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圣能
(安徽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美育概念最早由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其关键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趣味,使人在发展审美趣味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审美品位,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美育在提升人的文化修养和塑造健全人格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美育工作的宗旨就在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1]这为高校坚持以美化人、以美育人,进一步加强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20 年10 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打开了新的视野。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包含主体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和审美修养等。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由于主体价值观、文化水平、实践认知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种事物的审美评价也不同。高校坚持以美化人、加强美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审美情趣表现为个体的主观爱好,由于个体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审美选择也不同。高校坚持以美化人、加强美育工作有利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美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个体健康的审美情趣[2]。美育丰富大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提升个体的文化水平,提升了个体对美丑的识别能力,提高了个体的审美文化修养。高校坚持以美化人、加强美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文化修养。
审美能力主要指个体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的感受能力即依托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获得美感的能力,在审美能力构成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审美的原点。高校坚持以美化人、加强美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和评价美以发现美为前提,是个体对美感的评判。高校美育以艺术教育为主,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高校坚持以美化人、加强美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和评价美的能力。审美活动经过个体对美的感受、鉴赏和评价,最终成果在于创造美,展现美的艺术形象[3]。高校坚持以美化人、加强美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还具有以美育德的功能,在体验和鉴赏美的过程中,个体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个体在美好的审美体验中逐渐升华出良好的道德素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美育工作也要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美育工作高度重视价值引领,通过形象生动的艺术教育活动传播真善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其自觉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密切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4]。
美育对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都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审美活动是个体自觉主动地、愉快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对培育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美育往往是通过个体自主参与和实践来体验美、发现美、理解美,是个体自觉、自愿体验美、感受美和认知美的过程,这就在无形中塑造了个体的完美人格,起到以美化人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高校坚持以美化人、加强美育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5]。高校在美育课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感受美和鉴赏美,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启善、以美益劳的以美化人作用,促进学生在智力、情操、体魄和品格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助力大学生人格的进一步健全。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把改革艺术教育作为加强美育工作的重点,真正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间普及审美教育。然而,部分高校在普及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方面依然面临对以美化人的认识不深刻、美育课程设置不科学、美育师资缺乏、美育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界对美育的重要作用一直存在争议,对其独立地位也一直争论不休,造成实际教学中存在重视智育、轻视美育,产生美育从属于德育的错误思想认识[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不少高校对以美化人的认识不深刻,没有科学认识到以美化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就导致美育难以真正发挥实效,降低了大学生在美育课堂上的获得感,极大地削弱了审美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大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认真感知美、理解美,造成美育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虽然都开设了美育课程,但基本上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课程内容安排较为随意,多以艺术鉴赏和美学理论等为主,内容缺乏科学的衔接性和系统性,使得很多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难以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甚至有的高校还缺乏专业的艺术鉴赏类精品课程[7]。同时,不少高校对美育课程的学分设置占比很低,课程的学时也较少。这造成教师难以凭借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整实施审美教育,也使得大学生难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获得足够的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此外,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对美育实践重视不足,致使大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美。
当前,不少高校美育师资力量不足,尤其缺乏专职的美育教师。美育教师在平时参与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使得他们不但在审美教育中缺乏创新,而且也很难取得新的研究成果[8]。具体到审美教育活动中,美育教师由于自身水平有限,难以高效指导学生,很难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审美的欲望和兴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美育的实效性。而且,部分美育教师还同时承担其他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兼顾多门课程造成的精力不足也间接地降低了审美教育质量。
当前,部分高校的美育保障机制仍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部分高校对于美育工作尚未抓好顶层设计,既缺乏美育评价和激励等一系列制度,也没有设立专职领导部门负责对美育进行有效的决策、管理和指导,更没有精心策划有关美育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部分高校在审美教育中对考核考试和课程监督都缺乏有效的常态化管理[9]。部分高校对美育工作的经费预算也缺乏保障,导致审美教育缺乏专项资金,使得一些高校的美育教室、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都严重匮乏,更使得美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落空。此外,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缺乏高雅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基因尚未很好地凸显出来。
随着时代发展,审美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要在遵循审美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美化人意识,完善课程体系,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加强美育保障,全力营造良好的以美化人环境。
高校必须牢固树立以美化人意识,深刻认识美育的重要性。第一,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建立崇高的精神信仰,树立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从而进一步凸显高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学方向,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第二,要进一步认识到审美教育的目标在于激发大学生从精神等更高层面对道德、幸福和真理的思考,促进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从而激励他们追求更加高尚的人生。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有效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净化其心灵,升华其道德境界。引导大学生透彻领悟人性美、思想美和道德美的真谛,让青年学生在美的心境中厚植对党、人民、祖国的深厚情感,培养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和行动能力。第三,要更加透彻地认识到美育不仅重视学生个体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能够指引学生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进而开展实践。因而,必须将感性和理性辩证统一起来,提升大学生对艺术、社会和自然的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其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使他们形成兼具个性与高雅的审美品位、胸怀宽广的审美涵养和人格完美的审美修养。
美育课程是以美化人的主要载体,也是普及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完善以美化人课程体系,科学选择美育内容,是高校进一步加强美育工作的关键环节。第一,与专业性强的艺术类课程相比,高校设立的美育课程必须更加突出普及性,审美能力要求更加突出通用性,力争实现以美怡情、以美修身、以美健体、以美启智的以美化人目标。从国家层面看,需要针对美育课程设置及其教材建设提出原则要求及相应的指导意见。从高校层面看,应根据政府给出的美育指导原则,结合本校实际研讨制定适合本校师生的美育课程体系,并在这一框架体系之下研究编写相应教材[10]。第二,高校美育课程设置上必须既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可通过设置国画、民族舞、古筝或古琴等民族器乐欣赏等课程来凸显我国传统艺术的美育功能,还可以设置皮影戏、剪纸等有关非遗文化传承的美育实践课。在此基础上,高校要强化美育课程与专业艺术类课程的融合渗透,构建综合性的美育课程群,力争将以美化人贯彻到跨学科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对生活、对专业的热爱,提升他们对美的创造能力。第三,高校要在完善以美化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定位美育教材内容。美育课程要始终坚持以美化人,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发现、感知和鉴赏美,而且要让学生学会透过外在的美的形式领悟内在的文化价值。教材内容要在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基础上,能够从审美角度解读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风范,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教师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美育能力决定了高校审美教育的质量与水准。最大限度地凝聚高校以美化人力量,离不开一支过硬的美育师资队伍。第一,高校要及时根据本校审美教育的实际需要充分配备美育教师。要重视对美育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并为其参与培训提供条件,提升其教学科研水平。同时,高校要利用本校的美育传统去培养教师。高校以往的艺术教育蕴含着某些有文化内涵的美育活动,这不但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准,也增强了美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第二,高校要与艺术类院校开展积极广泛的合作,建立美育教师直通高校的渠道。艺术类院校专门培养艺术人才,是专业化艺术教育的主力军。高校可以与艺术类院校开展师资合作,扩充本校的美育教师队伍。为此,高校要创新美育师资队伍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要下大力气扩充兼职教师队伍,以灵活适应与艺术类院校的师资合作。第三,高校应积极聘请社会知名艺术家加入美育师资队伍中,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如大型剧院、演艺团体组织等,并与这类社会组织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促使高雅艺术在进校园的过程中真正能让大学生从知名艺术家那里接受专业性更强的审美普及教育。同时,高校还要邀请德艺双馨的知名艺术家在本校定期开办有关审美教育的教师专题培训,使广大美育教师不仅教会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理解美,而且能严格自我要求并坚持以美好的言行发挥隐性美育功能。
营造良好的以美育人环境,高校要全方位完善美育保障。第一,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美育工作保障制度,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保障审美教育设施设备到位,建立和完善审美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同时,高校还要确保审美教育经费和智育教育经费的同比增长,逐渐改变美育经费短缺的现状。高校要统筹规划好各类资金的使用,加大投入,根据审美教育和校园艺术活动的实际需要,配足美育课堂教学与美育实践教学所需的设施、器材和场所。高校还可探索多元化的筹资机制,保证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的经费到位。第二,高校要进一步强化美育和智育、德育、体育的协同,力争使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始终贯穿育人全过程。为此,高校各部门要加强协同,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美育实践机会,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关心并支持审美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三,高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以美育人环境,使大学生在感受生动、形象的校园环境美的同时,其身心与情感获得愉悦,其精神世界得以陶冶和滋养。为此,高校要大力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环境,根据本校历史文化资源、校园人文景观和所处地方的地域特色,多部门协同建设好校园环境,形成寓意丰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提升以美化人的效果[11]。
高校审美教育涉及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关系到高校整体的育人水准,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高校做好美育工作的意义极为重大。高校应创新审美教育的方法,积极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加强美育工作,广泛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以美化人,扎扎实实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事业在以美育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从而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更多审美能力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