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泸沽湖景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调研、分析,结合旅游开发现状,找到旅游开发与区域民族文化保护间的矛盾,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对泸沽湖景区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为保护民族文化及其文化生存环境,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泸沽湖;摩梭文化;文化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088—03
引言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反映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固有文化”。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除了有形的物质文化,更多的是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中,特别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尤为鲜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并要求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中国旅游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1]。
绿色发展理念在思想上与可持续发展属于一脉相承,既继承了可持续的思想,又表明了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过程中的理论贡献,同时也符合历史潮流的演进规律[2]。
当前,泸沽湖因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已成为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泸沽湖旅游业也因此发展迅猛,沿湖村寨均与旅游相关,摩梭文化成为招揽游客的主打品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经济上的实惠,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面临巨大的冲击,从形式到内容上保护摩梭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确保泸沽湖当地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业发展对泸沽湖地区民族文化的影响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宁蒗县北部永宁乡和四川省盐源县左侧万山丛中,高品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泸沽湖旅游项目发展的特色优势,具有长远发展前景和价值。古老神秘的摩梭母系文化是泸沽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吸引物。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少数民族服饰、饮食习惯、节日庆、民俗风情等。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实施过程就是将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行加工或包装,将其转化为一种具有商品性质的旅游产品并作为商品推销的过程[3]。因此,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情况下,民族文化的传承总是和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一方面对于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又给民族文化带来冲击,破坏当地的社会生态环境。
(一)积极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使泸沽湖景区文化旅游资源的附加值突显,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参与旅游的开发,可以获得经济收益,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与此同时,大量本地居民参与到旅游业中,接受到大量来自外界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先进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让本地居民开拓了视野,提升了综合文化素质。
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让本民族居民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发现并重视本土文化的价值,并从根本上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荣,必定会刺激民族地区一些失传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复苏,有利于提高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民族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平衡点,它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乡村振兴、旅游扶贫效应,同时对于泸沽湖地区脆弱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还起到保护作用,将有利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
(二)消极影响
泸沽湖景区旅游的持续開发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对当地民族文化生态产生了负面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同时,也影响了原本和谐的社会生活,打乱了和睦的“家屋”机制,影响了村寨间的融洽,造成了各民族间的间隙。
泸沽湖景区地处偏僻,在历史上处于长期的封闭状态,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模式,在资源开发中为了迎合游客的消费趣味,并未真正认识到当地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或者脱离当地社会生活而进行过多的文化场景模仿,使民族文化过于商品化、庸俗化、舞台化[3]。摩梭人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越来越商品化,被包装成各种形式的表演,破坏了文化的原真性本质。大量游客的涌入,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旅游接待设施,大量摩梭民居被改建成民宿、饭馆、商店、酒吧等功能,传统民居形式受到异化。一些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被大规模地开发和制作,导致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逐渐消失。
二、泸沽湖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一)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重要前提。泸沽湖近几年在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素质,在增强地方旅游综合竞争力方面也是发挥了关键作用[4]。
(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其次就是注重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打造,这也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4]。
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和保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泸沽湖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优越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空间。这种文化软实力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三)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坚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认同,这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只有保護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每个地方民族文化具有的差异性,正确处理共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关系,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思想文化基础[5]。
(四)强化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生活在泸沽湖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经过漫长的岁月,也形成了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及相互交融后的文化观,体现出泸沽湖沿岸区域少数民族勤劳简朴、善良和谐的生活观,形成了当地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征。
泸沽湖地区以摩梭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意识的形成,不是血统,也不是地域,而是文化。文化与血缘不同,它不是遗传素质,而是后天习得行为,是建立在世代相处中对整个泸沽湖区域的礼乐文明与伦理道德观念的认同。
三、泸沽湖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思路
(一)大力宣传引导游客的文化审美情趣
高素质的游客队伍是旅游地文化保护的重要主体因素。旅游者的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决定了泸沽湖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走向和定位,应培养旅游者的审美意识、求知欲望,培养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文化认知能力。应以总体发展规划指导旅游区的建设,全方位、下功夫强化旅游宣传,明确旅游发展定位,提升泸沽湖的旅游品位,丰富旅游产品类型等方式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者。
(二)强化本地居民与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素养
随着泸沽湖旅游的爆火,旅游从业者越来越多,除了本地居民外,还有相当多的外地人加入其中,应注重整体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素质提升,这样才能强化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民族文化是泸沽湖旅游的根本,一旦泸沽湖的民族文化消亡,泸沽湖的旅游业将不可持续,必然走向衰落。受过良好文化教育,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摩梭人才会真正懂得和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软实力,以包容、务实的科学态度来看待文化转型与创新。
(三)重视泸沽湖景区空间场所的文化建设
泸沽湖旅游景区建设的重点应致力于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本地居民与游客间的良好互动和交流需要必要的空间场所。
摩梭村寨内各项建设以及公共空间的建设应更理性、更人性化,作深入地调查、访问,收集民意,培养民族团结理念和旅游合作意识,创设能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文化设施,提供形式多样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景区文化事业整体发展,满足游客的旅游产品需求,提升本地居民的幸福指数。
(四)走文化创新之路
创新是旅游产品可持续的根本,是保持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保证。在保护泸沽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挖掘摩梭文化的创新活力,以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整合文化精髓。以泸沽湖现有的传统旅游项目为基础,拓展思路,深化创意,从文化创意和景观设计等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理念和开发经验,提高摩梭文化旅游项目质量和水平,强化游客的文化和服务体验。
四、讨论与结语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民族文化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应作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
“决战泸沽湖,打造女儿国”的现行泸沽湖保护开发战略决策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不够重视当地人的态度,无法平等对待当地普通居民,传统的发展思想还在流行,依然坚信“用市场经济打开山寨的大门”,反而对地方文化造成开发性破坏。在制定地方发展规划时,不能虚心征求当地老百姓的意见,认真听取当地普通居民的呼声。
(二)解决管理中的诸多问题
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泸沽湖作为以旅游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地区,在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同时,合理规划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致力于改变落后的发展意识、推动泸沽湖地区居民积极参与旅游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关系。针对泸沽湖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绿色发展理论,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使泸沽湖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康海.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贵州新型工业化[J].理论与当代,2022(6).
[2]朱艳珍.浅析县域工业园区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机制的意义[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2(21).
[3]高红艳.贵州喀斯特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3.
[4]罗豪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
[5]那仁英·那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式与民族文化关系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丽江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课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市宗教研究——以宁蒗县宗教为例”(课题编号:LJMZ202224),由中共丽江市委统战部、丽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进行资金资助,本文为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和丽(1984—),女,云南摩梭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