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2024-01-01 00:12:11项媛媛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体融合

项媛媛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呈现融合发展趋势,信息与媒介之间的单向连接关系被打破,建立起多向连接。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其带来新挑战、新机遇。文章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为例,从开卷、入卷、品卷三个维度分析《诗画中国》的创新表达,提出媒体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策略,即“结合多种元素,丰富文化新内涵”“兼顾时代精神,创造文化新价值”“现代科技赋能,建构文化新场景”“善用故事叙事,打破文化旧圈层”,为现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诗画中国》;创新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体融合;文化节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参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智慧,揭示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与文化的价值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立足时代发展,抓住媒体融合发展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我国文化软實力,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诗画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该节目以中国传统书画、诗词为内容载体,精心选择近60幅作品,采用创新的表达方式,呈现独特的表达视角、精美的场景制作、新颖的解读方式,深度挖掘诗画中的文化内涵,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一场诗画合璧的视觉盛宴。

一、《诗画中国》的创新表达

(一)开卷:以诗为语,以画为纸

“画卷视通万里,诗歌思接千载”。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上,诗和画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又紧密相连。学者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正的诗画一体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题画诗,于唐、五代趋于完备,并随着宋代写意画的发展,实现诗画真正的融合,成为表现意境之美的主要形式,如郑板桥的《竹石》、王冕的《墨梅》。

在清代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中,艺术的范围主要涉及书、画、琴、射,并明言书画“为艺事之首”[1]。《诗画中国》聚焦中国经典名画,把诗作为赏画的切入点,以诗引画,以画释诗,深度解析诗画背后的精神内核,为观众提供赏画新视角,不仅增进观众对画作内容的理解,还采用具象的语言赏析画作的意境之美、精神之美,提高观众对中国古代画的认知,使观众融入诗画文化。例如:该节目中,徐渭的《杂花图》分别将牡丹、荷花、梧桐等十三种花卉集于一卷,并将花卉与熟知的诗句联系起来,凸显作者对画中牡丹的高贵、荷花的高洁等新认知,清晰地彰显画作精神、意境。这种用诗写画、用画咏诗的诗画相融方式让中国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生动体现中国美学特征,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入卷:科技+艺术,诠释中国画作之美

从现有的相关研究来看,无论是书画艺术、诗歌艺术,还是戏曲艺术、园林艺术,都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独有的意象美学身影。为了尽可能地诠释中国传统艺术的抽象美,《诗画中国》充分运用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将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相融合,并辅之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让经典诗画“活起来”[2],使观众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画作背后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该节目赏析王冕的《墨梅图》篇章中,演员曹磊与歌手谭维维通力合作,还原王冕作画场景,由谭维维入画演唱歌曲《以墨问梅》,并化身水墨世界中的“梅”,与画外曹磊饰演的王冕隔纸相望,仿佛互诉衷情。这种打破时空阻隔的表达形式,将王冕画中墨梅的高雅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又如:在呈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该节目通过应用CG技术,真实地重现画中的高山流水,由演员李光复化身山间行者带观众进入山水空间,寻画中山路,崎岖而上,登高望远,并应用电影拍摄手法,呈现行者视角,由上而下、由近及远地让巍巍巨峰映入观众眼帘,使观众感受到画中山峦的雄浑壮阔;在展现李嵩的《货郎图》时,该节目让演员韩昊霖通过VR设备进入画中世界,与动画制作的小泥人一起了解货郎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物品,并利用技术模拟场景,以可爱灵动的微小视角向观众展现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让观众感受到画中生活的烟火气,使画中的人和景仿佛就在观众身边,既增强真实的观感体验,又增加互动的乐趣,让书画作品更加让人清晰可感。

(三)品卷:多维思考,探索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3]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画中内容、体味画中精神,《诗画中国》在每一幅画作介绍中设置开卷人,让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等共同组成品鉴团,从不同维度向观众展示对画作的理解和感悟,呈现画作蕴含的文化精神。例如,在呈现赵霖的《昭陵六骏图》时,该节目邀请吴为山细致地介绍该画中主人公面对将死的战马“飒露紫”所流露的悲壮之情,让观众深刻理解战马与将士之间真挚的情感,并由康震进一步结合唐代背景将六匹战马比作六位战士,揭示作者表面画马实则颂人的内在表达:六匹战马也是六个战士,面对敌人毫无退却,身中数箭依然拼杀至最后一刻。这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对当下社会发展尤其是青年一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媒体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策略

(一)结合多种元素,丰富文化新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提出,人类交际受到语境影响。在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过程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或内化于个人,极少存在于清晰的、被传递的信息中;而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正好相反,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之中[4]。中国是典型的高语境国家,在文化表达方面往往更加注重符号的象征意义,且传播门槛较高。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合适的表达符号对打破高语境传播界线至关重要。《诗画中国》以诗入画,结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画中文化内涵,将原本的高雅艺术转换成大众听得懂、看得见的语言,扩大文化传播范围。也就是说,在媒介融合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应利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积极打破“小圈子”,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表达语言,扩大文化的影响圈层,让更多“圈外人”看得到、听得懂、感受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介绍徐渭的《杂花图》时,该节目让钢琴家郎朗走入画中,通过弹奏一首观众耳熟能详的《茉莉花》钢琴曲,向观众诠释徐渭所表达的花的世界,并以画作内容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又如,在呈现王维的《江干雪霁图》时,该节目让青年歌手许嵩以景色意境为基础,创作歌曲《纸上雪》,通过淡雅的词句、悠扬的曲调,让观众仿佛置身雪山茅草前,看银装素裹,听纸上簌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古风流行音乐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二)兼顾时代精神,创造文化新价值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5]。无论是诗,还是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释放新的生命力,实现发展与传播,必须结合时代精神,寻找自身与时代的契合点,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活”的价值指引。《诗画中国》从开卷人、品卷人的维度出发,以画中内容为基础,表达对画的理解,解析画的内涵。例如:在王冕的《墨梅图》赏析中,该节目引入多方视角,演员曹磊提及自己仿佛进入王冕画作的世界,通过画中墨色的黑与白、笔触的轻与重,感受到梅花体现的傲骨,理解王冕笔下墨梅的神韵;康震则从王冕作画角度出发,认为王冕画中之梅是水墨色的,表达王冕不求他人称赞,但留高洁志气,这既是梅花的气质,也是王冕的气质,更是中华民族血液中流淌的品质。无论是演员曹磊的理解,还是康震深刻的解析,都使梅花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让观众对王冕的《墨梅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又如,在边景昭的《雪梅双鹤图》赏析中,该节目展示康震对画作的解读:一只鹤昂首向天,仿佛在表达志向,而另一只鹤低头理羽,象征洁身自好,这凸显古代文人常咏的君子德行。时至今日,白梅、白雪、白鹤的高洁儒雅仍是中华民族追求的品质,是以君子厚德载物,应慎独、慎微、慎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与传播中不断丰富创新,彰显新内涵、新意义。

(三)现代科技赋能,建构文化新场景

场景指由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主体所构成的具体环境画面。罗伯特·斯考伯等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提出“场景五力”,认为在未来的25年人们将进入场景时代[6]。传统的诗画以简单的色彩、挥洒的笔法、只言片语,着力构造意象之美,彰显其独特的美学艺术,具有较高的鉴赏门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正在重构世界的表达方式,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路径,既有利于其建构真实的虚拟场景,还原诗画中世界,展现动态的生命力,又有利于观众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入诗画中场景,增强互动交流,让文化变得立体起来。《诗画中国》在舞台布景上极力还原山水意境,并借助XR、CG、全息影像等虚拟技术,让观众走入画中世界,为观众呈现第一视角的画中人、画中景,让观众增进对诗画中内容的理解。此外,《诗画中国》还借助技术将画中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促使观众更容易理解诗画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呈现马远的《水图》时,该节目采用水中舞蹈的形式,应用现代拍摄技术,描述画中12种不同的水的形态,将“寒塘清浅”的温柔和“云舒浪卷”的浩瀚灵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仿佛看到作者眼中的水中世界,并与作者面对面开启一场古代与现代的隔空交流。在技术的赋能下,文化的静态载体呈现立体化的表现形式,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更加丰富的生命力。

(四)善用故事叙事,打破文化旧圈层

在网络媒体时代,一方面,信息内容的传播与表达方式更加直接明了,区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含蓄表达。另一方面,作为高雅的艺术形式,诗画含蓄的表达难以适应新的媒体形式,传播音量不足,不利于观众真正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且传统的传播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互动性不足也不利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因此,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语言、画面和情节,有利于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真正地走进文化,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诗画中国》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形式,通过构建画作场景,把画中的人物、景象嵌入故事,从小视角诠释大精神。例如,在呈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该节目以画中挑担的山間行者为第一视角,让观众随着行者盘山而上,看到两个行旅人牵驴而行、相互嬉闹,这让原本的恢宏山景图更具亲切感。又如,在呈现李嵩的《货郎图》时,该节目以儿童视角入画,探索货郎架上的三百余件货品,刻画出儿童看到货郎时的好奇与欣喜,尽显趣味,并通过动画模拟,增强观众的体验感,让观众对南宋风土人情、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形成更加清晰的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故事叙事,不仅可以打破文化传播的壁垒,增强文化的传播性,而且可以将意象的内容具体化,让观众直接参与文化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提高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从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7]。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和底气所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应有之義和必然要求[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经数千年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与价值体系的根和魂,有助于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因此,在媒体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充分认识自身文化价值,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深挖优秀文化内容,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以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构建文化传播新场景,并在新时代“活起来”、

“走出去”,迸发中华民族的独特力量,使大众听得懂、看得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提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文化精神作用,着力谱写好文化守正创新的时代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古代艺术的体系构成[J].中国社会科学,2021(04):166-185.

[2]《诗画中国》明晚开播,高科技展现诗画之美[EB/OL].(2022-08-27)[2023-10-10].https://t.ynet.cn/baijia/33271677.html.

[3]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主持[EB/OL].(2014-02-25)[2023-10-10].https://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4]宁小雨,张世蓉.高低语境文化论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研究:以《小雅》中“鹿鸣之什”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7):99-102.

[5]习近平在福建考察[EB/OL].(2021-03-25)[2023-10-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25/content_5595687.htm?eqid=d0959036000433b9000000056473203c.

[6]郜书锴.场景理论:开启移动传播的新思维[J].新闻界,2015(17):44-48.

[7]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EB/OL].(2014-05-15)[2023-10-10].https://www.gov.cn/xinwen/2014-05/15/content_2680312.htm?eqid=b1c923660008809f00000003645c3c9d.

[8]韩玉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J].中华文化论坛,2017(11):51-57.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体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2:50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1:43:14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32:22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0:58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2:28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