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凤
摘要:数学中的部分知识抽象性强,学生若想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和数字感知能力,这就促使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积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开展实践活动、开发趣味游戏、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评价、借助家校合作等策略,锻炼学生的数感,强化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理解;探究;情境;实践;游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5-0093-04
数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经验基础,指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数学课堂上的数感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并能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初步体会如何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形成多种思维模式以及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1]。可见,数感培养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与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1.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数感培养,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及掌握相关数学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当学生具备良好数感后,就可借助数学眼光及思维,思考、分析、呈现出不同事物间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逐步建立量化意识,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及精准性的大幅度提升,并从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及意义,激发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及探索积极性[2]。
2.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部分知识点枯燥且抽象难懂,加之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学习兴趣也不浓厚,缺乏融入课堂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对陈旧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进行创新与调整,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数感培养教案,积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开放性训练任务,让学生形成纵横联想,具备一题多解、多变多思的意识,即对相同题目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及分析[3]。当学生具备数感,形成发散性思维后,就可围绕真实学习任务,在多样化方法中挑选出最为恰当的解决模式,实现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3.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知识
数量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础概念,而数感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对数与数间的联系形成深层次认识,并能把这种认识转变成对数的科学运用。数感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其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等活动掌握数字符号的内涵、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运算规律,在有效降低知识理解难度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灵敏精确的数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抽象难懂的知识,为后续高效学习奠定扎实基础[4]。
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不科学。在数感培养环节,部分教师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且教学设计不科学,并未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以及兴趣、个性化发展需求设计数感培养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丧失,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但无法确保数感培养成效,还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影响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综合能力发展。
(2)缺乏正确的数感培养方法。教师若想创建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就必须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作为支撑。从现阶段的数感培养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将重点放在理论知识讲解上,且师生、生生间交流互动机会较少,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当学生长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就会对教师形成较强的依赖性,失去教师的引导及帮助时,甚至不会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数感学习兴趣,还会阻碍学生数感的形成,影响学生接下来的数学学习。
(3)数感培养的评价不完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正处在发展中,其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会出现各种错误。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勿在知识点讲解完后,以布置大量练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巩固知识,而应强化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真正理解数量关系,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方法,实现数学思维能力、数字运算及分析推理能力的提升。从真实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对数感培养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指标。缺少客观、公正的评价及鼓励,就难以发挥评价的作用,且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数感的形成[5]。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部分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即記住每一道题的做法,而当遇到相似问题时,即便知道如何解决,也无法进行数字转化。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数字表示方式的理解流于表面,只理解某一道数学题,如果换成其他表达方式,就难以准确解答。这也意味着学生对数字表达方式的认识不全面,缺少对数字内涵的深层次掌握及认识。学生对数字的表达应基于对数的含义认识,而部分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并未消化且吸收数字知识的内在含义,未明确其中隐藏的逻辑关系,当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就难以快迅进行数字表示形式的转化或代替,不会灵活解决相应数学问题。
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数感
情境教学法是现阶段数学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其是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及分析相关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生活泼好动且对新鲜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对数感形成初步认识。学生形成数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把晦涩难懂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融入教学情境中,以此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并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时把目光放在对“数”的探索方面,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数感[6]。为确保教学情境的合理、恰当,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以其喜好为入手点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究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适当指点及帮助,落实好对学生的数感培养,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开展探究及学习,实现预期学习目标[7]。另外,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学习进度,防止学生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或出现过度关注情境形式而偏离学习方向,忽视知识学习等情况,真正发挥情境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数感的作用。
2.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数感
数学知识抽象且难懂,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甚至出现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其实,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来自日常生活,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知识传授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以及数量关系存在于生活中,以此强化学生对数感及数的理解[8]。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渗透生活化元素,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形成相应数感,并理解知识内容。例如,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走一走、跑一跑、量一量,让其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或让学生拿尺子量一量自己的书本、课桌、教室的长度、宽度,感受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这些活动都能使学生建立数感,而只有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其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联系,学生才能理解数,建立数感。在数感培养中,如果教师以数学问题为主实施教学,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或排斥情绪,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及探索数学问题,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的推理及理解能力,为其数感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另外,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数感培养内容以及培养形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以此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显示一个大书架的视频,让学生估一估书架上大约有多少本书。当学生看到屏幕上有那么多书时,思维开始活跃起来,2000本、1000本、800本……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并说出估算的理由。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形成了相应数感。信息技术可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元素融为一体,对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灵活、恰当运用该技术,就能让学生快速学习及掌握相关知识,形成良好学习体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更加积极参与数感培养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数感时,教师要合理借助信息技术,将教学与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环境下体会数感及其重要性。
3.借助实践活动,提高数感培养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数感是一项长期工作,而若想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兴趣是关键因素,其作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及源泉,对学习效率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
为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数感培养效果,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学情,恰当选择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以重量单位换算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播放一段人们在超市购买蔬菜及水果的场景,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其了解“克”与“千克”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食堂,称一称一枚鸡蛋的重量,体会一下一棵白菜的重量,使学生形成真实的数感,然后在实践活动中介绍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加强学生的数感。再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运算方法及技巧,形成相应数感,首先在课堂上展示搜集的超市购物小票,随后围绕小票中包含的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相应计算,借此锻炼学生的小数加减计算能力。完成以上内容教学后,教师还可创设小型探究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训练结果。这样,教师就可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引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感。
4.利用趣味性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游戏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与坐在课堂听讲相比,他们对游戏更感兴趣,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及知识领悟能力。为此,在培养学生数感时,教师可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真实学情以及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游戏活动,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数感,以此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9]。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适度原则,切勿过度追求活动的趣味性而淡化教学引导作用,防止“为了游戏而游戏”等情况发生,否则将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数感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开展“速算24”游戏。具体流程如下。教师拿出一副没有大小王的扑克牌,并将全班学生按照“强弱联合”的模式分为若干小组,让各组按照顺序选出代表参赛。每轮游戏开始时,教师随意从中抽出四张牌,将其展示给参与的成员,让他们按照扑克牌上的数字(J、Q、K、A分别表示数字11、12、13、1),借助加减乘除法和带括号的式子设计一道不同的算式,且算式结果要等于24,使用时间最短且结果准确的学生可为小组加一分,经过多轮游戏后,积分最多的小组获胜。通过该游戏,学生可结合扑克牌中的数字快速估计出可能存在的計算结果,进而利用较短时间说出符合要求的算式。
5.营造积极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数感
学生对环境有极为敏锐的感知力,也会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相应认知及能力的改变。为此在培养学生数感时,教师可从环境营造视角入手,拓宽数感教学渠道及思路,如在学生日常活动场所张贴部分数字元素符号,借助数学环境的熏陶作用提高学生的数感,或在教室墙面张贴阿拉伯数字挂板,采用有数学符号的事物装扮教室,在楼道贴上带有简单算式的可撕贴纸,在大课间播放《九九乘法表》和《数字歌》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感的儿歌[10]。
6.完善教学评价,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数感培养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并借助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评价的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及习惯。同时,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多角度完善数学知识教学,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鼓励及引导学生,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融入学习活动中,并树立数学学习信心,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使学生形成相应数感[11]。
7.借助家校合作,提高数感培养成效
教学工作的高效推进,是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默契配合的结果,数感培养同样需要家庭及学校的通力协作[12]。首先,教师应将数感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介绍给家长,让他们重视这项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可把课堂中使用的数感培养模式和设计流程,通过微课的方法录制下来,分享给家长,为家长在课余时间锻炼孩子数感提供充足素材。最后,教师应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家长在孩子数感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例如,教师可将上文提到的“速算24”游戏规则和学生的活动情况,以视频的方式分享给家长,让他们在家中与孩子继续开展这个游戏,并对孩子的每次算式设计速度及准确率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看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从而主动参与数感培养活动,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综上所述,数感是学生后续学习及发展的必备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数感培养的重视程度,采用创设教学情境、与生活建立联系、开展实践活动、开发趣味游戏、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评价、发挥家校合力等方法有效培养学生数感,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相应数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黄丽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10):83-85.
[2]金燕.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探究———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2(35):73-75.
[3]王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吉林教育,2022(15):67-69.
[4]张晚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2(11): 13-15.
[5]陈海亚.培养心中有“数”的学生———低年级儿童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9(22):26-27.
[6]梁君.在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实践[J].广西教育, 2021(45):129-130.
[7]黄庆松,梁杰瑜.基于小学数学实验的学生“量感”培养实践策略———以“长度单位”教学为例[J].西藏教育,2021(09):31-33.
[8]戴金艺.实践操作比较辨析拓展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03):104-105.
[9]沈繼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7):58-59.
[10]蒋新莲.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0(22):179.
[11]方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0(28):82-83.
[12]王经南.调兴趣、练能力、长本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感培养[J].数学大世界,2020(08):36.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Sense of Number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Wei Xiaofeng
(Minqin County Dongguan Primary School,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Some knowledge points in mathematics are highly abstract. If students want to truly master these knowledge, they must have good analytical and numerical perception abilities. This prompts teachers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sense of numbers, actively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abilities, and help them quickly master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specific practice, teachers can create teaching scenarios, establish connections with daily life, carry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develop fun games, create a learning environment, improv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use strategies such as home school cooperation to exercise students’ sense of numbers, strengthen their analytical and understanding abilities,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mathematics; number sense; understanding; explore;context;practice;games;evalu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