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方音乐交流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部分,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一部分,是中国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一部分,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广泛的音乐文化融合的趋势,在大规模吸收汉唐时期的外来音乐之后,在中西音乐的沟通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001—04
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的音乐理论资料被翻译,我们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我们中国古老的音乐在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文化的传播者,针对中西方音乐的著述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同时代所产生了不同的观点,音乐本身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演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无法避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就是文化的交融发展,不可否认,中西方音乐文化上始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也存在共通性。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酸甜苦辣,曾谱写了音乐史上波澜壮阔的乐章,至今仍历久弥新。早在夏代,夏之交就已经开始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与夏朝的交往;魏晋以降,音乐文化的传播,一度带来了民乐的勃兴;繁盛的燕乐歌舞,在隋唐时期孕育了更为直接的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然而,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却因清朝闭关锁国机制的阻隔而几近停滞。“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的召唤,才算冲垮了封建社会的樊篱,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期。中西方音乐文化审美应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以形成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
一、西周时与国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古文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于公元前10世纪巡游于现西亚地区,与当地有音乐上的交流,周穆王的西巡是中外文化交流较早的一次,周穆王在公元前10世纪带出的中国音乐对当时及以后那些地区的外国音乐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周穆王在西巡期间带过的乐队和他带过的布袋戏艺人,周穆王在西巡期间带过的乐队这些与外国文化有过接触的人,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重新转向国外。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音乐文化的交流
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十几个封建政权。当前凉王张重华(346~353)的天竺乐曲传至凉州时,包括乐舞艺人在内的大批中亚、西亚及印度人相继进入中国。382年,前秦派吕光征西域,于384年攻陷龟兹,为凉州带来了“神技”。这种龟兹乐本来是吸收了天竺乐舞的某些因素,流传到凉州,并与当地及中原地区的乐舞融合在一起,因此形成了西凉乐曲(TheSiangMusic)。魏太武帝开皇三年(435年),遣二十人出使西域,带回疏勒和安国的乐伎。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娶突厥为妻,皇后阿史那氏从突厥来到西域各地,如龟兹、疏勒、康国等地派艺人组成乐队,与皇后同赴长安,阿史那氏与突厥结为伉俪,阿史那氏从突厥来到西域各地。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得《摩河号令》一曲,带回长安,“摩河号令”由此得名,“摩河号令”是张骞出使西域时所作的“摩河号令”。梨形音箱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经印度传入我国北方地区,距今约350年。从西域传入内地,也是差不多的时机。西域音乐文化的东渐,与当时佛教的盛行不无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僧人们把梵音佛曲翻译成汉文,用汉文的音调唱出来,这已经是宗教音乐了,它把中外的音乐融合在一起,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
三、隋唐五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于开元四年入唐,留学18年,开元二十三年回国时带回《乐书要录》四卷,铜律管一部,唐太宗大、九年铁如方响写二十三条律管声,日本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贞敏入唐后在长安、扬州等地拜琵琶名家刘二郎为师,唐开成四年回国时带回了数十卷乐谱,《乐书要录》一卷,《乐书要录》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学僧最澄义空等人回国时,也带回了多种唐代乐器,大量唐代的燕乐流传到日本,逐渐成为日本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燕乐(《日本雅乐》,《日本雅乐》)等。
四、蒙元时中西音乐交流
西方音乐再次以基督教为媒介传入中国,在中国流传的基督教聂斯托里教派在音乐上具有浓厚的东方教会特色,大同地区的聂斯托里教徒是用叙利亚语唱赞美诗,而在北方民族中可以公开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则是用蒙语唱赞美诗,这是一种以蒙语唱赞美诗的方式,以蒙语唱赞美诗的方式来表达对基督教的信仰,这是一种传统的信仰。
五、明末中西音乐交流
最早从西洋乐器传来的是利码窦:最早翻译古代钢琴,歌咏了“西琴曲意”的诗句。汤若望向皇宫介绍西洋乐曲。传教士拉达和马林的西班牙籍奥斯丁会传教士在中国福建逗留了3个月,带走了不少中文书籍,还翻译了部分曲谱和曲谱。明朝律学家朱载堉创立了十二平均律和管口校正法,对西方音乐律学和乐器音响有较大影响。
六、清初中西音乐交流
汤若望将管风琴安装在北京宣武门天主教堂,葡萄牙籍天主教耶稣会传,徐日升担任宫廷音乐教员,并将其重新安装。著有《律吕纂要》,为汉文西洋乐理之首。罗马天主教意大利遣使土德理格担任宫廷音乐教师,是继徐日升之后以精通音乐著称的西方传,著有《律吕正义续篇》,而且德理格還是一位作曲家,他有遗作《小提琴奏鸣曲集》,这是中国历代传中绝无仅有的一部,《小提琴奏鸣曲集》是一部经典的传世名作,《小提琴奏鸣曲集》是一部经典的
七、18世纪中国音乐在欧洲
中国音乐从16世纪末欧洲传统音乐再次来到中国开始,就成为传统音乐将中国的信息传递到欧洲的内容之一。1601年来到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理码窦在某日记和写往欧洲的信件中就曾以文字的形式比较系统的描述了中国乐器、戏剧、道教音乐、祭孔音乐等。马若瑟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曾来中国传教,并把中国戏剧《赵氏孤儿》翻译成法语。中国体裁剧本《图兰多特》由意大利葛奇创作,中国出现了德译本《赵氏孤儿》,俄罗斯国营的俄文译本《赵氏孤儿》。
八、清中期中西音乐交流
从乾隆登基的1736年至鸦片战争开始的1840年间的100多年。,清帝国由盛而衰厉行“禁教”于国内,“禁海”于国外,闭关自守以求独善其身。“禁教”政策在很大范围内阻止了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不分良莠不齐地将近代西方进步文化拒之门外,乾隆却对音乐情有独钟,于是宫中出现了以宫廷御用乐师身份的外国传、德国国籍的耶稣会会士魏继晋、波西米亚耶稣会会士鲁仲贤、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钱德明等以西文书写中國音乐著作最早的传教者而且宫中还有一支西洋乐团,也曾在乾隆宫演出意大利喜歌剧《Cachina》(协奇娜)。
九、近代——鸦片战争至1919年期间的中西音乐交流
鸦片战争后不久,西方传就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传教活动,这时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编翻译的歌颂诗集,天主教《圣事歌经略》,所传四线谱,就是《圣经谱附乐法启蒙》所传的五线谱符号。李提摩夫妇的《小诗谱》所传经过改进的中国工尺谱,都春圃《颂主诗》所穿的文字母谱,云南北部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变体文字母谱以及教堂、乐队等音乐组织中的唱诗班,以及中国人创作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歌颂诗歌。旧中国的《申报》中关于西乐演奏的记载,中国早期石印画报《点石斋画报》中描绘的西乐演奏,上海租界有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上海英国利得利乐器商行铜管乐队等,都有西乐演奏的身影。1908年清宫廷仿效德国、日本宫廷武装筹组了禁卫军军乐队,后又有了专门培养军乐演奏人员的军乐学校。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性的西洋音乐启蒙开始在中小学教育中传播,但“学堂乐歌”是在中国社会传播西洋音乐最广泛的渠道,也是从20世纪初形成的具有社会普及意义和广泛社会影响的“学堂乐歌”开始的,受西方和日本近代新式音乐教育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学习西洋音乐已经成为中国音乐界的共识,这为中国现代新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海外留学的音乐学人沈心工、萧友梅、李叔同、赵元任等人作为输入西洋音乐文化于中国的音乐使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音乐文化之外,西方简谱记谱法也被引进和普及。它以其不可磨灭的功勋,推动着中国与西方音乐的交流与沟通。
十、1912~1941年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20世纪,是世界告诉发展的时期,1912年,“国立国乐院”在上海正式成立,标志着西方音乐文化的系统传播在中国开始有了基地,一批中国留学生将自己学习西方音乐的成果搬上了世界各国乐坛,如黄自成的管弦乐作品《乡愁》、冼星海在法国创作的《风》、江文也创作的《白鹭幻境》、《潮声》等。中国最早的交响乐队——上海“公共乐队”由外籍演奏家于1897年组建,1922年定名为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1928年黎锦辉率领的“中华歌舞团”到南洋巡回演出,1938年随国际红十字会救集总署组织的“中华文化剧团”,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赴美演出,均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对外传播。谭小麟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留学,跟随欣德米特学习作曲,欣德米特就曾经担任谭小麟《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的中提琴声部。中国早期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致力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传播。1927年他考入柏林大学专业学习音乐,撰写了大量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洋音乐的著作,1923年王光祈受聘波恩大学讲师,编写了《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国音乐史》,并以《论中国古典歌剧》获得波恩大学的博士学位。1923-1936年,王光祈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外音乐的论著,一方面向国外介绍中国音乐,一方面向中国介绍外国的音乐理论。比如《德国人之音乐生活》《欧洲音乐进化论》,从文化的角度和音乐学的角度向国人深入广泛的介绍西方音乐和西方社会的生活文化。同时,王光祈还进行了中西方音乐比较的研究,《东西乐制之研究》(图1/图2)等,是最早将“比较音乐学”带入中国的音乐理论家,用来考察世界中西方音乐异同的专家。
十一、结语
从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第一声评价到社会性西方音乐启蒙的开始,中国人的西方音乐乐观是伴随着中西音乐交流的历史而曲折发展的,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学习西方音乐成为近代中国新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中国人对西洋音乐的兴趣,大抵可以归结为四个主要方面:和声,复调,乐器,记谱。西洋音乐在这四个方面都已形成了科学的体系,而且相比之下中国音乐恰恰是在这个方面显露出不足。历史的进程表明,中国音乐各自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不断发展的趋势,当音乐文化观念上的封建壁垒被打破后,中国音乐的科学体系整理、研究和发展,借鉴西方音乐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就是一个技术性的难题。中国五千年历史孕育的音乐文化流淌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保持着中国音乐特色的同时又与不同民族的音乐相互交融,那么就让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在相互推动中不断兴盛,在彼此渗透中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郝俊博.试论中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风格[J].艺术教育,2022(8).
[2]李俊秋.浅述中西方音乐史学的差异[J].戏剧之家,2022(14).
[3]张熳.近现代西方音乐创作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22.
[4]王诗嘉.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社会功能探析[J].艺海,2021(8).
[5]高春雨.中西方音乐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9(7).
[6]李嵬.从谭盾的音乐看当今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北方音乐,2011(12).
[7]吴军行.略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中的互补超越[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2).
[8]张嫒妍.北大《音乐杂志》中的音乐教育史料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3.
[9]张伯瑜.守住根基坚定自信中西音乐比较小议[J].中国民族,2023(3).
[10]赵冬梅.中西音乐“基因”的邂逅——融会中西的“曲式”教科书[J].中国音乐,2023(1).
[11]夏滟洲.中西交流中中国现代音乐生成的思想传统[J].音乐文化研究,2022(4).
[12]夏雄军,张雅萌.汉唐之际的中西音乐交流[J].中州学刊,2022(9).
[13]刘畅.中外音乐交流的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至2016[J].今古文创,2022(7).
[14]时倩藜.中西音乐文化“和谐”审美追求的比较研究[J].艺术家,2022(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化研究”2023年项目:《广东风格钢琴曲实践教学研究——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3GZYX006);广州市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化研究”2022年项目:《新媒体视阈下粤乐风格作品评论及研究》,(项目编号:22GZYX017);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大湾区音乐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WTSCX211)。
作者简介:陈婉宁(1982—),女,汉族,黑龙江人,学士,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音乐表演教研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为钢琴理论与教学,视唱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