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飞飞,方维臻
(西南交通大学 分析测试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1)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科教兴国战略的一贯坚持,国家对科研院校的经费支持稳步增加.大型仪器设备作为科研突破、教学实践、创新引领的重要物质基础,其经费投入也是逐年增长[1-2].大型仪器设备为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是评价一所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3].重视并加强大型仪器公共平台建设已成为各高校的共识,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整体上已经非常先进,但重购买、轻管理、配置不合理、资源浪费、共享不顺畅等问题仍亟待解决[4-5].例如,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高等学校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情况的通报》,四川省内47 所地方高校拥有1 380 台(套)大型科研仪器,2020 年度未开放共享的有248 台,约占总量18%,开放共享率仍有提升空间.另外还有开放共享情况不平衡的情况.47 所高校中有20 所高校开放率为90%以上,占总学校数43%,有13 所高校开放率为0%,占总学校数28%.最后,实际对外服务使用率偏低.2020 年,开放共享的科研设施与仪器中仅有491 台有实际对外服务机时,年对外服务机时超过14 万小时,实际使用率仅为47%.针对此类问题,国家层面出台了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2017 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出台《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文件中明确要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要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研发组织以及个人等社会用户开放,尤其要为创新创业、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2022 年7 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实施细则》的通知中提出了进一步落实上述文件的相关要求[6].同时,科技部会同财政部还制定了《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实施细则》,对单台(套)价值在50 万元及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开放共享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倒逼中央级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承担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责任.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更好的为科研服务,国内高校在有限的经费资助下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购进价值大、科研价值高的核心仪器设备,同时推进这类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截至2021年4 月,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已整合224家管理单位的3 290 台(套)大型科研仪器,总价值达42.47 亿元[7].校级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一环,其共享平台建设与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8-9].近几年来,国内高校的校级分析测试中心纷纷加入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大仪共享平台”)的建设行列[10-12].西南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在政策引导和校领导的有力支持下,全校上下一条心、统筹全局“一盘棋”,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大仪共享平台.本文将阐述我校在大仪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的思考.
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仪器设备管理与运行的基本保障,也是大仪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制度可以解决大仪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使仪器设备在管理的各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13].
大型仪器设备的调研与论证作为大仪共享平台建设的起点,也是极为重要的阶段.该阶段容易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甚至出现为了完成预算而不得不购买设备的情况[14].目前我校对大型仪器设备的调研与论证不仅仅局限于项目负责人本身的科研需求,还将从开放共享、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设备运行场地配套等方面通盘考虑.同时还要在全校范围内对拟购置设备的同类设备进行查重,避免重复购置.从源头上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控制配置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环节是大仪共享平台建设的主要阶段,国家层面已出台多条关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文件,四川省也陆续出台《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四川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为了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的精神,学校层面也出台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管理办法》(2016 年修订),2022 年又出台了替代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规定除涉密的大型仪器设备外,凡属我校固定资产、单台(套)价值40 万元及以上的设备应按照本办法开放共享.按照“设备专管共用、资源开放共享、收益合理分配、绩效达标补助”的原则进行管理.学校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情况执行绩效考核制度.由大仪领导小组组织对全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进行使用效益绩效考评.效益评价工作与学院年度考核、人才年度考核工作相结合.全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情况(机时数)按年度在校内公开,作为后期学校投入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二级单位和开放机组,学校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到位或者后续考核仍不合格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从严审批仪器设备的购置,并视情况采取减少经费投入及调拨设备等措施.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以下简称“资质认定”)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资质认定的标志是由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的英文缩写CMA 形成的图案和资质认定证书编号组成.资质认定不仅要求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准确的检测,还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在各个环节中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因此,资质认定是衡量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和测试水平的重要标志[15].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是RB/T214—2017《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16].围绕机构、人员、场所环境、设备设施等关键质量要素,强化制度建设和质量管理,从而提高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运行体系标准化.分析测试中心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编写体系文件,从上到下分为三级,依次是《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操作性文件》,其中《质量手册》是检验检测机构的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承诺等内容,描述了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是将《质量手册》的内容具体展开并细化,规定了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活动的方法和要求,如对人员、设备、试剂、场所及环境等控制程序进行说明.而《操作性文件》主要是管理性的作业指导文件和技术性的作业指导文件,前者主要是作业指导书,后者包括各类记录、表格、报告等文件.体系运行后最明显的特征是需要填写各种记录表格,以便于出现问题的溯源.(2)人员管理专业化.人员在能力确认的基础上进行授权,即持证上岗.建立并保留所有技术人员的档案,且不能同时在两家检验检测机构任职.除此以外,通常实施A、B 岗制度,以便后续质控活动和检测报告复核等.(3)仪器管理标准化.资质认定的仪器设备管理是检验检测机构管理的重中之重.每台仪器均应具有唯一性标识和校准状态标识.前者包括仪器名称、内部的仪器编号、保管人等信息.后者通常用三种颜色实施标识管理,绿色表示“合格”、黄色表示“准用”、红色则表示“停用”.日常管理中需要建立仪器的管理档案,进行定期检定或校准,并做好使用与运行记录.(4)试剂、耗材管理标准化.首先是对供应商进行资质核查,同时实施动态打分制度淘汰较差的供应商.试剂、耗材还需要进行验收、入库、保管、领用登记及出库等工作流程,对标准品需要进行定期的期间核查.(5)检测方法标准化.根据CMA 的体系要求,检测活动通常依据国家标准严格进行,避免了检测方法不规范的情况,同时检测活动正式开展之前还要对标准方法进行验证、对非标方法进行确认.该部分工作量较大,需要对方法的方方面面进行验证,以确保此方法适用于所有可能的情况[17].(6)场所环境标准化.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对环境条件有要求时或环境条件影响检验检测结果时,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不利于检验检测的开展时,应停止检验检测活动.(7)质量控制制度化.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之一,其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优于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最常见的方式是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而内部质量控制的方法包括实验比对(人员、方法和仪器等)、盲样测试、留样复测、空白测试、重复测试、加标实验等质控活动.(8)检测流程标准化.体系运行后,从合同评审开始,经接样、测试,到最后出具报告的流程标准化,同时规范了原始记录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的填写,以及样品和报告的留存和处置等.
可以预见,通过上述标准的操作势必会对分析测试中心的各个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检验检测数据可靠性的增加、检测人员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率的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作用的显著增强.除此以外,高校分析测试中心获得了资质认定证书,也意味着拿到了检测市场的通行证,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自身竞争力和服务意识将得到提高.截至2023 年7 月,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147 所高校中(包括约20 所文科高校),有约44所高校的校级测试平台申请获准为资质认定机构,仅占非文科高校总数的35%.事实上,剩余未获得资质认定的高校中约有42 所高校已建设有分析测试中心(绝大部分为校级平台),其余高校基本也都建设有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因此资质认定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大仪共享平台建设需要面对仪器设备多、服务对象广、专职人员少的问题,不利于测试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容易发生监管盲区、产生事故隐患.因此,平台的建设要兼顾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大型仪器信息管理系统是大仪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18].我校分析测试中心大仪共享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IIS 6.5 服务器,并通过内部局域网和外部网络双重交互模式.以Visual Studio 2008 为开发环境,运用Asp.Net 的编程框架,结合oracle 数据库技术,为系统提供了安全、可靠、高效的智能数据平台.该管理系统由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实验室状态监测系统、仪器计时管理系统、预约测试系统等组成.
分析测试中心实现严格的门禁制度,具有管理权限的操作人员,如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可以对测试用户开通相应实验室的权限.权限内容包括具体的实验室门牌号、授权时间段等信息.另外,门禁具有刷卡、密码、人脸识别三种打开方式.可视化的门禁系统还具有电子门牌的功能,可以显示实验室介绍、预约信息列表、仪器列表、安全警示标识、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实验室摄像头实景等信息.
实验室内和过道实行监控系统全覆盖,对危化品储存的库房采用防爆摄像头,少数实验室配备超高清摄像头,并具备回放功能.监控信息汇集于前台,便于24 小时值班的门卫实时查看分析测试中心的整体情况.
实验室内有温度和湿度探头以及风量探头,实验室外有烟雾探头和气体泄漏探头,数据实时反馈给共享平台的管理系统.温度和湿度记录作为检验检测机构环境的重要内容,在资质认定中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对于监测的异常情况,该系统可快速提供警报,方便决策者进行应急处理.
部分仪器实行刷卡开机,便于费用结算和计算机时.
大仪共享平台建设的关键是预约测试系统,分析测试中心的高效运转也离不开良好的预约测试系统.由于该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包含的内容也较多,可分为用户界面和管理员界面.对于用户界面主要有:仪器介绍页面(如仪器型号、性能指标、收费标准、主要应用和样品要求等),仪器预约页面(提供仪器开放时间和可预约样品的个数等信息),咨询建议等.
目前本分析测试中心已经实行100%网络预约.该系统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供查询统计功能.对预约人、仪器、课题组、学院等进行分类查询统计,方便中心的管理和政策制定.预约测试的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预约测试流程图Fig.1 Flowchart of appointment testing
(1)校内外的测试用户可以在分析测试中心网站上找到需要测试项目的仪器介绍、样品处理、送样要求、收费标准等信息,通过开设的账号(校内用户直接用统一身份认证)进行预约系统的登录.
(2)登录后可以查看仪器的预约类型,包括送样检测和自主上机.送样检测针对较为复杂和技术要求高的仪器设备,由仪器管理员进行测试.自主上机是设备简单且容易操作的仪器设备,可由预约的用户直接进行测试.除此以外,还可以看到仪器的开放时间,包括当日已预约样品数和可预约样品数.
(3)在仪器管理员界面可以根据日程安排设定开放时间.另外,为了确保仪器的最佳测试状态和维护保养,每日的测试样品数有限.确定预约时间以及类型后,对于送样检测的用户还需要通过导师审批以及仪器管理员审批才可送样测试.若是自主上机,则仅需仪器管理员同意后即可自行测试.
(4)测试完毕.仪器管理员将数据处理后上传至预约系统,最后进行费用的核算.
通过该套预约系统,可以很好的管理不同类型的大型仪器设备.仪器管理员也可以合理安排测试项目,测试用户只需要上门一次便可测得数据.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高校的共享平台信息化建设仍不尽如意.以四川省为例,通过调研四川省内40 余所非文科类本科院校发现仅有少数几所高校有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大仪共享平台,主要有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等.大部分高校没有或者难以检索到面向社会公开的预约测试网站,部分高校使用微信群或者QQ 群进行预约,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远不能满足共享平台建设的要求.
科研平台根据学科及仪器性质进行归类整合,通常可以分为国家级、学校级、院系级三类.院系级科研平台有很多价值高、专业性强的大型仪器设备,但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存在部门化、课题组化、个人化的倾向,闲置浪费现象尤为严重.针对院系级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我校分析测试中心通过自愿协商的方法,对院系级共享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出下面几种合作共建的共享模式并与合作共建的单位或课题组需签订责任书,责任书中会约定仪器对外的开放时间和对外服务机时数,初步落实共享.
对少数共享意愿强烈的院系,积极引导二级单位建立大仪共享平台,成立分中心.如分析测试中心材料学院分中心,已累计有12 台(套),价值300余万的大型仪器设备纳入大仪共享平台.借助分析测试中心的大仪共享平台,分中心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大仪共享平台的集聚-溢出效应,加快构建覆盖全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服务共享体系.
由于大型仪器设备维护成本高、损坏后没有配套维修经费,通过大仪共享平台开放共享可以获得一定的费用用于设备的维护保养.通过前期调研摸排有共享意愿大型仪器设备的院系,充分沟通协商,从而盘活存量设备.该模式下仪器设备仍归院系运维管理,通过虚拟方式接入分析测试中心预约测试系统.如本校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两台超低温核磁就是按照此方法纳入分析测试中心的大仪共享平台进行管理.
高校实验室种类齐全,总数众多,但是专门为大型仪器设备准备的实验室并不多见.而且很多专业设备对周围环境要求严格,院系级平台难以满足要求.因此,我校分析测试中心提出挂靠的模式,将大型仪器设备放置在中心,由中心进行配套,管理工作仍由原单位负责.目前,我校已有4 个院系将十余台大型仪器设备挂靠到本中心进行管理,仪器包括原子力显微镜、材料摩擦试验机、可调飞秒激光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该模式是将院系级或课题组级的大型仪器设备放置在分析测试中心,由分析测试中心统一配套和管理,院系或课题组可以优先使用仪器设备.
为加强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对外开放服务,调动管理和使用各方的积极性,提高投资效益和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我校于2022 年首次设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开放测试基金”.资助对象有两类:(1)承担相关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项目的教师、科研人员、工程实验技术人员.(2)用于论文、课题研究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用于毕业设计、科技活动的高年级本科生.在读学生需使用开放测试基金时由其指导教师提出申请.开放测试基金的来源有: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以及从机组获得的仪器设备对外服务收费中提取25%作为开放基金的补充.开放测试基金补贴的原则是:纵向课题(主持项目)按照测试费的50%给予补贴.横向课题(主持项目)按照测试费的20%给予补贴,申请人须负担剩余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开放贵重仪器设备所在单位人员使用本单位管理的贵重仪器设备不属于申请开放基金资助的对象.去年首批共计有63 人获得该开放测试基金,有效地推动了本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共享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本校分析测试中心也积极探索大型仪器设备高效和深度利用的新机制,如2022 年首批聘用8 名校内老师为大型仪器设备的“责任教授”.其职责主要有:(1)与中心工程师共同开发设备新功能、发展新技术.(2)推荐、培训学生担任相应设备助管,协助设备工程师为其他用户开展测试服务工作.(3)代表分析测试中心参加全国性分析测试相关技术交流会议、组织技术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技术交流.(4)积极拓展分析测试中心与校内外用户合作,促成相关领域的学科交叉.分析测试中心希望通过该制度构建技术专家委员会、责任教授、专职工程师、研究生助管和自主操作用户相结合的多层次技术队伍,更好地服务于我校相关学科、团队的创新性科学研究,提升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水平.
通过上述创新举措,校内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但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发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预约难.预约平台的二级学院设备信息不全,如仪器介绍简单、管理员电话缺失、送样地点缺失等导致不能有效进行预约操作.(2)对外服务机时少.相对于本分析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二级学院的设备使用主要以本学院或者某些课题组为主.(3)服务质量不佳.由于缺乏专职的仪器管理员,二级单位的测试质量和服务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总的来说,对于院系级大仪设备,本分析测试中心对平台的管理能力偏弱,仍需从学校级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行干预.
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人才培养,大仪共享平台建设理应服务这一使命.然而分析测试中心虽然拥有大量的专业仪器设备,但主要用于教师的科学研究,对于学生教学和人才培养涉及较少.事实上,一方面由于理论教学只能教授本专业的原理和方法,对于需要动手实践的理工科专业并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实验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因此还需要一定的实践教学[19].本分析测试中心依托实习和科研项目,通过多种培养模式探索学生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与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相结合,通过专业讲座、实践培训、定期指导、考核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操作大型仪器设备的能力,可以提高大仪共享平台开放共享率、提升测试质量和服务水平.
分析测试中心的大型精密仪器是高等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具有价值高、专业性强、操作复杂和对人员要求高的特点,因此不能像普通仪器一样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设计环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研究制定适合专业背景的单一或综合实验项目,同时可以兼顾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展示和本校专业特色.如对本校材料学院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展示扫描电子显微镜在金属材料微观结构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列车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已解决的轮轨相关的科学问题.另外,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有所差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侧重理论培养,了解仪器的原理、应用以及大型科学仪器对国家科研、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这一阶段主要以参观和讲座为主.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可以不定期开展大型仪器操作技能培训课,着重培养其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学生可以参与各类实践项目,从文献调研、方法选择、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方面引导完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目前本分析测试中心开展大型仪器设备技术类讲座约15 次/年,该数据指标与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差距不大.
大仪共享平台可作为长期、固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场所,满足了学生开展具体实践活动的需要,为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了保障[20].本分析测试中心以各类实践项目作为载体,通过对本科生群体进行筛选从而达到更为精细化的深入培养.如:对分析测试或仪器设备感兴趣的本科生可以申请参加分析测试中心教师主导的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个性化实验”“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SRTP 大学生训练计划”等课外科研实践项目.
另外,研究生群体可以申请“研究生实践基地项目”,获得相对独立的开展科研活动的机会.大型仪器设备的原理、操作和应用涉及多个学科,本分析测试中心根据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和师资开设面向校内硕士研究生的各类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项目,打造培养科研能力的开放式平台.分析测试中心作为校内为数不多的实践基地之一,已连续开展多期研究生实践项目,具体来说每年春季和秋季面向校内各专业招募实践基地研究生约150 人,依托该类实践项目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
除了上述实践课程和项目,大型仪器设备价格昂贵、设备数量少,并且技术难度高、操作复杂.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比实体实验更容易实现共享,扩大了学习大型仪器实验技能的受众群体.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作为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的“纽带”,与大型仪器实践教学相结合,可以开展“先虚后实、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21].
除此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激发学生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兴趣和持续的时间投入.目前分析测试中心每年举办微观世界显微摄影大赛和水质离子检测大赛,以分析测试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为依托,给学生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及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研究的兴趣.借助多年的微观世界显微摄影大赛经验,今年本分析测试中心已将比赛范围拓展到四川省,开展省级比赛.通过大型仪器设备的上机培训、设备实操、样品制备、实物拍摄、作品制作等环节已提交符合要求的作品72 幅,很好的激发了各参赛队员们的科研兴趣和仪器操作热情.
另外,充分发挥学生助管岗位作用,提高学生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能力.目前本分析测试中心对已取得自主上机资格的同学可以根据开放设备管理具体要求自主预约测试,并择优选拔为设备助管.该方式不但缓解了仪器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为不同背景的研究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充分发挥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目前本分析测试中心自主上机规模约110 人/年,助管规模约40 人/年,期间通过规范化锻炼学生们将所学所思带入科研工作中.可喜的是部分同学毕业后直接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相关工作,对本分析测试中心的运行形成良性循环.
高校大仪共享平台建设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根据2022 年科技部公布的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345 家单位仅有不到15%为优秀,仍有6 家单位较差.我校近三年的考核结果为两次良好、一次合格,年平均机时数均超1 000 小时,去年统计机时数达1 500 多小时.要进一步提升开放共享的效率和效益,充分释放服务潜能,就必须要突破现有机制体制障碍,探索创新的共享模式.根据近年来我校分析测试中心大仪共享平台建设的经验,大仪共享平台建设仍有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不可否认,建立开放共享的大仪共享平台是为科研突破、教学实践、创新引领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科学的大仪共享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良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高校和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