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成性教学探索
——基于“实践—创新—融合—提升”理念

2024-01-02 18:58:23胡动刚邵继中许丽琼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1期
关键词:师生大学信息技术

胡动刚,邵继中,许丽琼

(华中农业大学 a.信息学院;b.园艺林学学院;c.教育培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深入开展了基于“实践—创新—融合—提升”理念的大学生成性教学研究。赵兴燕[1]提出教育智慧是由教学实践历练逐步生成;赵俊等[2]指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学科教学场景的具体化与个性化的生成和创新;王星等[3]认为高校MOOC资源促进资源动态生成服务于传统教学形态,实现传统教学融合MOOC资源体系的转型;郭晓珊等[4]研究了在线课程资源动态生成模式评价机制中同伴互评策略对教学内容质量的提升功效。由此,本文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信息技术背景下基于“实践—创新—融合—提升”理念的大学生成性教学研究。

一、信息化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一个具有生成性内容的主观活动,那么,学生掌握知识实质上是一个探究、分析、选择和创造的动态生成过程[5]。由此,高校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多样的软件平台能够促成大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一)多媒体技术改变了知识和信息的呈现方式

多媒体技术是采用计算机及显示技术将传统信息与知识表达文字方式变成视频等多种方式,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媒体向学生展示知识和信息,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媒体形式相对于文字和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具体。

(二)社交网络改变了教育与学习中的交互方式

QQ、微信和博客等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人际交流空前便捷,促成社交网络在现代大学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事实上,疫情催生的网络教育及伴随形成的大量生成性教学资源就是一个最好例证。于是,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够鼓励学生在虚拟网上广泛探讨学习内容。

(三)大数据与AI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的挖掘方式

近年来,大数据与AI正在逐步改变包括现代大学课堂教学在内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大数据技术配合AI中的深度学习可以从大量获得的数据中挖掘所需知识,并以此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大数据与AI正在广泛应用于课程成绩分析、学习能力评价和学生水平测试的自动生成等方面。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成性教学的意义

生成性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维特罗克提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基于此,本文认为大学生成性教学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以预设式教学为基础,灵活运用师生自有知识资本等各种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互动教学而产生的教学过程附加价值的教学行为。同时,教学是时代背景下新知识生长的过程,因此,大学生成性教学是动态性、多样化和提升型教学。

(一)大学生成性教学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教学理念分别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以及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过程。众所周知,生成性课程是网络时代美国大学流行的课程模式,而我国高校目前开展的课程改革从生成性等内在反映了生成性课程的精髓。例如,大学研究型课程具有很明显的学生导向性、知识前瞻性和渠道多元性,并随课堂深入不断出现新的生成点和师生精彩互动,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自我提高、发展、完善、实现与充实的创造性劳动,旨在实现高等教育研究中混合法的发展、开创与扩展,本质是一种生成性课程。因此,大学生成性教学展现信息时代高校教改新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变革。

(二)大学生成性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大学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叶澜提出,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6]。伴随思维方式与教育技术的变革,实施并加速预成性转向生成性思维,扩充教学中教师的机动空间并增强其时间灵活性,丰富教师教学创造想象力,不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平和质量。不难发现,大学生成性教学可以作为衡量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其基本过程适合高校教学。因此,围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时代要求,应当有效推进大学生成性教学,使之与传统预设式教学并重,并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大学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助力高校教学质量提质增效。

(三)大学生成性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学过程的实质体现

布鲁纳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辅助学生独立思考等作用。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包含知识、技能和方法等生成,是教师借助信息化等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研究表明,传统预设式教学实质是一种只关注教学结果但忽略过程的预成性教学,而大学生成性教学将教学过程和学生发展置于首要关注位置,展示教学过程的多向互动与动态生成。同时,生成性教学的不可预见性意味教学生成与创造的可能性,其核心是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与创新,而信息化恰好为之提供广阔和便捷的平台。由此,大学生成性教学是师生互动实践、发展融合、创造创新和素质提升的过程,彰显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学实质。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成性教学实践、创新、融合与提升

史密斯和雷根提出的15个教学事件呈现生成性策略。同时,生成性教学资源在信息时代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再生性、共享性、内源性和现时性等特征,蕴含丰富的实践、创新、融合与提升的教育理念。

(一)大学生成性教学是教学实践的全新要求

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学平台,大学生成性教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增强师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挖掘生成实践论的核心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的不断生成与转化,树立生成性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形成一个有利于知识生成的教学场。值得关注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在数学建模机房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辅助MOOC等在线课程,使学生在具有较强生成性的数学建模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张扬个性和展示创造力的优势。因此,大学生成性教学对教师在网络时代的实践智慧提出了全新要求,能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育意识、课程权力和教学机制,是实践信息化等现代教学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生成性教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

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性,其主要表现是以教案为本位的机械性教学,严重束缚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创造力和网络推动力;而高校师生相对于中小学师生更具课堂创造力,其各种教学活动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环境下的持续创新过程。事实上,生成性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资源创生性等创新性,特别是信息时代大学课堂中的生成性思维,更加注重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为师生产生新信息并创造性发挥其新知识提供极大的思考空间,而生成的核心强调发展与创造,那么,在教师正确引导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必将取得创新性成果,所以,大学生成性教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于是,为有效落实生成性教学理念,大学课堂必须转变以往刚性静态的封闭型“教程设计观”,树立信息技术背景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学程设计观”,转向主动、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深度学习。

(三)大学生成性教学是信息融合的根本需要

“融合”包括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学科与学科的交叉以及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之间的整合。事实上,信息化教学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和创新等[7]。一般地,现代课堂的生成性教学中生成性资源是动态形成而非预设的产物。深入来看,大学课堂内的师生由于知识积累多、主观能动性强及信息多元化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成性教学的产物不仅包括教师的自我“反省”、学生的举一反三和师生的“火花碰撞”,还包含学科融通、教法完善及教研互促等。所以,在信息全球化下建设“双一流”大学,根本上需要整合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而形成教研双赢并促进各学科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大学生成性教学是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成性教学以动态生成为核心,基于生成论哲学、建构主义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等思想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动态性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师生相关能力。同时,大学生成性教学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即: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师生教与学技能的不断提升,不同学科和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着力体现大学生成性教学正规和附加价值。因此,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成性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使教学质量提质增效并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信息化人才。

四、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成性教学探索

为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成性教学的探索、实践与发展并有效落实实践、创新、融合与提升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成性教学。

(一)通过深化多媒体教学推进大学课堂弹性化教学设计

叶澜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6]。由此,教学设计属于空间型,且只有通过留白并给予弹性才能着眼于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因此,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具备很强的信息化素养与能力,借助VR等多种信息技术彻底改造教学设计,采用生动具体的形式将知识及相关信息呈现给学生,以全新的体验启发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构建自身知识结构,推进大学课堂的有效生成。例如,通过SPOC等在线课程将数学文化根植于大学数学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实施移情、探索、思考、生成和网络等生成性教学策略,使“冰冷”的数学生成“火热”的思考,从而,有效提升大学数学教育质量,并成为信息时代优化大学数学课程中推进生成性教学和开展弹性教学设计所考虑的内容。

(二)借助雨课堂等翻转课堂教学有效实现大学课堂双向互动

互动合作包括师生沟通、关怀和控制的循环以及教育活动相互引导,那么,师生互动是信息时代大学课堂教学精彩生成的重要方式。其中,翻转课堂能够充分体现大学生成性教学理念。为此,清华大学推出以“互联网+黑板+移动终端”为特征的雨课堂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测试、答疑和弹幕等使PPT、MOOC和手机微信有效融为一体,较好推动师生交互与讨论以确保课堂的有效生成。于是,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校智能教育使得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出师生是问题的发现者与课程的创造者,再加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促使教学常常打破教师预设,表现互动式生成性课堂的创造性、灵动性和完美性,预示雨课堂等翻转课堂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中师生受益和向往的现代大学教学模式。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力促高校教师教学情怀有效生成

道德高尚示范者是党和人民对好教师的要求表现之一[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坚持立德树人,打造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显然,高校践行立德树人工作需要以教师厚植和奉献教师情怀为前提,而教师教育情怀的生成具有情境性、体验性和观念引领性[9]。那么,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动态性、时空跨越性和理念先进性等特征能够促进教学情怀的有效生成。总之,高校师德建设应当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情怀融合和育人质量提升,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师生大学信息技术
“留白”是个大学问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大学求学的遗憾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