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思佳(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华师实验学校,芜湖 241000)
游园会起源于维吾尔族的传统歌舞娱乐活动,其活动现场布置着形式各异、集益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摊位,参与者可在各个摊位前观赏、游戏或者猜谜,在“摊位巡游”过程中获得乐趣。我校的心理游园会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创新形式。它将游园会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利用“摊位巡游”的场景设置以及活动项目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摆脱教室场所的限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展现真实的自己。
心理游园会作为体验性活动,从活动场景的布置、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及活动流程的组织与指导,都更加需要体现教育目标,以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前期,为了更好地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MHT 测量工具对中学部442 名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自责倾向等项目的检出率较高。由于心理游园会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实现充分发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现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且能够体现其自主性、发展性和实践性原则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个普通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1]。而积极力量又具体包含着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积极的组织制度,这与心理游园会的特征不谋而合。
心理游园会是集知识性、活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破了学校中以往紧张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踊跃地参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设计的活动,在互动中了解自我、减压排压,收获成长和快乐,发自内心地体验到积极情绪。
学生经过体验能挖掘出他们原有的、潜藏的积极力量,这对学生形成完善人格与积极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游园会让学生在活动限时和内容未知的情况下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紧张感,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积极力量去勇敢面对挑战,克服自身的负面情绪,进而获得个体人格上的完善。
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证明:在学校开展幸福教育可以成功减少学生的抑郁情绪,提升快乐感[2]。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人积极人格的重要支持力量。举办心理游园会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成长、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的举措之一,同时也为学生积极力量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系统上的支持。
基于我校前期在积极心理学融入德育工作的研究中提出的积极德育框架,以及针对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际情况调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游园会可以从优势智能、健康心态、集体生活和多彩人生四个模块展开,以游戏通关、收集印章的模式开展,将每班分为4 小组,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最后根据各班级总印章数予以奖励。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通过活动挖掘学生的个体积极优势,促进学生乐学、善学。同时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强化感觉、记忆、思维、语言、行为等智能发展过程,引导其关注自我力量、自我优势。
在优势智能模块,我们选择了“舒尔特方格挑战”“Stroop 效应游戏”以及“超级投掷”三个活动。其中,“舒尔特方格挑战”作为一种可以训练注意力集中、分配、控制能力的活动,有助于拓展个体视幅,加快视频,对提高视觉的稳定性、辨别力、定向搜索能力有着重要作用。“Stroop 效应测验”是综合了记忆、注意力、阅读和颜色识别的测试,用于评估个体从环境中对信息进行分类,以及有选择性地对信息做出反应的能力测试。“超级投掷”虽然只需要参与者用脚将自己的鞋投进一定距离外的桶内,但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身体运动智能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维度,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赛车手等人身上有较为突出的表现。高质量的身体运动离不开大脑对神经系统的调配,故而身体运动智能与敏捷的思维、控制和判断等能力是分不开的。
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积极感受,在体验式活动中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在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学习以及自我认知的困难时,充分地调动积极的处事心态[3]。它引导学生用阳光的心态,探索、评价并接纳自己和他人,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行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在健康心态模块,我们选择了“爱要大声说出来”“心有千千结”和“微笑打卡”三个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公开表达自己的喜好时,大脑内的伏隔核区域以及中脑腹侧被盖区异常活跃,而这两个部位与“奖赏”有关。当我们的需要被满足时,就会活化中脑腹侧被盖区到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令巴胺的分泌增加,从而产生快乐的感觉。应用这些规律,“爱要大声说出来”的规则为:参与者通过分贝测试仪,检测4 名小组成员的分贝值加总达到525 分贝值即可成功获得印章。“心有千千结”是团体辅导的经典活动,出自宋朝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中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在这一游戏中,团队成员必须相互合作,团结一致,才能迅速有效地解开绳结。“微笑打卡”则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表情和语言向他人和世界传递善意和笑容,从他人的反馈中收获更多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他人给予,更多地来自于自我控制的成就感的满足。
有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谈能力、交友与交际能力、待人接物能力、与异性交往能力和人际交往整体状况[4]。通过引导学生在个体社会关系中学会尊重、合作和包容,不断提高社会情感能力,做一个有责任心且有凝聚力的人。
在集体生活模块,我们选择了“坐地起身”“六瓶冰红茶”“重走长征路”三个活动。“坐地起身”要求组员围成一圈,背靠背坐在地上,并挽住身边同学的胳膊,然后在听到口令后共同站起来。这个游戏强调与他人的相互支撑、协调一致。沟通是开启合作的基础,合作则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生存方式,而“六瓶冰红茶”就是强调沟通重要性,启发学生善于沟通的小游戏。它要求信息传递者首先仔细观察工作人员摆放冰红茶的位置,运用语言告知摆放者如何将冰红茶的位置复原。在沟通过程中,两位参赛选手要背对背站立,只有尽可能做到认真倾听、恰当表述和有效反馈,才能尽量避免“沟通漏斗效应”,尽可能减少沟通中的信息损耗,成为沟通小能手。“重走长征路”则需要小组成员们通过合理调整地图画布的倾斜幅度、推动象征着“红军”的网球沿着长征路线前进,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这一活动启发学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更应当以饱满的热情面对生活中各项困难与挑战,走好新时代年轻一代自己的长征之路。
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人们获得幸福,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不断发掘、鼓励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上。教育应当帮助学生将这些优势发扬光大,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更好地成长进步,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多彩人生”模块的“心理知识竞赛”中,我们诚邀学生们一起走进科学,探索生活中有关心理学的小问题、小窍门:为什么要提倡父母和老师多多鼓励孩子?如何让别人更愿意帮助你,并且保证对方也很愉悦?为什么自己会莫名地情绪低落或脾气烦躁,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玄机”?通过设置与同学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学题目,“心理知识竞赛”可以宣传心理知识、了解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解决心理困惑,助力成长。“快乐传递”活动则是在传球的过程中说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帮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同时将这份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每天坚持记录三件自己感到幸福的小事”活动启发学生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积极心态小训练,例如:持续关注并品味积极美好的事件和随之而来的心理状态,培养乐观平和的心态[5]。“梦想加油站”活动则只需要每位成员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写下自己的梦想,粘贴在梦想展板上,完成即可获得印章。这一活动通过与常规梦想教育的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资质潜力和社会需求,进而确立正确、积极、向上的梦想,厘清梦想对于人类潜力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6],推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进。
心理游园会围绕积极赋能的主题,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在了解学生实际、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增强活动内容的适切性,促进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受学生喜爱。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对于疏导学生的困惑、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开辟了新思路,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积极的氛围和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积极性。
本次活动是我校“5·25 心理健康月”的主题活动之一,活动全过程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各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大力支持。游园会工作人员均由学生会成员组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营造了“以学生为本”的和谐校园氛围。未来,我校将继续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明确着力点,提高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