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荣
高中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相对较高,高考作文命题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一实际情况,加大了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可以说,高考作文最重要的是逻辑和思辨。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级的高低。考生可以从思维的方向和角度提升思辨能力,让作文更出彩。
1.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统一又对立,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辨时全面而辩证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联系与统一,又要看到对立与排斥;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转化。如:
(1)我们相信,借助最先进的科技,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理想的世外桃源。在那个世界,你可以赏灯光璀璨,也可以观篝火丛丛;你可以高楼中躺卧,也可以岩洞中穴居;你可以吃美味珍馐,也可以爱粗茶淡饭。此世虽繁华,悠闲不是梦。
——辽宁一考生《此世虽繁华,悠闲不是梦》
(2)我欣赏“方”,它彰显的是个人修身的原则,体现的是一个人分明的棱角,是一个人出自内心的秉性追求,反映了一个人“方正”的处世原则。……
我赞赏“圆”,它彰显的是个人“灵活”处世的原则,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处世不可固执己见,而应该藏己锋芒,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唯有将方圆相融,才能够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
——安徽一考生《任方随圆,方显智慧》
2.透视现象,揭示本质
事理是在“思”中深入、在“辨”中明晰的,所以对纷繁世事、人间万象不能仅靠戴一副“平光镜”去走马看花,而应该使用“X光”甚至是“CT”去透视现象,揭示本质。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入大海者擒蛟龙。”我们只有将思辨的倚天剑向思想更“深”处劈去,才能屠得“蛟龙”。如:
(1)实现“双赢”,建立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双方都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并且是合作的结果,才是双赢。博弈的魅力在于:不是你成功过桥,就是我成功过桥。倘若双方都成功过桥,看似是“双赢”,实则是不顾立场、不顾规则、不顾目的的无意义行为。
——河北一考生《“双赢”的原则》
(2)当选择的多样性以义务、责任的必要性为前提时,对于不自由的认识便不能停留于枷锁的阶段,而应该是一种约束。“必须穿越沙漠”的不自由,成为一种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也同样为穿越本身提供了方向。于是在从不自由到自由、从重新审视不自由转而更好地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自由之于个体和集体的意义得到充分的发现和理解。
——上海一考生《从不自由到自由》
3.追根溯源,探明前因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应该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去探明那个“缘”、那个“故”。也只有对事物的“缘”“故”探得越明,我们对事理的逻辑链才能理得越清,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得越准。如:
(1)心态出了问题,那就要调整好心态,因为有好心情才能欣赏好风光。
——湖北一考生《境由心造》
(2)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能够做到按照自己的本心行事的人,少之又少。太多的人,因为现实,因为纷繁的世事,因为惧怕可能付出的代价,最终选择让自己的内心之音逐渐沉寂的选项。他们活着,却不知为谁而活、为什么而活。他們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何出发。
——湖南一考生《有心,有梦,有成就》
4.放出眼光,预见发展
眼睛能看到,只能叫视力;眼睛能看到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真正的博弈高手,决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走一步”“看两步”“看三步”,甚至“看N步”。我们只有“见人之所未见”,才能“发人之所未发”。我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性越强,我们的思辨给人的启发性就越大。如:
(1)那些老规矩,是经过时间检验、文化磨合后,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化认同的标志。遵守老规矩,可以让人们抓住做人的根本,守住民族的精魂,从茫然走向清醒,从弱小走向强大。
——北京一考生《认清去向,不忘来处》
(2)他把碎玻璃片随手扔进垃圾筒,这件事看似平常,其实并不简单——如果收拾垃圾的清洁工因为不知情而划破了手,就有可能染上病毒;清洁工因为怕耽误工作延误了治疗,就会使病情加重;清洁工因不能再工作,家里的孩子就会衣食无着落……如果他多想一点点,想到玻璃碎片可能导致的后果,就会小心地把它装进袋子里,再工整地写上说明。
——重庆一考生《再多想一点点》
5.转换视角,另辟新径
“角度改变观念”,这句广告词启迪我们:为了使自己的思辨不“随大流”,最好调整一下思维的方向,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打个比方,迎面来了一个秃子,正面看,头顶上一根头发也没有,“地球人都知道”,没啥意思;但你换一个角度,到他的背面看看,就能发现脑后还有一两根可贵的“青丝”,这就是“我的”独家发现!如:
(1)我坚信,我生存过,我来过,我见过日出与朝阳,我听过风声,我爱过世间美好,我怜过大地悲音……这些已使我的生命丰满,使我的青春绚丽。我不需要什么所谓的不朽,这些,已足够。
——江苏一考生《何必“不朽”》
(2)人,只有站立起来之后,世界才属于他。但站立者的作用,又绝不仅仅是拥有这个世界,他们同时还改变着这个世界,创造了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引领着新的世界。
——四川一考生《睡·爬·站立》
6.拓宽思路,多维发散
影响一个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辨时拓宽思路,多维发散,在此基础上加以统筹、整合。如果我们思维的宽度不够,发散的力度不够,就会顾此失彼,甚至挂一漏万,从而留下说理的漏洞。在寻因时,我们不妨多问问“还有什么因素”;在析果时,我们不妨多问问“还有什么可能”;在破解时,不妨多问问“还有什么办法”。如:
(1)我们即将叩响大学之门,或清脆,或沉重。它一边连着已知,一边通向未知。有的人昂头进去,昂头出来;有的人昂头进去,低头出来;也有的人低头进低头出;还有人低头进昂头出……没有人告诉我们,前方有几盏灯、几个坑。我们自己摸摸索索,跌跌撞撞,那条路慢慢明朗起来。
——浙江一考生《那扇门,那条路》
(2)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探究之殇呢?我认为,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究热情;学校应唤起老师的责任意识,并为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国家教育部门应完善相关制度,推进探究活动深入。
——江西一考生《探究之殇》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但这根苇草不是一天就能“长”成的。同理,理性思辨能力的养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短则需要高三一年的强化,长则需要高中三年的历练;窄则需要语文学科的专项指导与训练,宽则需要各学科、各种活动的有机渗透与协同配合。我们坚信:内外兼修、目无全牛之日,就是理性思辨的芦花飘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