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楠,姜 龙
(1.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 130118;2.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吉林 132101)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不断健全农民培育制度。立足“十四五”规划,解决“三农”问题,为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由曹骞、孙江艳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书,以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政策为背景,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需要,总结梳理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模式。对乡村振兴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逻辑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解决“三农”问题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全书共七章。第一章阐述了乡村振兴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分析了其国内外发展趋势,并梳理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章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探讨了其现实需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分析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保障机制;第三章结合湖北省恩施州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提出了恩施州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明确了保障机制;第四章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围绕其基本特征、分析战略意义、提出现实问题、明确保障机制,以此深入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要;第五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国内外模式进行了阐述并述评;第六章以恩施州为例,分析了恩施州基本现状;第七章对全书进行总结。
该书的研究立足于破解“三农”难题,有利于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好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经济实力,早日完成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包含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民职业化、高素质化。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人的现代化发展主体,能够以产业发展责任人的身份创建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因此,新型职业农民不仅综合素养要高,还应拥有一定的承担能力。但现实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培育目标模糊不清。在农业现代化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地区都急需专业的农民来促进本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同地区因地理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对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而目前诸多地区对职业农民培育目标基本一致,不能顺应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培育体系不完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在多方资源聚合共同服务于此的基础上,运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和形式引领农民成为更专业更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但当前培育体系不能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良好的环境。三是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城市,成为农民主力的往往是中老年队伍,他们对新知识接收较慢,大多墨守成规不愿轻易改变。
为了突破以上困境,可运用“三能力四模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即以“优化技术传承能力、塑化产业发展能力、内化带动农民能力”为目标,系统创建以“教培资源聚合、中高职衔接培育、多元机制联动、培育质量保障”为核心的体系。具体解决办法如下。
首先,明确培训目标。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分支较多,不同分支需要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不可一概而论,针对不同地区发展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要求不同部门的新型职业农民要有适合部门发展相对应的能力。其次,完善培育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需要努力完善,一是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工程对来自各方的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需要;二是要确立培育方式,采用中高职课程互接、学分互认、学业互融的“三互”模式;三是要建立运行机制,精准联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四是要完善保障体系,采用多证书考核、多元化评价、多制度管理来保障培育质量。再次,校企合作培养,稳抓后备人才。以涉农高校为基本单元,优良师资队伍可为农业学子提供专业的知识教育,牢牢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紧跟农业发展大势,向合作企业输送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做涉农学子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打造专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岗位实操。通过校企深度融合,为国家培育更为专业的农业人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率,实质性地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就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