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丹,王文勇
(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技术学院 ;2.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总务处,广东 广州 510630 )
高校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者统计出2017-2021年,我国政府从国家层面出台了15个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文本[1],鼓励和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机制。产教融合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其明确了行业企业也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2]。然而,高校产教融合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3-5],如界定产教融合的内涵和范围、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平衡学术性与应用性、保障双方的利益和权益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对高校产教融合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探究,对于促进高校产教融合的规范化、制度化、深入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是对高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效果、质量水平、问题症结等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它既是对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成果的检验和反馈,也是对高校产教融合改进方向和措施的指导和推动。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应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方法[6],能够充分考虑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权重分配,同时也适用于处理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的信息,适合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这样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本文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三个层次,共计4个评价项目指标和16个评价因子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高校产教融合进行了质量评价,分析影响产教融合质量的主要因素和需要改进的主要方面,据此提出高校产教融合质量提升的建议和对策。
王友云提出产教融合质量的评价要按照职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建立内外结合、多元化的质量监控组织体系、构建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级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7]。姜泽许认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以理论与实际需求为基础, 充分考虑学校、企业、行业、教师、学生和企业职工等各参与主体的现实需求,构建包含组织保障、课程和教学、毕业生评价、行业协调指导、教师发展、基地建设的评价体系[8]。姚润玲通过实证提出在产教融合中有学校、企业、学生以及政府四类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其结合专家的访谈结果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责任、行为进行分析,确定了绩效评价构成要素,将要素按照产教融合规划、产教融合组织、产教融合实施以及产教融合效果进行归类,建立了产教融合初步的评价指标体系[9]。吕路平等人认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存在标准缺失、具体实践案例缺乏、“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相混淆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需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进行构建,设计出可操作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专业性”[10]。已有关于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产教融合的内涵、目标、过程和效果,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责任,构建了在学校层面较为全面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但需要明确的是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是对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影响力的衡量和反馈,对指标体系的选择还需要进行多个维度的科学划分和量化,才能为产教融合方向调整提供参考。
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是对高校产教融合的内涵、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动态的分析和评价,以促进产教融合质量提升和持续发展。构建科学、完善、适用的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改革和实践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其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一系列能够有效反映高校产教融合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的指标的有机整体,且评价指标体系需依据产教融合的目标和内容而构建。为全面评价高校产教融合的质量,结合高校产教融合的特点和要求,按照指标的可操作性、代表性和敏感性、可量化性等原则,选择反映高校产教融合质量的指标,建立了一个三层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层是目标层即高校产教融合质量,第二层是评价维度层,第三层是评价因子层(见图1)。
图1 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1.从产业需求的维度对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高校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满足产业需求的程度,从产业需求的维度出发进行评价,可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和适应度。满足产业需求不仅要求人才数量的供需平衡,还要求人才结构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岗位需求,培养的人才具备创新创业所需的技能,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产业需求的评价维度需要囊括人才需求量、人才需求结构、人才需求水平、创新创业技能结构四个评价因子。
2.从教育供给的维度对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进行评价
教育供给是实现高校产教融合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础,教育供给与专业、课程、教学和产教合作息息相关。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与产业的需求相匹配,能够反映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课程设置则需要覆盖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能够结合产业的实际案例开展教学,以期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人才。教学方法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引入产业专家和导师,采用多元化和灵活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的人才。产教融合需要确保高校与产业的合作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具备有效的机制和平台,具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有持续的评价和改进,最终实现双赢。因此,本文将专业设置合理性、课程设置合理性、教学方法合理性、产教融合合理性四个评价因子作为教育供给的衡量指标。
3.从社会认可的维度对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进行评价
高校产教融合质量从社会认可维度评价,可以有效反映高校人才培养在社会的效益和影响力,社会认可与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相关利益方满意度相关。具体来说:就业率是高校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就业的比例高低,就业质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行业、地区、收入等方面的好坏,学生满意度是高校毕业生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师资力量、实践条件、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满意程度,企业满意度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匹配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将就业率、就业质量、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四个评价因子作为社会认可的衡量指标。
4.从投入程度的维度对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进行评价
投入是高校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保障,可分为人力、财力、物力和平台投入。人力是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投入的师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投入的数量、结构;财力是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投入的资金和奖励等的数量、方式;物力是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投入的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等的数量规格、质量;产学研平台是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建立的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的平台、网络等资源的类型。人力、财力、物力和平台投入是保障高校产教融合正常运转、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因此,本文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学研平台资源四个评价因子作为投入程度的衡量指标。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处理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中的Saaty的1-9标度法(见表1),对指标之间的两两关键性程度进行比较,构建出一个成对比较矩阵。下面以一级指标为例,根据专家意见,得到一级指标专家意见表(见表2)。利用Python语言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3.025,一致性指标CI= 0.011,一致性比例CR= 0.012<0.1,认为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同理计算得到二级指标的一致性比例CR1=0.027,CR2=0.015,CR3=0.053,CR4=0.042,均小于0.1,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最终根据Python语言算得各个项目层指标的权重系数矩阵如下:
表1 Saaty的1-9标度法评分标准
一级指标权重为W=[0.303, 0.384, 0.223, 0.090];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产业需求为W1=[0.314, 0.413, 0.173, 0.1];教育供给为W2=[0.042, 0.432, 0.301, 0.225];社会认可为W3=[0.316,0.369,0.211,0.104];投入程度为W4=[0.228,0.567,0.173,0.032]。
高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项目层和因子层的评价值隶属度统计,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评价结果表(见表3)。
表 3 产教融合质量模糊评价结果表
为更充分地反映综合评价的结果,本文计算了各层次项目层指标的重要性得分,以便清晰明了地展示各项目层的重要性水平。根据Si=Hi×Bi,其中H为高校产教融合质量的评价集。根据评价集,设定评价标准,如果均值>80,则评价维度的重要性很高;如果均值为60-80之间,则评价维度的重要性较高;如果均值为40-60之间,则评价维度的重要性一般;如果均值为20-40之间,则评价维度的重要性不高;如果均值<20,则评价维度的重要性很差。评价均值结果(见表4)。
表4 高校产教融合质量各项目层重要性评价均值
表4显示,高校产教融合质量各项目总体重要性较高,其中产业需求、教育供给和社会认可三个维度重要性较为突出,投入程度则相对一般。由此说明高校在产教融合上应重点关注这三个维度,以提高产教融合的质量和效果。产业需求维度的均值最高,这是因为产业需求是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标准。只有紧跟产业发展的需求,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供给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和基础,是保障产教融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优化教育供给的结构和内容,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社会认可是产教融合的目标和结果,是反映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指标。只有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同时,社会认可也是促进产教融合深入开展的重要支撑,社会层面也需要营造尊师重教、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氛围,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而投入程度评价均值为一般重要,是因为投入程度只是影响产教融合的一个外部条件,而不是决定产教融合的内在因素。投入程度虽然可以提供产教融合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但并不能保证这些资源能够有效地利用和转化,也不能保证产教融合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投入程度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产教融合质量的好坏成正比,有时候过度投入甚至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综上所述,产业需求、教育供给和社会认可对于产教融合质量较为重要,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产教融合的导向、内涵和价值。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寻求政策支持,明确产教融合的目标、路径、机制和评价标准,激发企业和高校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顶层设计和寻求政策支持,是产教融合的前提和保障。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产教融合的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制定系列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为产教融合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政策环境。明确产教融合的目标、路径、机制和评价标准,是产教融合的导向和动力。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特点,明确产教融合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分阶段计划和责任分工,明确产教融合的具体路径、实施步骤、协作方式和运行模式,明确产教融合的内在机制、激励机制、风险防范和协调机制,明确产教融合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使产教融合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激发企业和高校合作的积极性,是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和关键因素。要充分尊重高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双方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给予双方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让其获得更多产教融合的利益和回报。
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就是要突出产教融合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互促、互补互进。要把产教融合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把产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才培养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和突破点,把高校与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参与者,形成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共享成果的人才培养新格局。拓展产教融合的形式,就是要拓展产教融合的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全面对接、深度融合。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度的合作,打通校内外、学科间、专业内的融合渠道,构建覆盖专本硕博等各层次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以项目为纽带、以基地为载体、以平台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校企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享。构建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平等协商、密切配合、互利共赢。加强校企间的沟通协调和战略对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标准,形成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
产教融合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及时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享。二是要加强课程改革创新,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增加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四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教学体系,促进“学、研、创”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创新产教融合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有助于产教融合的规范运行和持续优化,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加强对产教融合项目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产教融合项目的申报、审批、执行、验收等流程,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规范各方的行为和要求,加强过程监督。二是要建立健全以质量为核心、以社会认可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这是创新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核心原则和目标。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评价的核心指标,以社会需求和满意度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以产业发展和社会效益为评价的重要反馈。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内容进行完善。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在评价中的作用和责任,形成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格局。三是要激励高校和企业提升产教融合质量。根据产教融合项目的执行情况、评价结果和社会影响,给予高校和企业相应的荣誉或建议,提高双方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水平和责任意识,促进产教融合质量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