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艺潼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作出正确决策、推进重要工作并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落实好党中央作出的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决定,2023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全党开展调查研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规范要求,强调要严明工作纪律,不增加基层负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防止走过场、不深入。当前,各级各地正在积极落实中央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已蔚然成风。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严格执行纪律要求,认真扎实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增强党性,推动工作。但同时也要看到,有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出现一些带有普遍性、趋势性的现象和问题,表现出“新型”的形式主义,需要关注并采取对策加以防范。
所谓形式主义是指工作不从实际出发,只从表面上、形式上去估量情况、开展工作,只讲一般原则、提空洞要求,却拿不出切实管用的办法和措施。从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情况看,形式主义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
调研“政绩化”。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把调研作为工作成绩展示,甚至作为政治表态,搞“大干快上”,一味求快求大求全。在没有吃透中央精神、没有理清本地本部门工作目标任务的情况下,就迅速召开会议、印发文件布置调研工作,下属单位和人员“大呼隆”地扎堆去基层调研。有的部门把调研题目搞得大而全、大而空,不聚焦主业主责,完全脱离部门的工作实际。例如,某地一个部门的调研题目清单包括社区治理现代化、档案工作、村级事务减负、餐饮品牌提升、海洋生物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石化产业延链补链等十几个方面。有些部门要求自上而下全员出动下基层调研,规定调研时间、规定调研报告字数,且要求调研报告要人手一篇,装订成册。对于调研后怎么办,如何把调研成果应用到工作中,则不提要求、无人负责,以摸清实情、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异化为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工作宣传和政绩展示。
调研“留痕化”。不少地方和部门仍然习惯于用文件落实文件,中央发文后再层层发文、层层加码,导致调查研究由一种工作方法演变为一项繁重的工作任务。在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发文提要求、机关党务工作部门分解调研课题任务、分管领导带队走访座谈、业务工作或负责文字材料的处(科)室撰写调研报告、宣传部门进行新闻报道、综合处室组织开展和参加征文评选等,几乎成了统一的工作流程。为了证明认真开展了调查研究,一些部门强调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要“留痕”。有的干部甚至说:“调研中,是否解决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规定动作完成好,把材料准备好,防止总结检查的时候空口无凭。”相关部门和干部关心的不是如何了解真实情况,如何解决现实问题,而是忙于留痕、刻意留痕,签到、合影、行程安排、调研记录、调研报告等材料一个也不能少。通过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来证明深入基层开展了实地调研。
调研“检查化”。有的部门和领导干部把调查研究与检查工作混为一谈,下基层调研重点不是掌握实际情况、倾听一线人员意见、了解群众诉求,而是指导和检查工作。有的领导干部一下车就先听下级汇报,然后指出地方和部门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将“深入基层”“掌握实情”“深化研究”等要求抛在脑后。有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之前准备不足,调研随意性较大,往往是提腿就去、坐下就听汇报,至于“需要去哪里、为什么去这里、调研什么、怎么调研”一概心中没底,使调研成为“四处漫游”“随意漫谈”,徒增基层负担。上级把调研当作检查,下级也把接待调研与迎接检查混为一谈。有基层同志反映,“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来调研,相关科室提前把调研路线走一遍,分管领导再走一遍,主要领导还要走一遍。走访、汇报、就餐时位置怎么安排,领导抬头会看到什么,跟领导讲什么,都要像排练演出一样,不准出一点差错,负责文字工作的科室要把什么时候谁说什么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调研“材料化”。一些领导干部调研不深不实,只是走马观花,随处走走看看,离开前向基层单位要数据、要案例、要汇报稿,组装形成调研报告。一些负责文字材料的同志反映,上级调研多了以后,“甩锅笔杆子”的问题突出。有的基层干部“一个月领了几十项调研清单和书面材料”,有的来自上级部门,有的来自上级部门转发的上上级部门的要求,有的来自本地领导。诸多调研任务大都压在少数“笔杆子”头上,使得他们不堪重负、苦不堪言,有时只能网上搜索、剪切粘贴、东拼西凑、抄抄编编。结果就是,调研材料的“油墨味”代替了一线基层的“乡土味”,“逐级调研”变成“逐级要材料”。
调研“扎堆化”。部分领导干部不考虑调研成果对本地区本部门能否起到借鉴作用,打着学习先进典型的旗号“一窝蜂”地到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热门地区进行调研。有的地方工作有亮点,短时间内要迎接来自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人来调研。一些市县的同志反映,“近一段时间,接待工作应接不暇,完全可以用‘爆棚’和‘冲击’来形容”。有的地方因为接待调研的任务重,公务用车平台出现“有车无司机可用”的情况,不得不连夜开会协调用车事宜。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那些经济欠发达、问题较多、矛盾尖锐、情况较为复杂的地区却少有人问津。
调查研究中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错综复杂,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因素,也有体制因素。
调查研究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实践。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历代党中央领导对调查研究都作出重要论述和部署。当前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出现形式主义问题,首要原因在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我们党肩负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没有深刻领会《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因而对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如有的领导干部觉得长期从事某领域的工作,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手拿把掐”,无需调研;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日常工作已经十分繁忙,抽不出多少时间进行深入调研;有的领导干部自认为经常搞调研,早已轻车熟路,无须认真准备。一些领导干部的事业观、政绩观发生偏差,偏离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背离了干事创业的初衷。有的只是为了表现出响应上级号召、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调研任务,随便到基层走一圈,应付了事;有的轰轰烈烈去基层调查研究,目的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自己与群众的“鱼水情”、自己工作的“5+2”“白+黑”,以打造“亲民”“勤政为民”的形象,从而赢得社会的关注,给上级留下良好印象。
督查考核作为一种常规性制度,“痕迹管理”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本身都是无可厚非的。近期,一些地方和部门为督促落实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对调查研究工作进行考核评价。但由于考评制度不合理、考评指标设置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调研的形式主义。如在考核中,重视看材料、查痕迹、验次数、听汇报,特别是根据提交文字材料的“厚度”与“颜值”来评判调研成效,导致调研“痕迹化”“材料化”,使调查研究偏离了初衷。
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高质量的调研需要科学的方法、较强的能力。毛泽东指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立体式地进行分析、三思而后行,防止自以为是、一得自矜。”在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调查研究能力不足,有的对于调查研究的核心要领、程序步骤、具体要求等一知半解,对于如何确定调研主题、如何选择调研地点、运用什么调研方式方法、如何加强调研深度、如何进行资料甄别和分析、如何应用调研成果等认识不深,因而在实际开展调研时,或者浮于表面,或者被人牵着鼻子走。
形式主义的调查研究,不仅背离了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部署的初衷,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给各级部门特别是基层带来了负担,而且极易导致决策的片面性和武断性,把解决问题的办法变成产生新问题的根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不能搞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不能搞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不能搞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而是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针对当前调查研究中形式主义的各种表现及其根源,应从制度建设、工作机制、主观认识、能力提升、工作氛围等方面综合施策,防治调查研究的形式主义。
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因此,防治形式主义的根本还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筑牢思想政治根基。要坚持从领导干部的思想入手,强化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教育引导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做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有机统一。
完善干部调研管理机制。当前调研中的形式主义,既有领导干部思想观念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干部管理制度不够合理、机制不够完善等客观原因。要通过改革完善相关管理机制来防治形式主义。首先,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强化干部考核评价的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对干部工作绩效的评价,应以能否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能否服务于科学决策和推动工作落实、能否将实际工作目标和计划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为标准,而不是以汇报材料的厚薄、会议的规模、发文的多少、调研的次数作为评价尺度。其次,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赏罚分明。在干部的选用和管理中,坚持实绩导向、实干导向和基层导向。对于通过调研真正解决问题,工作实绩突出、得到人民群众好评的干部,要进行嘉奖、提拔和重用;而对于那些调研只做表面文章、只走形式不解决问题的领导干部,要作为反面案例公开通报,依规依纪严肃批评和问责。再次,加强对调查研究的监督。除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系统内自身监督外,还要加强新闻媒体、人民群众对调查研究的监督。
提升干部调研能力。早在1941年,我们党就出台《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从设立调查研究机关、明确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方法等方面对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予以规范。针对现实中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的调查研究能力短板,要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强其调查研究能力,提升调查研究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举办的培训班中,应增设调查研究方面的课程,教育广大干部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升他们开展高质量调查研究的本领和水平。当前,经济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复杂性显著增加,仅靠走访、座谈等传统方式的调研已经难以真正做到“掌握实情、把脉问诊”。因此,要特别重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开展调研的能力。例如,善于通过新媒体了解民情民意;以普通网民身份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把握基层动态、分析舆情等。通过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实现“让事实说话”与“用数据说话”双轮驱动,提高调研的精准性、决策的科学性、工作的有效性。
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首先,领导干部要带头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四不两直”是提高调研效果的重要方法。领导干部通过“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开展调研,更有可能了解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群众的真实想法,发现真实问题,避免被人牵着鼻子走。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营造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在现实的层级管理体制中,上级握有不对等的权力优势,下级拥有不对称的信息优势,这是导致调查研究中出现形式主义问题的一个体制性原因。形成求真务实、沟通顺畅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政务环境是降低这种体制弊端的有效途径。领导干部应以“空杯”的心态、“小学生”的姿态深入基层和群众,摒弃“话到嘴边留半句”的习惯,敢于去那些矛盾积累时间长、问题反映比较多的地方和单位,乐于听一线干部和基层群众“刺耳”“难听”的真心实话,善于通过典型访谈的方式与工作对象以心交心,身体力行地带头营造敢讲真话、愿听实话的良好氛围。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改进调研方式方法,积极营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整体氛围,才能逐步消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