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
(卷怀堂,景德镇,333000)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龙的形象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孕育萌生在中华大地上。历代人们凭借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创作了在神态、造型、风貌各不相同的龙纹形象,反映出各朝的时代特征。
如秦汉龙的神秘,唐朝龙的大气壮观、宋朝龙的严谨精巧、元龙的矫健威猛、永乐龙的雄伟端庄、成化龙的清丽秀雅、嘉靖和万历龙的威严磅礴、清朝龙的富丽堂皇、晚清龙的颓丧等。龙的概念还在各种动物形态之间游离,如仰韶文化的通俗,在陶器和玉雕的纹饰上,常见组合各种动物形象特征的龙雏形。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思想逐渐活跃,龙纹也突破了以往的古朴和神秘,造型越来越生动、流畅和明快。秦汉龙纹开始成为皇权象征。到了东汉代,龙的造型基本定格。如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曰:画龙者,析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可以看出龙的身上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
唐瓷器形成“南青北白,南越北邢”格局。龙多为雕塑运用在陶瓷上,最常见的就是双龙尊或是盘旋于柱上的龙造型,挺拔有力,豪迈形状。宋元明清四朝,龙纹成了皇家的标志。(图1)
图1
瓷上画龙从宋代定窑的白瓷就开始了,并为朝廷所喜爱。龙纹运用形式丰富多彩,刻印、绘画应有尽有。景德镇瓷器上的龙纹最早见于宋代的青白瓷,多以刻画、印花等工艺,是在盘的内壁,形式上常见双龙戏珠或团龙。宋之后有五爪龙、四爪龙、三爪龙之分别。封建皇权用的瓷器龙是双掌五爪龙,嫔妃用的瓷器只能画四爪。(图2)
图2
元代青花瓷崛起,大量青花龙纹出现,以威猛呈现,线条遒劲,自由奔放。圆龙龙头保持了宋代赤鼻长嘴、张口似马头的特点,颈部更为细长弯曲,龙身修长矫健,尾端做圆球火焰状,腿长有力,爪尖而立,多为三爪龙。到了明代,随着陶瓷发展,龙纹应用更为广泛,团龙纹、赶珠龙、飞翼龙、海水龙、云龙等各种形态龙纹应运而生。(图3)
图3
明早期,龙的形象与前朝还比较像,永宣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形象塑造或构图立意,以及底部运用,都极具装饰效果,姿态威武凶猛,龙体变粗,张嘴,龙上颚翻卷如象鼻,伸舌,闭嘴如猪嘴,五指为鹰爪,俗称风车掌。正德年间景德镇玉器的龙纹与瓷器大体相像。龙体清秀,龙头一般做闭嘴状,龙须短,毛发向上,全须飘动,龙身修长,粗细变化不大,腿稍短,五爪呈圆形。明晚期嘉靖、万历两朝龙身曲形状态,毛发丰多,龙首上颚伸出,鼻尖绘成如意状,似猪嘴,俗称猪嘴龙。除了青花龙,五彩龙也极为注目,明代中晚期的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也出现了经变形处理的龙纹,如成化民窑的草龙和正德民窑的印龙。崇祯时龙纹脸瘦间长胡须,蓬头散发,爪子蟹爪,头鹿凹腰,如一条垂死的老龙。清代瓷器上龙纹样式丰富,彩类也繁多,青花、釉里红、素三彩、五彩、珐琅彩、粉彩、墨彩、金彩等都有。(图4)
图4
清代龙纹绘画十分精细、繁缛。龙头等各部绘制精细,如腮、眼、鼻、嘴、须、耳、角等都描绘的工整细致。最为突出的就是爪子的形状,从紧紧相扣变成分隔较大,就像鸡爪一样,所以清代的龙爪也被称为鸡爪。康熙、雍正、乾隆龙纹以新形象出现。康熙龙身材魁梧,身形较长,怒目,似鬼头,也称魔鬼头。雍正龙纹体态端庄,神态威严,鬃毛规整有序,四肢粗壮,龙鳞片排列微整,指掌锋利写实,意为真龙。乾隆时期的龙纹更是千姿百态形,因此跳舞的就不少。嘉庆、道光以后,龙的身躯更显臃肿,绘制呆滞,线条简化,毫无威严感。宣统青花龙有形无神,双目圆瞪,嘴巴大开大展,四肢像被禁锢的手脚,绵软细长的身躯已然无龙尾,反而似蚯蚓。(图5)
图5
第一,唐代的龙身躯健壮,双角分叉,三爪弯曲如刀,细颈成裂,眼睛为凤眼,身形皮肤弹劲,鼻处提发之势。第二,宋代龙纹迅猛,龙角曲度大,龙头大、颈粗、体状无凶、四肢粗壮、指甲似刀。龙嘴大张,动齿吐舌,浑身布满鳞片,圆细颈、小头蟒身、鱼眼微突、四肢发达。第三,明代龙纹,与宋朝龙纹相比明朝龙纹显瘦身趋势,强劲凶猛,具有杀伤力,与元朝形式吻合,鼻有尖,形象生猛,通身粗重,四肢强健,指甲如匕首,龙首饱满。张嘴龙上吻翻卷,象鼻,闭嘴龙嘴如猪嘴,臂毛目发冲天,排列成气。第四,清康熙,龙纹生猛,透着一股关外的气质,缺乏教化,长须短劣,龙身多曲,四肢伸展有力,龙眼睛直视。第五,清乾隆是龙纹神玩气吐,养息多日,一朝腾空,肆意而为。龙川云剑,皇家气派跃然普天之下,唯吾独尊之感。这一时期龙纹都是歌舞升平的特点。
二十五种龙纹:角龙,头上长角的龙,景德镇御窑厂最常见;羽龙,有翅膀的龙,明成化时最早出现,造型清晰,无鳞;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明清官窑所绘羽龙多为独角;双脚突尾龙,尾巴呈秃顶状的龙纹,清代日用瓷器独有;升龙,龙头侧脸向上,龙身及尾在下;降龙,龙头侧脸在下,龙身及尾在上;行龙,龙头前倾出身,尾随后四爪做行走状;海水龙,表现为游龙在海浪中出没,寓意四海升平;穿云龙,龙身伴有云纹;穿花龙,龙在花之间穿行;拐子龙,由缠枝纹和龙纹两种基础纹样构成;戏珠龙,中间以火龙,二龙相对嬉戏;团龙将双龙的形体处理为圆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猫脸龙,圆形猫脸十分奇中。鱼化龙,一种龙头鱼身的龙或龙鱼互变的形式;龙凤纹,龙与凤相对飞舞,双龙捧兽,双龙拥抱;中心团兽纹,猪嘴龙,永宣常见的闭嘴龙,嘴盾如珠,回首形龙四爪做行走状,龙首往回望过强龙龙头及前半截身体画在盘中,后半部分画在外壁上……二十五种龙纹形态各有特点,本文不多作介绍。
龙纹中龙眼是最具特点的部位,眼代表着精气神,代表着气势,代表着凶狠或者是善良,比如传说有画龙点睛的故事,可见龙眼在龙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朝代龙眼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元朝时期的龙,眼睛较大,凶狠有力。第二,明朝时期的龙眼大小适中,但端庄威武,具有不怒自威之感。第三,清朝时期的龙分早期和晚期,清朝早期的龙眼与明朝相当,也表现出威武端庄之气,但清朝晚期龙眼变得无神,萎靡不振之气。
首先,元明清龙须断代,元代的龙几乎看不到龙须。其次,明初洪武龙开始出现龙须,但叫粗短,犹如两根棍子,直插在向上方到龙的嘴部,明后期龙的龙须开始变剪须,有飘动感,犹如向上飘动的丝带,但张嘴龙依然几乎看不到龙须。到宣德左右,所有龙的龙须都变得很长,且大多飘向前上方,且这种风格成为以后明代的主流,只是越接近明中期,龙须接近垂直的越多。但到明末崇祯左右,龙须直接改为向下飘动,似乎也预示着王朝的灭亡。再次,进入清代顺治,龙须又变为向前上方飘动。从康熙开始,龙须不再向上飘动,而是趴在嘴两边,且大部分龙须极其长,有的呈平直的一字,有的呈下榻的八字。
第一,陶瓷绘画中龙纹身躯在元代的龙头扁长,脖子细长,犹如长蛇,因此也称蛇颈龙。第二,明早期龙身体粗壮,皮糙肉厚,明中期的龙身体敏捷秀丽,婀娜多姿,明晚期的龙身体消瘦,显得头大身细,且从嘉靖开始出现正脸朝前的龙纹,俗称正面龙。明末崇祯的龙皮肤松弛,没有力量,且腹部上翻明显,似乎也预示了王朝的覆灭。第三,清代顺治龙又开始变得粗壮有力,但头部依然继承了明代扁长的风格。从康熙开始,龙的头部开始接近方形,且康熙时期龙的肌肉感爆表,尤其是额头的肌肉十分明显,同时非常流行一种成功型的利龙,俗称宫形龙,霸气十足。雍正龙的肌肉感较康熙稍弱,多了一丝秀气。清中期龙的皮肤又开始变得松弛,额头上密密麻麻的,像是长了老年斑,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老态龙钟吧!清晚期的龙身体开始交换图案化,看不出动感,且道光同治左右的龙常常头大脖子细长。
龙纹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至今经久不衰,仍然出现在各种装饰之中,其中陶瓷更是历代常有出现。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儿女的精神追求,我们也是龙的传人,龙的象征。因此,景德镇陶瓷艺术在发展中也不会落下对龙纹饰的研究,并且会在古法中进行创新发展,让龙的精神不断传承下去,让龙的纹饰不断出现在陶瓷艺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