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淑萍DAI Shu-ping 范丽芳FAN Li-fang 颜勤明YAN Qin-ming
信息技术是现代医疗发展的必然需求,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的《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 年)》[1]中提出:鼓励医院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近年来,随着全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 的普及和PIVAS工作强度的增大,很多医院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在不同工作环节应用了信息化手段[2-3],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院是浙江省地市级三甲综合性医院,紧跟现代医疗服务发展需求,积极引入各项信息设备应用于实践。本研究主要介绍了我院PIVAS 利用信息技术及智能机器提高PIVAS 工作质量的实践,为临床提供更好药学服务提供参考。
处方前置审核是指医生发送到药剂科的用药医嘱或处方,经过药师对用法用量、有无存在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溶媒选用是否适宜等内容进行是否合理判定,如处方或医嘱用药合理,再进入计费及调配的步骤。没有经过审核或判为不合理的医嘱或处方是不能进入收费或调配环节的。处方前置审核是药师参与合理用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也是医院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4]。目前,处方前置审核包括信息系统自动审核、全人工审核、信息系统审核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等多种模式。我院PIVAS 采用软件审核+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区医嘱进行审核。2016 年我院PIVAS 引入“逸曜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将其嵌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逸曜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前置审核系统中原已自带有审核规则600 余万条,药师再根据临床科室用药特点、当地医保政策等相关内容对医嘱前置审核系统进行精细化修订,对审核规则库进行增补完善,从用法用量、相互作用、适应证、遴选药品、禁忌证、重复用药等维度进行用药审核。首先,医师开具医嘱,经过HIS 发送到药剂科的智能审方系统,该系统会调取强大的预设规则知识库,自动进行警示级别的判定。根据用户设定规则,警示级别在6 级及以下的医嘱会采取自动通过。警示级别大于6 级的医嘱(其中包括含有重点监控、医保限制使用、细胞毒等高风险类通常设置成8 级)必须要经过审方药师的人工判定步骤。对于存在不确定性的医嘱,审方药师则可在系统上输入不合理的理由相关内容,弹窗发送给医师处方开具界面,医师则把反馈信息和处方再次返回到药师的审方系统,药师做权衡再决定是否通过。为提高工作效率,还设置了审方手机专线,可以与医师开展实时沟通。审方信息软件嵌入HIS系统结合人工审核,这种前置审核模式可以快速又有效地实现医嘱(处方)的审核,是值得推广的工作模式。2021 年我院引入“临床用药决策系统”,运作模式为当医师在线提交处方后,首先由AI 根据知识库规则进行审核,通过则直接进入处方流转环节,反之则退回到医师处。如果医师进行了修改,AI 再次审核通过则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医师不采纳AI 意见,则处方流转至药师处,由药师进行人工审核,药师可通过系统与处方医师实时沟通,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处方实行二次拦截,从源头确保医嘱用药的合理性。对于不合理的处方,系统通过事后评估可实现基于知识库的医嘱分析,并持续性地反馈给知识库,使知识库不断迭代优化。智能决策系统使系统具备类似“医师+药师”的专家思维机制[5],具备了融合深度学习模型,不断升级更新的医学知识库和患者信息进行决策推理的强大功能。
我院PIVAS 的工作模式为审方药师对病区医嘱进行审核后,依据用药时间、给药方式、药物特性、患者液体量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按照同一天内给药时间顺序分为7 个调配批次,再按不同病区逐个打印输液标签贴签摆药。然而,相同品规的药物在各个病区的医嘱中都会使用,在摆药工作中,需要多次取药,存在往返重复操作的弊端。在智能贴签系统应用前,至少需7 名药师承担人工贴签摆药和分批次摆筐,长时间重复机械化的操作易使人精神疲惫,容易疏忽导致所贴输液品种错误[6]。2021 年PIVAS 引入两套某智能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贴签机(TQ-110 型)和药品统排机(ZQ-312 型),实现了按药品品种进行统排贴签工作模式。智能化的贴签机打印与流水化的人工摆药相结合,简化流程环节,明显提高摆药贴签工作效率,也减少了相关差错事件,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7](仅需1 名工勤人员、3 名药师参与)。此外,在传统的人工贴签分拣模式下,贴签、摆药、核对职责的药师常频繁穿插,摆药排筐占地面积大,来回走动耗时费力,工作高峰期整个PIVAS 现场的排药车多,履行排药、贴签、核对职能的药师人数较多,药架上排放的药品凌乱,环境嘈杂、空间杂乱无序。自动化智能贴签系统应用的统排模式由智能贴签、统一摆药、流程清晰简明,工作现场安静有序,有效避免了人工贴签错误和混淆输液批次情况的发生,并且贴签用时明显缩短,贴签的准确性和效率均显著提高,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PIVAS 部门的工作量繁重,传统的手工配液操作效率相对低下,需要较多的人员配备。而员工因为长期重复高频率、高强度的配置工作,手部关节会出现严重劳损或者变形的病态现象,偶尔还会发生意外刺伤,导致员工产生消极的工作情绪。此外,手动反复穿刺操作会导致微粒容易出现,成品输液质量得不到保障。配置人员的手套表面的微生物,亦会加大成品输液被污染的风险。有报道认为,静脉输液污染是引起医院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8]。我院PIVAS 引入某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配药机器人,适用于大部分西林瓶包装药品的配置(除了极难溶的药品),可用于配置细胞毒药品、抗菌药物和各种普通药物。配药机器人固定置于封闭的洁净操作台面上,配置人员在机器的触屏界面进行配制参数的设定,在机器上夹好需配的药品和对应的输液袋,配药机器人自动灵活地进行抽吸操作,完成定量药物配制。配药机器人预设了多种溶解方式,在药液配制过程中,冲配人员可以不用直接接触药物,避免了职业暴露与职业伤害,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提升了职业幸福感,也减少了配药过程药品的交叉污染。经过对比测算,人工与机器的配药速度基本相当,而大量同种西林瓶药物的配制,机器人配置速度可稍占优势。不过此类型配药机器人在性能上也有一些缺陷,比如药瓶品种夹具配备尚不够齐全,20 毫升以上的西林瓶药品和2 毫升以下的安瓿药品尚不能安装在配液机器上操作。此外,对于一些需要特别要求进行配置的药物,比如化疗药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在配制时不能摇晃,因此也无法在该类型机器上配置,这些缺点亟待机器工程师进行优化。
早期传统的PIVAS 在输液成品分拣环节是人工手动模式,工作环节繁琐,分拣用时较长,分拣准确度人为干扰因素较多。2021 年我院PIVAS 引入某公司的FJ-316 型成品输液智能分拣机,该装置可对50mL、100mL、250mL 和500mL 软袋输液进行自动识别分类,完成多个步骤的自动分拣,如核对确认,自动分拣,并清点相应科室存放筐中的产品,分拣时速达到2000 袋/小时。目前,我院的PIVAS 约95%的成品输液使用该机器进行流水式自动分拣。PIVAS承担了全院27 个临床科室的临时和长期输液医嘱的配置,日平均配置量约3300 袋,除外细胞毒药品、肠外营养液和瓶装输液,每天需要将约3000 袋配置液体在2 个时段内分成7 个批次进行分拣:7 ∶30~12 ∶30 分拣01~04 批次,14∶00~16∶30 分拣05~07 批次。各个批次药品配置完成后,成品输液传出至配置仓,排入分拣机传送带,机器识别输液袋标签二维码后通过机械臂分拣后送至相应临床科室。既往手工分拣的模式工序繁琐、完成一个批次分拣需4 名药师和3 名工人,而且分错科室的现象频发,临床负面反馈意见较多,满意度不高。自智能机械分拣模式实行后,输液配制与分拣的自动化等级提高,一次分拣只需要2 名药剂师和2 名工人负责,减少了人员数量,工作程序也变得简便流畅。各种类型的错误率都有明显降低,特别是“分错部门”的错误率有较明显下降,保障了临床及时、准确用药。
“专职递送队伍+手推车+多部电梯”一直是多数医院的物流现状[9],该传统模式明显存在着不足之处:物流和人流、患者和医护人员在电梯、楼梯上频繁交叉流动无形中增加了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工作效率低下极大影响了急需药品等物品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及时性。我院PIVAS 引入两套气动物流传输系统,用于中小型医疗用品在密封管道中传输[10],保证了临床急需药品的快速运输,保障了药品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我院配备的两套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共有35 个站点,覆盖全院临床、医技科室,每个站点有专用数字代码,以用于药品和检验样本的快速精准传递。患者需用的急救药品,由护士电话通知药师,药师将配好的药品置于气动子内并放入管道,输入需求科室代码,通过气动物流传输系统送达临床科室,确保患者及时用药,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气动物流传输系统不足之处是气动子可容纳的体积较小,只适合少量紧急药品或小物品的传送。
信息化、智能化是改进医疗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在PIVAS 的工作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PIVAS 中心运行安全性需要引入有效的信息智能化软件和设备,让机器代替人工完成机械重复性操作,使药师有更多精力关注用药安全工作,提高患者用药合理性。目前药品使用信息化、智能化系统与设备还处于探索阶段,技术尚不完全成熟,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事件。需要医疗机构针对各个系统、设备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保障工作流程的正常顺利运行。实践中发现,不同的系统、设备由于标准、功能、接口不同,面临着进一步整合、优化等工作,以使工作效率最大化。随着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PIVAS 工作的需要,智能化设备将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