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便是民间音乐中的一朵绚丽的色彩,其因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在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融入戏曲元素中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形式,促使声乐艺术中的民族元素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呈现,更有效地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在深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同时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地方戏曲与声乐教学之间的联系,探讨了地方戏曲融入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重点分析了地方戏曲融入声乐教学中的路径,希望能够对提升声乐课程的艺术与教育价值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方戏曲;声乐教学;重要性;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155—03
一、地方戏曲与声乐教学之间的联系
(一)借鉴的关系
社会因素、历史条件、人文因素这三者共同影响着地方戏曲和声乐艺术民族化的发展进程,声乐教学和地方戏曲在创作取材方面存在同质性,于是地方戏曲和声乐教学在创作内容的取材方面有了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另外,在创作表现风格和审美风格的表现上也存在不受异曲同工之处,为满足学生对声乐审美需求提供了可深入借鉴的可能[1]。还有传统的地方戏曲在特色流派方面形成的群体性演唱为戏曲艺术形式多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内容,在咬字行腔、气息运用、舞台表演等方面都对声乐教学有着极具价值的参考意义。
(二)传承和发展的关系
音乐文化多元发展,将地方戏曲与声乐教学深度融合有益于有效传承戏曲文化,尤其对于一些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更需要通过声乐教学来扩大地方戏曲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愿成为戏曲艺术的传承者。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它和地方戏曲有着相同的文化根源方面的内容,如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断桥遗梦》,此曲将传统戏曲特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融合,采用了相对平稳的曲式结构,为其他地方戏曲融入声乐作品教学案例分析提供了可参考价值。因此,声乐教师有必要先丰富自身对戏曲艺术的认知,多了解一些相关的声乐作品和戏曲唱腔在作品中的具体应用,融通之后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戏曲做好铺垫工作。
二、地方戏曲融入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增加声乐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有利于声乐教学改革的推进
当下,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以西方教育理论体系为主,美声和民族唱法为主要的方法理论,在民族声乐特色教学方面仍是比较缺乏的状态,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度不足,对于专门研究地方戏曲和声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更是偏少,且大多数声乐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性、系统性的戏曲专业训练和培训,戏曲专业素养则是远远不能满足融入声乐教学的现实要求,因此声乐教师首先要提升自我戏曲专业素养,在熟练掌握声乐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戏曲文化融入声乐教学实践当中,从而才能更好地为声乐教学注入新内容与新活力。对于高校,也要承担起推进科学研究、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文化传承发展以及高效服务社会的责任,有的学校已经切实付诸于行动,积极推动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如某院校将竹溪县的地方戏曲“山二黄”的特色唱腔、板式变化、戏曲舞台表演技巧、服饰装扮等与声乐教学进行结合,一方面通过这一地方戏曲元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地方戏曲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声乐演唱表演形式和舞台表现力提供新思路和增加动力,同时还可以对高校培养声乐人才,传播地方戏曲文化、加强本土文化创新赋能不容小觑的力量。
(二)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地方戏曲魅力,促进美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地方戏曲是老一辈曲艺家们留下来的艺术智慧,在后辈一代接一代的携手努力下才得以传承至今,将浓厚的地方艺术气息充溢在声乐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学习戏曲的积极性,变通传承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声乐基础理论进一步挖掘戏曲美、创造戏曲艺术美,以独特的艺术融合教学相长的方式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审美能力。另外,学生在学习地方戏曲的同时不仅可以系统化了解地方的一些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从历史渊源、唱腔形式、地方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开拓自我认知,深刻体会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地方戏曲艺术的熏陶增进自我文化认同感,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对美育教育工作大有助益。
(三)利于学生更好地唱出声乐作品的意蕴,推动对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
目前,已创设民族声乐专业的院校在本科或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会将演唱戏曲选段设定为考核学生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给学生布置关于演唱学习戏曲选段的任务,具体的声乐作品如《千古绝唱》《贵妃醉酒》《醉了千古爱》等,让学生在日常的声乐学习中就对戏曲元素的融入能够高度重视[2]。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将京剧、沪剧、豫剧、黄梅戏这些不同地方戏曲的剧种设置为专门的课程,结合声腔技巧、板式变化、润腔吐字等来提升学生的戏曲创作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将曲目中的意蕴生动地唱出来。
培养戏曲人才是高校声乐教学要全面着力的艰巨任务。以竹溪县的地方戏曲“山二黄”为例,首先要将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与当地剧团积极展开合作,可以让其进校园来做演出,同时在邀请一些优秀的民间戏曲传承人将手、眼、唱腔、表演这些戏曲方面的技巧在融入声乐教学实践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不只是在拓宽戏曲知识面,更多是在掌握其演唱技巧的基础上将声乐作品的意蕴生动地予以呈现,让学生充分感受地方戏曲文化,使其成为戏曲文化底蕴深厚、声乐理论基础扎实、创作思维灵活的声乐人才。
三、地方戏曲融入声乐教学中的路径
(一)打造地方特色声乐课程体系,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我国每个地区的音乐资源不同,包括声乐资源,但地方戏曲资源相对缺乏,相关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声乐课程中增加戏曲课程的课时量和内容,尤其是与地方戏曲相关的内容给,包括地方的民间艺人介绍、民间传承人介绍、民間剧团间的合作表演以及校地结合完成的戏曲表演内容等,将更多的地方戏曲元素融入到声乐课程中,不但能丰富声乐课程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优化与完善,还能让学生以音乐互通的形式了解某一地方戏曲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增加教师的戏曲知识素养,有利于高校建立自己的地方办学文化品牌,通过特色声乐课程体系助力打造特色办学体系[3]。另外对于一些具备地方特色的“非遗”戏曲资源,更需合理开发和利用,与当地的民歌相结合,实现音乐融通,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将其整合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声乐教材资料,归整出适合大学声乐教学的内容,为构建地方特色声乐课程做好基本的铺垫工作,这样还有助于后期传承“非遗”传统音乐文化,以新方式、新路径开辟传承之路,可设置相关的地方戏曲文化文艺交流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现阶段,高校想要有效开展声乐教学工作不能仅将戏曲停留在戏曲理论和作品的学唱方面,多元艺术形式下的戏曲发展需要师生协力,携手深入探寻新路径。尤其是对于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学观,重新审视戏曲文化和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可相互借鉴之处,深入挖掘,这样才能在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传承地方戏曲文化,对于学校,要加强与其他院校声乐专业与相关院团之间的交流,不断优化自身院校对地方戏曲融入声乐教学的教育观,全力推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贴时代艺术发展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现实审美需求,这样才能在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在推进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趋势[4]。
(二)加强声乐教学对地方戏曲的有益借鉴,提升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
一是对地方戏曲的唱腔和润腔的借鉴吸收。唱腔是戏曲艺术最具辨识度的代表,戏曲演唱过程中的发声、咬字、吐字、归韵都能够对戏剧人物角色的刻画和故事情节产生一定的影响,也是区分戏曲流派的重要依据。除了生、旦、净、丑不同行当的不同,唱腔还依照气韵分为抒情体、叙事体和戏剧体,随着戏曲的发展诞生了一种“唱腔歌剧化”的形式。一些民族声乐作品通过借鉴了戏曲唱腔的基本思维和演唱技巧,促使歌曲中的民族韵味凸显出来,如《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这首歌曲中的第一句应用的便是豫剧曲调,河南方言呈现出的朴实感和唱腔的独特性瞬间将人物形象生动地唱出,真切地将观众带入意象情境。另外,在教授学生处理一些声乐作品时可借鉴地方戏曲唱腔的板式结构,如“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无板无眼”等,呈現不同的节奏律动,体现不同的艺术情感,有助于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情绪酝酿到位,能更完美地拿捏角色。对于润强技法的借鉴,可以从多种音型、音质、节奏方面的变化来辅助学生把握歌曲的神韵和气韵,充分体会这些民族歌曲内涵的人性化的写意之感,教师可以结合《恨似高山仇似海》《海风阵阵愁煞人》这些民族声乐作品进行对戏曲润腔借鉴的教学[5]。
二是对地方戏曲的舞台表演的借鉴吸收。地方戏曲具体的舞台表演形式有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一些地方戏曲中的手势动作十分重要,如“山二黄”地方戏曲舞台表演中通过手势动作更能将女性的柔美感表现出来。又如在演唱《梨花颂》中“梨花落,春入泥”这句歌词时就需配合地方戏曲中的兰花指手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在指尖用力,先将五指张开伸直,再将大拇指与中指的第二关节紧贴,在食指上稍用力同时无名指和小指靠后翘起,帮助在演唱过程中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提升舞台表演的吸引力。
三是对地方戏曲的板式变化的借鉴吸收。一些地方戏曲中板式相对灵活,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导板、原板等,当学生遇到一些大型或中型唱段时,一般会以散——慢——中——快——散的板式转换为主,是当地进行板眼的强弱对比。对于教师,在日常声乐教学中要结合地方戏曲本身具备的板式和融入到声乐作品中的节奏进行创编,将作品内涵的情绪渲染到位,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演唱技巧。
(三)为声乐教学增加地方戏曲唱段的教材,深度拓宽融入渠道
一是要增加地方戏曲内容在民族声乐教材中的编写力度和广度,多选取一些朗朗上口、影响深远的戏曲选段编入教材,不限于独唱选段的一种样式,应当多丰富选择性,或是改编一些重唱、对唱、小组唱形式的选段,另外在教材中多融入一些与文创产业结合的艺术创意评选题材,积极相应国家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戏曲周边设计的有趣创作。二是紧密联系文史学科,培养学生学习一些地方方言,因为方言是区分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因素,方言应用的准确性对唱腔旋律音高把握、调式调性、器乐伴奏也是大有助益。三是高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专业性强的戏曲教师来学校授课、开讲座、参与课题研究等形式助力声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戏曲演唱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联与异同,通过理论、形体、演唱和表演等多方面教授戏曲文化。四是借助新技术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新时代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在不断变革和发展,在声乐教育领域的融入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习戏曲的学生通过自媒体制作和剪辑成科普戏曲知识的短视频,还可以通过虚拟歌手将制作好的内含地方戏曲音乐的声乐作品演绎出来,这样既能提升自我学习戏曲的弄好兴趣,又能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关注戏曲、重视声乐艺术民族化发展的重要性[6]。在欣赏方面,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或微信公众号予以展示,或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多媒体大教室欣赏融入地方戏曲的声乐演唱,及时交流互动,现场切磋与学习。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可以对地方戏曲融入声乐实施网课教学形式,利用拥有特殊算法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将地方戏曲进行科学的分类,合理增加声乐作品的推送,让声乐欣赏学习更加得便捷高效。因此深入开发“5G技术”与“人工智能”可以大大降低声乐教育教学的转型升级门槛,深度拓宽戏曲融入声乐的方式,智能化服务于声乐课堂教学,逐步构建以网络资源平台为基础,将地方戏曲深度融入声乐教学体系[7]。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契合声乐教育对地方戏曲文化融入的诉求,结合时代特征、增强文化自信也是推进声乐艺术民族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被融入声乐教学,通过打造地方特色声乐课程体系、树立全新教学观念,加强声乐教学对地方戏曲的有益借鉴、提升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为声乐教学增加地方戏曲唱段的教材,深度拓宽融入渠道,进而推动戏曲文化与声乐教学相辅相成,逐渐形成面向未来、教学特色效用鲜明声乐教学体系,同时还能为培养戏曲文化传承人做好铺垫工作。
参考文献:
[1]郭雅坤.美学语境下戏曲元素在现代民族声乐中的运用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9.
[2]李木子.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艺术家,2022(1).
[3]袁媛.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中戏曲新唱之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4]赵小林.以戏曲“唱技”改良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探析[J].四川戏剧,2020(11).
[5]袁媛.现代民族声乐发展中戏曲新唱之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6]张娜.新媒体时代地方戏曲媒介的传播发展模式[J].才智,2020(25).
[7]郭鹏阳.“互联网+”时代地方戏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牡丹,2021(2).
作者简介:刘然然(1989—),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