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凯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较强、抽象程度较高,和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联系最为密切的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2]。为了给学生讲清楚“原理”课,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落实到位,将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全过程,以经典著作为文本依托,提升学生学习的领悟力、获得感,探索上好“原理”课的有效途径。
“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原理”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途径,对于营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氛围,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汇聚起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心理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营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氛围。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一时间甚嚣尘上,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此,必须通过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营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氛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这是因为这些原理背后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源头活水,使得原理能够常读常新。马克思一生都在致力于对资本社会的批判和人类文明新道路的探索,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充分证明了他对资本主义起源的解释和对资本主义最终命运揭示的正确性。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必须廓清文本语境,把《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 年经济学手稿》作为重要的文本文献补充去完善“原理”课的政治经济学部分,引导大学生通晓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此基础上,带领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这有助于营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积极氛围。实践证明,将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全过程,构建起全过程育人体系,能够指引学生正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用好马克思主义。
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5],科学研究必须有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只有打破“科学—哲学”对立、割裂带来的鸿沟,用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方式教育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成效。将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经典文献为依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挖掘经典著作中蕴含的育人资源,通过“原理”课的渠道传递给学生,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也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必须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育人效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全过程,给学生讲清楚《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阐明的光辉命题,将其与“原理”课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充分、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思想。
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汇聚起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心理认同。民族进步、国家发展都离不开精神信仰,将精神信仰转化为现实力量,才能推动事业进步,从胜利走向胜利。将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振奋精神、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人类社会存在着许多未知,希望和恐惧并存、未来和当下交织,这种张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以汇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为出发点,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的理论逻辑,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认同,使大学生服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意义所在。经典文献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蕴藏着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判断,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美好的追求,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具有不可超越的当代价值。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汇聚起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心理认同,有助于将经典著作中的精神动力内化为大学生奋发有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当前,“原理”课教学还存在从原理出发,找到某一处文本就简单地与之机械对应的做法,这会导致学生对原理的认识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如果只注重原理而忽视原著,“它过于抽象的概括和表述方式由于省略了对很多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和曲折的论证环节的梳理和分析,很容易将基本原理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地简单化”[7]。如果只注重原著而忽视原理,就很难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实现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的范式转换,解决原理与原著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必须实现由通过原理对应原著向探寻原理与原著有机互动融合范式的转换。基于上述范式转换,必须引入全过程教学,即心理认同机制嵌入课前、研讨式教学贯穿课中、实践教学服务课后,在时间序列上构筑起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链条,取得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良好效果。
讲好“原理”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引入心理认同机制,更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所谓心理认同机制嵌入课前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课前导入,由理论灌输转向启发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原著的热情,使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学习“原理”课,心理上更加认同“原理”课,表现出对“原理”课高度的认同感。
例如,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不易理解的问题,教师必须悉心梳理文献学问题,还原马克思创作的情境,展示马克思身处时代的整体状况,在此基础上厘清文献与时代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从科学思维方式向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化,摆脱举例论证的传统教学模式。任何概念都有其产生的语境和时代背景,必须掌握这些概念的最初含义及其在随后发展中的变化情况,系统梳理概念的源流及变化形态。如物质这一概念,由于不同语言的界限和隔阂,加之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学生容易从物理学意义上理解这一概念,将其理解为一种物,误读为气体状态、固体状态、液体状态的客观实物。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必须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掌握其文本语境,不能简单通过原理去对应原著,而是要将这一概念置于哲学史发展的脉络中。总之,必须通过心理认同机制嵌入课前,提高教学思想性,增进心理认同感,“提升学生对理论学习探究的热情和激情,自觉实现从经典品读到理论认知到信仰内化的发展”[8]。
所谓研讨式教学贯穿课中是指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一课堂主体,而是与学生同为主体,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定期通过线上线下交流、专题讲授、读书沙龙等活动展开深度研讨。由于“原理”课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理性强、理解难度大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选取相应章节,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回应学生关切,提高教学针对性。
“原理”课教材第四章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部分有许多不易理解的地方,如关于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区别和联系,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最终命运等。教师在讲述这些内容时都要通过研讨的方式进行,实现原理与原著的有机融合。马克思为了研究资本及建立在其上的社会形态,写下了庞大的《资本论》手稿,这些手稿对于教师讲清楚上述问题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献资料。“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9]251。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属性。此外,他还进一步强调:“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则是剩余价值同这个资本的可变部分的比率。”[9]598显然,利润淡化和消解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压迫。马克思强烈反对把剩余价值同利润混为一谈,认为这会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在此基础上,他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鞭辟入里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走向及其最终命运,这为我们理解今天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研讨式教学贯穿课中的方式对于讲清楚上述重难点问题非常必要,通过回到文本语境,在研讨中能够准确理解马克思精辟论述的核心要义和现实指向,把握马克思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论证方式、全面的思考角度。
实现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范式转换,开展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理论是理解、把握和关照世界的方式,具有抽象性,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原理的理解就过于简单化。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服务课后,让学生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在把握当今世界的变化时才能具有更加犀利的眼光、独到的观点。
“原理”课教材第五章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和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深刻理解教材讲述的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将该部分的原理同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贡献及其限度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必须从多个领域加以理解。教师可以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调研,通过一系列数据、案例解读抽象的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再如,讲述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时,教师仅仅从理论上讲述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观企业、社区,参观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型展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使他们亲身感受改革开放40 多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多年来伟大实践带来的变革,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理认同和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
综上,心理认同机制嵌入课前、研讨式教学贯穿课中、实践教学服务课后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实现了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范式转换。因此,必须不断结合实践条件的变化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推动理论创新,充分引导大学生产生心理认同,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原理”课教学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永无止境,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各方面创新,以创新的路径推动“原理”课教学发展。随着中外交流范围的扩大,“回到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显示出学界对经典原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原理”课堂自然也不例外。“原理”课教学必须坚持原理与原著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的归纳和总结,离开了文本文献,原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马克思一生著述颇丰,留下的著述卷帙浩繁,我们必须基于文本的思想阐述作出判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有50 卷,但我们往往只关注最常见的篇章如《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等,这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全过程的深入了解,进而难以从文本思想跃迁的角度看待原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推动教学内容创新,研读最常见的文本之外的著作,凸显教学内容素材鲜活度、新颖度,建立起原理与原著之间的准确联系。例如,在理解共产主义时,课本中所阐述的原理是“一是指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二是指共产主义社会,三是共产主义运动”,教学中最常见的做法是根据这段论述寻找文本依据,或者先验地判断这一原理来自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一小节。这样的话,就会遮蔽马克思文本文献的整体性和深刻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有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前提性批判的思想方法,学习借鉴现象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即“回到事物本身”,不提前预设结论,不武断地建立联系,把共产主义这一思想放在马克思文本序列的完整链条上思考,深入挖掘不同时期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因此,我们提倡专题式教学,对相近或相似的内容进行整合,建立起知识之间联系,帮助学生在纵横交错的知识体系中抓住本质,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10]。
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出思想性、理论性,尽可能准确、全面地再现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演变脉络,以广博的知识引领学生,以创新的方法吸引学生。以“导论”部分为例,在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就涉及到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年代具象的理解,如果能还原当时的具体情形,尽可能在思想史演变图景中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变迁,将会对理解马克思思想的起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密切,知识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国内外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业新的资料也得到广泛传播,这就为我们“导论”部分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必须依托对文献的深入解读,回溯当时的历史情形,将其纳入我们理解马克思思考问题的视域。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通过5G、虚拟情景互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多样的手段,“将深奥的理论以可视化、交互式的图音再现方式”[11],助力再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的完整性、丰富性,为客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方式。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回溯马克思生活年代的社会现实情况,深刻剖析马克思思想与那个时代的关系,反对从当代具体问题出发去文本中寻找解释的做法。总之,我们必须动态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更加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需要。
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它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语言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师生在课堂上都是通过确切的语言叙述表达知识,因此,语言也就成为了知识的标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怎么强调语言的作用都不为过。可以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根据文字材料把握其思想。教师在传递知识给学生时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中介,怎么说、说什么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由学术话语转向教学话语,用通俗易懂、方便记忆、易于传播的方式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正内涵。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和解读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对语言的精准表达,提升原理与原著的契合度,及时回应学生的理论关切。例如,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价值规律、商品经济、资本、剩余价值、劳动价值论等都是较为抽象的学术话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仅把这些概念搬到课堂上就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如果能还原这些概念的语境,将其放在理论发展的完整线索中,将这些学术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就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既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度,又能将抽象的概念讲“活”,使得这些概念生动鲜活起来。
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营造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氛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有助于汇聚起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心理认同,必须加强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结合新时代实践发展变化,推进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范式转换,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打造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全过程的模式,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与时俱进。经典文献融入“原理”课教学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探索,不断更新理念,助力“原理”课堂创新发展,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认同马克思主义,服膺马克思主义,提升“原理”课成效,使其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