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霞,唐忠林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教学”和“育人”统一起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1]。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应坚持“德技并修”,形成“课课育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和面面育人”的课程思政格局。
目前,在我国职业院校全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发展的大背景下,项目化教学已成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将项目化教学引入职教课堂,有利于深化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促进融入内容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效统一,对于实现思政课教书和育人、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2-3]。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将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流程进行重组重构,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整体教学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导向”以及“思与做相辅相成”的核心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课程采取全程实时互动的教学手段,逐步引导学生融入“项目角色”,增强参与感,树立自信心。课程评价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动态化。
由于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式的教学理念,缺乏企业一线研发、生产和管理经验,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普遍推行的所谓“项目化教学”,停留在项目名称的简单堆砌,或是对照实验项目罗列出的实践环节,与企业实际项目关联不够,没有真正触及“项目化”的实质内涵,主要表现在:将项目化教学与实训任务或课内实验相互混淆,认为根据实验要求完成一项完整的实验项目即为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缺少企业人员的参与,全过程仅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产品制作或实验任务,没有工艺文件、技术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作为参考和依据,更无法及时引入行业最新研究技术,完成的产品或项目本质上是“课程设计”,学生对具体的产品研发、生产流程仍不得要领;未能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课程设置方面出发梳理项目化教学框架,仅以章节或知识点为单元,划分项目模块,导致各环节之间关联性不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在法律上规定了教师有传授知识和思政育人的双重责任。
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更多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专业课教师在思想上还没有完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常常抱有“不在行”“不专业”等错误思想。相比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平衡“思政”和“课程”之间的比重时,容易将“教书”与“育人”相互割裂,出现“思政”“课程”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切入时机不恰当,育人效果欠佳,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衔接不畅,在两者过渡阶段出现机械式堆叠,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思想品德培养,导致课程思政流于形式;盲目追求思政教育,将专业课当成思政课上,有避重就轻之嫌。
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不仅是静态的自然知识积累过程,更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人的思想行为和思维观念塑造的过程[4]。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实现“教书”与“育人”协同发展,刻不容缓。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更是一项需要全员协作、全过程参与、全方位推进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不仅需要建立健全思政教学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更需要构建课程思政的多元评价体系。
近几年,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激励措施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合理等现象。其中评价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评价模式及对象单一,导致评价效果片面化;评价覆盖面宽泛笼统,评价工作浮于表面;评价要素不齐全,方法不明确。评价机制不合理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减弱,教师无法准确评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学生无法及时将“内化”的思想反馈给教师,不利于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提升,最终影响“育人”成效。
为保证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有效落地,建立多维度、完善、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刻不容缓。
项目化教学应首先着眼全课程架构,梳理关键内容,贴合企业要素整合教学资源,最后按照“面—线—点”的原则,逐步定位至各知识点。
项目化教学主要以企业中典型的“工作流程”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模式,以“项目管理和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评价考核机制为激励手段,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与企业项目开发流程无缝对接,教学过程需要进行微创新。
课程团队结合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和工作环节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碎片化整合、模块化重构,将教学过程划分为项目引导、项目实施及项目验收三大模块。项目引导环节完成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环节主要进行设计分析、设计论证、设计开发(含软件、硬件以及结构设计)以及组装生产;项目验收环节进行最后的测试验收(含性能及功能测试)及交付售后工作。各环节环环相扣,逐一递进,整个过程实行小组负责制。项目流程由任课教师及企业合作人员以甲方(任务方)的身份发起,过程中根据教学效果及项目完成情况设置合理的评审模式,进行阶段性成果验收与总结,项目最后由任课教师及企业合作人员(任务提出方)对各小组的成果展示及过程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学习中熟悉项目开发流程,在项目认知中夯实知识基础,以教学为基点融入立德树人理念,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三者相辅相成,交叉渗透。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构,教学设计坚持知识点相互衔接、结构框架相对独立的原则,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引出思政要素及知识内容,实现以“思政+ 教学”为核心,“覆盖项目开发全流程”为主线的教学目标。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项目认知、自主思考、实践操作等能力,全面提升德育水平。
“言传”不如“身教”,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应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行动上的标杆,协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辅助学生提前迈出从“学校”到“社会”的第一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5]。
项目化教学借助信息化平台及校企合作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项目研究,理解企业项目研发内涵及各阶段需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建立完善有效的项目、教学及思政三维评价体系。
项目评价依据项目进度及模块划分,设置方案评审、设计评审以及产品评审等项目化评审记录,主要对各阶段研究成效进行客观有效评价。其中项目引导模块通过方案评审梳理关键要素,明确核心技术,项目实施通过设计评审得到最终的详细设计方案,项目验收主要通过产品评审对产品功能及性能等进行总结评价。各阶段评审工作均采用小组及组间评审方式,只有各方评审均一致通过时,方可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
项目化教学按照项目开发流程搭建教学框架,完成教案的模块化设计,作为引领整个教学的活页式大纲,通过大纲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导学生形成各自的活页式工作笔记。教学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模式对教师教学成效及学生学习成效进行阶段性评价,同时根据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评价过程,使评价更具专业性和实效性。
项目化教学采用目标导向设计法,在各阶段有机融入思政要素,真正使学生能够“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学”“学中升”,形成循环、立体的育人格局。根据学生的德育培育及项目进展情况,设置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梯度考核制,有助于解决目前思政教学中企业要素融入度低、思政育人起点高落地难等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德育评价、项目评审及教学评价等三维评价模式,在对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开展成效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实现独立评价的基础上,保证思政、项目、教学实施成效三重丰收。
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是在产教融合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改革举措,作为职业教育的“双元”主体,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着构建与实施“课程思政”的职责和任务[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企业既是资源的供给方,也是人才输出的受益方,一方面通过专业授课、专家讲座、顶岗实习等多模式深度参与,另一方面深化与相应专业的合作模式,将企业元素多角度融入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传授专业技能,引领精神成长,塑造人才价值。学校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储备及供给作用,与企业形成长期有效的互补、联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项目化教学,融合企业先进技术,渗透企业优秀文化及价值观,培育符合行业及企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专业课程普遍存在思政融入过程牵强、思政元素宽泛笼统、育人程度有限等问题。
有效均衡“教学”“项目”与“思政”之间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互为融通、协调发展,对于专业课程思政至关重要。教学实施要将项目引导、实施及验收三个模块按照研发环节进一步细分,各阶段采用进阶式、案例式、启发式等不同的思政融入方法,通过创设企业情景、开展校内交流会、制作短视频等手段,加大技能锻炼与思想熏陶融合的力度,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提升职业素养,在思想提高的基础上增强学习效果,真正实现“思政”之于“课程”“如春在花”“如盐化水”。
专业课教师在参与项目化教学研究及实施的过程中,应主动扮演好教学设计者、项目引导者以及思政教育者的角色,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实施、反思及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着重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力度,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文化及新规范引入新型活页式教材,贯穿于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始终坚持以行动为导向,使学生能够以“员工+ 学生”的双重身份参与其中,提高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培养项目研究的责任意识,切身感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的道理。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22 年4 月20 日表决并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 年5 月1 日起施行。新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主要包含多元办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就业导向及德技并修等核心要义。
职业院校有效贯彻并落实新职业教育法的路径,不仅体现在建立或完善政策、体系、规章、制度、标准等方面,还应着力思考如何将新职业教育法的核心要素有机融合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职业教育的“魅力”及重要性。
项目化教学立足职业教育新理念,围绕职业教育新特色,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发展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项目化教学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深化与行业、企业的融合模式,将企业元素“搬进”课堂,让课堂“走出”校园,全方位、多角度模拟一线工作流程。学生在“做”与“学”的协调平衡中,增强职业技能、锤炼职业作风,在“学”与“思”的融会贯通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提升职业素养。
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7]。项目化教学要密切关注最新科技发展动态,聚焦时事政治热点,在设计任务、设计方案及设计指标等关键研究阶段,渗透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增强时政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变频器技术及应用”为例,课程团队探索了项目化教学与课程思政互融互通的方法及路径。
“变频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涵盖变频器基础知识、电力电子器件、基本工作原理、安装调试、应用以及课内实践等内容。课程紧密结合职业教育改革特点,以思政育人为基点,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针对机电设备设计生产、安装调试、故障排查及维护管理等工种,突出职业岗位的技能培养及价值引领。
课程团队依据企业项目开发环节和流程,将“变频器技术及应用”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构,将企业中典型的工作项目流程融入教学过程,以“项目驱动”为主要教学手段,结合多维度的项目、教学及思政考评方式,实现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以及思政育人目标。
4.2.1 项目引导
项目引导为课程及项目研究进行铺垫,主要完成项目研发工作的需求分析,是整个项目化教学的前提条件。课程团队以变频器设计、开发以及生产流程为主线,结合在线学习资源库,通过解读纲领内涵,剖析国家职业教育战略目标,将行业及企业的成功应用案例引而申之,突出变频器的重要性。
课程通过强调项目研究对象的行业价值,使学生形成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正确认知,激发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使命感,提升其职业认同感。
4.2.2 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主要完成项目初步方案的制定,是项目化教学的基础环节。本模块主要涵盖“变频器内部电力电子器件”“变频器型号选择”等课程内容。教师根据变频器主要功能及性能特点,以内部电子元器件和零件为出发点,逐步引出组成模块设计的基本原理。
初探设计方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为后续的项目流程设计奠定基础。
4.2.3 详细设计
详细分析主要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研究,是项目研究的关键环节。此环节主要完成对变频器工作过程的原理分析。
以小组形式完成详细设计内容,有助于学生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树立“技术报国、科技兴国”的信心和理想,养成精益求精、善于思考钻研的品质,充分激发科学创新的潜力。
4.2.4 设计开发
设计开发是整个项目流程的核心环节,包括硬件、软件以及结构三部分。硬件主要涵盖“变频器的操作面板控制”“变频器的外部端子控制”等模块。软件部分主要为“变频器菜单及参数设置”“PLC 控制变频器运行”等内容。结构部分主要对变频器内部模块布局与机壳外形设计进行研究分析。
项目设计开发需要始终秉承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操守,严格执行企业标准,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4.2.5 生产售后
按照项目研发流程,产品完成设计开发后,即进入组装生产和售后服务。该环节主要包括“变频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等内容,全方位认知变频器的生产流程、安装过程以及故障排查方法。
该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善于总结思考的工匠精神,使其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4.2.6 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环节主要完成对产品功能和性能的验收工作,具有总结性含义,主要包括两大模块,第一是变频器的典型应用案例,第二是课内实验的实践操作。亲身实践操作可以增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和职业规范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项目化教学实施后,学生互动性和项目参与感明显提升,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符合职业教育新理念。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现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可通过VR 虚拟教学模式或学生直接走进企业生产一线进一步增加现场体验感。
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项目实施成效、教学成效以及思政育人成效,课程团队设置项目、教学以及思政三大评价机制,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如表1 所示。
表1 评价体系设置表
思政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相融相通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技能锻炼能力,拓展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项目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任务驱动中感受职责,极大地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上岗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思政融通模式在工科专业的其他课程如“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同样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