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三进”研究

2024-01-03 00:58:56康淑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三进依法治国法治

康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依法治国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变革,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正确指导。将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教材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所需,也是实现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提升的最佳路径,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时代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当前党和国家面临新的时代要求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多重挑战,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尤为凸显。青年的行为规范及政治信仰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对学生法治思维培育和法治信仰养成方面的重要基点。邓小平曾强调,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3]而对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强调的重点内容。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并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为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全党全国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新成果,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4]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助于夯实高校法治教育理论基础,丰富高校法治教育体系,强化青年法治意识,最终实现铸魂育人的价值目标。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指引

当代大学生处在多元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复杂社会环境中,交杂繁冗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断触及青年学生的思想防线。对于大学生而言,因思想出现偏差导致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公序良俗的行为接连发生,更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与行为规范的教育,更是对其思想及信仰进行正确引导的关键。在高校人才培养路径中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法治教育全过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及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路径,是当下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现实要求。高校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践行者。因此,将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以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的理论意蕴和时代价值推动法治教育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人才支撑。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健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因应之道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基石,内容涵盖民主、人权、自由、平等、公正等当代核心价值观,还包括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的共同价值理念。习近平法治思想是能够彰显人民意愿、尊重保障人权、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稳定、保障社会发展、引领社会风尚、得到人民拥护的法治思想,是充分尊重人性、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意民智民利、符合宪法精神和法治基本原则、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法治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的政治导向、深邃的理论内涵和学术价值,对高校的办学方向、国家与社会的繁荣发展、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所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高校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当前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面的重大课题。

(一)明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目标

明确的法治教育工作目标不仅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指引方向,更是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支撑。通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使大学生逐步养成法治意识,以法治精神为导向,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觉践行法治的目标。

首先,明确养成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目标。青年学生法治意识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当前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与进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就是法治意识的养成,是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法治意识如何树立,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5],这对高校法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在准确理解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养成法治意识,形成对法治本质、作用、功能等的准确理解,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再者,明确大学生法治精神的目标。习近平法治思想在目标层面,是引领我们要重视法治精神的培育,逐步形成法治思维,以指导在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各项行为。大学生未来将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此过程中需要面对诸多问题,用“良法善治”的法治思维去思考问题,用“尊法据理”的法治原则、方法去解决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以科学而又丰富的理论底色为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思维的形成筑起理论基石,充分彰显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及教育目标。

另外,明确大学生坚定法治信仰的目标。法律的存在不单单是客观存在着的法条书,它更是印刻在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内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6]应深入学习并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真切感知人民性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地位,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从而自觉践行法治行为。

(二)厘清高校法治教育内容

在高校法治教育工作中,明确法治教育的目标能够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而厘清法治教育的内容则直接影响法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与结果。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通过加强内容方面的引领,引导学生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牢牢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方针政策,形成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的思想与行动自觉,对社会主义法治实现由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自觉践行。除此之外,对宪法精神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要在掌握宪法内容的同时结合习近平法治精神中所蕴含的宪法精神进行梳理与解读,以更加坚定自身的法治信仰。

当然,作为时代新人更应明晰当前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学习中明确法治建设的目标是什么,为谁实现,怎样实现以及现实意义。

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三进”研究是探索高校思政教学的应有之义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在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作为法学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思政理论教学出现与学生实际、社会发展相脱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代感,只教书不育人、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等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目标,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

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是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在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基础上,编好、选好其他辅助教材,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专业教材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教材及教案的编写,是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中,促使学生树立明确的道德观念、法治观念和职业理念的必然要求。教材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法治课程建设考核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基础。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应体现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

时代性:即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材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背景的发展理路。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思政专业教材应结合时代特征,把握时代思潮,教材符合时代规律,在时代的变化中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进步性及发展性;面对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与挑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法治意蕴,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法治信仰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法治教育面临教学新理念与教学新规律的变化,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应对法治教育时代化的应对之策。

创新性:即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材需适应学情变动常态,以创新思政教学增强法治教育的吸引力。能否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结合了时代变化与社会现状,引导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文化,优化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突出反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入既能突出理论性又具有亲和力的教材内容。

针对性:即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材应结合职业院校特点及专业特色,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调整教材内容。“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等重大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晰、立场特别坚定”[7],教材的编写应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解读,引导学生形塑法治思维,坚定法治信仰,增强对法治的理性,从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以贯之。

(二)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课堂”

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课堂”是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桥梁。通过重构教学框架,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变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进课堂的转化。通过专业实践课、研讨课、案例课、现场课教学活动,增加课程互动性、启发性,不断创新探索,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进头脑”这一根本目的。

積极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系列活动也可以成为课堂展现的形式之一。马克思曾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8],法治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组织模拟法庭、情景剧等形式的活动,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理论知识掌握更加透彻,形成良性热络的师生互动。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形成动态互动的实践平台。广泛参与法治机关所开展的开放实践活动,为开展法治实践活动提供更为专业、稳定的实践场所。此类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法习近平法治思想育人的实效性。

(三)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头脑”

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头脑”,是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和信仰体系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应当通过厘清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发展进程、理论内涵、核心要义等方面的内容,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法治教育的主导者自身要增强“学透”“讲清”“善教”的教学本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系统阐释、认真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产物,深入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历史底蕴和实践伟力。教师教授法治知识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迎合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关切点,将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全新的话语体系,实现学生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情感认同和政治信仰。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高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维度,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维度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根植大学生心中,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使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其精神真正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脑海中的转化,实现对“三进”研究的时代之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團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4]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报,2020-11-18(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27.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7]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J].求是,2022(4):3-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三进依法治国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藏垢纳污
棋乐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红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8:54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