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杰 赵亚杰 丁立强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2.暨南大学 广东珠海 519070)
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业发展会促进制造业成长,制造部门扩张又会带动服务业发展,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已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流砥柱。珠海市政府提出“制造优先,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着眼于实体经济,加快转变珠海经济发展方式,着手将高端制造业“做深走实”,旨在通过建设覆盖高利润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带动珠海各产业协调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制造业作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投资周期较长且对人力资源生产要素依赖性较高,若要发展好高质量制造业,就应遵循产业演进规律,洞察本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所处阶段,并通过政策引导、引入社会支持等质量保障手段推进目标实现。
鉴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会导致区域结构性失业和关键人才流失,掣肘经济发展质效,故本文在制造优先战略的指引下,首先,通过改良后的双结构协调系数测算法、灰色关联度等定量分析方法,测度珠海市双结构的协调性数据;其次,依据珠海双结构协调性数据计算结果,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并围绕实现“产业立市,制造优先”的目标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高质量协调匹配的策略与保障机制,持续提高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匹配质量,辅助地方决策者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健发展。总之,围绕制造优先战略目标,研究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现状需出台一系列助力产业、就业结构高质量匹配的质量保障举措,对促进珠海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下文简称“双结构”)的协调性探索,学术界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方面,既有研究多基于产业经济学或劳动经济学理论,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产业与就业的协调性测度,分析影响双结构协调的因素,提出促进双结构协调的质量保障策略。当下,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内容:
第一,学者通过改进的结构偏离度[1]、弹性分析法[2]、多指标分析法[3]与耦合协调度[4]等方法,测度目标地区的双结构协调性,探析各产业的就业需求与市场劳动力供给之间的不协调原因,深挖双结构协调优化的动态传导机制与协调改善路径[5]。
第二,在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下,学术界日益重视将双结构协调性分析问题置于不同场景,进行协调演进规律的异质性研究,聚焦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关键因素。首先,宏观影响因素方面,研究者较为关注政策引导对提升目标地区双结构协调性的关键作用,例如李志明(2022)认为,改善目标地区双结构的不协调问题,需要利用好公共产业政策,深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其次,微观影响因素层面,现有研究聚焦人力资本配置、社会多元主体支持、跨区域协作、数字经济等要素对双结构协调的引导。熊斌、陈柯霏(2021)认为,应分层优化区域人力资本结构等要素引导,依据产业发展目标进行劳动力资源配置,探索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路径,解决双结构的不协调问题[7]。章丽萍、蒋光明(2022)基于双螺旋理论探究双结构的耦合性,提出从“产校政”三方的协同关系入手,提升目标地区双结构的协调性[8]。俞伯阳、丛屹(2020)认为,应构建区域一体化要素市场,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与均衡发展目标,并通过跨区域教育、产业协作,加速资源深层次联动,促进双结构高质量协调[9]。苏策(2022)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影响,发现数字经济推动了双结构协调性,从加速数字基础设施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双结构高质量协调的质量保障建议[10]。
综上所述,学术界针对双结构协调性问题的研究无论是聚焦产业与就业理论还是实证测度与置信研究方法上,均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活力最强的经济特区,却鲜少有研究聚焦并基于就业对产值关联度进行双结构协调性分析。故本文立足珠海产业发展、就业现状和区域特色,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与产业协调系数进行协调性测度,依据协调性测度结果,从政府在促进双结构协调的角色扮演、产业引导下的劳动力协调机制构建、社会多元参与的精准人才培养与创业支撑策略、大湾区人才与产业交流协作的角度提出质量保障措施,保障珠海“制造优先、产业立市”目标高质量实现。
产业发展现状方面,2022年全年,珠海三次产业比重为1.5:44.7:53.8,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服务业快速崛起,聚集性服务业稳步改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珠海产值提高的新增长点。在产业产值总量的区域分布上,珠海斗门区第一产业产值最高,金湾区次之,香洲区最低;同时,香洲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最高,金湾区次之,斗门区最低。随着珠海市积极倡导产业立市与制造业优先,各区域加快实施产业立柱行动,推动制造业引领珠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重点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和三大优势产业的同时,发力以新能源、集成电子元器件、储能产业、光学仪器与精密器械制造、核燃料加工产业等特色产业带动珠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产业基础能力稳步增强。这些特色产业在珠海市的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多元化特色,为珠海市产业链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注入内驱动力。
就业发展现状方面,截至2022年末,珠海市三大产业纳入劳动用工管理的用人单位约11.97万个,新增就业人数约4.1万。从就业比重上来看,珠海市服务业的发展快速拓展了就业机会。随着珠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推进,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不断增长,并产生了对制造业就业比重的赶超。随着珠海市出台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扶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智能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加上珠海市政府积极培养与引进高技能型专业人才,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快速提高,珠海市制造产值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对劳动力人口产生了挤出,在智能化发展与人员精简的过程中,珠海市正逐步实现制造业附加值与产业竞争力的持续优化(见图1)。
图1 珠海各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变动趋势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构建了测度产业结构同构系数的经典公式,学者在该公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并将产业与就业结构相联系,构建了测度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的协调系数公式,用以进行区域产业机构与就业结构整体协调状况的宏观测度,实现洞察双结构博弈演进路径的目的,基本公式如下:
式(1)中:FCJ代表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匹配系数公式,用于描述珠海市产业、就业结构的均衡发展程度,FCJ的取值范围为[0,1],数据越趋向1,则表示产业与就业的协调匹配表现越均衡;Ci表示第i产业的产业结构占比;Ji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结构占比。
通过计算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图2展示了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可以发现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自2005年来持续改善,均处在0.98以上,趋势线显示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增长趋势。由此可以推断,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当前处于稳健的均衡状态。
图2 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系数
上文从整体出发,在对珠海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之后,进一步从微观视角着手,探析珠海市各产业内的就业实现对各产业产值的关联度,并采用灰色关联度进行论证。灰色关联度测算方法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探寻在一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系统生态中,两个变量因素的相互依存程度与关联程度。由于本文的样本量较少,故舍弃标准的置信回归方法,采用学术界公认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究就业对产值关联度的动态依存程度。在具体计算珠海市各产业内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时,需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用以达到数据分析的要求,计算得出关联度系数,并按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度大小与影响程度,对要素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首先,本文设定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时间序列。在母序列(或称为参考母指标)的设定上,本文选取的指标为珠海市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Ci,子序列(或称为比较子指标)选择的指标为珠海市三次就业结构的就业人数Ji。在完成子序列与母序列的设定后,本文对子序列与母序列进行无量纲化的标准处理,将母序列各年份产值除以各年份产值的平均值CiAVG进行产值序列的无量纲处理;将子序列各年份就业人数除以各年份就业人数的平均值JiAVG进行就业人数(或从业人数)序列的无量纲化处理,通过公式(2)、公式(3)进行无量纲的标准化处理:
经过上述方法计算后,得到珠海市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的标准化处理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经无量纲化处理的产值与就业数据
其次,基于无量纲处理后的数据,进一步计算珠海市三次产业中各产业的就业数量与各产业产值两者的年度差序列值绝对值,具体计算方法见公式(4)。在完成差序列值的绝对值计算后,进行珠海市各产业差序列ΔCJ的两级最大值与两级最小值的计算:
最后,计算各产业数据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异化程度,即关联度系数。在母序列各产业产值和与子序列各产业就业的关联度系数公式中,σ为分辨系数,也是控制系数区分度的重要系数,根据学者的论证,已证实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研究过程中σ取值0.5较为合适。与此同时,针对珠海各产业差序列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进行统计安排,其中表示的是各产业差序列矩阵当中的最大值,表示各产业差序列矩阵当中的最小值。有了上述数据,即可以进行珠海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度系数计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在上文完成各年度的产业数据差序列与关联度系数序列计算后,本处进行灰色关联度系数测算。通过对各产业子序列的关联度系数求平均值,求得珠海市各产业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本处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灰色关联度的取值范围为 [0, 1],值越大,则说明灰色关联程度越大。在灰色关联度等级表格中,(0.95, 1]表示一级优秀协调性,(0.8,0.95]表示二级良好协调性,(0.6,0.8]表示三级一般协调性,[0,0.6]则表示四级不关联协调性。从数据来看,珠海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的灰色关联度数值均处于(0.6, 0.8],说明珠海市三产的协调性均属于三级一般协调性区间。通过分析数据所处的数值区间可以发现,珠海市第二产业的协调性优于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协调性最低。
表2 珠海市三产差序列绝对值与关联度系数统计表
综上所述,结合上文中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测度数据可综合得出,珠海市三次就业结构对产业产值的关联度而言,仅是达到基本协调的阈值,三次结构的均衡发展程度虽持续增强,但距离实现珠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高质量协调仍有一定距离。
珠海市政府应做好产业发展与就业协调总舵手的角色,坚持走“制造业优先”的发展道路,通过制造业的迭代升级,带动珠海市第一、第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在领导角色扮演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产业集群、区域特色、人才优先”发展策略,实现“4+3”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在“制造业优先”的指导目标下,应充分利用传统制造产业的原始基础,鼓励传统制造业推进技术创新,激发珠海区域发展动能,打造一批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珠海本地高精尖制造型企业。同时,通过制定具备“珠海特色”的招商引资政策,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稳步提升珠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前沿技术研发能力,吸引其他地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落户珠海,发挥好区域产业对人才的虹吸效应,稳步提升珠海市双结构的高质量协调。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要兼顾建立针对高端装备制造建设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发挥好珠海金融企业的基础设施服务作用,为相关企业拓宽贷款和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此外,政府在促进双结构高质量协调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政策引领、产业带动、资源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加快特色鲜明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建设。
政府、产业各方应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协调中的指引功能,正向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扶持珠海制造业优先与双结构高质量协调目标的实现。首先,加大珠海市传统制造产业的升级力度,发挥优势产业对劳动力资源的虹吸效应,为劳动力资源协调聚力;其次,拓展面向高新制造产业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劳动力信息数据平台,辅助实施有利于扩大珠海制造业就业的财政货币政策,稳步整合劳动力市场就业资源,实现提质增效。围绕珠海市“产业立市、制造优先”的发展目标,通过企业补贴等手段,鼓励珠海高端制造业加大对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培育人力资源竞争型市场,提高优秀劳动力的待遇,扩大区域人才聚集,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再次,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参与劳动力资源协调工作过程,鼓励制造企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主体加入劳动力资源就业服务工作,最终形成以产业为导向的劳动力资源协调机制构建;最后,珠海市政府应探索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带动就业的评估机制,并针对重大项目执行可能造成的失业风险或创造的就业需求,提前做好预案,保障人才市场的稳健。
构建政、产、学协作平台,三方协同实施的精准人才支撑与创业支撑策略,支撑“制造优先”背景下双结构高质量协调目标的实现。首先,通过制定高效的人才培养策略,例如高等教育机构联合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建设开放、共享的示范性产业学院或数字商业产教综合体,为珠海高端制造产业、服务业等主体培养具备高技能、高信息化素养的产业人才,探索解决产业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加速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与教育链的紧密对接。同时,稳步提升高校实践性课程的产业适应性,通过建立产业需求调研机制,并定期修改课程标准、邀请产业专家与学校“双师型”教师共建专业型师资队伍进行关键课程研发、组织行业专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其次,政府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领域,制定高效的大学生创业支撑策略,提高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资金保障,鼓励市场主体、产业主体将产业园区、空置厂房改建为创业空间,提高覆盖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广泛参加高端制造业人才技能培养与创业培训,培训全程按照课程质量要求发放补贴资金;通过资质审核的创业人群免收行政事业费收费,塑造珠海市人才与产业间的高质量协调能力。
与大湾区城市共建高端制造产业园区、共享产业基础设施、加强人才交流,发挥好珠海南屏科技园、新青科技园、三灶科技园的产业带动作用,打造良好的区域营商空间和人才发展环境,从产业生态构建层面推动珠海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同升级和就业优化。首先,加强珠海市内各区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的交通联系,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络基础设施,保障就业机会的可达性与人力资本的流动效率,这一过程政府应兼顾优惠人才政策制定,通过签署城际劳务合作协议等方式加强联系,实现城际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吸引高层次人才来珠海发展,推动高层次人员跨区域流动;其次,加强与大湾区内核心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厂商之间的联系,通过技术扩散的示范效应为珠海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溢出条件,逐步增强珠海产业对高端人才的虹吸能力;最后,编制全面的珠海市制造业产业链发展图谱,在大湾区范围内分析其他地市优势制造产业与自身建设短板,有针对性地通过产业合作等渠道引进具备造血、延长链条、强基功效的上下游重点产业项目,加速推动签约项目落地投产,加速构建具有湾区领导力和本地特色的制造业集群,推动珠海双结构的高质量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