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研究:挑战、对策与启示

2024-01-06 04:03张建文梁孝天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专用车交通管理城市交通

王 泽 张建文 梁孝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举办世界性高规格体育赛事,如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杭州举办亚洲运动会、成都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是指由国际或地区体育组织授权开展的具有相当影响的单项运动会或综合性运动会。(1)参见张玉:《价值理论视野下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收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第5期。一些城市性大型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亚运会等,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是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2)参见王江燕、孙玲:《大型体育赛事交通保障的挑战与规划框架》,《城市交通》2021年第4期。大型体育赛事属于大型群众性活动范畴,与一般日常性活动相比,赛事活动引发的交通需求非正常增长,如竞赛场馆及周边区域大量人流和车流集聚,会打破交通供需平衡,给交通管理系统带来极大冲击。“十四五”时期,伴随着新业态新技术涌现,我国道路交通要素正在发生变革,如高度机动化、智能共享化、综合立体化等,大型体育赛事从短时高强度需求、高标准赛事交通、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对新形势下城市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推动交通管理工作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在城市交通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在赛事交通保障需求集中叠加的影响下,(3)赛事期间的交通主要包括赛事交通和与赛事无关的城市交通(也称社会交通)。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对策,确保大型体育赛事期间交通安全畅通、平稳运行,是“十四五”时期城市交通管理面临的重大任务,对推进城市交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一些大型体育赛事承办城市会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组织运营等方面进行投资建设,但远远无法抵消赛事活动带来的巨大客流需求,一旦交通规划与组织管理不到位,或交通突发事件应对不及时,就容易发生道路拥堵中断,赛事面临延误风险。既有经验表明,交通问题是影响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缓解交通供需矛盾的关键在于交通管理对策。(4)参见刘小明、郭继孚、孙壮志:《北京奥运会交通运行及其启示》,《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8年第6期。国外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政策措施伴随着各届奥运会成功举办已逐步发展完善,国内赛事交通问题研究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典型的交通管理措施包括减少交通总需求、协调交通出行方式和调整交通流时空分布三类。(5)参见崔洪军、陆建:《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措施及在十运会开幕式中的运用》,《现代城市研究》2006第5期。既有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概括大型活动引发的交通问题,其中宏观层面包括交通管理对策、交通控制策略和交通需求预测;微观层面包括交通流仿真、场馆交通组织、行人疏散管理等,研究成果侧重于场馆或周边区域交通组织,针对城市性活动的交通管理研究还不够系统。(6)参见何亚:《城市大型活动的交通问题研究综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大型体育赛事交通保障研究体系逐渐成熟,涉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背景下的交通流宏观调控与微观出行机理等研究仍有待探索深化。(7)参见徐晨、王嘉悦、寇丽平:《我国大型活动风险管控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计量研究》,《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由于国内大多数城市往往是首次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城市性赛事交通管理经验并不丰富,不同城市间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相关研究多围绕某一场体育赛事活动开展,城市性赛事活动交通管理可借鉴的案例方法并不多,缺少适应交通发展新形势下的系统比较分析。鉴于此,本文以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阐释新形势下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目标,构建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对策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取近5年来国内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如第19届亚运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从社会面管控、专用车道设置、开闭幕式管控及其他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交通管理对策比较研究,总结新形势下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经验,为今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提供借鉴。

一、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的挑战与目标

(一)赛事交通管理的挑战

大型体育赛事往往带来道路交通量和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激增,尤其在场馆周边以及与赛事衔接的交通通道,给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转带来巨大压力。大型体育赛事尤其是城市性赛事的交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任务重且难度大。与过去办赛不同,当前时期赛事交通管理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如高度深度机动化、新媒体舆论环境、数字化治理变革等新形势,构成了对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的新挑战。

第一,居民交通出行方式发生变化,要平衡好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挑战。受新冠疫情影响,居民出行方式发生变化,与疫情暴发前相比,城市交通对于私家车、出租车及网约车更加依赖。(8)参见顾天奇、徐伟平、史佩杰等.《疫情背景下出租汽车和网约车驾驶人运营策略》,《城市交通》2023年第3期。后疫情时代,公共交通分担率不足,道路交通常态化运行压力普遍较大,在与赛事短时高强度交通需求叠加情形下,既要保障好赛事交通服务,又要兼顾对城市运转和交通运行的影响,这对城市交通管理能力和水平来讲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第二,互联网时代赛事被关注度高,要有效防范交通政策舆情风险方面的挑战。与G20峰会等重要会议活动不同,大型赛事活动公众参与度高,尤其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生态中,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数量庞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在实施交通管理对策后,赛事交通关注度高,社会面一旦受到影响极容易引发政策舆情,因此,在交通管理对策顶层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赛事交通管理政策及措施对社会出行、生产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赛事交通场景数据要素复杂,客户服务标准高、精准管理难等方面的挑战。与常态化交通管理不同,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服务的客户群体类型较多且服务需求各不相同,(9)根据亚组委总体策划部数据,杭州亚运会涉及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大家庭和贵宾、技术官员、注册媒体、随队官员、其他等6类客户群体,提供T1类贵宾保障专车、T2类共享专车、T3类共享车辆、班车集体用车、随身行李运输厢式货车5类车型。随之产生大量复杂交通服务场景和海量交通数据要素,需要对赛事通勤、开闭幕式活动、抵离交通等不同交通场景进行精细组织与精准保障。(10)参见邓兴栋、甘勇华、李健行等.《特殊场地举办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方法及效果——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为例》,《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2年第4期。如何依托交通数字化平台发挥交通数据要素价值,提升赛事交通管理服务潜能,是推进深化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赛事交通管理的目标

赛事交通管理的目标是为赛事各利益相关方提供安全、准时、舒适、可靠的交通系统,实现赛事申办报告中的办赛承诺。(11)参见郭继孚、马毅林、刘雪杰等.《大型体育赛事交通战略研究》,《城市交通》2021年第4期。随着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越来越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减少其自身影响的诉求愈加凸显,如项目不停工、企业不停产、城市交通不受影响等。在高度深度机动化背景下,既要高标准保障服务好赛事活动,又要平衡好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已成为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的核心目标。自武汉军运会积极打造“零碳军运会”,北京冬奥会成为第一个“碳中和”冬奥会,杭州办成首届“碳中和”亚运会后,双碳战略引领下的绿色可持续办赛理念和要求将进一步深入,(12)参见任亚辉、王骞、王锦等:《“碳中和”目标下北京2022冬奥会低碳管理实践与经验探析》,《湖北体育科技》2023年第9期。并成为新形势下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的重要目标。

无论是平衡好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还是构建绿色可持续交通,都离不开智能交通科技的创新赋能和数字交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办赛城市可以整合既有智慧交通建设成果,根据赛事交通服务保障要求进行有机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新形势下智慧交通建设发展战略,以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为契机开展创新建设、示范应用和赛后推广。(13)参见张盈盈、邹迎、朱丽云等:《大型体育赛事交通信息系统建设框架》,《城市交通》2021年第4期。因此,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的目标正在从仅仅关注赛事转向全面关注城市,从侧重赛事本身管理转向注重城市交通服务,以赛事交通管理为重要窗口展示城市交通管理成效,为办赛城市交通管理留下宝贵遗产,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

二、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对策分析框架

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对策是指能够保障赛事活动期间交通平稳运行、均衡赛事交通和城市交通的管理政策及措施,主要包括社会面管控、专用车道设置、开闭幕式管制等相关政策及措施。为了更好地平衡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有必要针对城市区域或道路构建宏观或微观交通模型,基于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特点及互动关系,定量分析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安排及交通管理对策的具体影响。(14)参见宋素娟、马毅林、张颖达等:《大型体育赛事宏观交通模型研究》,《城市交通》2021年第4期。其中,赛事侧交通管理对策影响主要根据赛事出行需求进行研判分析,评估专用车道设置等措施是否能够满足赛事交通保障要求及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城市侧交通管理对策影响主要评估机动车总量控制等交通政策措施对赛事需求保障效果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对策分析框架包含赛事交通和城市交通两部分。赛事交通需求分析需要考虑不同类型客户群体的抵离、训练、比赛、参加活动等不同需求;城市交通需求分析要考虑工作日高峰、双休节假日地面道路和快速路的城市交通情况,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不同类型交通需求的相互叠加。根据拟定的交通管理对策,构建合适的宏观或微观路网仿真模型来开展交通压力测试,从而进行交通运行指标和影响程度研判。交通管理对策分析框架应以测试交通管理政策、措施及应用为目的,评估交通管理对策效果,并研判可能带来的风险情景,不断修订优化交通管理对策。(如图1所示)

图1 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对策分析框架

以杭州亚运会为例,经测算,赛事期间实施机动车限行管理措施后,绕城公路范围内(7∶00—20∶00)日交通量减少38%左右,工作日高峰最高在途量减少约30%,相当于现状交通10∶30或20∶00的交通量,绕城范围内交通处于平稳可控状态,能够较好兼顾赛事侧交通和社会面出行;实施亚运数字专用道后会给城市交通带来运行风险,一些路口由于通行能力降低导致服务水平下降,需要在通勤方向上实施绿波带信号控制策略,保障赛事交通和城市交通无感切换。

三、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对策比较分析

选取近5年的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对比,分别为杭州亚运会、武汉军运会、北京冬奥会和成都大运会。(如表1所示)其中,北京在2008年举办过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具有丰富的城市性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经验,其他城市均为首次举办高规模的城市性大型体育赛事。

表1 城市赛事基本信息对比

注:上述城市举办的赛事分别为第19届亚运会、第7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一)社会面交通管控

为保障大型体育赛事期间交通平稳运行,大部分办赛城市都会结合自身交通发展情况,根据车辆类型实施不同程度的社会面交通管控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城市机动车总量的良好效果。这些措施包括本地小客车尾号限行、单双号限行、摩托车限行、外地车辆限行、货车、危化品运输车禁行等。根据表2可知,不同城市对于外地车和货车所采用的管控措施基本一致,即通过限行或禁行来减少对城市外部机动车的交通吸引,保障交通系统运行安全。受市区混行交通、车速差异、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对货车、危化品运输车辆的禁行措施普遍更为严格。

表3 赛事专用道设置对比表

在本地小客车交通管控方面,北京冬奥会和武汉军运会维持了现有限行政策,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对限行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成都大运会采用了扩大限行范围以及新增4天单双号限行,杭州亚运会由尾号限行调整为单双号限行。与其他城市相比,杭州常态化限行措施比较宽松,即仅对快速路实施高峰尾号限行。由表1可知,杭州亚运会参赛运动员人数最多,是其他赛事运动员数量的2—4倍。赛事交通保障压力相对较大,因此制定了“限”和“服务”双管齐下的综合管理措施,推出无需审核、一键申领的“急事通”保障服务措施,为有特殊情况的受限小客车提供每周不超过2次的限行范围通行服务,需入杭观赛的外地小客车也可持票申领观赛日“急事通”。

除了上述强制性措施,一些办赛城市也通过放假和调休进行机动车总量控制,如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期间,为避免交通拥堵,亚运场馆附近70所学校放假停课,给常态教学造成了一定影响;或发布引导性措施来消减社会面机动车交通量,包括鼓励减少、错峰或共享出行、网上办公、机动车主动停驶等,如武汉军运会期间鼓励合理安排企业和工厂错峰生产,推出全球首个“低碳军运”小程序促进绿色出行。(15)范晓威、张勇、徐志浩等:《世界军运会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研究及实施效果》,《公路与汽运》2011年第2期。这一小程序也被应用于“低碳冬奥”中,引导社会公众践行步行、骑行、公交出行等绿色低碳交通方式。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道路机动车交通量,提升了道路平均运行速度和路网整体服务水平。

(二)专用车道设置

为给赛事客户群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交通保障服务,需要根据赛时抵离、比赛、训练等方面的交通需求,结合赛程安排与场馆分布情况,依据道路条件和交通流量,在抵离交通枢纽、竞赛(训练)场馆、运动员村、住宿酒店等活动场馆与服务设施之间合理规划设置赛事专用车道。纵观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专用车道已经逐渐成为保障赛事活动的惯例做法,其设置不仅能够确保赛事交通服务高效可靠,也能成为主办城市展示形象的重要途径。

赛事专用车道是指设置在道路上供活动车辆专用或优先使用的车道,为专用车辆提供路权保障,尤其在应对紧急情形时发挥重要作用。(16)参见谢俊思、石扬、谭广涛:《成都全力做好大运会交通服务保障》,《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23年7月28日,第1版。一般遵循办赛要求和《主办城市合同》设置,如成都大运会专用车道是根据《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基本要求》和《主办城市合同》中为满足“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技术官员等人群在60分钟内抵达比赛场馆”的赛事要求和申办城市承诺。国内设置标准一般遵照2021年7月公安部发布的《重大活动专用车道设置要求》(GA/T 1786—2021),遵循安全、连续、集约原则,在设置形式和方法上应保障整体交通通行安全,统筹兼顾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据交管部门统计,武汉军运会期间使用专用道后,运动员、技术官员、注册媒体记者准点抵达率高达95%以上,重点人群误点率为零。(17)《塑造精致武汉新形象——军运盛会回眸之三》,2019年10月31日,载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hubei.gov.cn/zhuanti/2018zt/sjjrydh/201910/t20191031_1418505.shtml。2023年11月12日访问。

与城市交通管理呈现精细化趋势一样,赛事专用车道设置模式经历了从全天专用再到白天专用到动态专用的不同阶段。与其他城市不同,杭州亚运会针对通勤路线上的易堵路段和赛事车辆的高密度运行,创新性通过标志、地贴、标线、动态车道屏设置,首次制定24条142公里亚运数字专用车道。依托杭州城市大脑对道路速度的实时感知能力,运用数字控制技术动态调节“本时段亚运专用”“本时段社会车辆允许借用”两种模式,即当道路速度低于25km/h且10分钟内将有赛事车辆通行或高于25km/h且10分钟内将有15辆以上赛事车辆通行时,启用“本时段亚运专用”,其他情形均启用借用模式。这一做法改善了以往专用车道固定时段启用、长期占用道路资源的情况,极大缓解了赛事侧和城市侧交通矛盾。据统计,赛事期间亚运数字专用车道的社会车辆使用率达98.8%,亚运通勤路线常态均速达41km/h,高出主干道均速40.9%,在保障赛事车辆优先通行、安全准点的同时,实现了道路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和通行效率的最大限度提升。

注:北京冬奥会在施划专用车道时考虑到车辆出入道路和路口车辆左转弯等因素,部分出入口匝道和路口专用车道已经断续设置。(18)参见《再次提示!奥林匹克专用车道启用路段社会车辆可以借用公交车道行驶》,2022年1月30日,载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https://jtgl.beijing.gov.cn/jgj/jgxx/94246/mtlj/21210178/index.html。2023年11月12日访问。

(三)开闭幕式管制

开闭幕式是社会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仪式活动,是大型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关键环节。开闭幕式场馆周边人流、车流集散量较大,涉及影响区域范围大、拥堵风险高,需要制定精细的交通管制及配套措施,确保活动当天赛事客户群服务精准到位、城市交通组织安全有序。(19)参见王江燕、谢云侠:《大型体育赛事开闭幕式交通组织策划》,《城市交通》2021年第4期。如表4所示,大部分城市在开闭幕式期间的专用车道使用规则保持不变,管制措施主要采取三级圈层交通管制,管制对象主要为非持证的车辆和行人,越靠近举办场地的核心圈层交通管制措施越严格且启用时间越早,分时分段管制范围逐渐向中间圈层和外围圈层扩大。其中,武汉军运会和成都大运会提前一天开始实施管制。除成都大运会外,大部分赛事开闭幕式举办场地一致,因此开幕式与闭幕式期间交通管制措施变化不大,其中,武汉军运会开幕式是周五晚上,因叠加工作日高峰流量,管制措施比闭幕式更为严格。杭州亚运会闭幕式处于调休工作日,考虑各类交通叠加影响,增加了对景区和主要商圈的交通管制。

表4 开闭幕式临时交通管控措施对比表

开闭幕式交通管理复杂程度高,容错率低,为保障交通管制措施落实到位,离不开多部门协同的、从场馆到外围交通管制的精准指挥调度和多渠道宣传引导。如杭州亚运会基于统筹交通保障与交通安保、统筹赛事侧与城市侧的“双统筹”要求,综合考虑交通安保与车辆调度组建交通安保指挥调度中心,建立“一体化运行、一屏统管集中、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调度指挥机制,实现交通、交警同频共振、融合协同。北京冬奥会期间因新冠疫情防控实施闭环管理,通过闭环内外精准的流线设计与专用车辆的指挥管理将疫情风险降到最低,全面兑现了冬奥会各利益相关方交通服务水平承诺。为尽量减少开闭幕式期间交通管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各地交通管理部门会提前制作观众引导手册,并发布替代路线,广泛告知公众。

(四)其他配套措施

除了社会面管控、专用车道设置、开闭幕式管制等交通管理对策,上述办赛城市均根据赛事情况和公共交通基础条件制定了相应的公共交通配套措施。通过积极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调整优化赛事期间的交通出行结构,鼓励公共交通出行,缓解道路交通运行压力,主要包括加强公交客流监测、加密重点线路发班、优化地铁接驳、安排应急机动运力、延长运营时间、票价减免优惠等。公共交通作为一种高效率集约化交通出行方式,其科学合理的运营组织在赛事期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为私家车限行人群出行提供了必要保障,另一方面吸引了部分人群由小汽车出行转移到公共交通。如成都大运会期间推行平峰时段乘坐轨道交通8折优惠,在“5+1”城区免费乘坐公交等措施,实现交通出行方式结构优化提升,“5+1”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3%,环比上升4个百分点。(20)参见《护赛谋城大运会交通保障背后的那抹藏蓝》,《成都日报》2023年9月6日,第8版。杭州亚运会使用“地铁+大巴”运输方式,科学设置12个远端集结点、7个近端落客点,极大地提升了开闭幕式快速疏散能力,实现“两开两闭”9类客户群总计25.3万人次“入场3小时、散场40分钟”。

四、新形势下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启示

为了应对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交通管理大考,城市交通管理部门要持续提升城市常态化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如慢速道路与堵点治理、绿波带系统化建设等。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要跳出交管看交通,把交通管理融入城市管理,在制定交通管理对策中,要充分考虑对策实施后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由注重赛事交通管理向注重交通服务转变。通过对比杭州亚运会、武汉军运会、北京奥运会和成都大运会的交通管理经验做法,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以数字化提升交通管理服务效能是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的重要保障和特色亮点。面对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交通需求短时激增,不能单纯依靠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来解决,要坚持数字化赋能赛事交通管理导向,改变传统思维对设备采集数据的依赖,充分发挥互联网海量数据和数字化场景优势,释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和潜能,更好地服务保障大型赛事交通管理。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借助国内首个MaaS平台上线冬奥专用道导航、场馆周边停车引导、出行信息发布等特色功能,平台数据底座汇聚整合并向社会开放了地面公交、轨道公交、静态交通、路网运行等公共交通数据,在冬奥会期间累计提供上亿人次出行服务。杭州亚运会期间,创新运用数字控制技术设置数字专用车道,依托亚运数字专用车道控制系统和通勤道路速度管理系统,实现专用车道的数字化动态化使用,充分保障了赛事期间道路资源合理利用。

其次,安全准时便捷和谐的交通措施是大型体育赛事交通管理的重要标准和遵循方向。平衡好赛事交通和城市交通,实现“车畅人欢”是大型活动交通管理的核心目标,赛事交通要安全准时,城市交通要便捷和谐,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对策支撑。在对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货运交通民生保障和居民就医通学等刚性需求。杭州亚运会期间,按照“有禁必有通、有限必有疏”原则,推出交通出行“急事通”服务,受限车辆可无需审核、一键申领特殊需求出行服务,民生保障货车经审核后可按指定时间和路线通行,为城市不停工、不停产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发车准时、路途顺畅、到达准点”为目标,基于警务大数据云及流计算技术,双链路接入全量赛事车辆北斗定位数据,实时研判赛事车辆与预定路线偏离度并对延误偏离进行预警,实现赛事通勤车辆精准在线管控,确保通勤时间满足亚运交通指南官方时间要求。

最后,交通政策宣传和柔性执法是赛事成功举行和交通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和根本保证。尽管办赛城市在对策制定时已经越来越注重统筹兼顾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但仍无法避免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对城市交通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容易引发公众的不满和社会舆情。因此要将交通宣传和行为引导贯穿于赛事管理过程始终,如武汉军运会发布“低碳军运”小程序,宣传鼓励全民支持赛事交通管理,引导自觉坚持绿色低碳出行。同时,在通过多种媒介实时发布交通出行信息的同时,交通管理者应以柔性姿态执法,彰显法治温度,为公众熟悉政策预留时间,为适应交通管控措施预留机会。如成都大运会实施机动车限行管理期间,坚持以教育和警告为主的柔性执法理念,对首次违反交通管理措施规定的驾驶人,交管部门会通过短信提醒,告知并引导其及时消除违法行为;(21)参见谢俊思、石扬、谭广涛:本报融媒体报道组:《成都全力做好大运会交通服务保障》,《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23年7月28日,第1版。杭州亚运会期间,对违反限行措施的车辆以教育提醒为主,实现信访舆情平稳、群众理解支持的良好效果,为赛事交通安全顺畅平稳提供了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专用车交通管理城市交通
主动交通管理在智慧高速中的应用探讨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专用车企业首次主导 无人驾驶环卫车上路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对设区城市交通管理立法的思考
2016年《专用车与零部件》杂志回顾
限行不限购应是小汽车交通管理的新常态
上半年我国专用车销量同比下滑36.2%
一季度我国专用车市场同比下滑严重
智能交通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