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珍,黄爱芳,张 欣,张媚玉,丁雪瑶,王少杰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新时代的中国,赋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使命和目标。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并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我国农业发展过程需要大量具备畜牧兽医专业技能人才,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动物病理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动物病理》是重点研究各类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以及动物患病时在机体不同组织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异常变化及其相关发展变化规律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桥梁学科,将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学科很好地连接起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掌握动物疾病本质的同时,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够根据病理现象分析其变化特点与过程,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病理学诊断技术,为后续专业核心课学习及将来从事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知识素养和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也是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教学设计、明确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活动诸要素有序安排,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动物病理》教学内容兼有科学性、临床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具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优势。
本案例选自《动物病理》中的“发热”章节。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学情,从课程内容出发,结合知识体系结构特征,在教学方法、案例结合等方面,探寻思政元素融合点,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相关思政元素带入,将培养“一懂两爱”乡村振兴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思政要素,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实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
本课程之前学生在《动物生理》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机体体温调节的基础知识,经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日常生活与临床实践中常见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及引起发热的原因和机理。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融入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奉献精神、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使学生对相关素质和意识的培养有一定的感悟。
3.1.1 素质目标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强化学生人生观和奉献精神教育,同时,使学生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方面有更深的感悟和提高。
3.1.2 知识目标 掌握发热的概念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了解发热的原因、机理;熟悉发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变化;理解发热经过、热型。
3.1.3 技能目标 能对发热动物进行正确处理,同时,在课前活动环节布置适当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讨论及实训环节设置小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开展多样化教学,灵活运用案例式、启发式、对比式、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利用学习通平台等信息化工具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本案例教学实施及课堂设计见表1。
表1 教学实施及课堂设计
课程思政的实施,使课程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在要求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进行熟知和掌握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同步提高的要求,因而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动物病理》课程的考核,由原先的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的传统考核方式,调整为对学生考勤、课堂讨论互动、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查各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性考核。
本案例中,结合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初步达到教与学同步促进的良好效果,将课程思政内容无形地融入课程内容中,在知识讲授的同时,将相关思政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实现学生培养中价值观、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同步提高。
同时,在课程思政的融入中,努力做到自然、有温度,注重在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对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情怀的培养,鼓励学生以“乡村振兴”为己任,激发学生爱专业,爱科学,点燃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明确为谁学习的大方向。教学效果良好,较好的完成了课程思政目标。
此外,案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足,病理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具有生理生化和解剖学的基础上的,有部分学生在前面阶段对体温调节系统及调节机理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将直接影响本案例教学效果的达成。针对这一问题,课程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补充加入相关基础知识的回顾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