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若男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内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要求。时隔五年,教育部制定了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虽然课标对初、高中学生所要达到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要求有所不同,但对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表述是一致的。
初中阶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起点,课堂又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在“双减”政策推行的大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探索一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而能系统地帮助初中生习得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历史课程教学,主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任务驱动型、问题引领型的初中历史课堂模式更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问题链是由一系列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组成的问题串。在任务驱动型的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适切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并辅以恰到好处的讲解或点拨,最终师生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将学习任务转化为立足知识、素养导向、层层推进、逻辑清晰的问题链,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科思维、落实学科素养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尝试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与问题链教学相联系,探索一种基于问题链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同步落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要求和对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王后雄教授从问题链的结构出发,认为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1]。赵玉洁教授则从问题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出发,提出问题链教学中“教师是问题的催生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问题的建构者、探巧者、学习者”[2]。综合以上观点并结合历史学科特色可知,初中历史学科的问题链设计一方面要注意问题表述的严谨性和问题逻辑的层次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延伸性和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链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在任务驱动型的课堂中,问题设计对教师来说既是最重要、最具难度的教学活动,又是教师主导课堂的主要形式。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推动课堂顺利进展、助力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个有效的问题必须做到条件充分、任务明确、表述准确、语言简洁,不刻意给学生制造阅读障碍。即便是较为复杂的情境性问题,对情境的描述也必须发挥为学生解答问题提供有效信息的实际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帮助学生感同身受的历史情境,以加深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情感体验,使之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上,教师借助问题链,利用各类历史资源,创设各种陌生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考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
问题有深度,思维才能有深度,课堂才会有深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提升学生的素养层次,教师必须在问题链的设计中体现明显的思维层次。初中历史课堂的问题链可以借助由因到果、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历史思维,建立起知识难度层层递进、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素养训练梯度分明的深度学习的课堂样态。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渐进的,而非立竿见影的;是交融的,而非割裂的;是学生习得的,而非教师教授的。因此,借助问题链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一方面必须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进行分层,继而逐步渗透、渐进培养;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应该找到与之兼容的课程内容,因为只有当合理的素养目标与适切的内容目标相结合,历史课堂才会更和谐,学生素养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构了一条包括导入问题、延伸问题、主干问题、总结问题、拓展问题在内的问题链教学路径(如图1),力求在突破重难点知识的同时,达成对某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目的。
图1 初中历史课堂问题链教学路径图
在如图1所示的教学路径中,“导入问题”承担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引入主题的功能。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教师提供的简单素材就可以得出答案,所以该类设问属于低难度问题。“延伸问题”是进入主干问题的桥梁,负责将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入知识理解或素养培养的关键点,属于中等难度问题。“主干问题”是整个问题链的核心环节,承担着突破知识重难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用时久、资源丰富、思维含量高等特点,属于高难度问题。“总结问题”承接主干问题,是对在主干问题解决过程中生成的知识或规律的汇总和凝练,或是针对主干问题学习效果的检验性问题,属于中等难度问题。“拓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属于高难度问题。
以问题链教学片段“宋太祖的‘入局’与‘破局’”为例(见表1)。本教学片段选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北宋的政治》一课的内容上承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中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乱局,下启第7、8课两宋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新形势。宋初政治上的诸多举措,都旨在解决唐末五代遗留的社会问题。宋初的政治改革,在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又逐渐衍生出新问题,从而影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局面。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教师需要借助问题链设计,梳理唐朝、五代十国、北宋的时序,并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厘清从唐末五代到宋朝初年制度变革背后的逻辑。
表1 问题链教学片段“宋太祖的‘入局’与‘破局’”
导入问题借助时间轴,简要梳理唐朝、五代十国、北宋的时序关系和重大史实,确定问题情境的时空信息;延伸问题采用史料研读的方式,将“政治问题”这一精准的设问设定在“唐末五代以来”的特定时空框架下,引导学生回顾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政治特点,为问题情境补充了背景信息;主干问题不仅赋予学生“宋太祖的谋士”的角色和“为宋太祖制定一套破解危局的治国策略”的任务,而且提供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政治问题也延续到宋初,这让本就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宋太祖十分头疼”这一冲突点。从导入问题到主干问题,教师用相对精练的语言,搭建起一个完整而生动的问题情境。
在借助问题链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不一定是预设完备的,也可以是在学习过程中搭建起来的;情境不一定是教师独自创设的,也可以是师生共筑的。通过将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纳入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同步开展。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他们的探究欲,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问题链教学片段“清朝前期的农业与人口问题”为例(见表2)。本教学片段选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课由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人口四部分组成。虽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推动了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但是从根本上看,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中人口增长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始终是农业。从清朝中期开始,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有限的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即人地矛盾逐渐尖锐。解决人地矛盾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继续扩大耕地面积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其二,发展手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转移农业领域的过剩人口。从结果来看,清朝显然没能突破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路径,没能摆脱依靠农业发展解决人口问题的老路,这也是清朝中后期社会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厘清清朝前期农业发展、人口增长、人地矛盾之间的关系,进而全面认识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及其潜藏的问题,是本环节的主要目标。
表2 问题链教学片段“清朝前期的农业与人口问题”
问题链以《盛世滋生图》相关信息为导入,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形成对清朝前期人口增长、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初步认识;通过延伸问题,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清朝初期的经济全貌引向人口问题,思考导致该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迁移和运用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这一旧知来解决新问题,并由此引出主干问题;借助主干问题,学生将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和归类,全面认识该时期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总结问题通过史料排序的活动设计,强化学生对政府政策、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之间的因果逻辑的理解;最后的拓展问题运用图表信息,引导学生概括清朝前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问题链设计,学生对清朝前期经济状况的认识由整体到局部、由表象到实质、由因到果,形成一条顺畅的思维动线。
以问题链教学片段“明朝科技的特点”为例(见表3)。本教学片段选自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该课介绍了明朝的科技、建筑、文学三大领域的突出成就及特点,授课重点是明朝的科技成就。作为科技类课题,一方面要与明朝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背景相联系,理解现象及特点的成因;另一方面,要对宋元到明朝的科技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梳理,同时将明朝科技发展情况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横向对比,进一步明晰明朝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表3 问题链教学片段“明朝科技的特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明朝科技成就的特点及其成因。这不仅要求学生对明朝的阶段特征和重大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一定的理解,而且需要学生具备提炼、概括、归纳、辨析、叙述、评价等指向历史解释素养的关键能力,思维难度较大。因此,教师需要借助问题链的设计,提供恰当的方法指导和思维引领,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同时达成对相关核心素养的训练。
在延伸问题、主干问题和总结问题部分,围绕“概括明朝科技成就的特点”这一任务目标,基于师生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借助教师演示—学生实操—师生评价—学生再实操—师生再评价一整套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历史特点,并形成自己的历史叙述;在拓展问题中,学生通过将明朝科技成就与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进行对比,得出两者在形式和影响这两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整个教学环节在内容上突破了“明朝科技成就的特点”这一知识难点,同时也借助分析特点、对比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从而真正落实了对初中生历史解释素养相关能力的培养。
在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问题链教学中,借助表述精准、情境鲜活、层次分明、渗透素养的问题链,学习者始终处于有任务、有资源、有探究、有思考的课堂学习活动中。通过高质量的问题链教学,不仅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关键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科核心素养的涵养工作真正落实到了每一堂历史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