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伟,荆 爽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攸县为湖南省株洲市辖县,位于湘赣边界。该县下辖13 镇4 个街道办事处。攸县方言归属赣语吉茶片[1-2]。县城中心与周围各乡的方言存在显著性差异,例如,陈立中[3]认为,攸县方言可分为两片:东乡和北乡为一片,有平翘舌、边鼻音及阴阳去声等特点;中部、西乡和南乡为另一片,无翘舌音、阴阳去声之分等。
关于攸县方言的语音研究不多,大多为各乡方言的声韵调、语音特点、连读变调及方言词汇的记录和描写性材料[3-7]。既有研究限于对攸县方言单字调调值的确认以及对连读变调性质、类型的讨论,缺少对变调现象的理论思考及音系理据考察,也未涉及深层次的音系规则排序问题。因此,本文从自主音段音系学视角出发,对攸县北乡皇图岭话两字组的变调现象及其音系规则进行探讨。
本文研究对象为攸县北乡皇图岭话的连读变调现象,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参考刘斌[6]的研究调查,部分细节有所调整。除轻声外,皇图岭话共有五个单字调,去声分阴阳,即:
阴平35 阳平313 上声42 阴去11 阳去24
依据后字是否弱读,皇图岭话的两字组分为轻声两字组和非轻声两字组。这里所说的轻声指的是“重轻式”双音节的右音节失去原先的调类和调值,变为轻声音节,发音短促,主要表现在叠字型、词缀型和复合型三种形态的词组上,详见后文论述。皇图岭话的轻声有三个调值:低调2、中调3 和高调5。以上两类两字组均同时存在前字变调和后字变调,其连读变调产生的新调值有中平调33、低降调31 和低升调13。
非轻声两字组的连读变调形式有前字变调和后字变调两种类型,见表1。
表1 皇图岭话非轻声两字组连读变调
前字变调类型又分为位置变调和语境变调。包智明等[8]将汉语变调分为四类,变调结果仅仅取决于音节位置的一类称为位置变调,而受相邻声调影响的变调形式可看作是语境变调,这种同化过程可能发生在调域层面,也可能发生在调型层面,甚至可能涉及所有声调特征。阴平和阳平的变调形式属于位置变调型。无论后字声调如何,位于词首位置的阴平调35 均变为中平调33,阳平调313 变为低降调31。阳去的变调则属于语境变调型,在后接升调或降调时变为低平调11。
后字变调类型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变调形式。一类为语音环境引起的连读变调,表现在“阴去+阳平”组合;另一类为语法层面的连读变调,主要集中在阴平为前字或后字的组合。具体而言,后字位置是否变调取决于词组语法结构。对于相同的声调组合,若两字组的结构为动宾关系,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若两字组的结构为偏正关系,前字变调,后字变为升调。一般来说,偏正型短语可分为定中和状中关系两种类型[9]259。皇图岭话后字变调的偏正型两字组多为名词性偏正复合词,即结构为定中关系的名词,如“青菜”“酒糟”“床单”等。经观察,这一类型主要表现为11 调、24 调与35 调之间的变换,变调后调型均为升调。
皇图岭话轻声两字组均为双音节合成词,从构词角度可分为三种类型:叠字型、词缀型和复合型。
叠字型两字组主要指AA 式重叠词,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构成。皇图岭话存在四种不同词性的叠字型两字组:第一类为亲属称谓名词及乳名,如“妈妈”“弟弟”“琳琳”等;第二类为普通名词,如“觉觉”“门门”等;最后两类为用于逗儿童的动词和量词,如“咬咬”“吃吃”“个个”“年年”。词缀型两字组主要指带有“子”“崽”“脑”“头”等后缀的词,如“桌子”“灯崽”等[6]。
叠字型和词缀型轻声两字组的变调是一种绝对中和现象,原先属于不同调类的后字发生调类中和,失去原调类和调值。二者变调后的调值组合大体一致,见表2。显然,大多后字轻声的表层调值同前字原调尾,就像是前字音高的短暂延续,这说明后字轻声变调受前字本调的影响较大。
表2 皇图岭话叠字型、词缀型轻声两字组调值组合
复合型轻声两字组的变调形式、成因不同于以上两类字组,本文暂不讨论其变调规律及成因。
本文对攸县北乡皇图岭话变调的分析主要依据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和Bao[10]的声调特征架构模式。
自主音段音系学是美国语言学家Goldsmith[11]于20 世纪70 年代在研究非洲声调时提出的音系学理论,这一理论否认声调属于音段层面,把声调看作独立于音段层的另外一个层面的成分。这些成分构成声调层级,音段层与声调层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联。普遍联结规约(association convention,AC)是处理音段与声调关系的核心原则。位于音段层级的声调载调单位(tone-bearing unit,TBU)与声调特征之间须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从左至右用连接线相连,连接线禁止交错。连接之后所剩的载调单位称作无调音节(toneless syllable),与最后一个声调特征相连;连接之后所剩的声调特征称作浮游调(floating tone),它没有固定连接的载调单位,要么被删除,要么与最后一个载调单位相连。
皇图岭话存在两个不同调域的升调,用L、H 两个声调特征,不足以对五个单字调进行区别性表征。用L、M、H 三个特征表征声调特征的变化可能会更加清晰明了,但无法准确判定五度调值与这三个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同学者就平调和曲折调的形式表征提出了不同的非线性模式[10,12-14]。本文采用Bao[10]的声调特征架构模式来进行音系规则的表征以及非轻声两字组的变调分析。轻声的调值涉及单个声调特征的变化,因而轻声两字组的变调将直接采用调值进行分析。
在Bao[10]的特征架构模式(见图1)中,声调层(tone,简写为t)下辖调域(register,简写为r)和调形(contour,简写为c)两个分节点。调域节点包含高(H)、低(L)两级,分别用来表示[-紧]([-stiff])和[+紧]([+stiff])两个喉特征。调形节点表示音高曲线,由h 和l 两个特征构成,二者分别表示[-松]([-slack])和[+松]([+slack])两个喉特征。调形节点分叉时表降调或升调,不分叉时表平调。例如,烟台方言有三个单字调:31 调、214 调和55 调。31 调为降调,214 调可看作升调,二者均处于低调域;55 调为高平调。三个单字调可分别表征为:[L, hl]、[L, lh]、[H, h]。
图1 Bao[10]的特征架构模式
Yip[12-13]和Bao[10]的声调模式都认为,35 调的音高为高(H),24 调的音高为低(L),二者相互对立。由此,皇图岭话的24 调和35 调的调域可分别处理为低(L)和高(H)。阳平调313 属于凹调,调域为低,可音系表征为[L, hlh]。如此,皇图岭话五个单字调的底层形式可依据其调域和调形特征表征为:阴平[H, lh]、阳平[L, hlh]、上声[H,hl]、阴去[L, l]、阳去[L, lh]。
前文提及,中平调33 为非轻声两字组前字连读变调后产生的新调值。据Bao[10]的观点,33 调既可看作高调域中的低平调,即[H, l],也可看作低调域中的高平调,即[L, h]。鉴于阴平调变调前为高调域,本文将其处理为[H, l]。阳平调变调后产生的两个新调值可分别表征为:低降调[L, hl]和低升调[L, lh]。
Gussenhoven 等[15]指出,声调载调单位要么是莫拉(mora,用符号μ 表示),要么是音节(用符号σ 表示)。莫拉是用来衡量音节重量和时长的单位[16],也是一个韵律层级单位。本文认为皇图岭话的声调载调单位为莫拉,依据有二:第一,皇图岭话存在轻声现象。轻声的特点在于短和轻。“从总体趋势看,轻声音节的时长约为重读音节的时长一半左右。”[17]一个自主音段与其他表征的时间借助于连接线被表达出来,这是AC 原则的核心思想。如前所述,音节时长可用莫拉表示。皇图岭话的载调单位处理为莫拉,既能简明地体现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之别,也可清晰地展现音节的时长。一个莫拉只与一个声调特征连接,轻音节只有一个莫拉,汉语正常音节一般包含两个莫拉。第二,皇图岭话的单字调存在曲折调。“据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曲折调有三个不同的声调特征。”[18]遵循AC 原则,从左至右将声调特征与载调单位一一连接之后,剩下的第三个声调特征,因无法与任何载调单位固定相连而成为浮游调。阳平313 调的变调现象可借助于莫拉和浮游调的概念解释。
非轻声两字组的变调形式可归纳如下(X 表示任一单字调):
A.313 →31/#___X
B.313 →13/11___#
C.35 →33/#___X
D.24 →11/#___[35,42,24]
E.11、24 →35/35___#
F.35 →24/[313,42,11]___#
这些变调现象的成因主要为浮游调的脱落与显现、调型简化和重读音节的同化。
图10为电压补偿后各变流器输出电压的仿真结果。由图10可以看出,小扰动发生后,各变流器输出电压动态响应过程中超调量较小,响应较快,上下波动范围不超过5 V,且输出电压稳定在额定电压,满足了负荷可靠供电的要求,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验证了本文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第一,313 调的两种变调形式是因漂浮声调特征被删除或与后字莫拉相连接而引发(见图2~3)。据前文所述,曲折调有三个声调特征,右侧边缘特征为浮游调。它能与载调单位相连并因此浮现的情况有两种:所在的音节单独使用,居于音节末尾[19]。根据AC 原则,阳平作为单字调或处于后字位置时,右侧浮游调特征与最后一个莫拉相连。阳平位于前字位置时,无论后字声调如何,其变读调均为31 调。这是因为前一音节仅有两个莫拉,只能与两个声调特征相连,浮游调由此脱落,整个字调保持低降调31,不再变为凹调313。这并非孤例,中部新市话也存在类似的变调现象。邓莉[4]指出,新市话的阳平调213 在后接阴平、上声、去声(去声不分阴阳)时变为低降调21。本文认为新市话213 调的浮游调特征的脱落过程同上述分析过程一致。
图2 阳平调313 作为单字调或后字
图3 阳平调313 作为前字
第二,“阴去+阳平”组合(11+313)中,后字调首与前字调尾音高差值略大,声调曲线为低—高—低—高,太过复杂。本文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前字调尾同化的影响,在快速语流中,后字声调起点被省略,音系层面上反映为第一个声调特征被删除,右侧浮游调特征展露,阳平调呈现为低升调13(见图4)。为便于清晰呈现变化的过程,这里直接用调值表示。根据韵律单位大小制约条件(size constraints),韵律结构单位须是双分支。因此,每个正常音节至少包含两个莫拉。
图4 阳平调313 变调推导过程
第三,从两个升调的变调情况来看,整个方言系统不允许升调在前字位置上,尤其是高调域的升调。首先,高升调调尾为最高点5,而后字调首很少为高调。前一音节末的高音很难一直维持到音节末尾,调型大多变为平调。但为何阳去后接阳平和阴去时保持不变?自主音段音系学规定,同一声调不允许出现在前后相邻的位置,这称为强制性非等值原则(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OCP)[11]。它可能表现在调域层面、调型层面或声调特征上。若阳去后接阴去变为低平调11,两个相同的11 调相邻就会违反OCP 原则,因而“阳去+阴去”组合的前字保持本调。对于“阳去+阳平”组合,若前字阳去变为低平调11 ,该两字组调式变为11+313,与“阴去+阳平”组合的原调式相同。如前文所述,“阴去+阳平”组合的后字存在变调,这说明该方言系统中不允许11+313 调值组合的存在。本文假设“阳去+阳平”组合更遵守忠实性原则,以保持两个两字组组合声调形式的对立性。“阳去+阳去”组合、“阴平+阴平”组合以及“阳去+阴平”组合同样违反了OCP 原则,即两个升调不能相邻。
综上,阴平调后接任一调类时变为平调,阳去调后接降调、升调变为平调。Bao[10]在分析闽方言的循环变调时提出了调型简化(contour simplification,CS)规则,本文沿用这一叫法,并根据皇图岭话阴平、阳去调的变调条件,对阴平、阳去的调型简化规则进行表征,见图5~6(x、y 指代h 或l 特征)。
图5 阴平调调型简化图示
图6 阳去调调型简化图示
第四,后字变调受重音的影响,而这实际来自词汇形态条件的制约。动宾型两字组中,动词为中心语,宾语为辅助成分,重音落在后字上,如“磨刀”是动宾结构,“刀”字重读。相反,偏正型两字组的重音通常落在辅助成分上,如“茶杯”是偏正结构,“茶”字重读。重音不仅决定变调位置,也决定变调结果[20]。Hyman[21]曾提出一条重 音 吸 引 原 则(principle of accentual attraction,PAA),即非重音音节的声调特征受到重音音节的同化作用。就阴平作为后字的情况而言,前字为除阴平之外的其他调类时,重读音节为低调域或调尾为低调,限制非重读音节上的高调域特征,因而非重读音节调域降低,调型保留;就阴去和阳去作为后字的情况而言,二者受前字影响,升高调域,同时阴去调调型变为升调。
综合以上讨论,不含轻声的动宾型两字组仅前字变调,它们的变调推导过程不再展示。不含轻声的偏正型两字组中,前后字均变调的组合有四个:“阴平+阴去”“阴平+阳去”“阳平+阴平”“阳去+阴平”。它们的变调涉及阴平、阳去的调型简化规则、阳平调的浮游调特征删除规则及PAA原则。音系规则的应用是有序的。鉴于调型简化和浮游调删除规则各自有不同的应用环境,二者之间无先后顺序。因此,以上三条规则的运用排序问题实质是前字变调和后字变调孰先孰后的问题。那么排序情况无外乎两种:第一,前字先变调,接着后字变调;第二,后字先变调,接着前字变调。这里有个问题,“阴平+阴平”偏正型组合变调后调值组合为33+35。前文提到,非重读音节会受到重读音节的影响,两字组为左重右轻的重音模式。后字先变调的假设无法解释阴平后字为何不变调为24 调。但若前字先变调,前字35 调首先受词首位置的影响已变为33 调,后字调首同前字调尾一致从而保持不变。“阴平+阳平”“阴平+上声”组合的情况同样如此。因此,本文认为偏正型非轻声两字组的变调很可能是前字先变调,后字因不符合整个方言系统对于整个字组音高曲线的要求而继续变调。三条音系规则的排序如下:
调型简化>浮游调删除> PAA。
不含轻声的两字组与轻声两字组的区别在于后字是否经历了轻声规则。轻声规则实际包含两个变化过程:后字的声调特征全部脱落,随后由特定的音系规则赋予其表层调值。根据巴维尔[22]的观点,轻声现象就是“重音向左移动而造成的声调特征永久性的失落”。前人也通过实验证明,居于声调层面上的轻声是来自重音层面上的轻音通过映射规则构成的,所以轻声底层并无调值,主要依靠协同发音和音系作用而获得调值[23]。所有轻声两字组的后字为弱读音节,无论底层形式是否有调值,应用轻声规则之后其均无调值。
轻声规则的运用与否受重音影响,而重音的分布由词汇形态决定,所以轻声规则的触发条件来源于两字组的构词方式。重叠和加缀构词是引发轻声规则的形态条件。具体而言,重叠语素和词缀与前面的语素结合在一起后,发生了重音指派的现象。就词缀型轻声两字组而言,加缀之后,词根重读,词缀轻读,如“帽子”“鸟崽”的重音分别落在“帽”“鸟”上。“子”“崽”等后缀的意义已虚化,在声调层面上本身无调,运用轻声规则之后仍无调值。就叠字型轻声两字组而言,由于名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式等大多仅用来表示亲切的语气,并不表复数或加重程度,重叠语素的意义同样已虚化,因而前字重读、叠字轻读,如“妈妈”“吃吃”的重音落在前字上。
节律音系学将一个强音节和一个弱音节构成的单位称为节律音步(foot),该单位主要表示一段轻重交替的音流。强音节即承载重音的音节,而弱音节为轻音节。如此,两类两字组的前一音节重读,后一音节轻读,一重一轻构成一个音步。以重叠式“妈妈mA33mA5”为例,前一音节重读,后一音节轻读,一重一轻构成一个音步,后一音节的所有声调特征脱落,表现为声调根节点变为Ø,见图7,其中,σ(s)表示重音节,σ(w)表示轻音节。
图7 重叠式“妈妈”后字失调过程
根据AC 原则,一个载调单位只承载一个声调特征。若声调特征数量少于载调单位数量,最后一个声调特征须与剩下的载调单位相连,这种操作称为扩散(spreading)。前字为阴平、阳平和上声的轻声两字组有固定的变调调式,分别为33+5、31+3/2 和42+2。经观察,这些组合表现出调值扩散特征,即后字表层调值由前字向右扩散而来。声调扩散规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后一音节失去自身原有声调特征后,延续前一音节的音高趋势;第二,将前一音节末调值延续至后一音节,从而使整个两字组分用了前字原调型。
“上声+轻声”组合中,在轻声规则的影响下,后一音节的声调特征全部脱落,其调值直接由前一音节末调值向右扩散所得,见图8。
图8 “上声+轻声”变调过程
“阳平+轻声”组合的变调调式为31+2/3。2和3的调值差异在此处无音系学意义,故忽略不计。前字有三个声调特征,但该音节处于前字位置时仅有两个莫拉,声调特征从左至右与载调单位相连之后,最后一个声调特征脱落,成为浮游调特征。后字由于轻声,失去调值,前字位置上的浮游调调值3 直接与其相连,见图9。
图9 “阳平+轻声”变调过程
“阴平+轻声”组合的调值均通过扩散规则获得,但扩散规则的二次运用存在一定的顺序。前字调尾5 先向右扩散,调首继续向右扩散,按照这样的规则变化,“阴平+轻声”的组合最终变调为33+5 调式,见图10。
图10 “阴平+轻声”变调过程
“阳去+轻声”组合的变调调式为31+5。该组合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前一音节末调值先向右扩散至后一音节,随后前一音节上的低升调24 在词首的位置变为降调31。为何24 调在前字位置继续变调?结合“阴平+轻声”的变调情况,这是该方言系统不允许两个高调相邻的表现,也是OCP 原则作用的结果。连读变调后,两字组的调型仍为升调,同前字原调型一致。“阳去+轻声”组合的变调推导过程见图11。同样,4 和5 的调值差异在此处无音系学意义,故忽略不计。
图11 “阳去+轻声”变调过程
“阴去+轻声”的组合变调模式为11+3。轻声的表层调值显然并非通过前字调值扩散赋予。为何该组合不适用于扩散规则?这是因为前字为低平调11,前字调尾1 向右扩散后,轻声音节调值仍为1,如此,整个组合的调值为11+1。这样的结果不仅违反OCP 原则,也无法凸显该组合的音高曲线。自主音段音系学中有一条缺省调值插入规则(default rule),指用没有标记性的声调特征填补无声调特征相连的载调单位上的空缺[24]。Pulleyblank[25]提出,若一门语言存在H、L 两级音高对立,则默认调为L;若这门语言存在H、M、L 三级音高对立,则默认调为M。皇图岭话存在1、3、5 的音高,基于缺省调值插入规则,其缺省调为中调,在轻音节位置填入缺省调值3,整个两字组变调为11+3,见图12。
图12 “阴去+轻声”变调过程
综上,轻声表层调值的获得有两种途径:缺省调值插入和前一音节末的调值向右扩散。缺省调值插入规则应用的音系环境为前接低调域的平调,故两条规则的次序并不影响表层推导结果。
攸县北乡皇图岭话的变调现象可总结如下:
(1)五个单字调中,上声调不发生变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而是该方言声调系统中的强势声调。相反,阴去和阳去调变调类型多样,二者作为前后字均发生变调,且阳去作为前字在非轻声两字组和轻声两字组中变调的音系环境截然不同,因而可看作该方言声调系统中的弱势声调。
(2)就调型而言,变调后的调型以平调和降调为主,升调往往会变为平调,后者往往表现在前字上。阳平调的浮游调特征脱落也发生在前字上。根据自主音段音系学的观点,所有升调和降调都可被拆分为两个高低不同的平调,因而有理由将前字变调看作语音层面上省力原则的体现。
(3)偏正型非轻声两字组及轻声两字组中,后字位置的变调受词内重音模式的影响,左重右轻的模式是后字变调的触发机制。
(4)Wright 等[26]认为,重音对声调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重读音节声调不变,非重读音节改变声调特征,轻读音节失去声调特征。皇图岭话的非重读音节受到重读音节的同化而变调;重读音节扩散自身的调尾至右边的轻读音节。
(5)皇图岭话连读变调的复杂性在于多样的类型和复杂的成因。首先,皇图岭话存在不同层级的变调类型。李小凡[27]将汉语方言的变调类型分为语音变调和音义变调。前者涉及语音层面,后者跨越语音、语义双层面,作用于构词因素或语法功能。皇图岭话的两字组,尤其是非轻声两字组,包含了以上两种层级的变调类型。其次,不同类型的变调成因不同。发音经济原则是皇图岭话前字变调现象的直接成因,它影响了变调位置及调型。皇图岭话后字变调的根本因素在于词重音的影响,而词重音受词汇形态结构的制约。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皇图岭话复杂的变调现象是形态影响音系的一个典例。根据Kenstowicz 等[28]的观点,两个语素组合在一起会对音系产生三种影响,即不发生任何音系变化、某一音系过程受到阻碍或是为某一音系过程的发生提供条件。皇图岭话的变调属于第三种情况。无论是复合构词、叠字构词或是加缀构词,前后两个语素组合在一起后,音系层面上都发生了重音指派的过程。重叠构词和加缀构词层面的变调模式相同,都是声调扩散规则和缺省调值插入规则的作用域,因而重叠也可视为一种加缀构词过程。轻声规则实为词汇规则,在构词层面与两种构词规则交互作用,输出表层形式。而复合词内部存在不同的变调类型,其类型不同,遵循的变调规则也不同。一般认为,复合词主要有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中补式和联合式五种类型[9]258-263。其中一部分对轻声规则敏感,发生上述类似的音系过程,但此类词汇与叠字型、词缀型遵循的变调规则并不完全一致,且成因不同,拟另文讨论。还有部分复合词汇对轻声规则并不敏感。在这一构词界面上,复合词的变调类型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阴平为后字或前字的字组中。
综上,本文将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和声调特征架构模式结合起来,对已有攸县皇图岭话变调数据进行了描写和解释,丰富了汉语方言变调分析的研究,为自主音段音系学理论用于解释连读变调现象提供了新的个案,同时也为形态影响音系提供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