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评估体系及实证研究*

2024-01-02 11:49卢瑛莹李碧波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3年12期
关键词:福祉普惠环境治理

卢瑛莹 李碧波 罗 雯 陈 佳#

(1.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7;2.浙江省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07)

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建设的基础和追求目标之一[1]5,[2],推进良好生态环境普惠,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有之意。当前,我国对地方政府生态环境质量考核,通常以辖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达标水平进行衡量,较少关注辖区内不同区域、人群间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均衡性,生态环境福利转化状况等。国家或地方实践推出的绿色发展指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等综合性评价体系[3-4],也较少涉及良好生态环境及其福祉在评价对象内部不同区域、人群间的均衡性评估,未能体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为此,本研究以新时代推进生态环境福祉更加优质、全面、普惠为理念,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概念,并基于其内涵分析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拓宽生态环境治理视野,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策略参考。

1 概念及内涵

生态环境是全民共有的公共产品,为人类生存、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自然要素和物质基础,依托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创造经济价值,带来多维度的生态环境福祉。2005年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报告》指出,人类福祉直接或间接受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这带动了各国学者从人类福祉视角开展不同时空尺度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服务过程、生态消耗转化为福祉水平的效率等研究[5-7],[8]2405,[9]153,探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新时代共同富裕理念下,既要实现私人或家庭收入富裕,也要实现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共同富裕[1]8。基于对生态环境公有属性和共同富裕建设内涵的理解,本研究认为良好生态环境及其带来的福祉应被人们普遍享有,实现“良好生态环境普惠”。“普”即良好生态环境在各个区域广泛分布、各类人群平等享有、代际之间持续相传,“惠”即良好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条件、优质的生态产品、持续的身心健康、愉悦的精神享受。“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即一定区域范围内,品质优良的生态环境广泛均衡分布,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福祉普遍惠及各类人群的综合状况,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

1) 生态环境品质的良好程度。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普惠的基础,品质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提供利于健康的生存环境、利于价值实现的生态产品。生态环境品质良好程度是对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环境要素质量的综合性评估,可从整体上判断区域生态环境品质状况。

2) 良好生态环境及其福祉分布的均衡程度。让更多人群享有良好生态环境及其带来的福祉是共同富裕的建设理念之一,也是良好生态环境普惠的重要表现。共同富裕强调“扩中”“提低”以减小各群体收入差距,体现了经济学中“收敛”的概念,表示不同经济体之间收入水平差距随时间推移而呈下降趋势[8]2406,[9]158。对生态环境而言,则表示原生态环境品质较差地区持续改善,良好生态环境及其福祉覆盖更多地区和人群。

3) 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及其福祉的感知程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良好生态环境及其福祉应被广大群众充分感知。感知的正面衡量是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满意程度,负面衡量是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投诉反馈。跟踪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及其福祉的感知反馈,有助于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形成良性循环。

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概念和内涵,参考生态环境领域已有的各类综合性评估指标,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评估指标体系拟从生态环境良好度、生态福利均衡度、普惠群众感知度3个维度构建。

2.1 指标选取

运用德尔菲法[10]开展评估指标选取,通过不断重复统计专家匿名反馈意见,直至达成统一结果。

1) 评估指标初选

以科学性、可操作性、指导性为原则遴选指标,指标内容明确,可监测统计,并从不同角度表征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内涵。生态环境良好度主要从区域环境要素整体良好程度、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方面选取指标;生态福利均衡度主要从良好环境在区域和人群中均衡分布状况、不同区域环境质量距离良好要求的偏离程度、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均衡状况、生态环境福利转化的均衡状况等方面选取指标;普惠群众感知度主要从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情况、问题反馈情况等方面选取指标。初选指标见表1。

2) 专家调研征询

本次研究共邀请高校、省级生态环境科研院所、省级发展规划研究院所生态环境领域15名业务专家参与函询。函询专家均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具有区域发展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性规划专长、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经验,自愿参与并可持续至函询结束。

第1轮专家调研征询主要通过开放式问卷来确定指标是否增添或减少。根据第1轮调研征询结果,有1名专家建议在“生态福利惠民均衡度”二级指标下增加“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比”,用于衡量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平均实现效率;有4名专家建议在“普惠群众感知度”中增加“无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用于衡量地区环境安全情况。意见经讨论后均予以采纳。

第2轮专家调研征询主要对调整后的29项指标开展重要性评分,设定每个指标权重满分为100,以不同权重分值来确定指标对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评估的重要性,根据专家反馈计算重要性均值、变异系数,对重要性均值<75、变异系数>0.25的指标进行删除。根据第2轮反馈结果,“无废城市指数”“区域GEP与GDP协同度”重要性均值均低于75,分别为66.30和69.04,变异系数分别为0.31和0.29,删除这2项指标后形成第3轮调研征询问卷。第3轮反馈结果显示,专家对优化后的评估指标意见趋于一致,各项指标重要性均值在77.65~89.30,变异系数在0.06~0.23,满足要求,调研征询结束。

优化后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 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评估指标体系Table 2 Eco-environmental inclusive benefit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2.2 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11],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结果显示,9个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为2.000 0~7.109 2,一致性比例(CR)为0~0.081 0,均满足CR<0.10的要求,通过一致性检验。经测算,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表3 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评估指标权重Table 3 Weight of eco-environmental inclusive benefit index

2.3 评估规则

1) 指标评估标准及原始计分方式

结合指标含义,明确指标计分方式如下:

D9、D26要求评估年数值>0时指标得分,否则不得分;D27要求无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时指标得分,否则不得分。

D4、D22、D23、D24均以区域“十四五”期末控制要求作为指标目标值;D8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中定义为生态质量一类区域的EQI指数最低值70为目标值;其余指标均以100为目标值。设有目标值的指标,其原始得分为指标实际值与目标值之比。

2) 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计算方式

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最终指数值为各评估指标原始分值加权之和,计算方式见式(1)。

E=∑Di×Wi×100

(1)

式中:E为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指数;Wi为指标i权重;Di为指标i原始分值。

3 实证评估及结果分析

以浙江省为对象,开展2019—2021年省域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评估,指标测算数据统计单元为县级城市。

3.1 评估结果

浙江省2019、2020、2021年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分别为79.13、81.63和81.57,总体呈波动上升状态。各领域得分中:生态环境良好度>普惠群众感知度>生态福利均衡度,生态福利均衡度是拉低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的主要因素。

3.2 结果分析

1) 浙江省生态环境良好度整体较好,2019—2021年评估得分率为91.46%~95.02%,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功能区噪声达标率是主要短板。浙江省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在2019—2021年虽持续上升,但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为倒数第二。功能区夜间噪声达标率相对较低,2021年仅为82.4%,却已是评估3年中最高水平,涉噪声信访是环境信访第二大问题。

2) 浙江省生态福利均衡度相对不足,2019—2021年评估得分率为62.44%~65.45%,良好环境区域均衡度、良好环境人群受益率是主要短板。2021年AQI优良率达到100%的县级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14.5%,诸多城市存在因臭氧或细颗粒物造成的污染天气,环杭州湾地区城市臭氧超标呈加重趋势。优良水体区域覆盖率高于受益人群覆盖率,人口密度较高的平原河网地区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3) 浙江省普惠群众感知度整体较好,2019—2021年评估得分率为90.09%~92.27%,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满意度相对较低是主要短板。自开展调查以来,浙江省生态环境满意度整体持续上升,但杭州主城区、温州和绍兴个别县级城市满意度相对较低。一些地区环境要素监测评价结果与要素质量群众满意度存在偏差,如地表水考核断面均为优良水质的县级城市中,有39.4%的县级城市水环境质量满意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3 对策建议

1) 立足环境治理力度和改善幅度的高位优势,运用“普惠”视角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迈向新阶段。以持续提升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为导向,谋划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重大行动,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加快解决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各类治理举措实效,持续完善良生态好环境普惠助力共富机制,推动生态环境高效能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实现全域生态环境品质再创新高、生态环境红利进一步释放,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2) 加快解决对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影响较大、群众诉求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环杭州湾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协同推进臭氧和细颗粒物治理,逐步提升AQI优良率达到100%的城市个数;加快推进平原河网等人口密度较高区域的水环境治理,对区域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低于60%的地区实施“一点一策”治理,对群众水生态环境满意度较低的区域开展问题调查,加强城市内河等小微水体环境治理;深入实施重点海域污染防治攻坚和“美丽海湾”建设,逐步提升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系统完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体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宁静生活空间。

3) 防范应对现状问题不明显但存在风险隐患的生态环境问题。严格防范土壤、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加强重点源源头污染防控和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环境信访舆情预判,及时化解疑难信访案件。强化生态环境安全防范,持续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4 结 语

本研究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引,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概念并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区域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的评估,可以观测区域生态环境普惠发展态势,识别影响区域良好生态环境普惠水平的短板因子和重点区域,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有助于推动进一步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生态环境领域监测统计制度的持续完善,良好生态环境普惠度评估体系还应更多考虑环境健康、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指标。

猜你喜欢
福祉普惠环境治理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