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2023年12月初召开的成都市农业重点企业座谈会指出,要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发农村“造血功能”内生动力,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仲冬时节,记者走进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新津区兴义镇张河村和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一窥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风貌。
“空心村”变“共享村”
走进新津兴义镇张河村,竹林掩映间风车流水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田地若隐若现,一座座小洋楼整齐排列。张河·不二餐吧(以下简称“不二餐吧”)位于张河果园子社区最前一排的小洋楼内,游客们坐在餐吧前的小广场喝茶就餐,享受着冬日暖阳下的美好时光。“盘活村民一楼的闲置房屋用于餐吧经营,二楼仍是村民自用。”张河果园子社区党支部书记戚小艳介绍,为配套最早入驻的集体经济项目共享农庄民宿需求,村集体对闲置房屋、林盘、公共空间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提升、统一经营,孵化出不二餐吧等一批新项目新业态。
“秉持共享厨房的理念,将村民农家厨房作为餐吧的弹性厨房,大大提升了应对乡村旅游‘潮汐效应的能力,去年餐吧销售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不二餐吧的负责人李成科对未来的经营充满了信心。
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打造产业发展的新载体与新模式,不二餐吧正是张河村以“互联网+共享经济”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旅游消费场景的一个缩影。
2018年以前,张河村依赖传统农业,产业单一,年轻人大部分外出务工,周边资源也被闲置下来,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
2018年,天府农业博览园的落户,为张河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如何盘活“空心村”?张河村把目光投向乡村旅游。戚小艳介绍,张河村坚持党建引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18亩闲置多年的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新津文旅集团以现金入股投资建设共享农庄。项目运营引入裝配式建筑供应商新建特色民宿并线下运营民宿,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推介及客流导入,搭建在地农特产品线上分享电商平台,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打造了“互联网+共享农庄”,让“闲资源”变为“活资产”。
其中,村集体的利益链接机制是“保底+分红”。“目前,张河村每年实现了31.5万元的保底收入。”戚小艳说,共享农庄如同一块植入张河村的“芯片”,彻底激活了张河村,农民变成了股民,农房变成了客房,农品变成了礼品。
2022年,张河村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成为成都新兴网红打卡地和近郊乡村旅游精品民宿新IP。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益从2017年的3万元增加到70余万元,社区村民人均纯收入近4万元。
“科创农庄”变“新引擎”
川农牛科创农庄坐落在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田畔,玻璃幕墙映照着天空流动的白云与地面葱郁的植株。谁能想到,它的“前身”竟然是一个废弃不用的养猪场?
2018年,在万春镇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高山村与毗邻的四川农业大学达成了合作意向:川农大以高山村为基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孵化。高山村村“两委”将废弃的养猪场资源盘活,以“投改股”的合作模式,与川农大共建校地深度合作的载体——川农牛科创农庄,这也是川农大以科创赋能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的重要阵地。
“产业要发展,区域才有活力。”高山村党委书记颜泽菊介绍,借助高山村位于成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腹地,深处环川农大知识经济圈的地理优势,依托涉农驻温高校院所资源富集优势,突出川农牛科创农庄龙头引领作用,推动科研资源、龙头企业、专家人才向乡村聚合。“最重要的是,川农大甚至全国各地最新的农业技术成果、信息都在这里汇集,通过乡村振兴云课堂、云问诊,让深藏在实验室的科技、产业链资源与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川农牛科创农庄负责人汪莉红的言语中不无骄傲。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被搬进高山村的田间地头,农田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专家学者手把手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而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依托川农牛科创农庄每年有了20万元左右的保底收入。
科技赋能最直观的好处之一是带来农产品的溢价,也让村集体组织逐渐具备了链接市场的能力。颜泽菊介绍,以前种出的大米最多能卖3元一斤,现在依托校地合作,村民们种上了高端水稻品种,产品能卖上12元一斤甚至更高。
通过川农牛科创农庄龙头项目这一“引擎”,高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牵头领办见山农业新型发展有限公司,承接农高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农创文旅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逐步孵化促建榜样青年CSA共享社区等14个项目;联合3镇8村成立现代农业科创片区综合党委,探索“飞地”抱团奋进振兴有效路径,与简阳市连山村、碑垭村结对,实现产购销一体化模式。
“我觉得城乡融合就像我们推出的大蒜咖啡一样,大蒜是我们农业的本体,咖啡是现在城市最常见的一种消费方式,两者的结合体现出城市与乡村的双向奔赴。”颜泽菊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