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吉娜
巷子是否有生命呢?
一个下雨天,我打着伞站在去外婆家必经的巷口,雨水从两侧高矮不一的屋檐跌落,我站在两道瀑布般的水帘之间,脑中忽然蹦出了这个问题。
别的街巷我不清楚,但就合和巷而言,我在懵懵懂懂的年岁,便已经认定——这条巷子,是会呼吸的。
合和巷每日第一口悠长的气息,来自清晨房屋的炊烟。和人们在冬日呵出的冷气一样,老民居里上了年纪的厨灶吐着白烟,几道炊烟纠缠在一起,生生不息。直到天色大亮,孩子们吃着早点经过巷子去上学,这股气息才会暂歇。
等到中午,合和巷的气喘得粗了些,混杂着些许辣椒、酱油的味道。凑巧碰上逢年过节,太阳正热烈时,炸物热烈的气息会称霸整条巷子。炸带鱼、炸地瓜、炸粿,光是闻着,嘴巴便能想象出入口的酥脆。这勾人的气味如果来自外婆家还好,自家长辈,我总能讨到小半碗心仪的下粥菜。倘若飘香的来源是巷子里的邻居们,我充满馋虫的肚子只能受委屈了,我和这里的邻居们不太熟识,不敢觍着一张脸,去讨要零食。
夜晚,街巷里住户归家的时间不尽相同,合和巷的呼吸反而内敛起来。最早的,天还没黑,饭就已经下锅;也有做夜班的人家,负责做饭的母亲或媳妇将晚饭延后,晚上八九点,才慢吞吞升起隐在黑夜的烟气。
在合和巷来去的人们,有时,还能和巷子分享一种极特殊的空气,我在合和巷居住时,有幸遇上过一阵子。那会我身体不好,病气像只苍蝇,在我身上转来转去。外婆就端着她的陶土小炉,坐到家门外的台阶上,扇着蒲扇为我熬药,清风一吹,弯弯绕绕的巷子满是中草药的清苦气息。记忆中,年幼的我,站在被中草药浸润的合和巷,深深嗅一口空气,大脑好像就清明许多。
再说回合和巷有生命这件事,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在母亲口中,最开始的合和巷,和现在截然不同。
以前,巷口对面伫立着一扇古旧的城门,城门和时代一起变迁。渐渐地,古城门被时间风化乃至消失;渐渐地,巷子两侧的砖瓦平房长高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古城门最后的石砖被居民搬走,搭进一栋栋生长着的小楼房。就这样,古城门给合和巷的小楼房留下了最后的礼物。
从新世纪开始,合和巷里的楼房,便暂时固定了模样——新旧参半,老的滴水檐配上新式大门。看得出来,合和巷也曾试图跟上时代,可惜时间的车轮跑得太快,这条古老的巷子有些跟不上了。不过,每有邻里修缮房屋,巷子就会有所变化。这一家把院门后退一步,那一家把墙右移了几寸,又或是這多出一扇小门,那少了几级台阶,但无论如何变化,巷子始终存在。
合和巷能够成长为如今模样,离不开两侧居住的人们,对巷子生命默契地维持。
即使如此,合和巷仍是一条不够宽敞的通道。在我的童年,下雨天走过合和巷,可是相当刺激的事。正着打伞,伞面会卡在巷子最窄的那段路,很容易进退两难;一路斜着伞,又有被淋湿半身的风险。每每到雨天,我和母亲一起走在合和巷,直溜溜落下的雨珠砸得我哇哇大叫。母亲走在我后头叹气:“怕被雨淋,那你就快跑啊!傻愣着做什么!”
我在母亲的连声催促中,踩水奔跑,可是到外婆家之后,我本该被雨淋湿的、伞檐没遮到的那半身子,却没几块雨花痕迹。难道跑起来,真的能少淋点雨吗?我心里存着疑惑,直到某天我抬起头,从我小伞遗漏的缝隙往上看,发现母亲往这一侧倾斜的大伞,以及母亲湿漉漉的衣衫,才找到了答案。
长大以后,一个人穿过合和巷的次数多了起来。我彻底明白,在雨中走快些,虽然不能避免淋雨,却能减少淋雨的时间。早一点回到温暖的家中,就能把生病的可能性甩在身后。而且,巷子总有尽头,雨也会有停的那一刻。
合和巷和母亲为我上了一堂极为生动的课。当然,母亲和合和巷教会我的这个道理,不只对风雨有效,在许多事上都有套用的门道。面对学不会的科目、没有起色的成绩、郁郁寡欢的日子,我耳边,便会回响起母亲的话:“你只管埋头走是了,越害怕淋雨,雨越要淋你呢!”
可是,合和巷的衰老,如人一般,总是无法避免。
夜里,两侧民居亮起的窗户数量已大不如前。每家每户都装上了新式厨灶,有一户人家的老烟囱,甚至变成了小鸟的巢穴。近几年城市发展迅速,拆迁了许多和合和巷一样的巷子。它们中大多数消失得无影无踪,新建起的整齐高楼间,不再有弯弯绕绕、只容一人独行的窄巷。
合和巷也会这样消失吗?光是这样想想,我已经忍不住难过起来。但我也明白,世界上没有永存不灭的事物,生命亦是如此。只不过,生命的延续性让我们可以将情感、意义传递下去。同样,城市更迭中留在过去的巷子们,也未必真的消亡了。它们存活在回忆里,存活在每一个似曾相识的街巷里。
如果是晴天,巷口的老店外会有邻里坐在竹凳上聊天,招呼每一个进入巷子的人,大家都是合和巷的孩子。而今日小城落雨,我斜伞走过合和巷,伞檐摩擦墙壁发出的“哒哒”声,则是合和巷补给我的温柔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