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蕾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深圳市民中心
一块占深圳全市面积4%的土地,可以生长出什么?
深圳市福田区委副书记、区长周江涛用一组数据回答了这个问题:福田区面积78.66平方公里,占深圳全市面积4%左右,但汇聚了深圳五分之三的金融持牌机构、三分之一的市级总部企业,贡献了深圳六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五分之一的税收。2022年,全区GDP 达5514亿元。2023年上半年,全区GDP迈入2700亿元大关,人均GDP超2.5万美元。
政府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之一,其治理体系、创新服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韧性发展。11月16日,在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深圳市福田区获得2023年度责任案例“地方政府责任创新”。近年来,政府履行社会责任也在寻求转型和创新,福田区结合自身履责创新实践,从四个维度阐释了其对政府履责与构建韧性城市之间关系的理解。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这句耳熟能详的歌词里提到的“小河”,指的是深圳河,也是深圳与香港的界河。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繁荣,得益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中,离不开科技创新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在深圳河两畔,就有这样一块崭新的科创沃土——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以深圳河为界,北侧是由福田保税区和皇岗口岸片区组成的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南侧为香港园区,是1997年深圳与香港共同开展河流防洪排涝工程,将深圳河截弯取直后,“造出”的一块面积约0.87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区。这块加起来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自此形成“一河两岸”“一区两园”新格局。2023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赋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新定位,河套合作区规划建设迈入“全面提速期”。
依托“三个定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在“科技创新”层面充分发挥深圳园区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在“制度创新”层面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在“产业创新”层面汇聚粤港澳三地优势,以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为大湾区建设持续产生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
为深入推进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福田区举全区之力,积蓄科技赋能、創新驱动的强劲动能,先后引入150多个优质科研项目,推动一批与香港、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先行先试,取得了全球首款数据流AI芯片、全国首台自主研制7T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创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9月7日,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成为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吸引了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首批16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据悉,从香港科学园到深圳分园只需40分钟,入驻该园区的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可拥有香港“同城化”的通勤体验。
此外,区位优势、服务优势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为深港两地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比如,背靠粤港澳大湾区,香港企业可以依托科研实力,更好地开拓市场,而深圳企业想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将会是其“走出去”的极佳“跳板”。
科技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因素,企业则是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据统计,福田区市场主体超55万家,其中近96%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小个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福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
服务企业发展,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能,是地方政府的应尽之责。福田区致力于把企业的“需求清单”变成政府的“责任清单”,近年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每年迭代升级“1+9+N”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即融合资金、空间、人才和住房等全发展资源,形成“1”个管理办法、“9”个通用政策、“N”个行业措施的政策体系。2023年,该区支持项目从262个增加到419个,投入超25亿元。
为助力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福田区针对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项目,最高支持500万元,对特大、关键、紧缺的战略必争项目,则按“一企一策”方式给予支持。
在为企业提供充足政策“养料”的同时,福田区还着力营造“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的阳光氛围。
2022年起,福田区相继推出“万名干部助企行”“我帮企业找市场”“我帮企业找资金”等系列服务举措,2023年更构建起虚拟园区服务体系,依托“i福田”小程序,于2月上线了10个街道虚拟园区智能服务平台,为辖区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便捷触达的24小时全天候精准服务。企业只需进入“i福田”小程序,即能一键咨询业务、一键链接政务服务,获取上线商事登记注册、税务办理、政策查询、法务会计支持等服务。
“这十年来,我的感受是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华强北这里具备便捷的工商、招聘、法务与财务服务,有相应的培训平台,以及信息互通平台。”福田区吴迪微电子商行所在的华强北街道,便是率先上线虚拟园区智能服务平台的街道之一。数据显示,华强北商圈虚拟园区服务平台自2023年2月上线以来,累计收集300多家企业400余条诉求,实现100%办结,并联合辖区8家银行为企业、商户发放低息贷款超3亿元。
截至目前,福田区已实现5500多家重点企业挂点服务全覆盖、100%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90%行政许可事项一次办,以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近悦远来”。而该区此举,也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的目光。
2023年,福田区吸引国药集团南方总部等重点项目超400个,落户深圳首家外资全资公募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苹果大湾区研发中心、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等90个优质项目,意向投资总额超1300亿元。福田区通过落实经济发展责任,持续激活企业“细胞”、激发城市活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了经济韧性。
华强北科技时尚文化特色街区有着“中国电子第一街”之称,是深圳最繁华的步行街之一,蕴含着创新、包容、奋斗的不竭动力,是深圳乃至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时代缩影。
站在平安金融中心的Free Sky云际观光层悬空玻璃观景台,可以360°鸟瞰深圳城市风貌。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据悉,福田区在民生领域的投入长期占区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近五年投入超千亿,谋划和推进政府投资民生项目约600个。在项目选取上,该区实施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充分听取人民群众意见,以推动政府主导型的民生项目与群众需求型的民生实际有机结合,有序实现从“政府配菜”向“百姓点菜”的转变。
以市民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为例,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福田区最近5年改扩建学校82所,在历史性解决长期存在的“学位缺口”难题的同时,还涌现出一批优秀校园工程。如,有着“山谷庭院校园”之称的红岭实验小学,入围2019年世界最佳建筑前50名;容积率是普通中学的2-3倍的福田中学,成为“高密度之王”的示范样本。
“福田区始终坚持‘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群众再好一点不为过、办好群众的事是全区的事’。”深圳市福田区委书记黄伟表示,该区聚焦群众“身边事”,已推动民生服务取得“三个新”的变化,即公共服务“新标准”、民意速办“新机制”、社区服务“新变化”。
2020年3月,福田区成为全国首批、深圳唯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三年来,该区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当作服务市民的“无字契约”,相继推出教育、医疗、养老等累计143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清单、885项标准,并建立起“福田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库”。2023年6月,福田综合试点以全省最高分107分通过国家验收。
为快速办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福田区还打造了“福田民意速办平台”,整合“12345”热线、“i福田”小程序、“区委书记在线”“区长信箱”等33个渠道、89个单位、175个诉求平台、1649类事项信息,并应用AI技术建立7×24小时民生诉求智能响应机制,以实现民意诉求秒级分拨办理。
“民有所呼,我有速应。”围绕福田区市民反馈“高峰期充电桩不够用”的问题,黄伟回应表示,福田区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84万个,是深圳市平均密度3倍、全市第一。目前福田区全力响应深圳打造“超充之城”号召,已建有9座超充站,到今年年底前还有7座超充站建成投用,并持续在大型综合体、公交场站、公共场所等加快布局,讓“一秒钟一公里”“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优质服务成为“福田标配”,树立“超级快充之都”新品牌。
此外,福田区还发动全区9.7万名党员干部“包路进楼联户”,并对辖区103个党群服务中心实施综合提升工程,为市民群众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功能。比如,在辖区南园街道锦龙社区,打造“无前台”“无办公室”的咖啡茶吧式党群服务中心,将行政前台改造成高颜值的“初心咖啡”屋,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茶水、咖啡等,拉近社区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在福田区看来,可持续的民生保障正在让幸福成为市民生活最温暖的底色、最动人的旋律。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超10万只候鸟在这里驻留。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在“双碳”目标下,提升城市发展的“含绿量”,已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都说,深圳是一座建在公园里的城市。在福田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逸趣景象,随处可见。
近年来,福田区协同推进减污降碳,PM2.5年均浓度降至15.7微克/立方米、深圳河水质创下监测历史最佳,是全国大城市中唯一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中心城区。2022年,该区代表深圳以全国第一的成绩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已深入对接“双碳”项目123个、融资需求超1500亿元。
不仅如此,福田区还持续强化全场景近零碳示范场景建设,启动“近零碳”排放试点项目18个,包含1个“近零碳排放区域”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1个“近零碳排放社区”活力城区华富北棚改项目,以及红岭教育集团高中部等10个“近零碳排放校园”、深圳会展中心等6个“近零碳排放建筑”。目前已有16个项目入选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第一、第二批试点项目名单,占全市总量28%,排名第一。
2023年,福田区投入4.4亿元用于绿美生态项目建设,并成立“绿美福田”专项基金,用于落实“绿美广东”部署,推进山海贯绿、全域覆绿、空中增绿、公园享绿、全民爱绿、用心护绿“六大行动”,为市民营造更高品质的宜居环境。目前辖区内,已拥有各类公园136座,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2.5%,公园绿地基本实现500米半径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着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每年超10万只候鸟在这里驻留。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就是福田红树林湿地的常客,每年10月至次年5月都会如约而至,在这里停歇过冬。2023年,福田红树林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标志着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如今,福田区凭借强劲的生态韧性,正成为世界观察“美丽中国”的一扇窗口。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韧性”成为建设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城市正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这也将是一场对城市综合实力的考量,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的创新性、恢复力、包容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福田区通过责任创新实践,增强了地区可持续发展韧性,为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履行社会责任,带来了思考和借鉴。谈及未来发展,福田区表示,将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责任之道,进一步增强城区发展韧性,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和中国式现代化典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