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婷婷
2023年12月14日,双流区彭镇合水村。来自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90后”乡村CEO王伶俐,正驾驶着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一大片冬小麦田里除草;距此50多公里的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海归建筑师也是铁牛村第一位“新村民”施国平,正带着团队讨论即将落地的未来乡村人才公园设计方案……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就在10天前,市委召开乡村建设人才代表座谈会,明确提出引导各类人才融入大局各展其能,在农村广阔天地创新创造创业。
“很振奋,也更有信心了。”同为参会代表并发言的王伶俐和施国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难掩激动,“不仅是我们,对所有愿意参与成都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事业的人而言,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候、最好的机会。”
“当农民是一件光荣的事”
“小时候我爸跟我说,不好好读书就去种地,但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喊我回农村发展的就是他。”既熟悉地域环境又心怀浓厚的乡土情结,本土人才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说起当年回乡种地的决定,王伶俐直言有两个“特别”原因:一是自己特别希望留在成都工作;二是父亲作为成都首批农业职业经理人,更理解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可以给在农村创业的年轻人提供特别好的机会。和家人商量后,2015年,她大学刚毕业,就迅速成为一名“新农人”。
然而,不久之后,她的新办法和老观念就产生了“冲突”。“我爸习惯了用人工种地,说机器信不过,但我通过学习,觉得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就花40万元买了4台插秧机。”王伶俐说,尽管因为经验不足,买到的4台机器中有1台是坏的,但种植过程还是直观地让包括父亲在内的乡亲们看到了机械化的高效,从而大大加速了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化步伐。
如今,王伶俐回到老家创业种地已经8年,管理了位于崇州市、双流区的土地近7000亩,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同时运营的粮食烘储中心、农机合作社和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在2023年已为其他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了超5万亩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她所带领的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跻身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个人也在2023年9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十佳农民”。“我觉得,当农民是一件光荣的事,是值得骄傲的事。正是在这个身份中,我增强了责任感,获得了足够的认同感和价值感。”
在乡村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复合。
2012年,从建设明月村开始,施国平从一名海归城市建筑师转向乡村规划师,并在十余年间和团队成员深度参与了蒲江县明月村的规划以及铁牛村的乡村规划、建设和发展。
“产业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也是人才干事创业的重要载体,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实现事业留人,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施国平对此深有感触。2020年带着家人到乡村定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盘活村里的资源,改造出社区创新创业中心,成立了四川麦昆塔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年时间内在地扎根生长出了服务铁牛村乡村振兴的3家公司、2家机构,公司专注于规划设计、产业孵化与人才培养,机构则关注社区营造、乡村教育以及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目前,村里聚集了从北上广深来创业的青年人才60多人,还有10个家庭;同时引入超过300名城市候鸟村民,参与在地的项目投资、项目共创及运营支持、活动服务,等等。
为了加快对人才的吸引与转化,2023年4月,他们进一步发起创立了由铁牛村“新老村民”合力打造的“阿柑生态社区”,建立一个开放共创共享的社区,吸引全国来自生态建造规划、生态农业、生态商业、生态教育等领域的人才加入铁牛村。国庆大假期间,还组织了连续3天的乡青龙门阵,邀请全国各地100多名青年探讨如何让乡村“回得去”。“我们选择在乡村扎根,是因为在乡村同样也能事业生活两不误,甚至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培育礼遇“成都农匠”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群群人。
近年来,成都围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出台落实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引导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超37万人,精准培育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2.4万余人,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农业人才68人、乡村专业化运营团队61支,集聚教育、醫疗专业人才1048名组团开展服务,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阶段新目标新要求,作为成都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善县域功能,探索走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的重要举措之一,市委明确提出,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精心打造人才体系和人才服务阵地,推动组团式人才下乡,深入推进“银龄”行动,培育壮大“成都农匠”、乡村规划师运营师、农业职业经理人等队伍,完善乡村人才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各项保障,推动乡村人才与职业院校双向互动,培育一支有情怀、有能力的高素质“三农”人才队伍。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三农工作,成都将培养、引进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成都农匠, 纳入全市人才序列,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农匠”将涵盖整个农业领域的人才,包括与农业关联的社会化服务人才、职业经理人,以及奋战在农业一线的高科技人才等。被纳入人才序列的“成都农匠”将获得更多政策保障,在资金支持、项目扶持,职称评审、住房租赁等方面享受到相应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