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蓓,林 珊,于法稳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1]。2023年7月7日—9日,以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主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学术研讨会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承办。«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作为合作期刊应邀出席此次会议。
年会分两阶段邀请12位专家做大会主旨报告,并设置 “青藏高原与流域生态”“生态要素和产业生态”“生态补偿和其他理论与实践”三个平行论坛,精选31位学者参与报告交流,思想碰撞、观点迭出。现按研讨主题对大会报告及分会场学术报告的概况与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围绕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者们从寒旱区增汇减排、甘南藏族自治州绿色现代化、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碳汇核算、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冯起研究员对 “双碳”目标下寒旱区增汇减排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展开思考,认为碳汇估算的不确定性大,可从补齐观测短板、建立协同反演系统、碳循环过程模型与一体化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计量体系等四方面精细定量。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李军乔教授从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生态价值等角度探讨了青藏高原特色珍稀资源植物蕨麻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董锁成研究员以 “甘南藏族自治州绿色现代化模式研究”为题,阐释了绿色现代化是藏区与全国同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甘南藏族自治州绿色现代化建设可从做大做强生态农牧业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生态工业支柱产业、创新驱动生态旅游与现代服务业首位产业入手,推进生态产业化,建设青藏高原低碳城市样板。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颖教授在 “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主要生态系统碳汇生态产值核算及其GEP分析”的报告中运用碳汇核算方法,研究发现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2011—2017年主要生态系统碳储量价值总体呈现 “先减后加”趋势,各生态系统碳储量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土地、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草地碳汇GEP最高,森林碳汇GEP次之,且年均增速最快。因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合理利用森林草地资源,促进未利用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变是提高祁连山国家公园碳汇水平未来努力的主要方向。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孙发平研究员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国之大者的理论意蕴与生动实践进行论述,从水源保障、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三方面阐释了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要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分会场报告中,耿强艳等以“共同富裕背景下生态性空间贫困陷阱测度及阻滞因素研究——以青海省为例”为题,运用ESDA空间分析等模型研究发现,青海省生态性空间贫困陷阱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且呈“南高北低”;全域空间自相关不显著,局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存在较多的阻滞因素和障碍因子。钞小静等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为题,基于2004—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97个地级市数据,研究发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黄河流域生态效率提升产生了显著空间正溢出效应,且在中下游地区、城市群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更显著;对黄河流域生态效率的空间正溢出效应在1 500千米范围内显著存在,直到2 000千米及以上范围消失。陈文烈等、祁登菊等以“共同富裕视角下青海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基于EIO-LCA的青海省行业隐含碳排放及碳减排潜力分析”为题,分别测算了青海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与行业碳减排潜力。熊欣宜等、柳荻等、胡西武等均聚焦三江源国家公园,以“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与人兽冲突应对研究——基于227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争食草场损失补偿:风险评估、试点评价与优化策略”“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地共生行为策略研究——基于演化博弈视角”为题,研究人兽、人地之间的冲突与共生。董澳康等、胡振通等以“风险感知视角下河湟谷地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参与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否提升牧户集体行动能力——以青海省牧区为例”为题,实证研究了农户牧户从事绿色生产、参与草原治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王灵婧等在“基于水-能源-粮食的三峡库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时空演变及权衡协同分析”中,以直接的经济数据揭示该地区的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提供的实际价值,研究显示水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占比最多,权衡关系中休闲娱乐价值量和空气污染价值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土壤保持价值量和休闲娱乐价值量呈现“此消彼长”,粮食生产、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权衡协同关系在整体和局部上存在差异。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路径[3]。为此,学者们从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生态经济学使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视角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潘家华研究员阐述分析了生态资产市场价值实现的经济理性与道义刚性,认为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经济理性在于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同时,生态资产作为系统完整属性而非单一产品,具有超越市场评判的道义价值和道义悖逆;生态资产的空间与平衡是市场理性的道义刚性。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理事长李周研究员以“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为题,从生态经济学的使命、自然生态系统价值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自然生态系统价值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价值创造以及生态经济研究的展望六方面全面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沈满洪教授从历史方位的判断、“由硬及软”的完善、“由繁到简”的完善、“由管到治”的完善四个维度详细论述了如何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法稳研究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为题,认为应精准识别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强化支撑体系、完善保障体系,具体在推动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应从更大时空尺度上审视青藏高原的生态功能,采取基于自然的方法大幅提升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采取系统科学方法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修复、提升系统稳定性。
分会场报告中,在农户微观层面上,张禹书等、徐萌等分别以“外出务工、家庭汇款对耕地撂荒的影响——基于流失效应与收入效应分析”“非农就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为题,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外出务工对耕地撂荒行为有正向影响,家庭汇款在外出务工影响耕地撂荒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率与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呈现稳健的U 型关系,在农业生态效率水平较低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效应较小但被拉长。具体到清洁能源消费、绿色技术使用上,冯茂岚等、吴昊等、闫阿倩等分别以“‘名’与‘实’:代际差异对农户清洁能源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老龄化、生计策略非农化与农户家庭清洁能源使用行为”“互联网使用能否促使农村女性使用清洁能源?”为题,实证考察了代际差异、老龄化程度、非农化、互联网使用等对农村清洁能源消费的影响。李现康等、魏雪静等、孙鹏等以“农技培训、技术获取、同伴效应与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耕地生态恶化心理距离对农户农药减量化行为影响研究”“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伏季休渔制度研究”为题,研究认为参加农技培训、降低技术获取难度以及高同伴效应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农户对耕地生态恶化与自身相关度的评判会显著影响其农药减量化行为,上级政府介入监管与适当奖惩可使渔民和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朝着符合社会期望的(休渔停捕,宽松监管,积极落实)战略演变。
宏观层面上,张晖等在 “低碳城市试点、地方政府竞争压力与绿色资源配置效率”中报告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有助于改善城市绿色资源配置效率,但受地方政府竞争压力的影响,试点政策会对城市绿色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抑制作用。熊媛媛以 “中国农业农村碳中和效应时空分异与动态演进特征研究”为题,对我国2000—2020年30个省 (市、区)农业农村碳中和效应进行综合分析,运用Kernel-Density方法观察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显示,中国农业农村碳中和效应呈平稳上升趋势,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明显增强,总体呈 “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各省 (市、区)空间差距逐步扩大,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制度保障。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4]。围绕相关理论与实践,学者们从生态补偿政策创新方向、加强农业强国建设、制度选择等视角进行了探讨。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董战峰研究员在 “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创新的重点方向”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生态空间补偿制度、健全重要生态系统要素补偿、发挥大江大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市场驱动的多元补偿模式与夯实生态补偿实施的技术支撑能力是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创新的五大重点方向。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杜志雄研究员讨论了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应重点突破的方向,认为应重点突破农业高物质投入依赖型增长方式转型不充分问题、科技创新支撑农业稳定增长能力尚不强问题、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与需求欠匹配问题、农业生产主体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还较弱问题、生产成本高位运行且继续上涨问题以及由上述几方面问题共同决定的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显著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罗必良教授以 “记忆、信念与制度选择——对家庭承包制的思考”为题,通过理论梳理与微观数据实证,从决策理论中的 “信念—偏好—约束”模型推导出 “稳定集体所有权、维护家庭承包权、盘活农地经营权”是符合农民意愿的现实制度选择,而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非农收入占比增加,农民对家庭承包制的制度信念会弱化。
分会场报告中,在有关共同富裕、包容性增长、高质量协同发展等论题上,程永毅等以 “以流域生态补偿促城乡共同富裕——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法的检验”为题,选用全国典型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城市2008—2019年数据为样本,研究显示: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仅存在水平效应而非增长效应,且只对经济落后地区影响显著;流域生态补偿政策主要通过改善种植结构和增加旅游收入提高受偿地区农村收入水平,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郎萱等在 “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中研究发现,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政府干预是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政府干预对中国包容性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余因素呈显著正向影响。高琳等以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概念、机理与路径”为题,研究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间存在内因性正反馈关系。在两篇涉及数字化的报告中,李彤等、胡西武等分别以 “数字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耦合协调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数字赋能青藏高原低收入家庭增收效应与作用机制——来自青海1 030个低收入家庭的证据”为题,研究了数字经济与工业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以及数字化水平对低收入农牧民的显著促进作用。
在治理绩效方面,余璇等以 “‘湾长制’能否促进 ‘湾长治’——来自空间双重差分的证据”为题,利用手工整理的2005—2021年中国沿海地级市近海污染物浓度数据,定量识别 “湾长制”的政策效应,研究显示:“湾长制”显著降低了近海首要污染因子无机氮的平均浓度,但未全面改善近海污染状况且未在相邻城市间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下级湾长设置过多会降低其实施过程中的行政效率并提高监管难度。李佳宁等以 “制度规则组合如何影响集体治理绩效——来自青海牧区的检验”为题,研究发现,符合更多自主治理八项原则 (DPs)的集体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草原治理效果,其中供给和占用规则与当地条件的一致性 (DP2)是草原集体治理的核心因素。
围绕具体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张美等、孙彬涵等、林珊等分别以 “农田残留地膜累积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为何有机肥在经济作物中推广更顺利? ——基于市场环境的讨论”“化肥 ‘零增长’政策会影响粮食安全吗?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RD 与SCM 检验”为题,研究发现:老化和降解过程会加重残留地膜累积生态效应,生物降解地膜增加残留地膜累积生态效应的多样化且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普通残留地膜;相较于种粮户,经济作物种植户技术采纳有机肥比例及采纳程度均处于更高水平,通过价格感知影响农户有机肥施用的作用路径仅存在于以追求生产利润为目标的农业生产中;化肥 “零增长”政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大部分粮食主产区在化肥 “零增长”政策冲击下均能实现粮食增产且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李玉红等以 “北方农民清洁取暖与能源消费升级”为题,通过对清洁取暖经济和技术路线的比较研究发现,清洁煤是东北和西北农民清洁取暖的中短期能源选择,不宜过快 “减煤”。
本次年会紧密围绕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种种议题展开研讨,取得丰硕成果。正如李周理事长指出的,主流经济学基于人是自然界主宰的假设,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生态经济学则基于人和自然和谐的假设,把研究延展到人与自然关系上。这是生态经济学区别于主流经济学的独特之处。现有主流经济学非常完整,改进空间很小。生态经济学还不够完整,改进空间很大,是一个值得探寻的富矿。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会从四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把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论述清楚,其成果是把生态资本纳入增长与分配宏观模型,是一套术语、理论和方法;第二个维度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清楚,其成果是把生态服务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套核算方法、规范和指标;第三个维度是用营销学的方法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付诸实现,其成果是提出实现生态服务价值的一套办法以及可复制性很强的案例、经验或模式;第四个维度是用经济学、管理学的方法把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做好、做优、做强、做大,其成果是一套制度和政策,从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