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通州区宋庄艺术区的声音艺术博物馆,致力于探索、采集、保护、传播声音作品,是全国首个有关声音艺术的博物馆。6400 平方米的展览空间由“声音总站” “声艺空间” “声活中心”等组成,囊括了来自大自然、乐器、人类语言等各种各样的声音。
说起声音艺术博物馆的诞生,它可是有着深层的文化因子和衍变轨迹。从早期建立国际艺术家驻地交流中心的若谷楼,到发展和推动当代艺术的槐谷林艺术花园,再到探索、采集、保护、传播以声音为媒介作品的声音艺术博物馆,它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每一个首次,都是对时代的一种新尝试,更是一种新突破。
走进“老北京声活”展厅,展柜里陈设着各种声音的载体,如鸽哨、笼子、游商响器等。胡同里的叫卖声、蓝天下的鸽哨声传入耳中;一棵大树、几张小板凳,营造出胡同四合院的亲切氛围,观众置身其间,细细感受老北京的浓浓烟火气。这里还收集了逢年过节时家里剁肉馅包饺子的声音,勾起了参观博物馆观众们的童年回忆。展厅通过沉浸式声场、故事叙述、文物和老物件,来讲述20 世纪初北京的日常生活场景,展厅中的许多声音,虽然现在尚能听到,但也正处在消逝的过程中。这些被记载下来的声音,它们不仅见证了历史,更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语音”展览单元,首展探索的是新疆古代语言。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留下了诸多宝贵而又独有的文献。虽然汉语文献的文字流传变化不大,但当时的方言与现在相比,相差甚远。与汉语不同的是,当时其他民族的语言早已消失。在展览中,即通过与语言学者的合作,把一千多年以来消失的、没有人用过的语言,呈现在现代观众的听觉中。
以声博物,以声觅史。留住乡音,保护非遗声音项目,就是留住一方璀璨的文化,并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溯源声音的历史文化价值,笃行声音的抢救工作,是声音艺术博物馆的使命与担当。声音艺术博物馆是以声音为媒介,秉持“让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与声音联系起来”的理念,以新的思维方式融合多类学科、艺术形式,建立以声音为核心的生态圈,保持博物馆的前沿性、学术性、文化性,建立它的社会潜能性和实践性。
声音,环绕于生活每一个环节,即声音的存在性,它对每个人的心理建设都有直接的影响。声音艺术博物馆试图将人文声、自然声、社会声等声音传输出来,建立一种新型的声音社区中心,为观众带来了不同文化体验。同时声音又有它的唯一性,现多学科和文化领域将声音探索作为其实践的一部分,声音艺术博物馆平台将与研究声音的专家、学者合作,让声音作为一个更全面和广泛的跨界,从关注一个学科到关注一种媒介。声音更有它的嵌入性,在快速的都市发展中,将城市生活、文化旅游、公共空间、文化教育等方面嵌入声音文化,穿越不同教育和社会背景与之交流,实现它的社会文化体验性。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浸式体验是新型文化业态的形式之一。声音艺术博物馆作为新型的文化机构,把当代、传统、科技、科学、音乐、艺术等学科融合,把现场多层次、多结构的跨界展览和重点声音文化项目输出全国各地,更让实践性的想法传播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