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
在電视上见到某玄学家说:“凡入大运前,人必先乱两三年。”我没有考究他这个说法的依据,但想了想,也不无道理,至少可以达成安慰、鼓励人的道理。只要知道有限期、有终点,人就不怕迷失,更何况迷失之后,可以迎上大运呢?
类似的遭遇,便发生在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渔人身上。话说,有一名渔人撑着船,沿着溪流走,“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渔人见“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便继续往前走,走出桃林,到了溪流的源头,“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渔人见这山上的小洞有光,便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并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在这人间仙境,“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住了一班“先世避秦时乱”而来的村民。村民十分友善,“设酒杀鸡作食”,欢迎这位外来的渔人。数天后,渔人要走了,村民送别,但嘱咐渔人:有关桃花源的事,“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渔人不就是一名外人吗?
村民视渔人为自己人,渔人却视村民为外人。渔人出来后,沿路做了记号,并将此事报告太守。太守派人前去寻找渔人所做的记号,却“遂迷,不复得路”。后来,有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去便病死了。
陶渊明要写的道理,显而易见。“忘路之远近”的人,可以忽逢桃花源;有计划与路线去找桃花源的人,又可以“遂迷,不复得路”;一个有识之士要去找桃花源,更可以是徒然。
换言之,迷失,不一定是坏,还可能得到喜出望外的结果。相反,凡事谋算,满有准备,也不见得一定不会迷失。
所以,怎样才可以在迷失之中找到桃花源呢?答案可能是“不知道”,也可以是“随缘”,但可想而知的是:如果一个人,像那渔人一样忘恩负义,没有心存善意,哪怕他曾经凭运气一睹桃花源之美好,也不可能重回,更遑论引领别人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