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成长
——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2024-01-02 07:00:02马红云,段琼霞,韩莉
教育 2023年36期
关键词:美术区域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而美术区域的创设则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发挥创造性思维,发掘创造潜能。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红星幼儿园万寿路园在建构“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美育特色”的园本课程中,结合北京市十四五课题“基于PCK 幼儿美术区域活动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开展探索与实践,在主题活动与幼儿区域自主游戏中,积极探索课程游戏化、游戏生活化、生活美育化、美育课程化的幼儿教育路径。

美术区域游戏中提升教师观察与指导能力的分析

在美术区域游戏活动设计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能力对游戏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美术区域游戏活动有效性,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和启发幼儿,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能力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幼儿园美术区域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提升观察与指导幼儿的能力。

提升教师对区域活动教学的认识

在幼儿美术区域游戏活动设计时,教师对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对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了解美术区域游戏活动设计方式、重要作用等对教师美术区域游戏活动观察与指导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提升教师对美术区域游戏活动教学认识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一是加强幼儿园美术教师对区域游戏活动在教学中应用重要性的认识,这对教师观察与指导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这种认识是提升他们观察与指导能力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开展区域游戏重要性宣传活动,让幼儿园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美术区域游戏活动的价值和作用。二是强化教师美术区域活动游戏设计的指导能力。在幼儿园美术区域游戏活动设计中,充分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让教师在美术区域游戏中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指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多种区域游戏设计方式。

提升教师美术区域活动的引导能力

提升美术区域游戏引导能力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在幼儿园美术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引导能力的水平会对教学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有效地引导幼儿,教师需要先观察再引导,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观察与指导能力,还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必须重视并采取合适的方法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引导能力。在提升幼儿园教师美术区域游戏活动引导能力时,我们可以首先调查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现状,了解其实际引导能力水平。然后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提升美术区域游戏的引导能力,进而影响教师的观察与指导能力。例如,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将教师按照能力水平分为一般、良好和优秀三个层次。在完成分层后,我们将教师分为三人小组,每个小组由一般、良好和优秀教师组成,并要求教师相互带动和指导。例如,在设计美术区域游戏活动时,能力高的教师可以指导能力一般的教师,使教师成为区域游戏活动的一部分,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完善区域游戏活动。

提升教师介入时间选择的能力

美术区域活动要求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心转向生本理念的落实。生本理念,即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设计美术区域游戏活动时,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特点和兴趣。通过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和表现,及时发现他们的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这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极大地提升教师的介入时间选择能力。以美术绘画教学为例,教师在美术区域游戏活动设计中,可创设不同主题情境,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创作。这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会遇到问题,此时教师可主动介入,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引导幼儿不断尝试和探究。这种引导方式可让幼儿学会思考、尝试和探索,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活跃性和创作自信心,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同时,教师的主动介入和引导也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幼儿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教师利用美术区域游戏活动进行教育活动时,首先要重视提升自身的观察与指导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帮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了提升教师的观察与指导能力,除了提高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指导能力和指导时间介入能力,还可以借助教师培训、分层带动和理念转变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美术区域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文/马红云)

幼儿美工区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追随教师实践,发现真实问题

幼儿园美工区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的自由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场所。在这里,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感兴趣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并体验欣赏喜爱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也是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感知体验、情感表达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我园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美工区域活动对教师自身美术素养有一定要求,教师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时如何更好地支持幼儿感受美、创作美和表现美方面还缺乏理论经验和实践有效策略。因此,我们申报了十四五课题—基于PCK(学科教学知识)的幼儿美术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研究,旨在提升幼儿美工区游戏教师教育指导能力,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有效促进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聚焦教师成长,明确发展目标

更新教育观念 本课题旨在帮助教师建立美工区域活动以儿童视角和需要指导的教育理念,形成幼儿美术区域活动教育指导的理论基础。确立幼儿美术区域活动教育指导的基本原则,总结幼儿美术区域活动教育指导的相关重难点,规划幼儿美术区域活动教育指导的核心内容。

提升实践能力 一是以学增素:对教师开展美术素养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理论素养,提升教师美术感受、欣赏、评价能力。

二是注重实践:指导教师注重对幼儿美工区域活动的观察,通过观察反思指导策略有效性,不断总结有效指导策略,提升指导能力。

三是以研促能:借助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探索性尝试和创新研讨,提高教师创新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研究能力。

引领教师学与研,开展行动研究

一是理论学习,自我提升。我们先后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了《学前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和《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等专业书籍,了解了PCK“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和学前儿童艺术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明确了区域指导原则和基本策略。二是聚焦策略,行动研究。我们围绕“区域环境创设”“区域材料投放”“美工区绘画活动指导策略”“美工区手工制作活动指导策略”等主题,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行动研究。几个月的行动研究,所有教师都参与,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三是专家指导,反思问题。我们有计划地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对园所美工区实际开展情况进行了阶段性的指导,专家就美工区材料提供、幼儿作品呈现、教师指导等内容进行了进班现场观摩和点评,帮助教师找到实际问题。通过专家的高位引领、集体研讨,教师们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积极调整和完善,活动效果更加有效。四是外出学习,开拓思维。园所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外出参观学习,拓宽教师美术区域活动指导的思路。首先组织骨干教师参加美术教育理论学习和参观美术教育优秀园所,提升教师美术素养,掌握更多美术教育方式及方法,提高教师对美术表现和创作的能力。其次组织骨干教师们结合学习内容在园里进行二次分享交流,最终达到全体教师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目的。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本质就是提高其职业的文化素养和学术内涵。在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教育科研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具有研究的性质,园所积极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认知范畴,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文/段琼霞)

借助传统文化资源拓展幼儿园美术活动

幼儿作为社会个体存在于社会文化中,引导幼儿了解社会的文化,可使幼儿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我国传统文化有着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石,是国家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当今世界有着多元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冲击。因此,将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以幼儿美术学习特点为基石,拓宽美术教学活动形式

美术教育旨在培养人性、完善人格,提升文化素养。幼儿美术教育注重人性化发展,强调原创性绘画表现,对幼儿空间智力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体现创造性思维。因此,幼儿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认知教育、感知教育、情感教育。幼儿园应关怀幼儿,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以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幼儿具有细腻的情感,也是参与活动的最初动力。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多多考虑幼儿的情感需求,关注他们。幼儿与美术有着天生的缘分,他们喜欢涂涂画画,进行美术创作不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是以美术的方式体验和感受生活与世界。因此,应尊重并理解幼儿特有的与美术相处模式,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空间和富于情感色彩的审美的内外环境,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分享、交流、体验和感受美,获得身心的满足感。此外,每位幼儿都是白纸,其思维意识不受限制,对于人类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而这正是幼儿创造力的源泉。因此,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幼儿的审美角度出发,在幼儿创作环节、评价环节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保护其创造原动力,在艺术教育中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另外,幼儿认识和感受世界不仅仅通过视觉感知,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通过剪一剪、贴一贴等亲手操作来感受创造的快乐,获得美的熏陶。

传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美术活动有机整合

美术学习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三大模块。结合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尝试将两者巧妙融合具有实践意义。从绘画角度入手,丰富幼儿内心感受,以传统中国水墨画为例,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水墨画特色后,尝试使用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相应的绘画语言创作主题内容。手工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印刷术的教学中,提供多种材料,借助橡皮泥或轻黏土体验篆刻和印制的神奇效果。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感受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美。此外,教师还通过材料投放的研讨,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层面提出材料投放的适宜度,经过多次调整与整合,实现教研预设,解决问题并达成预设目标。

借助多形式活动展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

我园以主题形式为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绘画、手工和欣赏等教育活动,使幼儿能够有序地交互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认同传统文化。这种融合方式有助于促进幼儿艺术情感的发展,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各班级教师充分借助传统节日这一载体,通过设计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多种形式展现艺术之美,使幼儿在感受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的同时,能够萌发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一是开展携手共育的亲子活动。园所组织家长与幼儿共同感受传统节日之美,引发艺术情感。如中秋节大家一起进行“打月饼”活动,让家长和幼儿自己设计月饼造型。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自身想法的展现也能够很好地支撑起教学活动,且更能够促进幼儿获得成就感,让幼儿对活动充满兴趣。二是开展创新式的展览活动。将传统节日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与班级主题节日教育有机整合进行展览。如,元宵节幼儿园开展了“迎春花灯展”,让幼儿通过展览了解花灯文化。三是开展生活化的展示活动。幼儿在美术活动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如,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后,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大胆介绍。

通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园将深挖传统文化资源的精髓,采取多种方式让幼儿在亲自参与美术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同时,园所也将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不断拓展幼儿对文化资源认知,拓宽幼儿的眼界,加强他们对美的欣赏、感受、表达,全面促进幼儿艺术情感的发展。

(文/韩莉)

衍纸小蜗牛

随着“小蜗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班级幼儿对蜗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绘画中,他们能够运用多种线条描绘出蜗牛的壳;在手工活动中,他们也尝试使用扭扭棒、轻体泥等进行小蜗牛的创作活动。结合主题活动的第三部分“百变蜗牛”,幼儿对于以多种形式表达和创作小蜗牛的欲望更加强烈了。为了满足幼儿的需求,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如衍纸等,以支持幼儿在美工区的创作与表现。

案例过程

依依小朋友选择了美工区,并使用了衍纸进行创作。她选择了两种颜色,开始进行拼接。在卷制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些困难,卷好后不能很好地站立。我走上前去,手把手地引导她,帮助她成功地卷出了一个圆圈。我问她:“这个圆圈用来做什么?”她认真地回答:“这是蜗牛的壳。”然后,她使用剪刀将衍纸剪成小段,并与蜗牛壳粘贴在一起,再剪出两个触角,画上眼睛,高兴地说:“我做完了!”我将小蜗牛放在桌子上准备欣赏,但蜗牛总是站立不稳。我引导依依思考:“这是怎么回事呢?”她仔细思考后没有回答。我提议:“我们一起把它送到展示台上吧!”在送展示台上,依依很快发现无论怎么摆放,小蜗牛还是倒下了。我指了指展台上其他能稳稳站立的蜗牛作品,再次引导她思考:“为什么我们的蜗牛站立不住呢?”她终于意识到:“可能是因为身体太轻了!”我鼓励她再试一次,并引导她:“如果再次制作一个蜗牛壳,你会尝试不同的方法吗?”依依点点头,于是她重新选择了衍纸,又卷了一个圈,这一次,两只小手配合得很好。卷好后,一松手,大拇指和食指一捏,捏出了扁扁的泪珠卷。她将圆圆的圈和扁扁的泪珠卷组合粘贴,变出了一个可以站立的小蜗牛,她高兴地说:“我的蜗牛可以站立啦!”

第二天,依依小朋友又选择了美工区,她挑选了自己喜欢的衍纸,开始熟练地卷了起来,不一会儿,她就完成了一个圆形卷(松卷),她将食指在中间从下往上一顶,螺旋上升的蜗牛壳状出现了,她高兴地和我说:“老师,快看我的宝塔形蜗牛壳!”我竖起大拇指表扬:“这个宝塔形的蜗牛壳真特别。”旁边的果果小朋友见状,也开始制作宝塔形蜗牛壳。

案例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依依小朋友从动手尝试使用衍纸卷圈,小肌肉动作从不熟练变得熟练起来,很好地掌握了衍纸的卷圈的方法。中班幼儿创作的目的性开始增强,能从几个平面的维度去思考操作的内容。在过程中,依依通过教师语言的引导,关注到了其他作品中蜗牛可以“不倒”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表现中,使得蜗牛稳稳地立起来,获得了成就感。在掌握了衍纸创作的基本方法后,依依开始创新,运用了“宝塔形”来表现蜗牛壳(宝塔形蜗牛壳是前期在《蜗牛日记》所了解到的),并与同伴分享交流了经验,获得了提升。

指导策略

一是在美工区投放衍纸的材料和相应工具,巩固小蜗牛的制作方法,发展幼儿小肌肉的协调能力。二是出示衍纸制作出不同的蜗牛作品范例图,引发幼儿观察与思考。尝试大胆创作,逐步掌握松卷、紧卷和泪珠卷的技能,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三是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明确操作步骤,增强幼儿作品表现的条理性。四是通过观察,教师发现幼儿在衍纸的拿取中较为随意,发现喜欢的颜色就直接用,教师应将不同的衍纸颜色进行分类摆放,以更好地引导幼儿取放材料,加强幼儿取放材料的有序性。

效果评析

一是充分给予幼儿探索的空间,鼓励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幼儿发现小蜗牛无法站立时,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了思考,尝试借助展台中其他作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从而鼓励幼儿重新调整,制作出了可以站立的小蜗牛。二是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到了幼儿细节表现,把握了教育契机。刚开始使用衍纸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两手配合不协调时,进行了手把手的示范及语言的鼓励,这些让有了幼儿自信心。在“卷”衍纸几次后,幼儿小肌肉动作明显熟练起来,小肌肉得到了发展。三是组织了同伴间分享经验,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相互交流的机会,幼儿通过相互讲述制作方法进行了巩固和提升,并拓展了新方法,此举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美术创造的能力的提升。

(文/李雪婷)

小小虎头鞋

班级正在开展“鞋子”主题活动,在了解鞋子的发展时,幼儿被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虎头鞋”可爱又夸张的外形所吸引,于是我们一起了解了虎头鞋的传说、寓意、外形特点和制作工艺,幼儿对虎头鞋的制作十分感兴趣,都想尝试用布来做鞋,于是在一起了解制作布鞋的过程后,幼儿自主地在美工区中进行了创作。

情景实录

达达进入美工区,惊喜地发现了一块红色印有花纹的布。他说:“好漂亮的红布,我要用它来做一双虎头鞋。”他从美工柜中取出工具,并用红布和打好的袼褙制作了鞋底和鞋身。接下来,他开始进行组合和粘贴。达达拿起刷子,蘸上糨糊胶,一只手按住鞋底,另一只手拿着刷子在鞋底的边缘仔细地刷上一圈胶。然后,他将鞋身与鞋底粘在一起。接着,他在鞋面封口处涂上糨糊胶,然后两只手将封口捏住。但是,一用力,刚粘好的鞋面和鞋底就分开了。他松开手,又在边缘刷上一层糨糊胶重新粘贴,然后用两只小手在两边捏住。谁知道鞋面封口又开了。反复几次后,达达又试了胶棒,还是不能将鞋底与鞋面粘在一起。于是他向我求助。我告诉他:“胶棒用来粘纸会更牢固,糨糊胶适合粘布,但它需要时间晾干。你得想办法固定住粘贴的位置等它晾干。”达达回到座位上,邀请小朋友与他一起固定鞋底与鞋面。过了一会儿,达达又找到我:“老师,这个糨糊胶干得太慢了,我和添福一起捏了半天也不行。”我说:“糨糊胶晾干确实需要时间久一点,那你找一找美工区里有没有材料能代替你们的小手来‘捏’住鞋子呢?”

达达在美工柜里寻找到了夹子。他拿了一个夹在鞋子边缘试了试,发现可以,于是用许多夹子将鞋子边缘和鞋面封口都夹住了。他举起鞋子对我说:“老师你看,我用夹子都给固定住了,等它晾干就可以了。”我说:“这个材料运用地很好,真是个好方法。一会儿你可以和小朋友们介绍你的作品和制作方法哦。”

活动分析

达达对制作布鞋有着浓厚的兴趣,制作过程中有着较高的专注力。由于在前期了解布鞋制作时知道用糨糊胶来粘布,所以首选了糨糊胶,但由于不是很了解糨糊胶的特性,所以在固定鞋子时遇到了困难。遇到困难时,达达能够积极思考找到更多种类材料进行尝试,在尝试失败后也能寻求身边的同伴和老师的帮助,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夹子来固定布料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体现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达寻求同伴帮忙的行为也体现了初步的合作意识。

指导策略

一是投放丰富的材料。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将教学活动延伸至区域,投放相关材料支持深度学习和艺术创造。同时,提供开放性的生活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二是合理有效的指导方法。教师注重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灵活指导。引导幼儿了解材料的特性,进一步思考如何使用。三是语言启发。教师以提问式语言引导幼儿寻找美工区里的材料来解决问题。达达在固定鞋底和鞋面时发现用手捏了很久一松手还是会开,教师以提问引导幼儿寻找材料解决问题,提升幼儿运用材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鼓励幼儿分享交流。达达成功固定鞋底和鞋面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引导他向小朋友介绍作品和制作方法,巩固新经验同时激发幼儿在以后活动中继续探索新的做法和玩法。

效果评析

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美工活动,能根据想要制作的内容自主选取材料进行创作,在制作虎头鞋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了制作虎头鞋的步骤和工艺,了解了布料和糨糊胶的特性,丰富了工具使用多样性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同时,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幼儿能够积极思考解决困难的办法并大胆尝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活动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给予幼儿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创作,过程中认真观察、耐心指导,在幼儿有需求时给予回应,在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给予肯定,以提问式语言引导幼儿思考,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拓宽幼儿的创作思路,丰富幼儿的作品内容,支持幼儿的表现与创造。

(文/黄靖)

我们的花花头饰

本月我们开展了“蝴蝶”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对绘本故事《三只蝴蝶》非常感兴趣,从阅读到讲述,逐渐迁移到表演区,幼儿愿意自己表演故事,那怎么来区分角色呢?幼儿纷纷出谋划策,表示可以制作头饰,装饰不同颜色的花朵和蝴蝶,在与幼儿的沟通下,我们共同将这一小任务交到了美工区,一起寻找合适的材料,来制作相应的头饰。

案例描述

在区域时间,萱萱和佳宜进入了美工区,拿下了未完成的头饰。佳宜指出纸太软,花经常往下垂。萱萱建议找一个硬点的纸。他们在材料柜找到了合适的黄色硬纸,回到位置上,萱萱开始画小花,佳宜则粘贴头饰的圈圈。佳宜把纸的两端用胶棒粘好后,放在头上,圈圈直接落到脖子上,“太大了!”然后又将圈圈放到了萱萱头上,圈圈再次滑落。旁边的小朋友们都笑了起来,纷纷说道:“太大了!”佳宜将圈圈收回,“我再往里粘粘!”说罢,又重新调整纸条,试戴失败,圈圈再一次滑落,佳宜有点失落,“佳宜,头饰像帽子一样,我的头围多少,那我就能戴多大的帽子。”听到我的话,佳宜眼睛一亮,“萱萱,我量一下你的头。”说着撕开纸条,将纸条绕着萱萱的额头围了一圈,确定好位置后,萱萱拿出了双面胶,“用双面胶粘吧,粘得牢!”佳宜欣然同意,完工后试戴,这一次圈圈没有滑落,“这下可以的。”说完又递给了萱萱,试戴成功!两人又将剪下的小花粘好,头饰完成了。

案例分析

一是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活动中,幼儿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进行共同合作性的游戏,在活动中,佳宜偏向于“主导者”,自然而然地分布任务。两个小朋友的合作具有很好的基础,能互相倾听和采纳对方的意见,因此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合作游戏。二是在本次活动之前,萱萱和佳宜小朋友进行过一次头饰的制作,当时因为时间原因头饰没有完成,同时基于第一次的经验,他们这次选择了硬一点的纸进行花朵的制作,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花不会下垂。在确定圈圈的大小时,一时有点局限,当得到提示后,佳宜瞬间选择了身高比她高且体型比她胖一点的萱萱来做模特,确保头部较大的小朋友可以戴好头饰。三是教师应该创设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幼儿进行大胆尝试。萱萱和佳宜两人具备相应的美术基本技能,并且愿意去思考及解决自己的问题,当发现自己的圈圈大小不合适时,佳宜开始尝试去解决,而不是直接求助,经过提醒后,能瞬间反应,先确定好尺寸,然后调整圈圈黏合的位置,达到缩小的效果。

指导策略

一是精神环境的自由与物质材料的多样性。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增强,对事物开始有自己的看法。在表演区缺乏头饰的问题出现后,教师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幼儿自动进行区域的联动,从表演区延伸到美工区开始制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区域材料的投放选择时,提供丰富的同类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能更清晰地认识不同材质的特性,并选择比较硬的卡纸来进行制作。二是同伴的模仿。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交往和操作。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增强,共同任务下两人分工合作。两名幼儿接受同伴意见,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经验。教师不干涉幼儿选择,幼儿尝试的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区域结束后,教师带领幼儿讨论“如何合作”,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掌握方式方法,两人互相包容,为合作奠定基础。三是适时的启发性提示介入。在操作制作中,有时幼儿会因经验不足陷入局限,教师适时的启发提示能引导幼儿发现新的方法,从而更好完善作品。

效果评析

本次活动是美工区幼儿自主游戏的一个场景,两名幼儿在共同任务下进行第二次操作。幼儿具有一定操作经验,提升点在于材料更换,活动全程幼儿自主,合作交往自由。两人解决问题并采纳同伴建议。教师适时启发,激发幼儿灵感,从而解决问题,这样的启发,对于活动中的幼儿是有效的。

针对活动中的操作结果,大班幼儿操作的难度较低。教师只提示了头围的意义,未进一步提升。幼儿制作的头饰只在自己和同伴之间实验,未必符合表演区小朋友的头围。为完善头饰,可再次抛给幼儿问题:“如何让所有幼儿都能戴?”给予幼儿思考和选材完善的机会。

(文/张琳)

桃花的小花衣

近期班级进行“春遇小桃树”主题活动,幼儿寻找桃树并分享照片。他们发现桃花有多种颜色,水彩笔无法完全满足。于是,我们收集了他们见过的桃花颜色,与幼儿讨论,并在美工区进行“桃花的小花衣”活动。幼儿在玩、调、画中感受颜色变化和配色乐趣。

案例实录

区域活动时间一到,四五个小朋友进了美工区,大家准备调配桃花的粉色,前期活动中,幼儿已经了解到粉色是红色和白色调配出来的。选择好自己喜欢的桃花图片,小朋友们各自开始调配了。不一会儿,大家就调配好了,可是幼儿发现调出的颜色都太红了。面对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看着他们问:“你们是怎么发现调配的颜色太红了呢?“越越老师,这个涂出来的颜色和图片不一样,肯定是没调好呀。”暖暖指着多多的画说。我借机追问:“那图片上桃花颜色浅,你需要哪种颜色多一些?桃花颜色深的时候,你需要什么颜色少一些?”翔匀指着自己的颜料说:“我多添了很多白色,我的颜色变成了淡粉色,和图片中一样了。”暖暖大声说:“越越老师,我第二次又挤了红色,它就跟图片上的颜色相同了。”小小、多多和芃芃也赶快试了起来,很快他们都根据自己调配的颜色给桃花穿上漂亮的衣服。我请他们在区域点评时展示了自己的桃花,并让其他幼儿帮忙找一找对应的桃花图片,大家很快都猜对了。几位幼儿还为大家讲解了不同粉色的调配方法,其他幼儿表示自己明天也要试一试。

案例分析

在“春遇小桃树”的主题引导下,本班幼儿对桃花的颜色很感兴趣,由于水彩笔的颜色有限,满足不了幼儿自己想要表达的颜色,于是我们延伸到区域活动。在活动中,小小用调色盘和颜料进行配色,其他四名幼儿模仿她的行为。当他们发现颜色与图片不同时,向我求助。我引导他们与图片对比,观察桃花的颜色,并提问是否能发现调配颜色的方法。翔匀的回答启发了其他幼儿。整个区域时间40 分钟,幼儿一直在不停地调配颜色,并对桃花进行颜色涂鸦,说明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很高。我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回应着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当我变成引导者时,幼儿的活动兴趣更浓了,而且更加愿意去主动探索。在这次活动中,我结合生活环境中的实物桃花,再加上小班幼儿对颜色的喜爱程度,让幼儿进行探索。满足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对颜料用量及色彩调配的探索,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在活动中有不少幼儿调配出了比图片还丰富的粉色,这其实才是真正教育的意义。

指导策略

在案例中我用了观察法、比较法、直接提问法、讨论法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粉色的调配方法。一是将幼儿探索粉色调配及对颜料用量的目标物化,与实物桃花的颜色对应。二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模仿和学习,这要远比教师一步一步地教来得快,而且更有效果和意义。三是虽然小班教师适合平行介入,但在这次我选择的是交叉介入指导,通过他们向我寻求帮助的困难,不断抛出问题,把主导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观察。四是在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回应和引导,帮助幼儿自己寻找配色方法。区域点评时,幼儿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和作品。当其他幼儿猜到他们的桃花时,幼儿的自信心和对美工区活动的兴趣得到了增强。我进行了总结,并引导其他幼儿,激发了他们下次尝试颜色调配的积极性。

不过幼儿也发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涂色时出现一道红一道白;第二个是涂色时颜料不够,第二次调配不出来相同的颜色。结合这次活动的效果,我打算继续进行生成活动“涂色的方法”“制作粉色色卡”,让幼儿的兴趣得到延续。

效果评析

一是教师的指导策略使用得当。在活动中的关键性提问激发了幼儿的思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二是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了美术经验的提升。幼儿找到了调配粉色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三是幼儿的专注度很高。活动中,五名幼儿的积极性一直很高,没有因为遇到问题就放弃。四是教师可以在平日中给幼儿提供其他的配色小卡片,引导幼儿巩固配色的技能。

斯宾诺莎说:教育之目的,在于使幼儿成为自主自治人物,而非受制于他人之人物。我们平时在活动、指导中要引导幼儿自主、自由、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同时培养幼儿遇到问题积极尝试解决、不怕困难的学习品质。

(文/张越)

妙“布”可言

在中班的第一学期中,我们班创设的主题内容是“妙‘布’可言”,以布为主要媒介开展一系列活动,在美工区中也创设了相应的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幼儿的操作水平,可以手眼协调地完成相对复杂的操作活动,能对观察到的物品进行简单的比较,由此我们在材料选择上更加注重锻炼幼儿形象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创设美工区环境时特意为幼儿留出一块空白的地方,让幼儿创作布艺粘贴画。

活动实录

一是初始阶段。在活动区开始前,我会请幼儿思考今天活动区的选择和要做的事情,桃子亮亮两位小朋友都表示想去美工区用布进行贴画。在活动区开始后两人就搬起小凳子坐到了美工区的布艺拼贴角。

二是探索阶段。桃子找到了一块漂亮的粉色棉布,拿胶棒粘到了空白位置,问亮亮:“好看吗?”亮亮指了旁边拼贴好的房子说:“不好看,没有这个房子好看。”桃子不开心地噘起嘴,默默地把自己刚粘上的粉布揪了下来,然后在布堆里继续翻找起来,最后找到一块正方形、一块三角形的布,按照旁边房子的方法也拼贴起来,完成后左看看右看看,然后盯着房子发起了呆。

三是导向阶段。我看见桃子在发呆,上前询问她在拼什么,桃子向我介绍是房子,我笑着说:“你拼贴的房子怎么和麦兜拼的一样啊,你们两家的房子也一样吗?”桃子回答道:“不一样。”我又追问:“你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桃子仿佛来了兴趣,“我家在18 楼,有大窗户和大阳台。”我连忙肯定她:“对呀,你家那么漂亮,能粘出来让我欣赏一下吗?”她很开心地点了点头并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墙是黄色的。”说着便开始寻找黄色的布,只找到一块不规则形状的黄布,桃子看向我,我递给了她一把剪刀。她又开始创作起来。

四是结束阶段。在活动区点评环节我把桃子粘出来的两栋房子都拍下来,放在了一体机上让幼儿观看,并询问幼儿喜欢哪栋房子,为什么?幼儿各自有各自的看法。最后我总结道:每个小朋友看到的美是不一样的,我们在生活中要去发现美,然后用画笔和其他材料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就像我手中的白板笔,它的外壳是简简单单的白色,我们也能用很多东西来装饰它,让它变得很美。

活动分析

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的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主要依赖表象思维进行思考。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想象,但这种思维能力还主要停留在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和形象的层面。本班大部分幼儿的想象力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是对于表象进行加工再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时期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想象力非常丰富,我们应该重视这一阶段,运用多种美术形式,把想象力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保护他们的想象力,为他们在以后科学实验、艺术探索等诸多方面埋下想象的种子。

指导策略

幼儿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锻炼用语言让幼儿表达出自己的创新思路;二是在知识迁移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三是在想象中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四是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方面: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明确美工区创设的意义和准备材料的需求,弹性处理美工区存在的问题,灵活地选择指导方法,正确积极且正面评价区域活动内容。家长方面:要明确美术教育的意义,带领幼儿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活动效果

在整个美工区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逻辑规律进行尝试,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给予指导,设定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发散思维,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力,并在后续区域点评中肯定其想法,延伸出其他的创意,在活动结束后针对幼儿、教师及家长,从多方面进行反思,对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让幼儿在今后的美术创作方面,勇于尝试,大胆发挥想象力,认真专注完成作品。

(文/贺梦缘)

水墨探游记

活动背景

本月的图书区逐次投放了关于水墨画的绘本,在幼儿自主阅读活动中,几名幼儿对绘本《点点》充满了兴趣,因为它的图案都是用黑色的墨汁画的。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带领他们探索水墨画。大班年龄段的幼儿作品逐渐呈现模式化,此时是艺术创作高峰期。在集体活动“点点线线来聚会”中,幼儿认识毛笔、墨、宣纸等工具,以游戏形式初次感知水墨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本次美工活动主要通过绘本《点点》的故事给予幼儿经验后,大胆地用线条绘画各种事物,感受中国独特的水墨视觉图案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和变化感。

案例实录

区域活动开始后,幼儿来到美工区,昭昭和小宝决定画水墨画。他们找到宣纸、墨、颜料和不同粗细的笔,开始探索水墨的一切。幼儿们围在圆桌边,一起观察、尝试、实验,沉浸在水墨的世界中。他们发现墨有墨水和墨条两种形态存在。不仅如此,幼儿还尝试了吹墨的游戏。在画葡萄藤丝时,浩然尝试用毛笔勾画,但未能成功。佳睿向老师求助,请求帮助画出细藤丝。

案例分析

大班幼儿喜欢尝试探索、学习使用各种表达媒介、工具和材料并整合已有经验,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获得愉快的情绪。在一次水墨画集体教育活动中,幼儿对水墨有浓厚兴趣,所以将水墨画延伸到美工区域,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水墨的神奇之处。在美工区域活动中,幼儿热衷于探索水墨的变化及游戏,并将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主动与同伴分享。当幼儿遇到问题时,能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自己解决不了能够请求同伴的帮助,同伴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说明大班幼儿有一定的操作能力,知道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在美工区投放水墨画材料,鼓励幼儿继续用水墨画的方式,表征春天的各种树木和花草。幼儿在一次次尝试中,发现墨的多种玩法。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提到,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的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同时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更多艺术的魅力。

指导策略

在案例中,我运用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和介入法等策略,鼓励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区域活动前,我与幼儿共同商定计划,引导他们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我及时介入并支持他们的思考。我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不限制他们的创作,最后组织讨论,赞赏他们的作品,提高他们对美工区的兴趣。在教授毛笔和水墨绘画技巧时,我采用儿歌和情境化语言引导。例如:三只手指握笔,双筒手枪来帮忙;点点头,摇摇头,笔宝宝做早操;中锋绘画要用脚尖跳芭蕾舞等。我们还共同讨论浓、淡、清墨的使用方法,并搜集问题,一起查找资料并分享答案。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我们聚焦于对生活中水墨艺术的探索,感受水墨艺术的趣味和美感。

效果评析

《指南》中提到: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墨汁是大部分幼儿不曾接触过的物品,对于陌生的事物,幼儿的探索欲望很强。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千奇百怪,但却十分有趣,幼儿热衷于探索,并且有自己无穷的发现,玩得不亦乐乎。通过幼儿的创作,我感受到了因墨迹浓淡变化而带来的神奇意境,水墨的深、浅、浓、淡让幼儿们创想连篇,思绪万千,这也是水墨所表达出来的独特而神奇的韵味吧。

作为教师,追随着幼儿的喜欢,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支持幼儿探究思考,尊重幼儿属于自己个性化的探究方式,让幼儿在探索中收获发现的心满意足。

(文/徐亲亲)

泥浆画

随着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认识了不同的土,知道土有不同的种类,能利用泥土进行扎染、制作小泥人等,对于泥土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在一次过渡环节中我引入了泥浆画,果然,在我说出了泥浆画后幼儿的兴趣更足了,对于如何制作泥浆画充满了期待。

情景实录

在区域活动时,赞赞有目的地选择了美工区。他观察了各种土壤后,选择了营养土,并用水和筷子制作了泥浆。安安和伊伊分别选择了黄土和椰土进行制作。在搅拌过程中,安安发现了泥浆的秘密,并兴奋地与教师分享。教师鼓励他们尝试用泥浆作画,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建议。然而,赞赞遇到了困难,他发现营养土不能和水混合。经过多次尝试和教师的指导,他意识到问题在于水过多,通过添加更多土壤,他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伊伊也遇到了困难,她的椰土很难在纸上留下痕迹。在教师的鼓励下,她尝试了其他土壤,发现黄土更适合她的创作。最后,三人都用黄土完成了泥浆画。可是,画纸在提起时不断滴水。赞赞提出可能是加水过多导致的问题,建议添加更多土壤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成功地改进了泥浆,使画作更加完美。

活动分析

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相比在活动中持久性方面有一定的提高,所以在本次我利用这一点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实验。在本次活动的前期,我没有说出一定要用什么土来制作泥浆,而是鼓励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不同土的特性,什么土适合制作泥浆画,在创作泥浆画的时候土里放的水量要合适才能调出合适的泥浆。

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前期已知的和泥经验有目的地选择材料、有序地进行活动。知道通过不断地搅拌来观察土和水是否融在一起变成泥浆,虽然两名幼儿在操作中没有成功,但是兴趣很浓厚,能够不断地进行尝试,在自己不能独自完成时能寻求教师的帮助,支持自己继续完成活动。

在最后发现作品滴水时,赞赞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操作时的经验,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其他幼儿起到了启发和鼓励的作用,使他们能够继续探索和尝试。幼儿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而在此次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成为关键环节。通过相互借鉴和合作,他们能够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指导策略

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观察法、启发式教育法、提问法等手段,鼓励幼儿自主尝试和动手操作。激发幼儿的兴趣,支持他们不断探索,引导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这对于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效果评析

一是教师的前期引导到位,能够较好地引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使幼儿对操作过程更加热衷,有效地支持了幼儿的自主探索。二是幼儿们对活动展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他们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操作,并在遇到问题时不轻易放弃,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教师的帮助,继续进行探索和尝试。三是幼儿在操作中对于美术经验有一定的提升,并且在活动中能对新学到的经验进行经验迁移。四是教师在活动中能够关注幼儿的需要与问题,并针对需要或问题及时地进行引发性的提问。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干预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从教师给予到幼儿主动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也收获了泥的另一种玩法并且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体验。

(文/刘艺盟)

猜你喜欢
美术区域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23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