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锋 张 涛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22
绿道是一种沿着自然廊道(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形开放空间,是供行人和骑行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对绿道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绿道是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公园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在国内,绿道是连接乡村和城市的自然带状绿色廊道,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栖息、游憩、交流的生存线型开放空间。绿道通常串联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城乡绿地、城乡居住区、棕地(旧工业区改造地、废弃交通廊道、废弃采矿区等市域废弃地和退化地)、更新地块(旧村与旧城改造地等)、城市商娱公共空间等[1]。
绿道为人们提供绿色的出行途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前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大部分被机动车道代替。虽然我国大力倡导健康、绿色出行,但多数地区没有绿色、安全的交通环境。绿道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绿色、安全的出行环境。
绿道重塑了人、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缓解和改善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冲突。绿道作为连接乡村、城市的带状绿色廊道,修复了城乡绿地、居住区、乡村、棕地、更新地块、城市商娱地块之间空间的生态系统,并串联起了这些公共空间,形成绿色生态网,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自然生态为依托,以绿道体系为载体,利用沿线资源,连点成线而建成的绿道,可用于发展户外运动、休闲娱乐、乡村旅游、景区游览、民居民宿等相关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绿道建设以保护和恢复城乡生态系统为目的,推动生态多样性发展、促进生态系统的完善、优化城乡绿地空间格局,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低干预景观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解析、研究景观,不仅是通过最少的场地介入、最低的生态环境干预、最大限度的场地环境资源利用,而且需要使用大量本土化材料、乡土植物,形成低干预、低成本、低维护、生态平衡的景观[2-3]。同时,低干预景观设计包括人们场所记忆最低干预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双溪绿道全长约4.5 km、宽3.5 m,为人行、骑行的综合绿道,是百丈溪—双溪绿道承上启下重要的一段,东起山水涧公园,西至陆羽泉,往南衔接小古城遗址公园绿道,向北衔接通往径山寺的绿道、杭宣古道绿道,串联起山水涧公园、双溪漂流、游客集散中心、陆羽泉等景点(见图1)。
图1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双溪绿道景观平面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双溪绿道紧邻北苕溪,周边村落、农田、林地、溪岛湿地、竹海、卵石溪滩风光非常优美,植被自然,充满野趣(见图2)。双溪绿道生态环境极其优良,但可达性较差,缺少必要的停留空间和游憩场所,地域文化表现力不足。
图2 卵石溪滩现状
目前,我国的绿道设计建设往往更加注重游憩休闲功能,对于满足人的心理体验需求稍显薄弱。我国设计师在设计建设绿道时,针对低干预景观设计多偏向于理论研究,实践运用很少,更别谈关注人们的心理体验需求[4]。基于此,笔者以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双溪绿道整治提升工程为例,提出尊重场地[5]、最少介入,因地制宜、保护利用,突破限制、借势借景,运用本土材料、乡土植物,发掘景点、文化植入[6]等5 大设计策略,探明绿道设计中低干预景观设计的运用。
过去,部分地区通过大拆大建、大填大挖的场地重塑方式打造景观,破坏了场地肌理和自然生态环境,且浓重的人工痕迹导致场地失去了自然野趣风光。低干预景观设计倡导尊重村落、农田、林地、溪岛湿地、竹海、卵石溪滩等绿道场地肌理,采用最少介入的景观手法打造绿道景观,以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原真性,保护自然环境的原态性,同时保证绿道的可达性、可赏性、可游性。
行人和骑行者可通过径山双溪绿道的栈桥深入溪岛、滩涂、湿地等高生态价值地域,近距离感受大自然。栈桥段绿道设计采用单立柱结构的钢栈桥(见图3),该设计形式可极大地减少对溪岛、滩涂、湿地等场地肌理的破坏,保证场地的原生性,同时具有可达性、可赏性、可游性。为保证行人和骑行者在栈桥观赏到最佳的景观效果,钢栈桥绿道高出地面(或水面)3.0~3.5 m,此高度也保证了钢栈桥在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
图3 栈桥段绿道
村庄段绿道可利用空间狭窄,采用悬挑结构形式,1/2绿道位于陆地,1/2悬挑在河道上空,既保证绿道的连贯性,同时避免了大拆大建对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行人和骑行者可体验到各段绿道不同的优美风景。
卵石溪滩段绿道(见图4)利用现状砂石路作为路基,从而减小了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积,避免破坏周边自然卵石溪滩。
图4 卵石溪滩段绿道
因地制宜规划绿道路线,使绿道沿途呈现不同的自然风光;保护利用绿道沿线场地优美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文化资源。
竹林段绿道(见图5)将原来的竹径拓宽到3.5 m,保留临水区自然、丰富、野趣的植被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优美的竹林风光,让行人和骑行者在绿道中体验不同自然风光。
图5 竹林段绿道
苕溪驿站是利用原有2 层民居,保留建筑的主体结构,通过外立面的改造、增设屋顶观景平台及架设景观通廊改建而成(见图6)。改建完后景观通廊将苕溪驿站与绿道巧妙地融为一体。
图6 苕溪驿站
绿道是一种线型绿色开放空间,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景观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游憩、展示、科普功能。同时,对于绿道的设计,不应局限于绿道红线内的景观资源,还应通过借景的手法将周边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融入绿道体系,使其成为绿道景观的一部分。
设计人员在设计建设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双溪绿道时,不仅关注绿道红线内的景观资源,还通过采用开敞空间设计模式,巧妙借景将周边不属于红线范围内的优美茶山、田园、竹海、溪河、村落等自然风景纳入绿道景观体系,利用园路、汀步、河埠头贯通连接陆羽泉、双溪竹海、鱼鳞坝等著名的景观节点。
径山双溪绿道的构筑物(廊架、停车棚、标志牌等)多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为材料建造而成(见图7),既体现了地域文化,也降低了绿道建造成本;绿道植物主要有水杉、沙朴、乌桕、紫荆、垂丝海棠等乡土乔木,绣球荚蒾、珍珠绣线菊、一年蓬、天胡荽、毛茛、麦冬、野豌豆、金钱蒲、黄菖蒲、蕺菜等乡土草本植物,既能使绿道很好地融入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又能打造成低成本、低维护的景观。
图7 廊架
低干预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场地地形、地貌的最低干预,还应包括对人们场所记忆最低干预和重构场所记忆。
径山双溪绿道不仅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还有着浓厚的禅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根据民俗文化修复听山歌景点,设置河埠头、竹筏及山歌对唱情景雕塑。根据见龙泉历史典故在竹林段绿道大径山游客服务中心附近设置见龙泉景点。见龙泉原本位于径山寺内,泉水清冽、甘甜,是当地泡茶的首选水源。大径山游客服务中心附近双溪两岸竹林茂密,溪水清澈见底(与径山寺内遗存见龙泉水同源),可在此处设置取水点、简介牌,介绍关于见龙泉的典故。
低干预景观设计是基于景观生态学,以最低干预为原则,以最小化、最轻度的手法进行微量改造及对场所记忆的最低干预。侧重、强调保护地形、地貌的原真性,保护自然环境的原态性,营造人对场所的连带归属和认同感,增加可赏、可游性及活动所需的便利性。
通过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双溪绿道的实践,在5 大策略下构建绿道的低干预景观设计,论证最少的介入、最大限度利用场地资源,植入当地文化元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利用本土化的材料、乡土植物打造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既能减少前期投资、后期维护成本,延续人们心中的场地记忆,又能助力绿色出行、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