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莞尔的“因戏得名”

2024-01-04 11:42沈鸿鑫
上海采风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阿庆嫂沪剧沙家浜

沈鸿鑫

最近我陪几位朋友去苏州游玩,中午我们在观前太监弄的得月楼用餐,朋友知道我是苏州人,就要我说说这得月楼的来历。其实这当中还有一个故事呢,对此我正好有过了解,于是就介绍了它的来龙去脉。

苏州明代的时候曾先后有过名叫得月楼的藏书楼和饭菜馆,但年代久远,早已废弛,荡然无存。此后苏州一直没有得月楼,绝大多数的苏州人也没有听说过得月楼这个名字。而今天的得月楼,它的名称却与滑稽戏《满意不满意》有着直接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苏州市滑稽剧团创作、演出了一部反映饮食行业的滑稽戏《满意不满意》。故事发生在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饭馆里。青年服务员杨友生认为服务行业低人一等,不安心工作。工作时吊儿郎当,马马虎虎,经常出错,服务态度很差,时常与顾客争执,甚至出口伤人,骂女顾客的面孔像“葱油饼”,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一次,他闹转业去虎丘,途中摔坏了脚,却得到了他的许多顾客――司机、医生、护士、公社社员的热情相待。杨友生在事实的教育下,在优秀服务员孙师傅和其他同志的帮助下,逐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改变了服务作风,顾客从不满意到满意,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这出戏是以现实生活的素材为基础提炼、创作而成的。由该剧团集体创作,张幻尔、陈磊、陈继尔执笔,张幻尔、张幻梦、陈继尔导演。主要演员有张幻尔、方笑笑、陆梵林、叶霞珍、黄影等。创作过程中,著名演员张幻尔和其他主创人员深入到苏州的一些菜馆、饭店、饮食店诸如松鹤楼、新聚丰、近水台等处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剧中的三号服务员就是以松鹤楼菜馆的一位师傅为模特儿的,而五号服务员则是以阊门外吊桥堍近水台面馆的一位服务员为原型塑造出来的。这近水台,我再熟悉不过,因为我在苏州时,就住在渡僧桥下塘街,近在咫尺,我经常到近水台去吃面点。宋代诗人苏麟曾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诗句,作者们灵机一动,就把剧中的饮食店命名为“得月楼”,完全出于虚构。

《满意不满意》于1958年首演,演出后,因其贴近现实生活,而且生动有趣,很受观众欢迎。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着手把《满意不满意》拍摄成电影,由费克、张幻尔、严恭编剧,严恭导演,由小杨天笑、方笑笑、张幻尔、顾月娥、丁凤英等主演。导演严恭为了拍好这个片子,特地到苏州松鹤楼饭馆当了一个月的服务员。由于借助于各种电影技术的使用,更使该剧的生活气息和喜剧效果得到增强。它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和新的风尚,均在“笑”的艺术中得到体现。1964年6月影片在全国放映,原来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滑稽戏剧种为全国各地的观众所认识,而且戏中写到的“得月楼”的名字也随之不胫而走,名扬四海了,不少人到苏州还专门要去找寻得月楼呢。但是当时的苏州并没有一爿名叫得月楼的饭馆。

鉴于这样的情况,1982年4月,苏州有关部门真的在苏州市中心观前太监弄里建造了一座得月楼菜馆,此举将艺术作品中虚构的海市蜃楼现实化了。新建的得月楼建筑古色古香,水磨暗赂面的月洞门,青瓦粉墙的房屋,飞檐翘角的屋顶。楼上分成广寒宫、琼楼、玉宇、和合四个大厅,精心制作得月鸡、西施玩月、松鼠桂鱼、卤鸭等名菜佳肴,它的建筑、陈设富有苏州园林风格,这里的“厅”也好,“菜”也好,都與“月”字相关,很有特色。得月楼开张之后,近悦远来,门庭若市,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那些慕名前来寻访的人再也不会感到失望遗憾了,顾客们对得月楼的精湛厨艺和优美的环境无不赞赏不已。

得月楼建成后,苏州市滑稽剧团又创作了一部滑稽新戏《小小得月楼》,这可以说是《满意不满意》的续集。在这个戏里,杨友生已经当了得月楼的经理,故事发生在他和儿子杨毛头等青年一代之间。20世纪80年代,苏州旅游业开始兴盛,大批游客纷至沓来,一时间,饭店应接不暇,到了午餐时间,得月楼门口总会排成长队。饭店的团支部书记毛头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方便旅客,与乔乔等年轻人商量在旅游点开办分店“小小得月楼”。但杨友生觉得一班年轻人毛手毛脚,不相信他们能办好分店。后杨毛头立下军令状,老杨才勉强答应。年轻人奋发图强,不仅办好了饭店,而且钻研技术,继承、挖掘出苏州传统名菜“甫里鸭”,并增设了接待外宾的服务项目,博得了中外顾客一致赞扬,也使老杨放心地交班。

《小小得月楼》于1982年首演,由褚铭、魏固、陈继尔编剧,李尚奎、陈继尔导演,由陆辰生、顾芗、章伟刚、郑进生等主演。演出后,同样很受观众欢迎。1983年,滑稽戏《小小得月楼》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影片,由毛永明、陆辰生、顾芗、章伟刚、郑进生等主演,影片拍摄的现场景就在新建的得月楼。影片放映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苏州得月楼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所以得月楼的建造是因戏而得楼;那后来《小小得月楼》的问世,又是因楼而生戏,形成了奇妙的连锁反应。

因戏得名,无独有偶,另一个例子是常熟的沙家浜,原来也没有这样的地名,这是因为有了沪剧《芦荡火种》《沙家浜》之后才派生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在筹划创作剧目时,读到一篇崔左夫所写的报告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作品叙述1939年秋,新四军的一个支队“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36名伤病员,在团政治部主任刘飞带领下,来到常熟阳澄湖西的芦苇荡养伤。他们在地下党和群众的掩护下,与敌伪进行了巧妙的斗争。故事生动感人,富于传奇色彩,沪剧团决定将它改编成一部现代剧,集体创作,由编剧文牧执笔。

沪剧团陈荣兰团长和文牧等深入到阳澄湖一带,听当地群众回忆新四军的战斗故事;还到有关部队收集素材,多次采访了刘飞中将等伤病员中的幸存者。他们以崔左夫报告文学为基础,又对丰富的生活素材加以提炼、概括,编成了沪剧《芦荡火种》,在舞台上展现了一幅江南地区抗日军民与敌伪殊死斗争的壮丽图景,塑造了阿庆嫂、郭建光、陈天民、沙奶奶、胡传魁、刁德一等人物形象。剧中18位新四军伤病员在群众掩护下,隐蔽在芦荡,艰苦卓绝,顽强坚持;地下工作者阿庆嫂依凭开茶馆的特殊身份,在敌人眼皮底下,巧与周旋,玩顽敌于股掌之间。最后,病愈的战士化装成戏班,混入胡传魁的喜堂,全歼了敌人。作品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军民间的鱼水深情。

由于文牧对江南城镇十分熟悉,接触过三教九流各式人物,又曾在日寇、伪军、流氓、乡保长鼻子下过过日子,因此他所塑造的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等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呼之欲出。“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灶,全靠嘴一张”,把一位机智灵巧的茶馆老板娘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还精心设计了阿庆嫂、胡传魁、刁德一的一段“三重唱”,充分运用戏曲传统手法,表现出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人物的不同性格。剧中还充溢着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醇厚的民俗风情,阳澄湖、芦苇荡、走坊郎中、大做亲等等。剧中的唱词既通俗又生动,像“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等唱段,一经演出便不胫而走,到处传唱。

沪剧《芦荡火种》于1960年1月在上海的共舞台首演,由杨文龙导演,著名沪剧艺术家丁是娥饰演阿庆嫂,其他主演有石筱英、解洪元、邵滨孙、俞麟童、张清等,此剧一炮打响,获得成功,并风靡了舞台。1960年代初,笔者在上海戏剧学院当研究生,曾到上海沪剧团实习,文牧先生就是我的指导老师,我和陈荣兰团长和丁是娥等也有许多接触,并曾随同剧团出外演出,所到之处,《芦荡火种》都受到热烈的欢迎。1963年以后,此剧被北京京剧团改编成京剧《芦荡火种》,1964年6月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汇演期间,毛泽东主席观看了演出,并提议“剧名改为《沙家浜》好”。后来修改后的京剧《沙家浜》又拍摄成电影,其影响更是遍及了全国。

《芦荡火种》的创作是建筑在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同时也进行了丰富的艺术虚构和创造。剧中不少人物都有生活的原型,新四军的伤病员实有其人,现在还有夏光和吴志勤两位健在。剧中的郭建光是综合了刘飞、夏光等人物塑造出来的。崔左夫报告文学中东来茶馆的老板胡广兴,虽是个男的,但像阿庆嫂这样以开茶馆为名掩护新四军的老板娘也很多,当时在苏州、常熟地区就有十几位,其中有一位叫陈二妹,她和丈夫陈关林在常熟董浜的镇上开了一爿涵芳阁茶馆,实际上是党的地下交通站。当时任江南抗日东路军司令的谭震林就经常来此,她曾多次护送过谭司令。为了掩护谭司令的孩子,她自己的亲骨肉让别人领养。后来茶馆暴露,丈夫牺牲,但她并不屈服,带着一子一女继续为新四军奔波。1982年谭震林与夫人专程来找她,他们终于重逢,谭震林动情地说:“陈二妹是真正的阿庆嫂!”又如陈天民的生活原型是当年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领导人之一的任天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沙家浜、春来茶馆、红石村等名称。故事发生地的地名最初叫横泾,原来有个前荡村。在崔左夫的报告文学里也只有董家浜和东来茶馆。沙家浜、红石村、春来茶馆等却都是沪剧《芦荡火种》的作者虚构出来的。

自从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闻名于世之后,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是一些游客纷纷前来探访“沙家浜”,当时到处是芦苇荡,进荡必须乘船,有一次为了接待上海来的游客,村里从乡供销社借来十八根毛竹搭起一座便桥。后来当地百姓自发办起横泾地区抗日斗争展览,20世纪80年代初横泾公社改名芦荡乡,1992年3月又正式改名沙家浜镇。后来这里建起了一个占地2500亩的沙家浜旅游景区,有沙家浜革命纪念馆和由叶飞将军题写的“沙家浜”碑亭,广场上有郭建光和阿庆嫂的巨型雕塑,有象征十八位伤病员的石雕,此外还有春来茶馆、红石村、芦苇荡等景观。

如今,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已经蜚声中外,这与沪剧《芦荡火种》是密不可分的,沙家浜是因戏而得名的,正如當地百姓所说的:“一出戏唱响了沙家浜”。

得月楼、沙家浜因戏得名,说明一部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反过来又能给生活以巨大的影响,这也正显示出文艺的特殊魅力。至于因得月楼又生出《小小得月楼》,更体现了生活与文艺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极其奇特而又有趣的文艺现象啊!

猜你喜欢
阿庆嫂沪剧沙家浜
沙家浜、蕈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三回 柳宝怡精修致和堂 阿庆嫂送药芦苇荡
戏曲现代戏基于剧种特色的艺术探索——以沪剧为例
原创大型沪剧《担当》演出成功
亲亲沙家浜
《沙家滨》中的阿庆嫂原型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
智斗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