识,合力做好并精益求精备战亚运会、全运会、奥运会等各阶段各项工作,为竞技体育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资源是促进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3]。随着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仅依靠国家匹配资源已不能满足竞技体育的发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多主体共办竞技体育已经进入实践,并不断走向深化。四川省竞技体育也应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管理体制,释放多元主体的活力,充分容纳教育、医疗和科技力量,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发展层级。对此,有三点建议:一是守正创新,推动四川省竞技体育战略转型。其中,应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大体育格局,将奥运会、全运会备战与各市(州)竞技和青少年体育发展紧密联系,坚持“奥运带全运”“全运促省运”理念,用好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的“竞赛杠杆”,以全运会、省运会设项、规程及相关政策为抓手,通过共同培养、双计分、省运会排名以及实施贡献评定机制等方式调动地方积极性。二是有效调动社会高校企业等力量共同参与竞技体育。其中,创建“体制内+体制外”新型备战模式,开放全运会备战边界,广泛利用社会市场力量,充分调动全省备战资源和力量,吸引全省乃至全国各区、市(州)、社会组织、高校、企业、个人等参与备战。同时,有效采取“揭榜挂帅”制度和地方、高校、企业或协会等共建省队模式,积极调动社会、高校和企业力量参与备战,发挥社会各界的优势作用,实现资金结构的社会多元化和精英体育资源的共享,解决体制内难以破解的瓶颈问题。三是制定配套政策,完善社会办体育的政策体系。其中,应建立目标激励机制,增设训练单位专项奖励性绩效,健全运动员、教练员成绩奖励机制;实施阶段性评估,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训练、比赛、管理、信息、科技、保障等各要素纳入其中,立体化、多维度地考核评价备战工作实绩,特别是要把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大赛成绩作为对市(州)政府、省级部门、训练单位和共建单位考核重要指标,激发各级主体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优化项目布局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四川省竞技体育要立足实际,对标体育强省竞技体育任务和全国排位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厘清项目布局思路,针对奥运、全运会等目标任务进行分类指导。其中,要坚持“巩固发展优势项目、做精做强基础项目、优化调整弱势项目”布局思路。具体上,重点发展跳水、体操、花样游泳、曲棍球、艺术体操等“小灵巧”优势项目,做精做强田径、水上等基础项目和金奖牌设置较多的项目;促进射击、拳击、武术、棒球、垒球等潜在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深入实施“三大球”振兴计划,推动足球、篮球、排球全面崛起;补齐冬季项目竞技体育发展短板,加强与北方省(市)合作,加快推进冰雪运动专业运动队布局。同时,要优化调整弱势项目,通过深入调研,有步骤实施“瘦身计划”,形成层级清晰、重点突出的“金字塔”型项目布局。此外,要实施精准化预算和保障。其中,对备战类经费要进行精准化预算,突出四川省各直属训练单位在不同周期备战工作中的质量与效益,探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的备战经费分配方案;建议根据各直属训练单位在第十五运会周期承担奥运会(冬奥会)、全运会(冬运会)的金牌、奖牌、四至八名目标任务以及必须开展的备战工作事项,对应金牌标准、奖牌标准、名次标准给予足额基本保障;同时,根据直属训练单位、项目队在上一年度完成国际、国内大赛金牌、奖牌、第4 到8 名成绩任务以及下一年度必须开展重点或特殊备战工作事项,予以重点保障,从而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科研、医务等力量重点保障金牌项目,提高四川省奥运会、全运会备战效率。
稳定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是四川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技能、运动知识,还要培养体育意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念、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核心素养[4]。为此,要在国家层面的导向和助推下,不断弥补以往人才培养和供给的缺陷,树立开放融合的治理理念,让不同部门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作用,通过相互协同实现优势互补,积极对接社会、对接市场,推进更多主体参与竞技体育专门人才培养[5]。对此有4 点建议:一是要构建运动员全过程培养体系,可基于“体教融合”探索建立合理的“运动员学生的学业评价及学籍管理制度”,保障运动员成为“有文化、高素质、精专业”特殊人才[6];二是要建立后备人才培养大数据库和专业运动员档案,探索建立优秀后备人才多元选拔机制和精英运动员培养与选拔的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积极推行“国线—五线”人才梯队建设,优化青少年运动项目布局,尝试分项目建立幼教、小学、中学、体校、高校、专业队“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要建立高水平教练员培养体系,完善优秀教练员选拔、培养、使用、激励和保障制度,加强教练员培训力度,重视年轻教练员培养,建立具备教练员潜质优秀运动员后续成长激励机制。持续探索建立新型的教练员“准入与晋升”机制,调动基层教练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要打造高水平的复合体育人才团队,完善服务保障人才梯队建设,围绕科研医疗、科学训练等前沿领域,搭建体育科技人才汇聚平台和体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其中,要特别加大高水平竞技体育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立培养、联合培养与托付培养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建立起稳定的人才培养体系,确定四川省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的可持续供给。
如何保持自身优势,有效处理好赛训的衔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在运动成绩上谋取新的突破,是四川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对此有4 点建议:一是坚持实施科学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紧密结合项目制胜规律开展训练。其中,加强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实战化引入,一切训练、体能、技术、战术都要紧密结合实战;二是坚持不懈狠抓体能。其中,坚持以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模型为参照,强化基础体能、深化专项体能,构建体能训练标准,制定符合项目实际的体能指标和评价体系,成立体能专家团队对各项目进行分类指导、数据收集,切实提升体能训练的数字化和可视化水平,扎实开展体能强化训练,建议制定实施相关方案,增强备战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围绕全运会项目的制胜规律及特征,在条件允许下支持运动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事,以赛促练、以赛促提高,用比赛检验阶段性训练成果,打造与全运会相匹配、相适应的阶梯式、常态化、程序化的赛训结合备战体系,有针对性解决“三大球”、摔跤、拳击、柔道等交手对抗性项目与因与国际顶级队伍交流比赛对抗少、不能对照找差距,大赛水平能力低等问题;四是要精准把控运动员状态,把运动员的状态调节正式纳入常规训练,随时掌握运动员思想、生理、心理、竞技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应对,尤其是加强赛前、赛中、赛后状态的调节,让运动员的最佳状态在关键场次比赛得以最强发挥。
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和跃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对于竞技体育而言,运动员竞技能力大都存在“平台现象”,常常需要借助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来寻求再突破再提高。目前,可穿戴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平台等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中,通过数字监控、移动应用程序和互联硬件等创新为解决运动员训练和竞赛中实际问题,为预防伤病和康复与提高运动员运动表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7]。针对四川省科技助力竞技体育的实际情况,在后续的运动训练工作迫切需要在现代化、数字化的浪潮中寻找方向和切合点。对此,有4 点建议:一是切实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其中重点强化教练员、运动员科学训练的意识,提高应用先进设施设备的能力,推动训练过程的信息化,积极将现代科技融入训练和竞赛全过程,提升有效训练时间和训练质量;二是重视数字训练建设,建立数字化训练管理平台。其中,定期开展训练质量跟踪监测,通过强化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及时发现训练备战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优化解决,有效提升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的质量与效益;三是推进复合型训练保障。其中,重点加强机能监控、体能训练、运动康复、心理干预、运动表现分析、营养保障等科研水平提升,尽量按照重点运动员“一人一案一团队”思路,建立完善复合型科研保障团队,对重点运动员实施精准保障。四是加强四川省竞技体育人才“智库”建设。用“发展的眼光、国际的标准”积极借助国家体育总局智库资源,深化与相关高等体育院校的合作,并采取多形式邀请、聘请各相关领域专家成为四川省体育智库成员,聚集多方智慧,不断提高四川省竞技体育管理决策和训练竞赛的科学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而实现四川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尽管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四川省竞技体育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但也面临诸多机遇。其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是过程要求。依托国家和四川省的相关战略,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并从实际出发,紧扣体育强省建设目标和四川竞技体育发展“金牌战略”的相关部署,不断创新,突破困境,推动四川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