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程思政特色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1-02 07:19师锐赞董海涛张轩萍
基础医学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药理学思政药物

王 燕,师锐赞,郑 洁,董海涛,张轩萍

(1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太原 030001; 2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3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教研室)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医学课,药理学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系医学和药学[1,2]。围绕药理学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提炼本课程特色思政理念,建设课程思政视频案例库,在教学不同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安全用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经过几年建设和持续迭代更新,本课程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和山西省思政示范课。

1 明确药理学课程思政特色理念

教学团队提炼出以人为本、精准施药、传承发展的课程特色思政理念,其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医教协同解读药物;夯实学生药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能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精准施药;传承中华历史文化和老一辈科学家科研精神的同时,提升学生团队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2 重塑药理学教学内容

围绕上述药理学特色思政理念,借鉴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经验[3],团队以思政元素为载体,跨章节重组药理学知识,多角度建设药理学课程思政视频库(30个视频),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培养医生责任感

责任感是医德医风建设的内在要求。药理学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药你安然入梦”提示学生根据不同患者失眠特征不同,如入睡困难、觉醒次数多、早醒等,选择合适的镇静催眠药物。抗菌药物在日常生活和临床应用广泛,但其耐药性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抗菌药vs耐药菌”提示学生合理使用抗菌药,防止抗菌药滥用。使用药物需要正确选择药物剂量,不能矫枉过正。“让驿动的心重归宁静”使学生知晓,此类药物剂量必须精确,剂量不足无法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超量又可导致新的心律失常。

2.2 提升临床思辨力

临床思辨力是医疗行为的关键所在。临床思辨力使医生具备清晰的诊疗思路,形成个体化诊疗方案。房颤并发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很大,尤其脑栓塞,可危及生命。“口服?心服?”使学生明白,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恢复窦性心律基础上,房颤患者还需合用口服抗凝药物。帕金森病患者单独使用左旋多巴不仅起效慢,而且外周不良反应较多。“一卡助左不哆嗦”提示,卡比多巴虽然无抗帕金森病作用,但与左旋多巴合用,可降低左旋多巴外周不良反应,增加其中枢治疗作用。对于心绞痛患者,心肌供血供氧失衡是关键。“双剑合璧,心痛无忧”使学生了解,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断药合用,取长补短,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效缓解心绞痛患者症状。

2.3 构建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强化医学生资源识别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药物是“一把双刃剑”提示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正确认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瑕不掩瑜”使学生知晓,虽然他汀类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症,但仍是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的重要药物。“从青铜到王者”介绍了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发展的认识,β受体阻断药经历了被忽视、重视、成为“金三角”药物的变化。“平喘药?瘦肉精?兴奋剂?”使学生知道,β2受体激动药可缓解哮喘症状,但由于增加动物瘦肉率,被不法分子作为“瘦肉精”添加在畜禽饲料中[4];由于增强肌肉糖酵解和能量供应[5],在体育竞技场上可能被非法作为“兴奋剂”使用。

2.4 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精神支撑。“幽”去溃疡尽、“门”开肠胃舒,教师通过介绍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历史,培养学生质疑精神。“阿司匹林的传奇”通过介绍我国医药科学奠基人林可胜证明阿司匹林的外周作用的事迹,激励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结合目前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认识的不断加深,“药战看不见的病魔”,介绍抗病毒药物的作用靶点和新型冠状病毒治疗中的中国方案。

3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践

基于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理念,教学团队在教学的不同时间节点,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课前多资源高效化导学,课中多角度动态化教学,课后多模块立体化研学,全过程多途径温度化交流,思政育人助力教学全过程。

3.1 多资源高效化导学

教学团队基于教学目标和具体授课内容,设计导学方案:导学内容在关联基础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还关联精选的视频(团队自制课程思政视频/社会热点事件/相关临床疾病的流行趋势)和最新科研进展。同时,教师提供学习过程中用到的思维方法,拟定任务清单:构建导学内容的内在联结,制作思维导图;列出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的问题。学生基于导学方案,通过个人或者小组合作,融合多学科知识,构建批判性思维,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提高学习效率。

3.2 多角度动态化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主战场,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为“静态”。而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动态”特征。授课过程中,教师借助“雨课堂”功能[6],多角度掌握学生课堂状态:利用“弹幕”功能,接收学生的异议、疑问、建议;通过“随堂测”了解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主题投稿,多屏互动”,了解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进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组织有效的反馈活动,打造开放性课堂。动态化教学不仅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动态教学循环,更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多感官参与课堂教学[7]。

3.3 多模块立体化研学

课后团队构建“走近临床,感受真情”“知识众筹,资源共建”“科研有力,成长有道”等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以及批判性思维和科研创新力。

“走近临床,感受真情”模块,团队邀请临床优秀医生结合病例,多角度为学生解读相关药物的应用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及早联系临床,拓展专业视野;同时感知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体现的医德,使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如学习“急诊室的重器”肾上腺素时,急诊科医生结合不同病因所致心脏骤停案例,介绍由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肾上腺素的给药途径、剂量选择有所差异。

“知识众筹,资源共建”模块,团队鼓励学生通过个人或者小组合作方式,自由选择药理学知识点,并结合时事新闻、日常所见、临床案例,录制微视频讲解。微视频内置于药理学线上课程中的“我来讲药理”部分。本模块的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吸收、输出。如结合生理心电图知识和药理学知识,学生录制微视频“洋地黄:从电生理到ECG”。

“科研有力,成长有道”模块,团队鼓励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将个人兴趣融于项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科学设计实验,合理制定流程,形成规范化科研标书,参与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或参与申请实用新型授权发明专利等科研工作。

3.4 全过程多途径温度化交流

推动课程思政走向纵深,关键在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团队不断迭代更新教学资源(课程思政视频、全英线上教学视频和学习通校本课程),在全链条体系化知识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开课前,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直播介绍药理学整体授课情况。学期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通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疑问,并进行详细点评;学期末,通过共享文档收集问题,以线下/线上结合方式进行答疑。

4 总结与展望

教学团队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聚焦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课程思政问题,对药理学课程思政特色教学进行体系化设计,凝练课程思政特色理念,建设思政案视频例库,重塑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线上线下、课程不同时间点的教学活动中精准融入思政,为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提供新思路。

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持续优化,方向上微调,投入上加倍。①围绕药理学以人为本、精准施药、传承发展的课程思政特色理念,与时俱进,持续建设典型案例库。如,教师与临床医生合作备课,建立基于临床真实病例的思政案例,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②课程思政的效果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除了问卷调查、师生座谈,评价融入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在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体系过程中,教师还可借鉴辩证思维评价方法,构建长时程反馈随访机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长期记录。

猜你喜欢
药理学思政药物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艺术药理学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