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琛
为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解决孩子放学早、 家长下班迟的矛盾, 教育部出台 《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自2021 年下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课后服务推行“5+2” 模式, 即学校每周5 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 每天至少开展2 小时, 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为做好这项工作, 江苏省教育厅联合省发改委、 财政厅、人力资源保障厅四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就课后服务开展意义、 范围、 时间、服务内容、 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5 条具体要求。 课后服务实施两年来, 实施情况如何, 家长和学生是否满意? 本研究针对课后服务有关文件设计调查问卷, 对江苏省13 个设区市分层抽样, 每个设区市随机抽取4 个县 (市、 区) 共52 个县(市、 区) 的义务教育学校 (2134所) 开展调查, 以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和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 考虑到被调查家庭可能有多个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上学, 问卷要求家长按最高年级孩子情况填写。所有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统一发放,共发放问卷477 049 份, 有效问卷数量464 503 份, 有效回收率97.4%。
基于部分中小学家长的前期访谈情况和课后服务满意度的既有研究, 也考虑到小学生对课后服务有关问卷调查认知还不够全面, 本研究设计了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填写的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家庭背景、 学生特征、 课后服务情况三个方面。
家庭背景调查设置了父亲或者母亲的最高学历、 家庭子女数量、家庭平均月收入等选项。 学生特征包括学生所在学段 (小学中低年级, 小学高年级, 初中一到三年级), 就读学校所在区域 (城市、镇县、 农村), 从家到学校用时,每日在家书面作业平均用时, 学生参加的校外课外班数目等选项。 在课后服务方面, 主要调查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内容, 将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平均时间、 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纳入考量; 在课后服务内容上, 相关规定将课后服务内容分为学科类、 素质类、 兴趣类。 因此,本问卷通过多选题的方式, 询问学生和家长学校是否提供了以下七种课后服务活动: 作业辅导、课外阅读、 艺术类活动、 科技类活动、 体育类活动、 劳动实践、学生自主安排; 在课后服务解决了哪些困难上, 共生成四个二元变量 (是/否), 分别为 “解决正常放学接送难题” “帮助作业辅导”“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未解决任何困难”。
本研究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自律性、 成绩水平、 学习快乐程度、 学生与学校同学老师的关系, 以及课后服务满意度进行量化调查。 其中, 课后服务满意度为问卷分析的响应变量, 1~5 分别表示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
1.描述性统计
针对家庭特征和学生特征变量, 采用稳健方差分析 (Robust ANOVA) 探究不同类型家庭和学生的满意度差异。 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课后服务满意度及课后服务方面的变量进行统计,并根据不同组别和条件对数据进行分割, 计算每个组别中的课后满意度频率和百分比。
2.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是一种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的非参统计方法, 其取值范围为-1 到1, 当系数接近1 时, 表示两个变量具有强烈的正向单调关系;当系数接近-1 时, 表示两个变量具有强烈的负向单调关系; 当系数接近0 时, 表示两变量间没有明显的单调关系。
相比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不考虑变量间具体原始数值上的差异, 而是衡量两个变量等级之间的单调关系,因此更适用于对定序数据 (Ordinal Data) 的分析, 对本问卷中所有定序数据变量, 我们将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来探究各个变量与课后服务满意度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指标将高相关度变量纳入之后的模型中。
3.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
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 (Ordinal Multi-class Logistic Regression) 是一种用于探究预测变量与具有多个有序类别的响应变量关系的统计模型方法。 与传统的线性回归和多分类逻辑回归不同, 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能够处理具有多个有序类别的情况, 并考虑类别之间的顺序关系, 例如, 响应变量可以代表从 “强烈不同意” 到 “强烈同意” 的李克特量表或从 “低” 到“高” 的有序评分刻度。 所构建的基本模型如下:
Logit (P (Y≤j|X))=αj+ β1x1+β2x2+…+ βPxP
其中, 表示具有J 个有序类别(j=1,2,…,J) 的有序响应变量, X表示预测变量的矩阵; P (Y≤j|X)表示Y 落入类别j 或更低类别的累积概率, αj是特定于类别的截距,β1, β2, …, βp是与预测变量x1,x2, …, xp相关的回归系数。
本文通过建立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 估计课后服务满意度各个类别的累积概率, 来揭示家庭背景、 学生特征、 课后服务情况等三个方面对于满意度的影响。
4.软件
所有的调查数据分析将基于Python3.9 和R Studio。 数据清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基于Python 中Pandas 和Scipy 两 个 包;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则通过R中的MASS 包实现。
1.课后服务满意度
在464 503 名家长样本中, 参加过课后服务的学生有437 679名, 占比94.23%。 其中: 对孩子学校课后服务非常不满意的家长有6273 名, 占比1.43%; 比较不满意的家长有4793 名, 占比1.10%; 感觉一般的家长有70 036名, 占比16.00%; 比较满意的家长有111 733 名, 占比25.53%;感觉非常满意的家长有244 844名, 占比55.94%。
当前家长对孩子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感到满意的累积达到81.47%, 满意度均值为4.33 分,标准差为0.88 分, 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
2.课后服务时间
由表1 看出, 在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上, 39.55%的学校课后服务提供到下午4: 30 到5: 30 之间,29.93%的学校课后服务提供到下午6: 00 之后, 26.26%的学校课后服务提供到下午5: 30 到6: 00之间, 而只有5.26%的学校的课后服务在下午4: 30 前结束。
表1 不同学段下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分布
在课后服务时间的长短上,45.31%的学生表示每天参加课后服务的平均时间在1 小时以内,41.93%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后服务的平均时间在1—2 小时, 10.51%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后服务的平均时间在2—3 小时, 2.24%的学生每天参加课后服务的平均时间在3小时以上。
3.课后服务数量
从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数量上来看, 68.63%的学校提供1—3 种课后服务活动, 而能够提供4 种及以上课后服务活动的学校占比为31.37%。 因此,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只能提供3 种以内的课后服务活动, 并且提供的课后服务以作业辅导、 课外阅读等学科类活动为主体, 学科类活动在江苏不同学段、 不同地区地域学校开设比例差别不明显, 而素质类活动如体育、 艺术和科技类活动占比较少, 尤其科技类活动较少, 不足30%。
对于素质类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学校开展比例依次比县镇和农村学校高; 低年级开展比例高于高年级; 除了体育类活动在苏南、 苏北学校开设比例高于苏中学校外, 艺术和科技类活动在苏南学校开设比例依次高于苏中学校和苏北学校(见表2)。
表2 课后服务内容开设比例
4.课后服务内容
另外从表2 可知, 从学校提供的具体课后服务内容, 80.41%的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提供作业辅导, 53.92%的学校提供课外阅读活动, 41.44%的学校让学生自主安排, 37.92%的学校提供体育类活动, 35.07%的学校提供艺术类活动, 28.10%的学校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 25.76%的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科技类活动。
体育类活动在农村学校开展比例为34.73%, 县镇学校开展比例为37.39%, 城市学校开展比例为40.33%; 小学1—3 年级开设体育类活动的比例为43.16%, 小学4—6 年级开设比例为38.74%, 初中年级开设体育类活动的比例下降至32.94%。
艺术类活动在农村学校开展比例为30.57%, 县镇学校开展比例为34.01%, 城市学校开展比例为38.84%; 小学1—3 年级开设艺术类活动的比例为43.28%, 小学4—6 年级开设比例为36.87%, 初中年级开设比例下降至26.79%。
科技类活动在农村学校开展比例为23.42%, 县镇学校开展比例为24.41%, 城市学校开展比例为28.64%; 小学1—3 年级开设科技类活动的比例为27.79%, 小学4—6 年级开设比例为27.33%, 初中年级开设比例下降至22.63%。
学科类活动在不同地域学校、 不同年级之间的比例分布差别不明显。
5.课后服务解决困难
针对课后服务解决了家长哪些困 难, 由 表3 可 以 看 出, 有76.44%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作业辅导难题, 45.25%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正常放学时间无法接送孩子的困难, 43.36%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帮助孩子发展了兴趣特长, 而有9.65%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没有帮助解决任何困难; 可以看到, 超过3/4 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帮助解决了作业辅导难题, 然而, 超过半数的家长并不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正常时间无法接送困难和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特长。
表3 课后服务所解决困难家长感知比例
尽管如此, 不同类型家长对于课后服务效用的感知却不完全一致, 尤其是在解决接送和作业辅导困难等方面。
对于课后服务解决正常时间无法接送孩子这一选项, 孩子处于小学1—3 年级的家长有48.20%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接送难题, 而孩子处于小学4—6 年级和初中的家长,这个比例分别下降到45.46%和42.68%。
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家长有50.20%认为课后服务做到了这一点, 而孩子在镇县学校和农村学校上学的家长, 这个比例分别下降到42.59%和41.93%。
苏中家庭 (53.63%) 和苏南家庭 (52.15%) 都有超过半数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接送难题, 而苏北家庭的认可度只有36.54%。
家庭孩子数量也影响着解决接送问题感知度, 48.88%的独生子家庭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正常时间无法接送孩子的困难, 二孩家庭这个比例下降到44.17%, 三孩家庭下降到38.21%, 而如果一个家庭有4 个及以上的孩子, 此题的感知比例仅为34.48%。
此外, 家长的学历越高, 就有越高比例认可课后服务解决了接送问题, 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有60.65%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接送问题, 而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家长这个比例下降至38.20%; 不同月收入的家庭, 家长对解决接送问题感知度比例却没有明显差别。 究其原因, 很可能是因为高学历家长大部分在城市工作, 朝九晚五, 家里孩子数量一般在两个以内, 工作时间段和孩子放学冲突,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放学较早; 而农村乡镇低学历家长一般家里孩子较多, 工作时间灵活,所以感知比例较低。
对于解决作业辅导问题: 孩子处于小学1—3 年级的家长有72.06%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作业辅导问题, 而孩子处于小学4—6年级和初中的家长, 这个比例分别上升至75.66%和80.68%; 孩子在农村学校上学的家长有79.04%认为课后服务做到了这一点, 而孩子在镇县学校和城市学校上学的家长, 这个比例分别下降到77.50%和73.73%; 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家长有79.62%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作业辅导难题, 具有大专学历的家长这个比例下降至74.16%, 而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这个比例继续下降至65.12%。 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月收入下, 家长对解决作业辅导感知度比例没有明显差别。
1.课后服务活动类别检验及分析
除了对每种课后服务活动内容进行不同组别 (是/否 开展) 频率和比例的统计之外, 计算不同组别下家长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满意累积百分比和满意度均值,考虑到满意度分布的非正态性,对所有组别进行了曼-惠特尼U 检验(Mann-Whitney U test)。 由表4可以看出, 除了学生自主安排外,校方提供任意一类上述课后服务活动, 家长的满意累积百分比和满意度均值都要比不提供的组别高, 显著性检验p 值均小于0.001,而满意累积百分比和满意度均值最高的三种活动分别为科技类活动 (91.99%, 4.63)、 劳 动 实 践(91.00% , 4.60)、 艺 术 类 活 动(89.98%, 4.56); 而如果校方在课后服务中让学生自主安排, 家长的满意累积百分比和满意度均值分别为79.31%和4.28, 低于非自主安排组的83%和4.37。
表4 课后服务满意度差异分析
2.课后服务效用类别差异检验及分析
同样, 除了对每种课后服务所解决的困难进行不同组别 (把家长选择是和否分成两组) 频率和比例的统计之外, 计算不同组别下家长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满意累积百分比和满意度均值, 由表4可以看出,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选项, 家长认为课后服务有帮助的满意累积百分比和满意度均值都要比否认的组别高, 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01。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家长认为课后服务能够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爱好, 累积满意度为91.61%, 最高, 而如果家长认为课后服务不能够帮助自己进行作业辅导, 累积满意度为62.47%,最低 (可以理解为家长更重视学科类服务, 发展兴趣倒是其次)。如果家长觉得课后服务没有帮助解决任何困难, 累积满意度只有41.47%。
3.课后服务地区满意度差异性检验及分析
同样, 考虑到课后服务满意度并不符合正态分布, 我们利用Kruskal-Wallis Test 进行稳健方差分析和多重Wilcoxon 检验对江苏三地 (苏北、 苏中、 苏南) 以及不同地域学校间的课后服务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进行分析, 检验结果 (见表5)。
表5 不同地区/ 地域家长满意度差异性检验
可以看出, 江苏三地以及不同地域学校间的课后服务满意度的差异性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具体来看, 苏南地区满意度稍高于苏中地区高于苏北地区, 镇县学校稍低于农村学校, 低于城市学校。
4.课后服务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课后服务满意度与其他定序变量的关系, 首先汇总学校所提供的课后服务活动总数和课后服务解决困难总数, 之后应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由表6 可以看出,除了学生所在学段外, 所有变量和课后服务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均显著, 说明学生所在年级和课后服务满意度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和课后服务满意度正相关性最强的变量依次为与学校师生关系、学习快乐程度、 学习自律性、 课后服务解决困难数、 学习成绩水平、 课后服务活动种类、 家庭月收入、 学校所在区域、 课后服务时间。 以和课后服务满意度正相关程度最高的变量 (与学校师生关系) 为例, 如果一个学生和班级的师生关系越好, 则其课后服务满意度则越高; 和课后服务满意度负相关性最强的变量依次为书面作业时间、 上学所需时间、子女数量、 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和校外课外班数目。 以和课后服务满意度负相关程度最高的变量(书面作业时间) 为例, 如果一个学生每日花费在书面作业上的时间越长, 则其越不认可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满意度越低。
表6 课后服务满意度变量相关性系数
5.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结果
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 将和课后服务满意度正相关程度 (相关系数大于0.1) 最高的变量和负相关程度最高 (相关系数小于-0.1) 的变量作为有序逻辑回归模型的预备变量, 考虑到线性模型多重共线性问题, 剔除孩子学习成绩水平变量, 并引入地区和学校地域两个预测变量。 最终进入模型的八个变量回归系数均体现出p 值小于0.001 的显著性水平, 具体结果如表7 所示。
表7 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结果
由模型结果可以看出, 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孩子与学校师生关系往好的方向增加一个单位(比如, 从不好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 好) , 满 意 度 增 加 幅 度 为192.4%; 学习快乐程度每高一个单位, 满意度增加幅度为38.9%;学习自律性每高一个单位, 满意度增加幅度为37.8%; 课后服务帮助家长每多解决一个困难, 满意度增加幅度为95.3%; 课后服务活动种类每增加一类, 课后服务满意度增幅为10.9%。 相比于孩子在农村上学的家庭, 孩子在镇县学校上学的家庭课后服务满意度增幅为4.5%,而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家庭课后服务满意度增幅为7.6%; 相比于苏中家庭, 苏北家庭课后服务满意度减少幅度为28.5%, 苏南家庭变化不显著。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 可以看出, 江苏省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 受限于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 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内容存在差异, 学段不同、 地区不同、 不同类型的家长, 对课后服务的效用感知不同, 需求也不同。 具体结论如下。
在参加过课后服务学生家长群体中, 对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累积比例达到81.47%。 满意累积百分比和满意度均值最高的三种课后服务活动分别为科技类活动 (91.99%, 4.63)、劳动实践 (91.00%, 4.60)、 艺术类活动(89.98%, 4.56)。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 课后服务结束时间越晚。 61.95%的小学1—3 年级学生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在下午4: 30—5: 30; 到了小学4—6 年级, 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在下午4: 30—5: 30 的占比下降至45.46%; 而到了初中, 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在下午4: 30—5: 30的占比只有15.99%, 63.4%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在下午6: 00 之后。
68.63%的学校提供1—3 种课后服务活动, 而能够提供4 种及以上课后服务活动的学校占比为31.37%; 课后服务以作业辅导,课外阅读等学科类活动为主体,而素质类活动如体育、 艺术和科技类活动占比较少。 经济发达地区, 特别是城市学校师资和办学资源比较雄厚, 除了苏南、 苏北学校开设体育类活动比例高于苏中学校外, 苏南学校开设艺术和科技类活动比例依次高于苏中学校和苏北学校, 城市学校的课后服务素质类活动开展比例依次比县镇和农村高, 低年级开展比例高于高年级。
有76.44%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帮助解决作业辅导, 而超半数的家长并不认为课后服务解决了接送难题和发展孩子兴趣爱好,学校所在区域越发达, 家长学历越高, 课后服务越被认为解决了接送难题, 而被认为帮助作业辅导的比例反而越低。 值得关注的是, 如果课后服务能发展孩子兴趣爱好, 则家长的累积满意度达到最高, 但是如果课后服务不能解决作业辅导问题, 家长的累积满意度为最低。
根据相关性分析和有序逻辑回归模型结果, 对课后服务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师生关系、 学习快乐程度、 学习自律性、 书面作业时间、 课后服务解决困难数等, 说明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学习快乐的重要性。
根据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为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的水平,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不同地区、 不同类型的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不同, 城市家庭和经济发达地区家庭更注重课后服务内容能否发展学生兴趣爱好, 提升孩子素质, 而农村地区的家长特别是高年级的家长更关注学校课后服务能否辅导孩子作业, 因此不同地区、 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根据针对家长的实际情况, 精准定制课后服务实施方案, 有的放矢开展课后服务, 满足家长需求。
学校所能够提供的课后服务课程种类越丰富, 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学校要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的基础上, 利用社会资源, 拓展课后服务渠道。 教育管理部门应不断加强教育与文旅、 体育、 科技、 共青团等部门的协调对接, 制定引进优质校外课后服务资源的指导性意见, 汇集博物馆、 美术馆、 体育场馆、科普基地、 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强化体育锻炼, 丰富美育活动,开展科普活动, 补足劳动实践, 多措并举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 最终要由教师来承担完成, 要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合理劳动所得, 要不断完善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关爱机制, 不断健全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 将参与课后服务情况纳入其中, 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 用情激励, 用心解除教师 “后顾之忧”, 这样也才能有愉快的心情乐教、 善教。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 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这个重要环境的关键一环。 教师要不唯成绩论高低, 对学生一视同仁, 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