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楠
2022年,經歷了全球產業鏈的再次轉移,越南成為亞洲少數幾個受益國之一,GDP取得了8%的高增長,被世人贊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但進入 2023以來,隨著外部環境不斷下行,越南經濟似乎也逐漸疲軟。今年上半年,GDP增長率僅為3.72%,越南官方甚至不得不承認,今年的6.5%的增長目標可能無法完成。
唱衰OR喝彩?越南經濟到底是「一匹黑馬」還是「一現曇花」?本篇試圖從經濟與人文融合的角度去解讀越南的最新發展,以歸納出這個國家經濟變遷背後的底層規律。
【回望與追溯】
越南 熟悉又陌生
越南,是中國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鄰國,其歷史和文化與中國息息相通,
相互關係也源遠流長。其位於中南半島的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兩省接壤,西與老撾、柬埔寨相鄰。陸地國土狹長,南北長1600公里,整個國家總面積約329556平方公里,東西最窄處僅50公里,海岸線更是長達3260公里,被稱為「南海走廊」。
越南版的「改革開放」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越南經歷了多年的動蕩和戰爭後,黎筍領導的越南當局曾制定了恢復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畫,簡稱「二五計畫」,承諾:「十年內,社會將給人們的生活做好一切準備,要使每一個家庭都有收音機、電冰箱和電視機,還要滿足精神需要,天天聽到歌聲。」
但現實情況直接打了越南政府的臉,不僅經濟沒能得到恢復和發展,日子也越過越慘。其中最主要原因是越南政府陶醉於軍事實力的迅速增強,選擇了一種「大炮優於大米」的政策。
在所謂「印度支那聯邦」計畫指引下,截至1980年,越南在柬埔寨駐軍超過了20萬,在老撾的軍隊也有5萬多人,總計在國外駐軍超過25萬人,僅次於前蘇聯和美國。
當這個不可一世的「亞洲小霸王」為了推行地區霸權,將矛頭指向昔日夥伴的中國後,最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起初,越南還能從前蘇聯方面獲取物資。根據統計,越南在「二五」期間從前蘇聯獲得援助實際達到31.8億甚至50億美元,但這對正積極擴充軍備的越南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慢慢的,前蘇聯也厭倦了這樣無止境的援助,開始拒絕越南的援助請求。
彼時,越南民間有一則笑話說,黎筍向前蘇聯的首腦勃列日涅夫請求援助,勃列日涅夫說:沒有物品了,請自己勒緊褲腰帶。黎筍說:好吧,那請給點褲腰帶。這個笑話辛辣又諷刺,直接說明長期窮兵黷武的越南在經濟上毫無造血能力,只能靠友鄰施舍。
可笑又可悲的是,越南對自身的窘況並沒有正確清晰的認知。在越南的「二五計畫」裏,甚至規定了1980年全國生產總值要每年增長15%,但實際情況是,由於戰爭持續,國民生產總值多年都在2%左右徘徊。
不僅經濟指標實現不了,越南最基礎的農業指標也沒一個能完成,工業方面更糟糕。1977年之前,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指標沒完成;1979年之後,所有工業指標全部沒有完成,鋼鐵和水泥的年產量更是停滯不前。
到80年代中後期時,越南GDP僅50億~60億美元,人均GDP不到100美元,屬於世界最貧困國家之一。
中越停戰後,廣西憑祥的「鎮南關」再一次變成了「友誼關」,中國商品源源不斷從這裡進入越南,勉強維持了越南人的日常用品需求。
1991年,越南決定學習中國搞改革開放,以「革新開放」的名義將「廢除官僚統包制度,促進經濟發展」當成了核心任務。
同年,一家廣西企業與一家越南集團合資,在河內開設了和龍餐廳(H o a L o n g restaurant),開啟中資企業進入越南的序幕。
相比中國,越南發展經濟的決定,晚是晚了一點,但還不算太遲。
越南首先通過立法,讓農民有了長期使用土地的權利,讓國有企業逐步走向市場,實現優勝劣汰,並積極扶持私有企業。
不過,為了不影響到主體國有經濟,越南選擇了開放部分城市,興建工業園、加工出口區等方式發展經濟,並配套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來吸引外商投資。
經過不斷的優化和調整,越南經濟發展速度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公開資料顯示,從2001年到2006年,越南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6.89%、7.08%、7.34%、7.79%、8.43%、8.17%。
此時,雖然有部分中國企業看中越南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將部分紡織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此,但中國企業真正大規模進入越南,是2007年越南加入WTO之後。
中國企業在越南
同屬世界貿易體系的大家庭後,大批中國大陸及臺灣的投資者也隨製造業浪潮轉戰越南。其投資涵蓋包括紡織業、房地產、能源和金融等多個領域。
大陸及台灣地區的企業看中了越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低廉的生產成本和便利的出口通道,同時兩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聯繫,語言和文化的相似性也使得中國企業更容易適應越南的市場。
由於始終沒能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越南最吸引大陸及台灣地區企業的是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天然的地理優勢與較低的要素成本。
越南人口總數遠不及中國大陸,但經過20年的恢復,越南已擁有超過70%的適齡勞動力,可工資水平遠低於東盟平均水平。對比中國大陸、越南和泰國近10年製造業工資水平可以發現,大陸的用工成本要遠高於泰國和越南,分別是2倍和3倍。當大陸普通工人平均工資達到1000元人民幣時,越南工人的平均工資尚不足每月500元人民幣。
更重要的是,越南漫長的海岸線坐落著許多優質港口城市,這種地理環境,不僅讓越南可以通過陸路與中國等亞洲國家進行經貿合作,還可通過海運與美國、歐盟等重要經濟體往來。製造業參與區域生產網絡的交易成本和貿易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豐富低廉的勞動力和地理優勢帶來的低運輸成本,首先吸引了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以紡織服裝類企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前往投資佈局。
越南加入WTO後,與各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自貿協定為越南帶來了產品准入和關稅優勢,同時大幅降低電視、空調、洗衣機等電器的關稅,吸引了中國大陸TCL、格力、美的、蘇泊爾等家電企業蜂擁而至,紛紛在越南投資建廠。
由於越南許多工業園區政策幾乎與中國大陸一樣,中國企業在越南開工建廠駕輕就熟。特別是越南實行「四免九減半」(四年免稅、第五到第九年減半)的稅收政策,以及順暢的服務業,中國企業進入後更是如魚得水。
從最初的開拓市場到作為出口跳板,這些大陸及台灣地區企業在越南投資的家電產品,不僅用於供應本地市場,而且還出口至全世界各國。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地區,也成為台灣產業發展與外移的重要節點。見下圖:
與此同時,由於美國對中國木制家具涉案產品發佈反傾銷征稅令,促使中國木材家具類企業不得不謀求海外佈局。
看到越南便利的地理位置及各類貿易優惠政策後,許多中資如家居木材類企業也相繼佈局越南,進一步擴大中國企業在越南的投資版圖。
根據越南《西貢解放日報》的報道,2010年,越南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額達273億美元,增長近30%;中國大陸在越南正開展的直接投資項目多達749個。
但中國企業對越南的投資波動也較大,比如2012年中國對越南的直接投資大約為3.12億美元;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當年,就上升到23億美元,成為越南引進外資的六大主要國家之一。
中國企業的投資不僅促進了越南經濟的增長,也帶來了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傳輸,提升了越南的產業水平和競爭力。
除了中國,還有美日韓企業紛紛進入,也都成為越南利用外資的主體。
越南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越南貿易順差達8.63億美元,同比增長10%,其中在越的外資企業貢獻最大:全年越南中國企業進口額為568億美元,出口額為438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進口額為745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為884億美元。
2018年,為規避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制裁,特別是三年疫情期間,以電子消費品為主的許多大陸及台資企業,先後將低端產業鏈搬遷到了越南,加上東南亞的防疫政策緊隨歐美逐步放開,導致歐美訂單大量流入東南亞地區,才使越南撿了個「便宜」,爭取到全球產業鏈再次轉移的機遇。
【現實與展望】
越南 崎嶇又期待
近些年來,越南經濟猶如過山車,呼嘯著劃出一道道劇烈起伏、忽上忽下的峰谷線。
「冰火兩重天」的越南經濟
2019年,越南以進出口總值約5169.6億美元(是GDP的約2倍),首次超越深圳(進出口總值4167.2億美元),令人嚇一跳。
隨後兩年,越南進出口總值繼續超過深圳,並不斷呈上升態勢。
雖說拿中國一個省和越南整個國家的出口總值相比,未免有些大驚小怪,但深圳一直是中國重要的進出口強市,如今被越南逐漸超越,還是令人有些唏噓。
雖說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41個工業門類全部齊全的製造業大國,但也不得不警惕起來。
2019年,越南甚至提出在其獨立100周年(2045年)之際,進入高收入發達國家之列,迎來一片鮮花和掌聲。
那時的越南經濟繁榮如烈火烹油,在疫情黯淡的世界備受追捧。2022年,越南GDP全年增速達到8.02%,全球第一,創下25年來最高紀錄。
不過,經濟繁榮只是越南的表象,落後的基建與內部腐敗始終是其沉屙。
2021年,河內開通了越南第一條地鐵線路,全長僅13公里,卻修了整整十年。
中國企業主甚至稱,疫情後復工第一天,最先上門的竟然是索賄的警察。
擺在越南投資者面前的還有說不清的困難:政府機構的審核總是無比冗長,不經過打點基本沒有希望;基礎設施老舊,電力不堪重負;電商雖然普及,但快遞不僅慢還時常丟失;首都河內的大型醫院,許多連空調都沒有裝。
在投資者眼裏,越南像個大型「精分」現場:這裡有最新的5G和互聯網技術,但市民卻因手機信號不佳,被遊戲畫面冒充世界杯騙了錢財;建設的都是頂級的雲計算工廠,但最基礎的鄉村道路依然泥濘不堪。
造成這種場面的原因是越南作為承接產業鏈轉移的國家,憑借低廉的勞動力迅速成為了「出口導向型」國家,但問題也恰恰是由於經濟發展過多依賴外需,國內經濟增長後勁始終不足,帶來基建與教育一直跟不上經濟發展。
更令人擔憂的是越南的金融,根源是其曾被視為「最開放」的《外國在越投資法》。
1989年,為加快吸引外資,越南頒佈《外國在越投資法》,將外資持股比例從不超過30%提升到49%,銀行等個別行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為30%;此後,越南還不時放寬匯率浮動範圍。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越南經濟表現出色,不僅出口穩健,貨幣也保持了很長時間沒有明顯貶值,成為「下一個中國」的美好夢想似乎也越來越近了。
二十多年間,越南一直陶醉在外資不斷增多,也被「股市漲幅全球第一」的虛假繁榮所迷惑,大量熱錢幾乎都被引入到房產和股市,而非發展民族支柱產業。
但是,寬松的金融政策向來是一把「雙刃劍」。
2022年初,為應對美聯儲數次加息後的美元走強,越南央行開始不斷提高利率,在三個月內分兩次將基準利率上調了200個基點,以穩定貨幣、平衡外匯市場並控制通脹,卻給本國房產和金融市場埋下一顆「雷」。
這時期,越南股市的外資持股比例高達驚人的20%,國際資本更是趁著越南疫情出口繁榮之時,湧入越南,帶動股市、樓市、匯率大幅上漲。但此時的越南債券市場卻因信貸空間的收緊產生了外溢效應,影響到樓市。
2022年1~6月期間,胡志明市房價漲幅超過20%,越南首都河內的住宅價格平均上漲了20%~25%。
為了遏制房地產泡沫,越南政府這才想起監管曾經野蠻生長的債券市場,出臺了新的債券規則以規範債券發行和貸款。但洪水已經漫堤,匆忙地遮擋早已無濟於事。
前路崎嶇 值得期待
為了緩解危機,越南央行連續加息,並在2022年拋售了20%的美國國債,外匯儲備也一度降至864億美元。
即便如此,外資仍在大幅撤離,憂心忡忡的投資者還在不斷拋售手裏的股票。越南VN30指數持續處於波動下降狀態,並影響到房地產行業。
2023年第一季度,超過1800家房地產開發商在壓力下不得不選擇暫停運營。曾經被熱錢「圍獵」的越南,從「遍地是黃金」瞬間淪為投資的高風險之地。
越南更危險的是畸形的經濟結構:2022年全年,越南出口總額為3847.5億美元,當年的GDP剛剛突破4000億美元關口。也就是說,越南出口占其經濟總量的比例高達令人震驚的95%。
這也意味著一旦外需減緩,越南的經濟就會立即被打回原形。
更何況越南的外貿「熱火烹油」景象其實還是靠廉價勞動力維持,只有那些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的產品,才會交給越南的本土企業去處理,在全球經濟分工體系中,毫無話語權。
特別是越南薄弱的工業體系,使其無法擺脫對別國的依賴,相當一部分的工業中間品和原材料都來自中國。
經濟基礎不穩,工業體系沒能完全實現,自主產業又拿不出手,再加上岌岌可危的金融體系,越南經濟早已變得虛弱不堪。
但就此唱衰越南經濟也並不客觀,至少越南手裏還有兩張不錯的「王牌」。
首先是在越南經濟占比達到14%的旅遊業,一直發展勢頭良好。
越南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和歷史遺產的國家,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元化的旅遊資源,很受全球旅遊者的青睞。
2022年,根據越南旅遊局發佈的數據,全年接待旅客數量超過4000萬人次,同比增長近十倍,旅遊收入達到273億美元,同比增長31%。
同時根據Google Destination Insight的數據,越南在今年上半年全球搜索次數最多的旅遊目的地中排名第七;同時也是搜索次數最多的20個目的地中唯一的東南亞國家。
此外,越南在2023年人口已達1億,成為世界第15大人口大國,以及東南亞人口規模達1億的三個國家之一。
這不僅意味著越南擁有廣闊的中國市場,有能力吸引更多的外國直接投資資本,還代表越南背後富有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市場。
根據東盟統計,越南近70%的人口處於勞動年齡階段,正處於國際公認的「黃金人口」時期。
可以說人口將是越南最寶貴的財富,有條件發展多行業和多領域經濟,促進工業和服務業不斷發展。
不過,越南這些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受培訓率僅為67%,持有文憑和證書率僅為27%,也只能從事簡單的加工產業。
換句話說,如果越南能把握住「黃金人口」期,並為這些勞動者提供系統的教育和技能培訓,將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相反,如果政策不當,國家也將面臨就業不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社會弊端增多的動蕩時期。雖然前路依然崎嶇,但越南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