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辽宁 丹东 118003)
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好森林的光合作用,实现更好的人与自然结合,提升产业效能是如今森林培育的工作重点。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始终强调科学发展观,为达到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步增长,森林培育经营也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目前,随着我国重视森林质量效益、实施强化森林培育经营的政策,许多亟须整改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在新中国成立早期的建设中,林业从业者观念落后,小农经济思想仍有残余。因此,出现了开采超限,林业资源索取无度,森林培育意识不到位的现象,造成了一些森林生态不可恢复的结果。与全球的林业事业开发进度及意识相比,我国的整体林业资源开发保护曾经是落后的、传统的。为改变这种状况,林业局、农林从业者、林业开发者等有关人员和单位应把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放在工作的重心。
缺乏森林培育经营工作的经验、不重视森林培育的可持续发展、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对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的森林培育经营长期处于落后地位,不能跟上国际步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整体改善森林生态资源的工作是我国当前的森林培育工作重心。如何解决将森林培育工作落到实处的问题,有关部门单位应着力于人员管理,提升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精简部门,引进专业型人才等方面。从这几处抓手解决林业资源商业化不足、生态化落后、资源生产与生态失衡等问题,尤其是改变单一木材产业的传统获益途径,最大化开发森林绿色经济全方位价值,实现拓宽森林培育建设的道路。
从森林资源相关管理层的角度考虑,复杂的系统和冗余的部门人员一直是阻碍森林培育经营前进的一大问题,监管制度的完善在加强森林培育经营工作中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在这方面,领导人员需改进加强监管机制,在效率化、专业化运营方面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业人员整体水平低、专业度欠缺、相关政策难落实等问题一旦从监管层面解决,都能让我国当下的森林培育经营工作效率再向前跃进。有效的监管机制也可以为打击犯罪违法活动作贡献,具有全方位的好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经济发展观念逐渐由传统的资源摄取型转化为科学发展型,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也提到生态经济是我国经济稳步前进的基石。森林资源的培育经营也应加入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洪流中,使可持续发展观深入到森林产业的方方面面。如何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并不只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是需要落到实处,从管理层开始自上而下的开展普及运动。普及范围也不仅仅是政府的有关部门,森林资源开发企业,开采人员都需要有针对性地、有专业性地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的普及工作。而且要有因地制宜的观念,做到破旧、创新,最大化当地的森林质量效益产能。如此一来,遗留的林业资源缺口才能逐渐补齐,跻身国际先列,做到森林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林木幼苗是森林生态资源的发展之本,整体提升森林培育和森林质量效益是当前工作的重心。有关部门需要从种子和幼苗的选育抓起,争取做到在选育阶段就棵棵精选,避免劣势种群发展过剩,尽可能将资源倾斜到优势种群。不仅仅是选育工作,为了将我国绿色经济实力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关单位研究也必须加紧开展选育、改造优势品种的工作,实现种群优势最大化。同时,幼苗、种子资源的充分利用,也需要其他有关部门协力帮助,在森林生态基础设施方面加以完善、改造,为种子、幼苗培育工作提供最适合的环境。如协同开展开辟场地、加强优势林种扩大、特色林、丰收林、当地经济特色林、当地稀有林种保护等工作,共同推进森林培育工程。
首先,应从管理层开始落实国家林业资源保护法政策,做到森林资源流失严重的地区的政策细化、因地制宜,真正发挥保护区政策的保护作用。其次,完善自然保护区监管制度,加强从业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培训,让每一位森林产业的人员都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与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最后,想要补齐森林资源缺口、提升森林质量效益,就必须加强培育管理的科学化、流程化管理。深化优势林种扩大、经济特色林、当地稀有林种保护等工作,并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培育、管理思想。
森林资源一直是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之一,由此可见,森林经济效益的产能最大化也间接助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几次重要会议中,我国都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经济是我国当下经济发展的转型方向。森林产业方面,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离不开森林产业分化经营的改革。一方面,以因地制宜为指导思想,发展的林业种类要根据所在地的环境、林种功能等进行当地化、差异化处理,提升森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突破生态发展的底线。另一方面,采取长线规划的策略,在森林培育与经营初期重视分类管理,细化林种分类,有助于把握当前森林资源的总体形势,也方便经济效益的预测,给下一步的政策调整指出明路。
随着森林培育的不断发展,一个有科学化、有指导性的森林培育理论体系显得尤为必要。首先,为提升森林培育的整体质量,需要逐步淘汰劣势品种,扶植优势品种。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培育模式,应对树木的长势、当地优势品种、珍稀度、效益产能等多角度进行评估,从中选优培育。根据当地情况对优势品种资源倾斜,同时预防土传病害、病虫、病枝、草害等情况的发生,确保森林中优势品种的培育质量。其次,重视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的影响。林间密度直接影响森林培育效果,过密则树木的长势受阻,过疏则会导致多余枝条抢夺主干营养。为避免上述情况,不能仅靠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必须人为干预,建立森林密度动态模型,从中选择最科学的优势种群密度,保证森林培育的全过程都维持在最佳状态。最后,要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森林培育理论,加强人才交流与建立地域森林培育技术系统。可以通过开展人才引进、地域间交流、本地化理论库建立、高新技术与设备的采购等工作,改进现有的森林培育工作系统。森林的培育技术不能流于纸面,更需要深入实地调查,与时俱进,把最科学的思想渗透到森林培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森林培育工作的完善与森林资源产能的提高。
综上,随着我国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森林培育工作面临的难题逐渐减少,森林经营管理也自成体系。然而,依然有不少方面离不开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解决我国当下森林群落生态恢复、功能恢复、产能不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与创新思想,达到森林培育经营与森林质量效能的双赢,最终实现森林产业经济产能水平步入世界前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