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融合: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4-01-08 06:55冯志伟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音乐

冯志伟

(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小学处在义务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开启少年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塔基工程。如何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提出的总要求,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想象力,充足的好奇心,达到美育和德育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应当认真思考的课题。

1 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美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养成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质量和水平。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中小学生要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2]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当充分理解和把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统一关系,围绕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要求,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从课程建设、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下功夫。其中,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任务,更是中小学生发展成才的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小学教育是德育美育的塔基,又是思想教育的启蒙阶段,关系到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养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应当发挥思政课的道德培育功能,而且应当充分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多学科同频共进、协同发展的教育合力,为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为后续更高学段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水平提高,关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音乐的内容和旋律,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社会经验。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美育教育,不仅使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德育和美育的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实现。这里的思政元素具有多元性,凡是符合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积极因素,例如音乐创新理论、优秀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等等,都可以纳入教学过程。而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端正学生思想和行为,则是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目标。

对于思政元素研究,学界主要围绕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在理论层面,主要关注课程建设、具体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3-6]。关于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小学音乐德育质量的实践探讨,则具体关注课程的教学环节和过程[7-8]。从成果来看,学界对于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育教学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将思政元素的功能定位,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等内容作为重点,而缺乏对小学音乐课程的育人目标,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的可行性,以及融入的原则和具体方案等方面的整体探讨,导致思政元素融入与提升小学音乐课程德育质量的关系研究缺乏系统性,也使得课程优化的路径方案缺乏针对性。为此,本文从小学音乐课程的德育与美育功能出发,探讨小学音乐课程的传统模式和时代要求,并从美育、德育、智育相统一、相促进的角度出发,分析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提升美育质量的可行性,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

2 小学音乐课程育人功能的现代要求

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的一切审美活动,包括欣赏自然美景、欣赏艺术等,都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在滋润人的心田,是铸就人的精神世界的有机部分。[9]狭义的美育,则指人们自觉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学校中的艺术教育,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规划目标,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符合认知的审美感化。小学音乐课程是儿童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课程教学中,通过歌唱、舞蹈以及乐器演奏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听觉之美,形成内心情感之美,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艺术情趣,进而陶冶情操,是小学音乐课程开设的重要目标。

小学音乐课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科目,也是实现儿童“美育”进而达到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即“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音乐课程“美育”的任务是在教师的讲解、演奏和引导之下,培养儿童参加品读、演唱和演奏音乐实践,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逐渐形成发现、认识、鉴赏甚至创造音乐美的能力。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音乐“美育”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够深深地感染受众,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对学生构建理想的未来生活大有裨益。小学音乐课程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实现“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小学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创造潜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和国家在重视音乐教育教学的同时,也对音乐课和育人使命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小学艺术课程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10]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更是为基础教育的完善发展指明了方向。

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的文件精神,小学音乐课程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通过对贵阳市H区部分小学调研走访,我们发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变化。

首先,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一方面,增加音乐教学课程的学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邀请具有音乐专长的师生开展微讲座、微访谈等活动,使音乐教学深度得到加强,质量得到提升,使音乐学习既在课程之内,又在课程之外。

其次,重视音乐教学实践。通过课堂学习,以及课外的合唱团、音乐会、歌唱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编和演出音乐作品,并通过评奖评优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调研中发现,当音乐教师教唱小蓓蕾组合原唱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首儿童歌曲时,有位小同学发现曲调欢快与雨纷纷的天气有些不协调,认为配词应当书写新时代小学生的达观向上,遂将杜牧的原诗重写为“雨过天晴景清明,繁花似锦草青青。酒家牧童皆旧事,纸鸢竹马踏歌行。”这首新词配上欢快的配乐,唱起来灵动洒脱,唱出了少年儿童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热爱,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再次,促进学科协同创新,共同完成“美育”目标。具体而言,学校通过集体研讨,搭建音乐课与美术、舞蹈、语文、体育等课程的联系,将音乐学习和欣赏融入具体课程之中。在贵阳市H区某校语文公开课中,语文老师讲授毛泽东同志的作品《七律·长征》时发现,单纯地让学生去朗读和背诵,学生难以感悟蕴含在诗中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心。于是,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她将语文和音乐课协同,把课堂搬到音乐教室去上,通过红色经典音乐的欣赏和歌唱,叠加视频图像的背景烘托,让全班师生都经历了一次红色文化的洗礼。课程结束后,随机采访的几位同学既可以背诵原文,又能通过歌唱表达自己内心的深深感动。

最后,弘扬民族音乐,侧重学生个性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劳动号子》等优秀的中华民族音乐,不断鼓舞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学校又选取《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优秀曲目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充分挖掘贵州多民族文化特色,在教辅活动中增加仡佬、彝、苗、布依等民族特色的山歌的欣赏和学习,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创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此外,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总体来看,改革创新成为小学音乐教学主基调,且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根据调研和观察发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就社会层面而言,小学音乐课程的美育价值目标实现程度不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社会、学校和家庭经常对音乐课程价值存在偏见,认为其在学生教育评价中属于辅助性的学科,并不能直接提高数学、语文、英语等面向升学考试的课程的成绩,因此对音乐课程的开展缺少关注和支持。此外,小学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取向。“不论是从教育对象的培养上,还是从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都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运行。”[11]部分小学生学习音乐,往往只片面地追求评奖定级,并将其作为升学就业的敲门砖,虽然学习音乐之“术”,却很难领悟音乐之“道”。

就学校音乐教学开展而言,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存在短板。几名音乐教师承担着全校音乐课程的情况较多。同时,具有音乐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历的“双师”型人才稀缺。学科背景和学科功底的欠缺,导致音乐教师的德育素养参差不齐,难以深刻解读音乐蕴含的重要意义。

就具体教学内容而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音乐比重不足。小学音乐课程是学生感受经典音乐的重要领地,在这里汇聚了中华和世界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赏析中国民族音乐乐理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等内容,并未能够得到高度重视,造成学生对民族音乐从基础知识到传唱内容再到演奏形式等认同感不高。例如,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生成于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中?应当如何用简谱和五线谱来看待传统音乐表现模式?如何在现代进行歌唱和演奏?古代的唐诗、宋词和元曲又具有哪些在当今传唱的可能性?中国传统音乐相比西方音乐存在哪些优势和特色?哪些经典歌曲需要我们多加传唱?如何进行传唱?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中的失位状况?这些问题看似深奥,但只要结合现实引发小学生思考,就能够对他们后续深入思考这类问题埋下良好的种子。就目前而言,小学音乐教学过程,至少在音乐理论的层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不充分。

当然,这些困境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但并非不可克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的总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这些问题,确定小学音乐教学的总原则,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并加以实施。那么,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积极将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各种优秀元素实现德美融合,就为化解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困境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

3 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美育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培养和调动人的想象力,有助于激发人的灵感,激活创造力,也有助于通过感性、生动的途径,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施智育和德育。[9]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是摆脱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困境的可行路径。

第一,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助于提升音乐课程的地位。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能够通过旋律和歌词等载体,较为直接和明确地分享相关价值理念,加强学生中华文化的基本素养,显著提升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从而最终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同时,各学科协作的方式,使音乐课程成为有效的连接纽带,也有利于减少社会和家庭的偏见。

第二,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化解师资力量不足的短板。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学校之力,构建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撑的有机联系。例如,就音乐课而言,除了音乐教师的音乐演唱、演奏和鉴赏等内容,还需要在课程教学材料选取和讲解层面得到历史、语文、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的智力支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专业性和专门性的问题,可以由相关学科老师来讲解,各学科组成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确定任务和分工,从而保证音乐和其他课程教学的协调联动。这既能极大地弥补音乐教师数量和素养上的短板,又能发挥不同学科专业特长,使课程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有深度。

第三,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经典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学习和传唱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曲目,传习中国民间音乐从而热爱中华文化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在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歌颂党和国家、歌颂人民的优秀作品得到选用和学习,中国民乐文化更是能够得到弘扬和传承。同时,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力量的加入,可以较好地实现中国民乐的古今比较、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使小学生在音乐课程中获得关于中华经典音乐、关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全面认知。

第四,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充分运用音乐相关载体的优势,助力小学“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的实现。首先,唱响立德树人的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音乐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通过举办各种音乐论坛、艺术活动、合唱展演等方式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显著增强育人的实际效果。其次,鸣响课程改革的主题曲。音乐课程的开课率持续提高,课堂内容的不断充实,能够在满足教育教学标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美育政策制度体系,促进新时代美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再次,奏响协同育人的交响乐。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能够提高美育课程的地位,促进社会和家庭对音乐等课程的重视程度,构建“师生家校”一体化发展格局,激发学校美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最后,吹响改善条件的集结号。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能够在明确的目标下,配备能力较强的师资力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音乐乐器、音响设备、音乐教室等各个层面的物力支持,有效保障美育的效果。

4 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方式

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具有现实可行性。在小学音乐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需要积极探讨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方法,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全面优化,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好准备。

4.1 思政元素融入审美情感的教学目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古今中外每个时代都有艺术精品。优秀的音乐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事件的起承转合,反映着民族的呼声,寄托着人民的希望。任何一个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想性和实践性。在音乐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既关注艺术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旋律、节奏本体等特色,更要重视音乐的艺术主题、创作背景和创作时代脉搏。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团队需要深挖音乐艺术精品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真善美。例如,中国经典音乐《红色娘子军》就是一首红色主题的经典歌曲,传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奋斗牺牲的红色记忆。音乐教师在这首歌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历史背景,学会感受革命的精神和气质。只有这样,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存储,红色记忆才能够绵绵相传、生生不息。音乐任课教师团队应当做好历史背景的铺垫,善于为小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启迪小学生的幼小心灵。再如,我们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参观学习活动中,在遵义市习水县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学会了一首经典红歌(详见图1),名为《我打草鞋送红军》:“赤水河,清又清,我打草鞋送红军。穿上草鞋翻山岭,北上抗日打敌人。哎咳唷,哎咳唷,北上抗日打敌人。”参观结束后,我们把这首歌提供给贵阳市H区部分小学,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教辅资料。党史学习教育,为任课教师展现了这首歌生成的深厚历史背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这是在遵义会议之后,由毛泽东同志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贵州、四川、云南三省,巧妙穿插于国民党反动派重兵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战中大量歼敌,掌握战场主动权,取得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怕牺牲,更是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草鞋虽小情谊深,红军群众心连心”,一首简单的民歌,却蕴含着深厚的爱国热情,质朴中充满着力量,精炼中透露出真情。一曲唱过,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爱戴的形象映入学生脑海,不仅让他们在音乐上感受到美,而且更加深了“童心向党”的信念,为思想和灵魂带来一次洗礼。

图1 根据四渡赤水纪念馆播放曲目整理的乐谱图

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应当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的传授与音乐作品完美融合。而如何将美育、德育融入音乐鉴赏,循序渐进、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地育人,是音乐课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2 思政元素融入音乐艺术精品教学过程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经典的音乐作品从来不缺乏深厚的文化意涵和底蕴。在浩瀚的音乐发展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的音乐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和文化,而经典的音乐则更多取材于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热闹场景。《敖包相会》《康定情歌》等中华民间的经典曲目,都有着欢快、柔和的旋律和节奏,充分体现出感情的真挚和人民的淳朴。通过经典曲目学习和赏析的比较,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也能够对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加深理解和认识。

在此,以《鸿雁》音乐作品为例,分析一下教学过程安排。教学备课阶段,应当充分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例如,《鸿雁》是一首流传久远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也是中国草原民族的经典创作。后经著名词作人吕燕卫先生作词、音乐大师张宏光编曲,形成了《鸿雁》的汉语版本,并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曲问世。一经传唱,这首歌便红遍大江南北。然而,打动人的不仅是优美的歌词和旋律,更是其中凝结的深厚的思乡之情。“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宛转悠扬的曲调写出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让人不禁想到克服艰险、奔赴万里,最终回到祖国怀抱的蒙古族土尔扈特同胞。17 世纪初期至18 世纪后期的150年间,原生活于我国伊犁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同胞,曾经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却在当地遭受奴役和欺凌。思念家乡和故土的土尔扈特人毅然在渥巴锡汗率领下返回祖国。从33000多户16.9万多人踏上回归的征程,到受尽煎熬的半年多艰苦历程,回到祖国时只剩下1500多户,7万多人,谱写了一首气贯长虹的爱国主义史诗。

在面授阶段,应当将歌曲欣赏和内涵分析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歌唱、演奏、视频演示等方式,将歌曲的旋律、曲调和文字整体呈现,讲清楚音乐的乐理和弹奏演唱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小学生参加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分享自己听和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从歌曲本身联想到爱国主义对于自身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对于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后的总结和提高,应结合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布置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身边所见所闻为具体面向的课后作业;帮助他们建立发现美、寻找美、体会美的方法论系统,真正达到小学音乐课启迪智慧、培养高尚情操的目标。

此外,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也会显著提升任课教师团队的基本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经典,都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12]教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应当用作品感染自己,用理解提升自己,自觉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形成明显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不学,师之惰”。如果教师的音乐素养都不能提高,教师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那么小学生的理解就更会出现偏差。因此,必须首先培养音乐教师的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各种类型的项目、培训,提高音乐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奠定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的基础。这也为新时代选拔和录用政治过硬、一专多能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教师对学科赋予了感情,真正全身心投入时,学生会真正喜欢上这门课程,来自学生的反馈则进一步促进教师往更高、更深层次提升。”[13]

4.3 思政元素丰富小学音乐教学方法

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并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积极开拓创新。在音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音乐课程的介绍、音乐知识的传授,也有利于变“要我学”到“我要学”,真正摆脱贴片式的说教、空洞无物的讲解。

第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做到融思政于具体课程,采用讲解、赏析、示范、实践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小学生的共鸣。音乐授课教师还应当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带领学生一起感知音乐文化,释放情感。“仅就唱歌教学而言,专业道德要求小学音乐教师不但要教会孩子们唱歌,还得教会孩子们感受音乐中的美,学会发自内心去表演。”[14]然而,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时间相对短暂,难以承载过多的思政元素,这就需要从更广泛的视角看待音乐课,积极开发课堂内、外的音乐活动和音乐游戏,打造小学音乐的课程思政空间。例如,贵阳市H区某小学校园广播台经常播放一首经典曲目《感恩的心》。这首歌源自中国宝岛台湾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孤苦伶仃的老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被别人抛弃的聋哑女孩。为了让女孩安心完成学业,老妈妈含辛茹苦,虽然身体每况愈下,却始终拒绝女儿回家探望。待到大学毕业,女孩归家时,老妈妈早已离世。女孩拿起笔,把思念和不舍化作一行行文字,用她的心和爱写下一首歌,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这首歌就是《感恩的心》。感恩是人的善良品质的基本特质,是积极人生观的重要体现。当一个个小学生课间坐在操场、坐在教室、坐在长廊时,优美的音乐会让他们感动,更在无形中塑造着他们的品格。

第二,厚德启智,拒绝灌输。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涉世未深、经验单薄,但正是这种纯真,才保有了天然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品质是厚德启智的重要前提,应当受到每一位教师的珍视和保护。对于小学音乐课程来说,应当通过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帮助学生养成崇德向善的好习惯。都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小学生对红花绿叶有着真切的理解。那么,不妨学习一下贵州的布依族民歌《好花红》。“好花红哎,好花红哟,好花生在刺梨蓬哎,哪朵向阳哪朵红哎……”红花向阳红更红,这是孩子们对自然界植物生长的理解,那么,五十六个民族心向党,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得到良好发展,不也正像那花朵一般,向着阳光才能更鲜艳吗。如此,在尊重孩子的个性的基础上,结合思政元素对他们进行启发,赢得他们的积极参与,就会形成主动追求美好,积极乐观向上的内在驱动力。

第三,开发思政元素音乐呈现载体。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多依赖形象思维,这就凸显了音乐呈现载体的重要性。传统的音乐载体主要指乐器等教具,通过让学生接触乐器,理解其基本的发声原理。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这里的人,可以是视频中身着舞台服饰的演奏家的表演,也可以是来到校园访问的音乐团,更可以是同学们在音乐学习之后自主创建的音乐小组、创编的音乐曲调。同时,音乐中出现的实物也对理解音乐作品至关重要。例如,《大刀进行曲》诞生于1937年7月,作曲家麦新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英勇抗击日寇所感染,歌颂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那么,大刀的式样是什么?无畏的英雄儿女又如何苦练大刀战法?他们有多少人?面对敌寇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的?这些都需要以合适的载体,在赏析《大刀进行曲》曲目的同时呈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直观的让小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豪迈气概,更体会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此外,营造课程思政的音乐氛围,积极利用广播电台、官方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收听收看融入思政元素的音乐作品。当然无论哪种具体呈现形式,在课程教学开展中,都应当将其中的精神、价值等方面讲解清楚。

第四,运用翻转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性。思政元素融入音乐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怎么学。学生应当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音乐教师应当扮演课堂主持人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增强互动过程,鼓励学生通过表演、歌唱、配乐朗诵和创作等方式达到教学的目标。例如,在学习和欣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时,鼓励学生通过故事、电影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歌词的理解,揣摩各种乐器合奏要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辅助以经典红色电影的配乐,多维度全方位激发学生视听感受,从而感知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再如,当《黄河大合唱》雄浑壮阔的乐曲响起时,当学生跟着音乐打拍子,甚至伴着旋律演唱时,他们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保家卫国、奋勇向前、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斗争当中,他们每个人心里流淌的热血在涌动、在沸腾,能够真切理解党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定斗志。此时,如果让小学生去演唱、去表演,将会使整个课堂充满奋发图强的浩然正气,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鲜活感、生命力。

第五,在以音乐赏析、演奏和歌唱为主要实践活动的小学音乐课教学活动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应该是一种教学负担,更不能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能够成为促进多元化授课的教学方法。音乐课教师讲授的每一节课,都不是一门仅仅贯彻教学大纲的过程,而是要充分贯彻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形成对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在每一位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音乐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一样,是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这种指引,小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大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尚情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教师和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达到对美的身心共鸣,思政元素就会真正的浸入心灵,达到音乐美育的目标,进而实现“育人”的使命。

总之,思政元素融入小学音乐课程,是德美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后,思政元素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更加受到重视。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助于提高音乐课程地位,化解师资短板,更能促进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助力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实践中,应当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之中,深入阐释思政元素的内涵,厘清思政元素与音乐作品的密切关系,扎实推进美育教学工作,奏响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音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