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鸣 卢燕群 吴晓婷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优势,以做优做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为路径,推动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是成都在中国式城市现代化道路新征程上的重大命题。
丰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全面”、动力在“改革”、抓手在“融合”、支撑在“党建”。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等重大战略部署,以及省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行动安排,不难发现,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被赋予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宜业宜居和美乡村、满足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期盼等重要内涵。
建设产业兴旺的丰收田园。全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产的天府农田,利用现代科技,实现农田的标准化和生产的规模化。同时,深度开发创意农业和体验旅游等产业,推动农商文旅的融合发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花园。乡村生态资源有效整合,空间格局和谐有序。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面完成,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生活保障、能源供给、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谱写出西部乡村的“富春山居图”。
建设乡风文明的精神家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创新天府农耕文化。传统风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特色乡土资源有效激活,乡村文脉和乡风民俗不断发扬光大,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新桃花源”。
建設治理有效的和美乐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治理体系,普及新时代村规民约,完善善治体系。建成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推进“微网实格”建设,建成平安、文明的乡村,村民主体性地位不断增强,形成乡村发展治理“共同体”。
建设生活富裕的幸福公园。农民就业更充分,致富渠道多元,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增强,留乡、返乡、入乡成为新风尚;要素流动通道日益畅通,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农民自主选择,城乡双向流动,县城和中心镇成为共富共美的“牛鼻子”。
丰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始终牢记“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嘱托,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相关决策部署,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奋力书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成都新篇章。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圈强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以建设农业园区、发展现代种业、深化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成都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取得显著进展。一是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2年末,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8.77万亩,为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守牢“大国粮仓”提供了硬核支撑。二是聚焦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短板和薄弱环节,以产业建圈强链赋予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截至2022年底,全市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772家,托管服务面积超30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推动成都加速迈入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成都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基层发展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一幅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和美乡村图景。一是坚持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实现良性循环。二是坚定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稳则国家稳,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导向,大力支持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乡村建设,以社区发展治理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治理向常态化、标准化、精细化、智慧化持续迈进。
因地制宜扎实推动城乡共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保障。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坚定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行动”“强村行动”等系列部署,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努力打造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新样板。一是推动集体经济“强筋壮骨”,以党建为引领,坚定实施抓党建促村集体经济“消薄创先”行动,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规范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坚定抱团发展,打开村村共富“新天地”,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破解单打独斗、产业同质等农业农村发展难题,以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厚植生态优势,加快打造片区一体化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近年来,成都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坚持人才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大力“育才”“引才”“留才”,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桎梏。二是把牢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要素,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等盘活试验。三是锚定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筑牢数字乡村底座,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普惠金融等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化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推行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路径思考
在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不断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宜业宜居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扎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落细,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超大城市发展治理的亮丽底色。
坚持底线思维,巩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根基。一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全面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一带十园百片”高标准农田集聚区;大力开展育种攻关,建设一批现代种业园区和育种创新联合体;高标准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构建“纵横联通、多源互济”的多水源供水格局。二是要深入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联动天府种业园、粮食产业园区,打造健全、紧密联结的粮油产业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功能性农产品的选育推广,提升产业链复合功能价值;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全面推行“田长制”,健全面向农村、面向農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要促进数农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全域农业大数据平台,引入现代科技,推广机械化、智能化、深加工的农业装备应用;推动乡村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商超、物流企业与农户深度合作,实现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对接大市场。
坚持系统观念,提升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能级。一是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稳慎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监管机制,确保土地资源与建设项目的精准对接;对标先进地区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的经验做法,通过创新推广农业订单、仓单质押等金融服务,以市场化方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健全城乡要素流动机制。政策引导、人才回乡创业,支持科教文卫系统干部定期下乡工作;支持工商资本以产业发展、技术转化、社会化服务等形式助农下乡,允许农技人员以市场化方式获得合理报酬;加大数据赋能城乡融合的力度,实现城乡全域的数据信息服务普惠共享。三是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布局。推进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中心镇、中心村”极核引领的镇村体系;盘活“中心镇、中心村”现有资源,提升乡村土地配置效率;以打造特色镇、特色村为抓手,发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副产品的利润空间,拓展村民就近就业范围。
坚持问题导向,丰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内涵。一是促进生态价值加快转化。大力推动功能性农业发展,打造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构建全域覆盖的现代农业供应链网络;推广绿色高效粮食品种,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与现代生物、科技深度融合,促进绿色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二是推动城乡产业高水平融合。编制全域郊野公园建设规划,支持基础较好的区县开展试点;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农耕文化,发掘乡村的复合功能,推动新业态的发展,开发具有乡土韵味的文创精品;链接数字治理资源,鼓励村民参与数字化治理,提升新型生产主体数字化能力。三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集聚市场力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项目;围绕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打造“天府粮仓”优质农业品牌;发挥国企带动作用,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引领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建设,增强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与势能。
坚持统筹推进,夯实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保障。一是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持续优化乡村治理路径,拓宽村民参与乡村发展治理的途径;广泛整合乡村治理资源,探索建立乡镇与村社、企业互联互通的党建共同体,形成上下联动、共同促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健全“微网实格”管理服务格局,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二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人才,用宜居的乡村环境留住人才,创新引才用才激励机制;实施现代农民和实用人才培育计划,培育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推动民营经济与集体经济协同发展,推动新一代乡村企业家、电商人才和工匠队伍发展壮大。三是健全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制度体系。建立乡村表达实施评价、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等体系,深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深入推进“领头雁”工程,完善农村工作干部队伍培养、管理、使用机制;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机制,把党管农村工作的政治优势凝聚为做优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强大力量。
(作者:常晓鸣,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卢燕群,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吴晓婷,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