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江星FENG Jiang-xing 肖渊XIAO Yuan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高等院校的要求和期待。何谓内涵式发展?结合一流大学建设相关文件要求和学术研究[1-3],一流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应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中国特色,坚守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引领性作用。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这是大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4],而大学的历史是由全体师生创造的,其中校友既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直接体现,社会声誉和影响力的最有力支撑,也是大学发展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和最重要的办学资源[5]。
近年来,校友在大学发展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北大医学派出医疗队援鄂工作,但工作前期的防疫应急物资短缺严重影响着抗灾救人的成效,正是彼时全球各地校友自发组织的捐资捐物给解决燃眉之急提供了关键助力,从校友自发组织爱心募资、全球扫购防疫应急物资、打通海外运输渠道等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校友群体无限的能量,而这背后正是他们对校友身份、大学文化和精神、国家民族共命运的认同和践行。而医学院校直属医院作为医学生培养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能为各地各级医疗工作培养和输送兼具深厚专业知识和优秀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也应做好他们毕业走出校园后作为“校友”的工作:一方面,凝心聚力为一流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各类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更能促进优秀医学人文精神在校友身上持续传承并践行。当前,医学院校直属医院校友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北京大学6 家直属医院中只有1 家医院成立了校友组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友工作有组织有序地开展。因此,提升医学院校直属医院校友工作水平,发掘校友的人文价值,避免校友工作“功利化”等问题[6-8]值得探讨和研究。
1.校友是大学(医院)文化和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越是世界一流大学,越是具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越是有一流的校友去传承[5]。以北大医学为例,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身怀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兼具北医人的厚道精神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追求,不论他们未来就业何处何职,总能发现他们身为“北医人”的鲜明特点。同时,越是一流大学(医院)的校友,越重视与学校相关联的身份:一方面,一流大学(医院)校友身份是一种荣誉,校友借以找到身份价值和认同,并通过校友间联系和与母校的联系寻求精神归属;另一方面,一流大学(医院)校友身份也是一种潜在且富有能量的资源,赋予校友在拓展社会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许多便利和支持,比如校友圈经济等平台提供的机遇。但校友完成学业离开校园之后,与学校(医院)就不再有人事、行政等方面的隶属关系,他们是独立的“社会人”,这就避免不了越是一流大学(医院)则需面对越多以校友身份开展活动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每当负面舆情出现后,大学(医院)除了使用澄清等手段之外往往只能“吃哑巴亏”,因此一流医学教育发展建设需要主动加强校友工作,特别是通过加强大学(医院)文化和精神对校友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塑造正向积极的校友群体文化,更好地维护和提升一流医学教育的社会声誉。
2.校友是大学(医院)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补充。国外高校对开发校友资源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起步早,从招生录取到学生毕业,校友在高校培养学生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8]。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校校友工作经过不断探索和快速发展,校友在大学发展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捐资设立奖助学金、奖教金等各类奖励项目,提供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等平台,还有改善校园空间环境等行为。随着新一轮一流大学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现有校友参与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梳理和深入。一方面,除工作开展目标和结果比较清晰的奖助学金类外,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校友的紧密度还不够,缺少顶层设计,一些活动的发起和开展可能是即兴的、短期的,是否能有效且科学地支持人才培养工作缺少成果追踪和系统性研究。另一方面,对校友人文价值的挖掘不够,学生教育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引领和陪伴,特别是一流大学(医院)的学生,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向上心,但也面临强度更高的竞争压力和成果预期压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现阶段学生思政工作任务重、难点多,除需要持续加强和优化学校内部学生工作力量外,还需要不断创新符合青年学子容易接受的工作方式,校友就是可以借助且理想的力量,校友是大学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结合后最直接的体现,不仅能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建言献策,还能以自身为榜样且作为“局外人”对学生所言所示更具亲和力。
3.校友是大学(医院)建设资源的重要支撑。一流医学教育发展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仅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学(医院)主动寻求社会资源最广泛和深入的支持,其中校友是最值得信赖且天然志同道合的力量。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沉淀,知名高校的校友在财富积累、社会影响、慈善捐赠等方面已非常显著;同时作为“社会人”的校友分布于大江南北、各行各业,校友群体所能协调调动的社会资源和力量近乎无限。但在现阶段,校友工作快速发展并有力支撑大学建设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矛盾。一方面,一流医学教育发展建设急需凝聚校友力量和资源,实际工作中就容易将精力聚焦在有突出社会影响力和成就的校友,对这部分校友常常锦上添花,而容易忽视群体更广泛的相对普通的校友,让校友工作蒙上一层“功利化”的面纱。另一方面,避免“功利化”以及受传统文化不善“谈钱”的影响,校友工作有时又走向另一个路径,即校友工作背离了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宗旨,成了校友的自娱自乐。因此,校友工作在经历快速发展后,在一流医学教育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进一步明确大学和医院不同层面校友工作的思想和方法。校友工作首先应是谈感情的工作,通过加强大学(医院)文化和精神对校友的引领作用,为一流医学教育发展建设凝聚最广泛的同道中人,这是其他各项工作持续开展最源源不断的力量来源。同时,积极搭建帮助校友发展的平台,服务和帮助校友成长提升,进而也要主动做好慈善项目的策划设计,讲好大学(医院)文化故事,为校友感恩回馈母校提供渠道。
4.校友是学校(医院)服务社会体系的重要力量。医学教育资源取之于社会,亦应服务于社会。大学从两方面对社会产生影响:一是输出“产品”,包括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对口支援等,服务成果想得到最广泛的覆盖面,仅靠校园内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而校友力量具有“灵活、多样、广泛”等特点,就可以成为学校服务社会体系重要的补充力量;二是优秀大学文化和精神融入并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浓缩民族优秀文化和时代文明的一流大学应在促进社会文化自信、塑造中国精神等方面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好校友作为大学文化和精神传承者的作用,一流大学的校友不仅要是行业领域的领军人,也要成为社会文明的先行者和倡导者。比如通过对校友有效地组织,把校友力量融合在社会服务工作中,在当前对口支援、校地合作等工作中正获得越来越多的热点,校友企业组团式产业落地、经济开发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所在区域的发展建设,也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的社会声誉。亦如[9]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北京大学,正是时任校长蔡元培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学术土壤,时代变革洪流中,大学师生和校友们为国家民族命运奔走,唤醒民众意识,让一所大学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
1.提高医院领导对校友工作的重视。校友工作不是医学院校直属医院中心工作却与之紧密相关,且随着一流医学教育发展建设的推进和深入,校友资源的宝贵和重要性也愈发明显,需要学校和医院由上而下、全方面地加强联系和服务校友的工作意识。其中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投入非常关键,校友在一起形成的群体或组织,是以共同在校经历、共同文化和精神追求为联系的类“家庭”组织,学校(医院)领导就是“家长”,他们的主动参与对凝聚和团结校友至关重要。同时,应与时俱进,进一步打开对校友的认知格局,不断丰富校友的定义和内涵,校友群体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有共同求学或工作经历的人,校友亦可是“大学(医院)之友”,他们虽未曾身在医院,但心系医学教育事业,并以自身独有的方式和力量一直关心并支持医学教育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有些时候“老朋友”的称谓往往比“重要捐赠人”“重要合作伙伴”更深入人心、更有情感共鸣。
2.客观认识校友群体特点,强化服务意识。校友工作开展中,应客观认识校友个体是“社会人”的属性以及“点多面广线长”是校友群体的特点,需要在开展校友工作时尊重校友群体的“广泛性”,坚持工作方式的“包容性”,不仅要抓住“少数”的优秀校友代表,还要团结联络默默奋斗的“多数”,从“服务”出发并采用形式多样的工作方法为校友成长提供支持。同时,工作方式要不断丰富,不仅有量还要有质,通过主动搭建帮助校友成长的平台,更好地吸引校友“回家”,这些平台不仅创造情感交流的机会,还应助力校友的自身和事业发展,比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人才创业,在他们起步阶段,作为“娘家人”的医院(大学)可以适时合理地给予他们支持(包括科研、人才等)。
3.促进优秀校友群体文化建设。一是主动发现、宣传校友先进事迹,特别是那些响应时代号召、扎根边疆大地、深耕一域一业的“平凡英雄”,通过深入挖掘校友在传承大学和医院文化精神中的人文价值,以点带面不断构建和提升校友群体文化的内涵。二是强化医院和校友组织作为“校友之家”的建设,这个“校友之家”不仅是校友的“精神家园”,还是实实在在服务和帮助校友成长发展的“娘家”,以心交心,用情换情,团结和凝聚最广泛校友,为一流医学教育发展建设储备源源不断的力量。三是注重校友毕业后的“再教育”,古语云一日不读十日空,且医学院校和医院文化和精神还在不断守正创新、与时俱进,需要通过开展校友“再教育”工作,让校友不断地重温和更深入了解大家共同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四是加强校友在传承医学院校和医院文化精神方面作用相关的研究能力,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些长期研究项目,通过追踪和评估校友毕业后以及接受“再教育”后对医学院校和医院文化精神的传承践行的效果,为更好地开展校友、人才培养等工作提供依据。
4.推进医院校友工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直属医院既是医学院校的二级单位,也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公立医院,在开展校友工作时不仅可以借助大学校友工作体系的力量,还有很大的工作自主权和发挥空间。首先应立足于医院内部,创造“全院重视、大家共同来做”的校友工作氛围:一是加快院系层面校友工作力量的建设,特别是设立专职人员队伍,并与大学校友工作部门(大学校友总会)形成联动。二是校友工作要服务医院中心工作,就需要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内外合作等工作建立联动机制,既用校友力量支持医院中心工作的开展,也要借助其他部门的力量做好校友工作。其次应加强和优化医院校友组织的建设,通过在大学校友总会成立医院校友分会能让校友获得更好的归属感。
5.优化校友工作方法,激发校友的主观能动。校友工作需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特别是一流大学(医院)的校友工作应该意愿上更主动、形式上更丰富、内容上更深入。一方面,对医院中心工作而言,校友工作的开展应有意识地建立在对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的调研成果基础上,应突破当前“碎片化”“自娱化”的校友工作方式,有组织有计划且更高效地将宝贵的校友资源转化为一流大学建设源源不断的助力。同时,校友工作需要走出去,走进并融入到校友群体中,给校友讲述大学(医院)的发展成就,了解校友的需求,强化校友与母校的联系,也为校友带去“娘家人”的关爱。另一方面,把校友“请进来”,邀请他们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地参与到校友会、学校(医院)各项工作的发展中,赋予“校友身份”更高的荣誉感和存在感,激发校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要注重校友在传承大学和医院文化精神上的作用,通过校友讲述分享对大学和医院文化精神的感悟、践行事迹等,实现校友之间、校友与在校青年学子之间对大学和医院文化精神“传帮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