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攸涛
福建省儿童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福建医院)消化营养科,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内科,福建 福州 350001
消化道异物是指消化道内不能被消化且未及时排出而滞留的各种物体,是儿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1]。由于儿童消化道异物多为突发事件,如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消化道异物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其种类繁多复杂,治疗方案不尽相同。轻微的情况下,异物可能会自行排出而不造成损伤;但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并发症,如消化道瘘、穿孔、纵隔脓肿等,甚至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本文对我院儿童行消化内镜干预的消化道异物的病例特点、并发症、危险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入选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儿童医院经消化内镜治疗的消化道异物患儿。病例的诊断均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消化道异物。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研究方法及分组 收集患儿的性别、年龄、异物类型、异物数量、异物长度、滞留部位、异物所致并发症严重程度等资料。按照内镜下消化道异物所致的黏膜损伤程度分组。消化道异物滞留部位出现黏膜溃疡、穿孔定义为消化道异物所致并发症,消化道异物滞留部位光滑或黏膜轻微充血、糜烂定义为无并发症。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完成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相对危险度(OR值)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共180例行消化内镜治疗的消化道异物患儿纳入本研究。年龄最小的5个月,最大13岁,其中男112例(62.22%),女68例(37.78%)。
2.2 并发症发生率 参与研究的经消化内镜治疗的180例消化道异物患儿中,出现并发症14例,总体发生率为7.78%,无并发症166例,总体发生率为92.22%。14例发生并发症病例中3例为消化道异物引起的消化道穿孔,消化道穿孔的总体发生率为1.67%。3例消化道穿孔病例中2例经内镜下置入钛夹闭合黏膜,另外1例经外科手术缝合,患儿均得到及时治疗,未出现死亡病例。另外11例严重消化道并发症为消化道异物所致的消化道黏膜深大溃疡。在消化道异物取出后,经内镜下局部处理联合全身静脉用药等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2.3 发生消化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消化道异物发生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异物类型、异物数量、异物长度、异物滞留位置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消化道异物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n(%)]
2.3.2 年龄分析 本研究入组180例消化道异物患儿中,<3岁组共42例,其中7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3岁组共138例,其中7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5.07%,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3 异物类型分析 本研究入组180例消化道异物患儿中,不同消化道异物类型分布见图1。在我院接诊的消化道异物中,硬币类异物97例,占比为53.89%。危险性异物纽扣电池、磁性异物、尖锐异物分别占比7.78%、6.67%、15.00%,合计29.45%。其他异物为食物团块梗阻、毛发、笔套、玻璃珠等,占16.67%。纽扣电池、磁性异物、尖锐异物组中分别有3例、6例、2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43%、50.00%、7.41%,高于硬币组2.06%,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消化道不同类型异物分布
2.3.4 异物数量分析 本研究中单个异物167例,占比92.78%,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4.79%。多个异物13例,占比7.22%,发生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46.1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5 异物长度分析 本研究中异物长度<4 cm有168例,占比93.33%,发生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5.36%。异物长度≥4 cm有12例占比6.67%,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6 异物滞留位置分析 本研究中异物滞留于食管101例,占比56.11%,发生并发症9例,发生率为8.91%。异物滞留于胃72例,占比40.00%,发生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1.39%。异物滞留于十二指肠7例,占比3.89%,发生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57.14%。三组间比较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物滞留于胃腔内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异物滞留于食管组和异物滞留于十二指肠组。
2.3.7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无并发症设为因变量(无=0,有=1),将年龄(≥3岁=0,<3=1),异物类型(硬币及其他异物=0,纽扣电池、磁性异物、尖锐异物=1),异物数量(单个异物=0,多个异物=1),异物长度(<4 cm异物=0,≥4 cm异物=1),异物滞留位置(胃内异物=0,非胃内异物=1)等因素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年龄<3岁、危险异物(纽扣电池、磁性异物、尖锐异物)、多个异物、长度≥4cm异物、非胃内异物均为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消化道异物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儿童因好奇心重、安全意识较差[2],误吞异物在儿童中间尤为常见[3]。有报道显示,5岁及以下的儿童占据了儿童消化道异物的75%,并伴随着更高的并发症和死亡风险[4]。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硬币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异物,通常不会引发并发症[2]。然而,随着临床上儿童消化道异物种类的增多,如纽扣电池、磁性异物、笔帽、玩具、大头针、图钉、螺丝钉等[5],相应的并发症和风险也增加了。由于异物的类型、性质、数量、大小、嵌顿部位以及滞留时间各不相同,处理方式、转归和结局也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外已经出台了多个相关儿童消化道异物的指南[4-6],但由于地区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各地区的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福州地区180例经消化内镜干预的儿童消化道异物病例。
本研究纳入了180例消化道异物患儿,这些患儿都接受了消化内镜治疗。在这些患儿中,有14例出现了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7.78%。每个病例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没有出现死亡病例。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消化道异物患儿来说,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发现,在180例消化道异物患儿中,硬币是最常见的异物类型,共计97例(占53.89%),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硬币所占比例相一致[2-3]。在硬币组中,有2例出现并发症,均为异物滞留于食管入口超过24 h的病例。因此,对于硬币滞留在食管入口的情况,应立即进行内镜取出。而对于滞留在消化道其他部位的情况,引发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低,可以择期进行内镜取出,以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
本研究纳入的危险性消化道异物主要包括纽扣电池14例(占7.78%)和磁性异物12例(占6.67%)。与普通异物相比,这两种异物引发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分别为21.43%和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文献报道显示,纽扣电池滞留在食管2~2.5 h就可能导致严重的食管烧灼伤、食管狭窄等并发症[7]。通常情况下,患儿在就诊时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吞咽困难、呕吐、发热、呕血、黑便和腹痛等。因此,需要尽快进行内镜手术取出,以减轻纽扣电池对食管的损伤程度,并改善患儿的预后情况。
本研究中有12例患儿为磁性异物,其中6例出现了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0.00%,高于其他异物的并发症发生率。根据国内外一些指南和共识,对于多枚磁性异物或单枚磁性异物合并金属异物的情况,建议进行内镜取出[4-6],也有指南建议在24 h内行内镜取出异物[8]。多数磁性异物病例是误吞多枚磁力珠,一旦进入消化道后往往会滞留在不同的部位,并相互吸引并固定在一起,从而导致黏膜损伤。长时间滞留体内的多枚磁性异物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如果可以通过内镜取出磁性异物,建议尽早进行内镜操作取出异物。
本研究中有101例异物滞留于食管,占56.11%,为消化道异物最为常见的滞留部位,与文献报道的异物滞留部位分布相一致[2-3]。当异物滞留于食管,且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流涎、疼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表现)或滞留超过24 h,为避免病情进展,建议行内镜干预[4,6,8]。而本研究中位于胃内有异物有72例,其中仅1例有并发症发生,该例病例为误吞12枚磁珠病例。进入消化道的磁珠中,有2枚位于胃腔,其余10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两侧的磁珠相互磁吸造成胃与十二指肠黏膜溃疡。本研究滞留于胃腔内的消化道中有10例为纽扣电池病例,占胃内异物的9.9%,均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因些对于滞留于胃腔内的病例中,即使危险异物之一的纽扣电池滞留,多数也不会引起并发症,可建议随访观察,必要时行内镜取出[4,6,9]。
消化道异物并发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危险异物(如纽扣电池、磁性异物、尖锐异物)、多个异物、长度≥4 cm的异物以及非胃内异物均为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上,儿童消化道异物的类型多种多样,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以及消化道梗阻、消化道瘘等一系列并发症[8-11]。如果处理不及时,这些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患儿的死亡。因此,及时识别与消化道异物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尽早进行处理,对于儿童消化道异物来说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儿童消化道异物是儿科常见的急症情况,异物种类繁多且复杂,因此治疗方案也各不相同。大多数消化道异物的预后良好,但部分情况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消化道溃疡、穿孔和消化道瘘等。因此,早期识别消化道异物的高危因素,并评估最佳内镜干预时机,是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同时,这样做还能够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