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琪兴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太原 030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全面贯彻“全方位育人”的各项要求,高校应将育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高校加强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起“大思政”格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过程中,高校应以“全方位育人”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加强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社会实践方式,增强学生社会实践体验和感悟;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提升网络育人实效。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命运和民族振兴。同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多元、善变等特点,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应对过程中相对单一、滞后。因此,高校须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以“全方位育人”理念为指导,创新和优化教育载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1]
“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高校注重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在“全方位育人”理念指导下,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和网络等渠道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高校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高校可通过开设网络思政课程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可通过加强网络环境治理来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氛围;高校可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校合作模式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可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2]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优化育人体系,实现高质量内涵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要贯彻“全方位育人”理念,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强化对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引导,切实做到在育人过程中能够全面了解学生、服务学生。[3]
“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要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的优势作用,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和力量,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育人机制建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系统性地运用各类载体来实现教育目的,甚至要在实践中创新载体。因此,高校应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的思政工作队伍。[4]
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和科技革命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然成为创新的代名词,简言之就是“一切皆可‘互联网+’”。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当前,网络信息资源丰富,网络媒体发展迅猛,高校应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不断提高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努力实现网络全覆盖,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5]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平台的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如,高校可以依托校园网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把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短视频、公众号等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途径和方法,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是开展大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不断探索“第二课堂”载体创新,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6]一方面,“第二课堂”可以拓宽教育思路和手段,如线下的讲座、辩论赛、文艺晚会、素质拓展等,以及线上的电竞、短视频拍摄和剪辑等都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在“第二课堂”上,教师更多扮演着编剧和导演的角色,而真正在课堂上粉墨登场的是广大学生。因此,“第二课堂”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现了“反客为主”,从被动接受教育内容变成了主动创造教育内容。不仅如此,开展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精神风貌、办学理念、思想观念、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立足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与审美,搭建文化平台,创新文化形式,打造文化品牌,在满足其文化需要的同时,激发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制度育人”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方式,它通过建立规范、透明、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来实现育人目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制度育人”为载体,完善育人机制。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参与、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规范制度管理,建立健全学生资助管理、安全稳定工作等相关制度,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对违规违纪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各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度、管理和考核,对大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引导和约束,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但从行为表现到思想认同仍需要较长过程。因此,实现以“制度育人”为载体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贯彻实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是应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发展规律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方位育人”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正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