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卫红 龙水花
中等职业学校具有丰富的专业生产资源,应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职业教育优势,深化职普融通,以劳动基地为切入点,探寻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实施模式,既系统推进学校劳动教育,满足学校内部劳动教育需求,又拓宽中小学劳动教育途径,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水平提升。笔者所在中职学校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作为广东省、广州市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在劳动育人的实践探索以及劳动基地建设探索中,结合学校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行业的专业特色,紧扣学生发展规律,构建中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两课一读本”教育新模式,全面强化劳动教育,赋能立德树人。
一、“两课一读本”的提出背景
(一)适应新时期劳动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動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需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深化产教融合、与时俱进。学校需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弘扬劳动精神,懂得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劳动,做到励德修技,匠心出彩。
(二)结合中职劳动教育的要求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三方面,分别为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及日常生活劳动。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职业院校“应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不应直接以生产劳动代替劳动,把劳动教育片面化,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劳动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位,包括“通识的劳动教育和职业性或专业性的劳动教育”(姜大源,2020),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进行。
(三)遵循中职学生的发展规律
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5-18岁之间,属于“心理断乳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渴望独立,但又有依赖性,良好习惯需要加以强化,自立自强能力有待提高。融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展生活劳动教育,以通识性劳动教育促使学生“身心二元”协同发展(袁利平,2019),以此作为其磨炼意志的根基,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中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二、“两课一读本”的内涵特征
结合以上分析,作为劳动基地的中职学校,应思考如何让劳动教育具有“科学性和推进的系统性”(刘向兵、赵明霏,2020) ,笔者所在学校以项目推进劳动教育,整合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校内校外齐头并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秉承德技并修的“孖树精神”(“孖树精神”释义: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精神——“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笃实力行、德技并修”),打造“行”德育育人体系(“‘行德育”释义: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德育管理体系,行如象形字,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路,交通”“行业”,寓意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第二层含义:“行动”,体现“笃实力行”的实干精神;第三层含义:“我行的”,培育学生自信,培养“行”的学生),融合学校“交通行业”和“职业教育”特点,结合学生“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生活,构建“两课一读本”劳动教育新模式。“两课”是生活劳动教育课和职业启蒙教育课,“一读本”是学校工匠读本。“两课一读本”使校内有序扎实开展劳动教育,校外与广大中小学共建共享劳动教育基地,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共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其具体内涵如下。
“生活劳动教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学校所有通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职业启蒙教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志向。课程注重职业体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基地的优势,与中小学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为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适应未来挑战提供平台。
“交运工匠读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主要通过收集学校劳模、工匠、大师、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优秀教师的事迹、影像等资料,突出榜样激励作用。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两课”使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一读本”像串联的珠子,把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劳动榜样汇集在一起,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三、“两课一读本” 实施与成效
(一)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丰富优化生活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应当是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水乳交融的”(康钊、祝蜜、万龙,2018),学校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制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编印《生活劳动教育》校本特色教材,以课外劳动实践为主,一二年级每学期有0.5个学分,两年共36个学时。
首先,倡导并督促学生自我管理及增强责任意识,做到“温馨宿舍,我们喜营造;美丽教室,我们乐布置;绿色校园,我们勤包干;爱国卫生,我们勇担当;垃圾分类,我们齐行动;家务劳动,我们共分担”。
其次,开展劳动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宿舍文化节、生活技能叠被子比赛、劳动值班周、“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我劳动我快乐”、社区联合开展志愿服务等,厚植爱国情怀。
最后,制定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学校学生日常管理,将生活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综合测评,由班级劳动委员、学校环保协会学生干部、班主任、劳动教育教师共同执行,每日一评,及时反馈;期末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给予总评。
(二)顺应时代特征,创新职业启蒙教育
“国家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应顺应时代变化,既充实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又发挥基地服务功效,与各中小学校共同创新开发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协同育人。
1.传统与智能相结合,加强专业生产体验
劳动基地解决实践场所的问题,主要立足中职实训中心。笔者所在中职学校具备与专业匹配的全国示范性的实训中心,在此基础上,深层次结合专业建设,融合学校“双高”水平建设,创建 “一个中心五个体验站”的职业体验中心,深度进行职普融通,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共建共享劳动教育基地。此外,借助“互联网+”,采用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让劳动职业体验多样化;注重建设劳动教育慕课,向全国开放。
2.校-行-企互融,开展职业启蒙教育
“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专业实践机会。”(崔钰婷、赵志群、郭云瑶,2021)笔者所在中职学校现与粤港澳大湾区40多家企业有深度合作,学校成为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行业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学校校企合作的优势,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平台,为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活动、研学活动等提供场所,并结合教育教学规律对职业实践加以改造,既满足学校劳动教育需求,同时又发挥学校的特色资源优势,为本校中职生及中小学生提供多样的职业启蒙教育和成长实践体验。现学校已创建具有汽车制造产业链鲜明特征的职业体验中心,学生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生产实践,提高职业兴趣,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以课程为载体,提升基地建设
(1)整合专业资源开发系列职业启蒙课程。结合中小学各年龄发展特点,立足学校专业特色,融合汽车制造、汽车维修、交通运输管理、轨道交通和城市燃气5大专业群14个专业资源,与时俱进,深化产教融合,从学生实际出发,研发与专业匹配的科普、技能等系列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启蒙体验课程,供中小学各年龄阶段学生选用,如图1所示。现有系统课程“走进缤纷的智能交通时代”2021年被评为广州市首批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教育优质课程。慕课“智能交通”全国开放,学员所属单位有64个,2021年第二期累计覆盖人数有264350人。职业启蒙教育课例“地铁探秘研究劳动记”入选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劳动教育优秀课例课展示。
(2)打造职普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积极与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通过基地上课、送课上门、主题研学及线上职业启蒙课程为中小学提供劳动教育服务,让中小学有效开展职业体验课程,使学生增强职业兴趣。学校现与14所中小学形成稳定的基地共建共享模式,探索劳动育人新格局,劳动基地2022年中期考核获得优秀等级,其途径和方式如图2所示。
(三)专业为劳动教育“赋能”,开发交运工匠读本
以榜样激励学生,突出引领示范作用。一是成立一批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发挥优秀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曾俊钦、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岳浩等先锋模范的示范作用。二是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组织优秀毕业生开讲座等。三是融合校史文化,打造星光墙,宣传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等。最后综合以上资料,编印交运工匠读本,拓宽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传播渠道,以榜样激励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通过榜样激励作用,丰富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渠道,扩大影响范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构建过程性评价框架
在劳动教育课程探索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让更多评价主体参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檀传宝,2020)。按照实施教育教学的各环节(教、学、活动、管理、服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同步采集学生的行为,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依托信息化平台,从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管理人员、实习单位、家长等多种途径,实现多主体评价。实现多样数据采集,结合课堂(第一、第二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校内生活、专项活动、技能竞赛、校外实践活动、在岗实习等,探索融合成果导向的劳动评价体系,多元诊断,反思改进,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劳动育人的有效性,如图3所示。
四、结语
总之,“兩课一读本”的构建与实施,既丰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又使学校劳动教育形成体系,学生在践行劳动中提高劳动素养,且发挥劳动教育的中介作用,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构建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共建共享机制,与中小学形成共同体,做实共同体,展示共同体,服务共同体,立体多维拓宽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劳动基地建设,优化普职融通机制,促进劳动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为构建独具岭南特色的广东省、广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新模式贡献积极力量。
[课题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实施研究”(项目编号:202113472),主持人:姚卫红。]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