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久扬 邵士庆 郑寅厚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锤炼出的鲜明品格,包含着“对内”和“对外”的双重逻辑。 其不仅仅是面对阻挠时挥刀向敌的勇气,也是审视自身时刀刃向内的魄力。 厘清敢于斗争的双重逻辑,对于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弘扬斗争精神,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在同外部存在的一切阻碍中华民族发展的因素作斗争。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带领人民积极开展外部斗争,战胜重重阻挠,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无比艰辛的。 面对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共产党毫不畏缩,积极同反动势力展开斗争。 在近三十年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党历经数次生存危机仍丝毫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浴血奋战中不断击破反动势力的进攻和围剿。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的开始,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基调。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红军反动多次围剿,前四次围剿均在红军的英勇战斗中被突破。 在“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启战略转移,踏上长征之路。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同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反动派和艰苦恶劣的外部自然环境展开斗争,正是凭借着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局势,中国共产党坚守阵地,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制定特殊的作战计划,团结带领人民在持久抗战中寻找突破,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武器装备优越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2]的重要论断,极大鼓舞了解放军战士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惧牺牲、愈挫愈勇的顽强斗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面临着国内重建和国外封锁的双重压力。 在如此艰难的形势之下,党凭借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突破一道道难关,带领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彻底结束了受奴役和压迫的历史。
在军事方面,为巩固新生政权,毛泽东领导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地开展剿匪反霸斗争,歼灭土匪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二百余万人。 在经济方面,国民党统治期间,长期的战乱和恶性通货膨胀致使民生凋敝。 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党领导人民果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为解决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党和国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功打造了国防工业的基础,掌握了工业生产的自主权。 中国共产党的“敢”不仅体现在面临艰巨任务时永不言败的毅力,更体现在面对强劲敌人时毫不妥协的胆魄。 面对美帝国主义的武装威胁和挑衅,党中央以“不惜国内打烂了重新建设”的超凡气魄,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军事力量占压倒性优势的美军丝毫没有动摇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斗争信念。 正是凭借着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志愿军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旧的废墟之上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彰显了其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使中国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轻易实现的,而是中国共产党敢于在实践中摸索、试错的成果。 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3]邓小平意识到,想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在生产领域展开斗争,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完全摆脱了“只依靠计划”的路径依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交融削弱了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社会“意识形态淡化”问题突出。 与此同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阵容带来沉重打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推行和平演变战略。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邓小平要求全党高度重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尚处在“幼年”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畏惧东西方在当时存在的巨大差距,在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时,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保持高度警惕。 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丝毫不能动摇党和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平演变战略在坚定的斗争意志中“不攻自破”。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了党突破常规、大胆探索的勇气和智慧。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队伍,如果失去了斗争意志,是非常可怕的,离危亡也就不远了。”[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仍强调斗争精神的重要性,它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履践致远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没有终点,社会的矛盾运动亦没有终点,实现伟大梦想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意志,敢于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迎接新困难和新挑战。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 一方面,诸多全球性问题亟待解决,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斗争仍十分尖锐,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病毒蔓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曾用“硬骨头”和“险滩”来比喻改革开放遇到的瓶颈问题。 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固化的利益关系,党中央再次显现出“敢于”的气魄,不断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和险滩,全面推进深化改革。 2020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始终秉持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决同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因素斗争到底,以舍生忘死的精神打响一场又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敢于斗争精神还体现在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守,坚决同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
站在第二个百年的新历史起点之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风骨和胆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进行彻底的斗争,切忌对敌手采取批判的态度,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态度。”[5]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把握内外双重逻辑,不仅在外部斗争中排除一切阻碍进步的“旧事物”,也在内部斗争中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主要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自身的进步和完善。
在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所依据的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关系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间,同样存在于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之间,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事物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内部矛盾和内部斗争,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6]由此可见,内部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事物是否能够拥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与内部矛盾相对的外部矛盾同样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其是事物发展最直接的条件,但并不具备内部矛盾能够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故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和回避内部矛盾,必须运用积极的斗争方法,主动解决内部矛盾。
事物不断发展的内在需要构成内部斗争的发生动力,而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则构成了内部斗争的发生条件。 积极因素是事物内部符合发展规律、蓬勃生长的部分,而消极因素则是已经丧失必然性、日趋灭亡的部分。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积极因素因其进步性被不断发扬,消极因素因其落后性被不断克服,新质逐渐取代旧质占据事物的主导。 事物通过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辩证运动完成破与立的螺旋式上升,通过否定自身实现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式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和超越自身局限性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斗争集中表现为自我革命,在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中不断指出和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对坚持内部斗争必要性的清醒认识使党能够及时清除一切侵蚀健康肌体的毒瘤,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批评与自我批评便是党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内部矛盾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优良传统。 其本着不断发展进步的自我要求,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方式实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 这一方法在自我革命中的运用,是辩证否定观的科学精神在实践中的落实,使党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实现着自我提高和自我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7]主动查找、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需要强大的决心和勇气,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安整风运动就是党运用这一方法化解内部矛盾的成功案例。 1945年,党的七大首次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写入党章,是敢于斗争精神在政党建设中的有力彰显。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于1950 年发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继续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斗争精神在党内发扬光大。改革开放后,党章关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相关规定更加完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向前发展。 可以说,改革开放始于党对自身错误思想的批判和纠正,又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对党的自我反思、自我进步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的自身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充分认识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方法原则,在反思与纠错中增强执政能力,迎接新困难新挑战。
回看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斗争从来不是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目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锻造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是最终归宿。 在一次又一次自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团结—批评—团结”的党内教育方针,不断在斗争中增进团结、提升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在八七会议上,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批评获得良好成效,党内再次形成合力,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的方针。 在遵义会议上,党始终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合理范围内的斗争统一了思想,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 党能够在内部斗争中分清是非、明辨正误,正确解决矛盾,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更高水平的党内团结。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面对张国焘在长征途中的分裂主义错误,党中央召开会议予以坚决批判,严肃教育了全党同志,达到了凝聚人心的目的。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提出“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根本遵循,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党的大政方针展开充分讨论,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方针进行批评和反思。 经过多轮讨论,正确路线在党内获得了大部分高级领导人的认可和支持,在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宣布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改革开放。 党开展内部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更高形式的团结,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批评或者斗争只是解决矛盾的手段,通过解决矛盾达到新的团结才是“团结——批评——团结”这一方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途中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伟大梦想,风险和斗争一定会是艰巨的、长期的、复杂的。 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必须继续践行敢于斗争的历史经验,注重将外部斗争与内部斗争相结合,把握双重逻辑的耦合性。
回首过往,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继承前人斗争成果、吸取前人斗争经验基础上不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奋斗史。 新时代坚持敢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就必须继续在伟大社会革命中奋勇拼搏,不断积累斗争经验、掌握斗争艺术。
首先,党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加强实践历练,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8]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明确提出的中心任务中,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词。 持续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以高昂的斗争精神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伟大社会革命离不开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正确的斗争方法,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超越自我、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要在伟大社会革命中不断进行总结,积累斗争经验。 面对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党要夺取斗争的最终胜利,必须善于在进行社会革命的艰辛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将自己提炼的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为赢得斗争胜利奠定坚实理论基础,也为今后的斗争提供重要方法论指导。 与此同时,还要洞悉历史发展大势。 只有承认和遵循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我们才能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才能增强识别形势变化的智慧,找到有效应对形势变化的方法,提高顺应形势变化的勇气,使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内国际仍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的背景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发挥我们党强劲精神力量的支撑作用,而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党自我革命的品格。 新时代以顽强的斗争精神继续深入开展自我革命是进一步增强斗争主体领导力的必要要求。
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要坚持思想性建设与制度性建设相结合,思想建设是自我革命的方向指引,制度建设是自我革命的实践保障。 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科学的理论指引才能确保党在前进途中保持正确的航向,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当下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 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党内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建设的实践成效。 对于党内存在的部分干部群体制度意识薄弱、制度执行力差等问题,必须细化制度落实责任,确保制度实施的各环节不因个人原因出现偏差,防止将制度架空的形式主义倾向。
新时代推进自我革命要坚持自我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强化内外合力机制,把握二者的耦合性以增强监督效能。 首先,有效推进自我监督的开展必须要健全党内监督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党内纪检监察组织建设。 从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两方面严格落实自我监督要求,不给党内违法乱纪之子以任何可乘之机。 其次,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实现群众监督在基层场域中的主导权。 保证党务信息的公开透明,将政务公开贯穿到政务运行的全过程中,同时关注人民群众在进行信访举报过程中的权益保障问题,着力解决群众“不会举”“不敢举”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的历史是不断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史,也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修正自我、提升自我的自我革命史。 社会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向前发展,自我革命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9]社会革命肩负的历史重任要求党必须坚持自我革命,满足时代的需要、回应人民的期盼,不断为社会革命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要科学地认识与自觉地把握中国社会革命的问题,就必须坚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增强将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协同推进的自觉性。 当今世界巨变,国际格局复杂、问题交织,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坚守使命与初心,有力回应时代挑战。 而要进行好这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深刻洞悉历史大势,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 新时代新征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旨在确保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确保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成为“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继续创造伟大事业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