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逻辑关系论析

2024-01-02 14:31:01王海
关键词:两个务必辩证统一三个务必

文章编号:1671-1653(2023)04-0001-07

摘 要:从“两个务必”的话语论断到“三个务必”的经典论断,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变”与“不变”的统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是依据我们党执政所处时代、执政面臨形势、执政回答“考题”等不同问题的创新性发展;“不变”的是二者都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更好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本色。全面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及其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党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两个务必”;“三个务必”;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7535/j.issn.1671-1653.2023.04.001

Dialectical Unity of "Change" and "Unchange":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Musts" and "Three Musts"

WANG Hai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From the discourse judgment of "Two Musts" to the classical judgment of "Three Musts", both are consistent and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reflecting the unity of "change" and "unchange" of Marxist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The "change" from "Two Musts" to "Three Musts" is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ifferent issues such as the era in which our Party is in power, the situation it faces in power, and the "examination questions" it answers in power; The "unchanged" is that both of them have always followed the Marxist practical theory, always adhered to the position of the people, and better maintain the uniqu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CPC.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Two Musts" and the "Three Musts" and their own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is of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our Party to further strengthen its historical self-confidence,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and promote "Great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Keywords:"Two Musts" ; "Three Musts" ; dialectical unity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新华章。”[1](P1-2)在此之前,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曾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P1438-1439)的“两个务必”重要论断。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到“三个务必”的重要论断,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新时代践行“三个务必”需要深入剖析其与“两个务必”的内在逻辑关系,这对于深刻领会“三个务必”的理论意涵,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与时俱进:辩证把握“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即事物在“变”与“不变”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其内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变”的体现,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矛盾的特殊性。根据执政所处时代的不同,执政面临形势的不同,执政回答“考题”的不同,我们党依据所处的历史方位、形势任务之“变”进行系统分析和充分预见,与时俱进地作出了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创造性论断,这是我们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认识和坚定意识的体现。

(一)“时”的变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列宁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3](P375)因此,辩证分析“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二者“时”的不同与变化。

“两个务必”是我们党在即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巨大胜利,中国革命处于胜利前夜,革命形势即将发生根本转变;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夺取政权转向建设国家、由农村转向城市、由革命的党转变为执政党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方面,在党的中心任务和革命环境都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刻,党内个别同志出现了“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2](P1438)。另一方面,面临“进京赶考”的重大历史性课题,毛泽东深入思考即将建立的新生政权能否经受住严峻的执政考验,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经受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这是我们党面临的最为现实的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2](P1438)“两个务必”的提出对党内可能出现的腐化现象及时敲响了警钟,增强了党即将全面执政的政治定力,也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P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处的方位而作出的科学判断,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一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进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建成的新时代。另一方面,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也面临着“大党独有难题”,即面臨着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复杂形势,严峻斗争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党内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老的问题出现了回弹和死灰复燃,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正是基于新的历史方位这一现实基础,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我们党在继承“两个务必”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丰富发展为“三个务必”。

(二)“势”的变化:从即将胜利的革命形势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5](P605)这就要求我们党不仅要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还要不断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调整自身;既要注重“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时”的不同,还要分析“势”的变化。

“两个务必”是在新中国即将建立,为解决“如何对待胜利?如何巩固胜利?如何迎接全国执政、全面执政?”等时代命题而提出的。“两个务必”提出之际,我们党虽然军事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方面,国内反动残余势力负隅顽抗,军事斗争仍然十分激烈;即将诞生的新生政权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国际上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新生政权,进行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于摇篮中。“如何对待胜利?如何巩固胜利?如何迎接全国执政、全面执政?”这是我们党面临着严峻复杂的考验。毛泽东曾指出:“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2](P1480)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需要我们党经受住全面执政考验的同时,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因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准确地判断革命形势,提出了“两个务必”重要论断。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提出的重要论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关键时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影响世界的发展历程,给我国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我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由国际秩序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另一方面,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6](P12)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和光明前景,迫切要求我们党加强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因此,我们党根据我们所处“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凝练“两个务必”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务必”重要论断。

(三)“考题”的变化:从社会主义建设转向社会主义强国建设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我们党由“革命的党”即将成为“执政的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即将转到城市的关键时刻,即将“进京赶考”之际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革命胜利后,如何实现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如何应对新中国建设面临的艰巨挑战,如何发展生产肩负起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并在建设中保持长期执政,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崭新课题和新的任务与要求。但是随着革命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党的队伍迅速扩大,一批新鲜血液注入党内的同时,党内开始出现一些不正之风,给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带来问题。例如部分党员干部出现骄傲自满、奢靡之风、不思进取的错误思想,甚至有的党员干部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2](P1438)。为走好“赶考”之路,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两个务必”,在关键时刻对全党同志起到了警醒和鞭策的作用。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的“赶考”任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6](P15)“三个务必”正是中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时刻,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而提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P12)。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党内一些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亟待解决。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如何经受住“四大考验”,摆脱“四大危险”,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以应对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如何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是我们党亟待解决的新的“考题”。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政治清醒,向全党发出“三个务必”的号召。所以“三个务必”正是在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在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基于全党从“进京赶考”到“新时代赶考”中心任务的改变作出的新思考。

二、一脉相承:辩证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不变”

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要求,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仅要究其“变”,还要探其“不变”。“不变”是事物发展所具有的共性的一般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系统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二者在“时”“势”等方面的“变”,还要探究二者具有一脉相承的“不变”,即继承性。“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主要思想在属性上一脉相承,都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更好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本色。

(一)理论基础的“不变”: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個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5](P66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正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强调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也重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实践铺展开来。

“两个务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为实践必然。实践具有本原性、第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推动实践历史的发展。马克思强调,“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7](P196)“两个务必”是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新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条件的实践中提出和形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党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更好地掌好舵、引好航,否则难以赢得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进而难以有效团结广泛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两个务必”正是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实践发展,进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的实践必然。

同样,“三个务必”也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为必然。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P136)这一论断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实践不能突破客观环境的制约,还应充分考虑社会条件的限制。“三个务必”是在中国共产党人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提出的。因此,“三个务必”不仅是思想层面的阐释,而且是在付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伟大实践之中,以始终保持居安思危、昂扬奋进的精神达到“改变世界”的客观需求。

因此,无论“两个务必”还是“三个务必”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积累的经验,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统一的思想层面,都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统一中推进理论创新。换言之,不论“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共有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还是继承发展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要求,需要具体落实到践行“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实践之中,才能进行坚实的实践创造,才能在新的实践中完成新的使命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价值立场的“不变”: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

马克思恩格斯发轫于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的政党。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P41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7](P287)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与基层人民群众一致的人民性原则。回顾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霜雪雨而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节点,但二者都蕴含着对人民至上立场的坚守。

“两个务必”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旨归,体现对中国共产党宗旨性质的践行。“两个务必”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关键时刻提出的重要“警醒”,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要求。“两个务必”不仅警醒了党员干部在伟大胜利出现前骄傲自满、居功自傲的错误思想,还告诫党员干部要牢记伟大胜利是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取得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奋斗的力量源泉。“两个务必”的提出,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党执政的根基,如果损害人民的利益,失去人民的支持,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最终丧失政权。当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的“历史周期率”提问时就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9](P611)

“三个务必”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旨归,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上。“三个务必”是在我们党如期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形成的重要论断。“三个务必”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运用和反映,它告诫全体党员干部不仅要坚守“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人民立场和“为了谁”的宗旨要求,更揭示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必须依靠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10](P368)特别是“三个务必”把“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放在首位,不仅是对我们党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守“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路线的展现,而且旗帜鲜明地表明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的使命任务。

总的来看,无论是“两个务必”还是“三个务必”,其都是站在人民至上的立场上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都是寄希望全体党员通过自我的党性锤炼助力全体人民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三)功能导向的“不变”:更好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本色

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政治本色是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的又一重要考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8](P413)“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形成都是为了化解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党性,确保党长期执政而提出的强大精神武器。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致力于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迎来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关头,面对即将全面执政和建立新中国的考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时党内出现的脱离群众、消极懈怠等问题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两个务必”的提出及时制止了党内出现的一些腐化倾向,增强了全党的政治定力。因此,“两个务必”既是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的“警示钟”,也是预防党出现消极腐败现象的“防腐剂”,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本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1](P52)。如前所述,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党内一些突出矛盾等问题,向全党发出“三个务必”的号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大党独有难题进一步凸显。要在变幻莫测的局势中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思想清醒和行動坚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伟大自我革命,践行‘三个务必。”[12]因此,“三个务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面对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和考验,告诫全党要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直面问题和矛盾,敢于较真碰硬,不断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的重要法宝。

总之,“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虽然形成于不同的时期,但都是检验不同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价值标准,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担当坚强领导核心实现新时代使命任务的重要保证。无论是“两个务必”还是“三个务必”,都是旨在提醒全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之难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本色,始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三、守正创新:辩证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逻辑关系

综上所述,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蕴含着“变”与“不变”丰富的辩证思维。但是,正确认识“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简单地以“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从“变”与“不变”的关系来分析,还需要辩证分析和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之间以及“三个务必”内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只有准确领悟、全面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及其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才能有利于我们党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的辩证统一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是对中国共产党宝贵精神财富的继承和发展,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两个务必”是“三个务必”的基础和前提,“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两个务必”是“三个务必”的基础和前提。“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坚定继承,二者都是为了走好“赶考”之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进行的战略思考。一方面,“三个务必”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忧患意识、主动革命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把“两个务必”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的实际相结合,凝练为“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思想。另一方面,“两个务必”所蕴含的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历史自信和斗争精神也为“三个务必”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两个务必”的提出是对部分中国共产党人脱离群众,消极懈怠危险发出的警醒,是为了告诫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三个务必”中把“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放在首位,体现了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人民情怀、始终如一的使命担当。最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历经磨难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战胜困难创造辉煌的重要法宝。“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12]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困难挑战,仍需要党员干部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既要敢想敢为又要善作善成,即“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第二,“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传承和发展。“两个务必”是“三个务必”的基础和前提,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传承发展。相对于“两个务必”来说,“三个务必”是对其内涵的丰富、发展,既有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有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际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精神内核的继承和发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意识。进入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要求,在传承“两个务必”政治品格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务必”的重要论断。“三个务必”在凝练超越“两个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从建党之初我们就已明确“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向何处去”,确保了前进道路上方向不迷失、航线不偏离。进入新时代,在坚持“两个务必”进行建党、治党的同时,必须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強化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提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4](P498)只有时刻牢记这一根本问题,才能确保“党的精神不变色、思想不变质、理论不变味”,才能确保党的事业行稳致远。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风雨雨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因为秉持了不畏艰险和牺牲的斗争精神。在新时代坚持“两个务必”,同居功自傲、贪图享乐的思想作风作斗争的同时,还要注意提升斗争本领,做到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善斗争、会斗争,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洞察先机、趋利避害”[6](P80)。因此,“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包含着对“两个务必”的深刻理解和精神传承,不仅拓展创新了“两个务必”内涵,还使得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传家宝”进一步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二)正确认识“三个务必”之间的关系

“三个务必”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时刻提出的重要论断,其内容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诠释了新时代践行党的宗旨根本要求,回答了‘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为了什么的根本问题;‘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永葆党的优良作风要求,回答了战胜困难夺取胜利何以可能的问题;‘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回答了前进道路上我们该怎么干的问题”[13](P24),三者统一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

第一,“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立党之旨,规定“三个务必”的价值旨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党的根基、血脉和发展动力都在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永恒的课题。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需要我们务必始终坚持、常抓不懈。“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三个务必”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着引领的作用,它既明确了“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奋斗目标,也指明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方向。“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我们正处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务必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和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第二,“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立国之举,铸造“三个务必”的灵魂。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永不懈怠奋斗精神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传家宝”。回顾我们党百年的奋斗历史,正是在积极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优良作风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强保障,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夺取更大胜利的力量源泉。“人无精神而不立,党无精神则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P531)在新时代、新征程、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同志务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继续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砥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第三,“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立世之要,构成“三个务必”的实践动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6](P12)纵观百年党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贯穿始终。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结果。“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践行“三个务必”的方法路径,是践行“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实践动力。“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考验和挑战,需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开展伟业,在伟大斗争中赢得主动,进而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丁俊萍,魏强.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J].山东社会科学,2022(11).

[12]习近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 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8(01).

[13]汤志华.“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内在关系和重大意义[J].新视野,2023(1).

收稿日期:2023-06-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1VSZ022)

作者简介:王海(1978-),男,河北成安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两个务必辩证统一三个务必
“三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
奋斗(2022年22期)2022-12-22 09:17:01
“三个务必”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人民论坛(2022年20期)2022-12-17 13:08:15
让“三个务必”成为新时代的思想引领和行为遵循
极高火险期,阿坝州如何防火?做到“三个务必”
绿色天府(2021年3期)2021-12-03 06:26:52
从“两个务必”到“两个最危险”
领导文萃(2017年1期)2017-02-09 13:35:15
平面设计中实用性与艺术性思辨
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未来英才(2016年14期)2017-01-12 17:27:52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关系刍议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18:31
浅谈“两个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