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国家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不少省、市纷纷出台相应机制措施,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2013年,三明市是福建省第二个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在东部九省市,地处山区又是革命老区的三明市如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中推进全市文化馆建设和服务,本文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馆;建设与服务;三明市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085—03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背景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大有关部门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9月,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专辟一章,进行了更加充分的论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年,国家开展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
二、我市文化馆“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
随着创建工作的有效推进,我市各级文化馆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以有关部门为主导、财政为支撑、基层为重点,利用创新方式,强化措施,通过“送文化”“种文化”,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送、种、养”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有效机制“养文化”,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持续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向前发展。
(一)充分利用场馆及硬件设施营造文化氛围
市艺术馆搬入新馆以来,充分利用较好的场馆条件,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厅室预约登记机制,长期坚持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为广大人民群众及各民间文艺团队提供全方位的开放性、人性化的场地服务。新馆一楼大厅设立文化活动数字体验展厅,包含传统艺术体验区、数字绘画体验区、多媒体互动体验区、舞蹈体验区、非物质遗产展示(体验区)、互动摄影体验区等区域,另设有悬挂三明名师美书作品和活动摄影作品的艺术长廊,实现教育、审美、娱乐、休闲一体化,展示数字与艺术完美结合,让更多的市民走进艺术馆,感受文化的高科技服务。
泰宁县文化馆定期开展各门类常规培训,有舞蹈、成人合唱、古筝、主持与表演、美术等,通过向全县开办免费艺术培训班充分发挥文化馆活动场所的作用,实现其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结合基层特点,积极组织培训队伍进街道、进社区,把文化艺术送到群众身边,实现文化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免费享受到专业、优质的文化培训。
(二)发挥职能,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纪念日、节假日,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涌现出一大批文艺活动热爱者和志愿者组成的民间文艺团体。在文化馆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完善活动方式与活动内容,为活跃城乡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创建期间推出的“百姓大舞台”这一新形式的群众公益文化活动品牌。该活动创新评选方法,打破传统模式,简化评选程序,面向社会挑选出30名大众评委及5名专业评委对报名参加百姓大舞台的节目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优秀节目可进入我市的有关部门采购演艺资源库,由有关部门出资购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至各个地区,可以代表有关部门参加公益演出。百姓大舞台按春、夏、秋、冬四个季度举办,“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评,百姓乐”是百姓大舞台的特色。通过这个特殊的平台,不仅可以让更多来自民间的文艺团体及文艺爱好者齐聚一堂,展示自我,陶冶情操,有助于我市文艺骨干和优秀文艺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掘我市优秀作品和群众原创作品,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通过“百姓大舞台”让全社会、让有关部门予以了解支持,为我市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指明了方向。
三明市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从1995年创办至今,是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创举,是全国群星奖的文化品牌。每年8—10月份的一系列的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晚会为观众们呈现各种文艺类别的艺术美,既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营造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以城带乡,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半台戏”是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通过探索、实践而创造出的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模式,配送内容不仅包括文艺节目,还有展览、讲座、非遗展示、培训等。三明属于山区,老、少、边、穷,送整台戏需要大量的资金,基于我市的地域特点,考虑到为县、镇、村的群众搭建更大的展示舞台,采取市、县两级宣传文化部门联合开展送戏下乡,就是“市里配送一些,当地组织一些,群众参演一些”,通过市—縣、县—乡、乡—村的配送体系,形成三级配送、四级联动,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普惠均等的文化服务,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权益、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全覆盖。通过“半台戏”进一步增强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营造了全市公共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明市艺术馆通过每一场活动,挖掘“百姓大舞台”和广场文化活动中优秀节目,不断向资源库输送优秀节目,实时更新资源库,完善资源库信息,增加资源数量,提高资源质量,在设立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资源库中,现有的演出、非遗展演、讲座、展览和培训等资源共计六百二十余项,可供各县(市、区)文化单位按需点单。为了保证“半台戏”配送活动的有效开展,每次活动结束后,各县(市、区)文化馆都需要收集节目演出照片、撰写活动简讯、填写每个配送节目的演出质量情况,组织观众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和下一次配送节目的点单需求表,市艺术馆根据每一场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配送节目、配送形式。活动质量的提升、配送机制的完善,“半台戏”配送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才能让公共文化惠及更多的人群,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半台戏”拉动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机制化;点单式服务,把群众当顾客按需供给,推行对象化服务;实现了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保基本、全覆盖、均等化;实施满意度测评,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解决了供需矛盾;建立社会化服务资源库,实现资源渠道、配送内容、参与主体多元化,配送机构在供与需之间承担中介作用;通过基层创作另“半台戏”,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变“单向”服务为“互动”服务,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四)结对帮扶,培育壮大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近年来,三明市各县(市、区)文化馆紧紧围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两大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着眼点,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尤溪县文化馆一直致力于开展志愿服务进基层活动,积极组织协调全县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做好演出的各项筹备工作,群策群力,并免费提供活动场所和必要设备、设施,督促做好舞台配置、节目演出等相关事宜,努力完成各项志愿服务任务,定期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文艺辅导、培训等,让文化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将乐县文化馆志愿服务队长期与古镛镇华山社区结对子,指导社区的腰鼓队,广场舞队,提高社区文艺队伍的专业水平,并邀请摄影专家、美术教师、音乐教师进社区,在社区里开展专业讲座,指导他们的文艺活动的开展,并组织他们举办成果汇报展。还组织志愿者到各社区,与社区群众一起过节日,开展各种综艺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艺术生活,帮助了群众文艺的发展,更进一步发掘了艺术人才,真正发挥艺术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指导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作用。
(五)重视培训,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惠民范围
三明市艺术馆做为福建省艺术扶贫先进单位,十一年来始终如一,坚持风雨无阻的赴梅列区洋溪中心小学开展艺术教学,指导农村儿童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从2015年起,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帮教,引导他们把生活和人生遭遇的困难转化为强大动力,争取早日回归社会、回报社会。
清流县文化馆组织非遗传承人,将省级非遗项目“十番锣鼓”送进清流县城关中学,通过在一对一、手把手的传授,学生能演奏《瓜子仁》《十杯酒》《怀胎》等“十番锣鼓”曲目,还能演奏《韭菜开花一杆子心》《八月桂花遍地开》等传统歌曲;不仅了解了许多有关民间音乐知识,还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他们非遗项目的了解,以及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城关中学将此项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特色教育之一,并组织成立“十番锣鼓”乐团,参加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取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三、文化馆在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创建过程中,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市发展功能定位相比,我市文化馆的建设与服务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现代科技服务手段要加强。硬件设施搞起来了,就要在软件方面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一些历史的东西、文化的东西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在形式上做得更加活泼一些,提高生动性、趣味性和普及性。文化馆建设,不仅需要固定场馆设施、流动服务,还需要数字服务;不仅需要传统服务手段,还需要数字资源提供及远程服务能力;数字文化馆改变的不仅是文化的服务职能,更是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是我市文化馆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2)社会参与度不够。有关部门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上,主导不等于包办,未来探索和实践应重点以有关部门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机制措施吸引和鼓励社会参与方式,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3)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目前,我市大多数文化馆工作人员配置都在5名左右,虽然他们都有较强的专业、组织、策划能力,但由于人员少,不能有效地对基层文艺队伍和文艺骨干进行手把手的专业指导和辅导。虽然有招募部分的文艺志愿者,但是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及村级文化协管员的辅导只能是杯水车薪。
四、推进文化馆建设及服务的建议
一是服务创新機制。创新服务手段,全面推进数字文化服务和远程服务,拓展多方面的延伸服务和培训咨询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坚持“送文化”与“建文化”相结合,完善“文化中心户”管理机制。通过有关部门引领、高位嫁接的方式,借助院线平台,引进国内高端文艺团队到我市开展艺术演出,类型形式多样,有歌舞、戏剧、音乐、话剧等,并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二是创新服务内容,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各级文化馆每月组织专家前往偏远地区中小学开展艺术讲座、文艺辅导,在保障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内容。
三是社会参与机制。全社会要广泛参与有关部门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部门要调动群众及广大民间艺术人才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各个类别的文化活动,提高全民关注、参与、创造文化的热情。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打破体制界限,加强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在资金、队伍提升、专业评估等方面公平对待,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广泛参与的新格局。各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力作用,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机制。组织、宣传、文明办、发改、教育、体育、旅游、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发挥协同推进作用,工、青、妇、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优势,积极引导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切实形成各有关部门为主力军的创建合力。
参考文献:
[1]童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合法性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2]黄国勇.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统一的三明模式[N].中国文化报,2016—03—31.
[3]赵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4]本报评论员.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有可为[N].中国文化报, 2014—01—08.
作者简介:杨静,女,本科,三明市艺术馆,群文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非遗、公共文化、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