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扩建
[摘要]资源匮乏与社区养老需求复杂性之间的张力构成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难题,催生数字技术在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中广泛运用。社会组织凭借数字技术嵌入社区养老服务,创新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拓展了社区养老服务空间,提高了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和效率。社会组织向数字技术借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效体现为需求引导、空间集成和资源链接。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面临认知不足、低度运用及成本过高等挑战,引发资源链接能力危机、需求难以对接及空间集成效果不佳等问题。探索“中国式”新型养老之路,须在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和数字空间建设三个向度着力,推进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资源链接、需求引导与空间集成能力,促进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变革。
[关键词]数字技术;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23)06-0074-10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借助数字赋能养老服务,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齡化中长期规划》,强调科技在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2](P49) 养老服务中数字技术运用多由政府部门主导推进,由于政府与其他养老主体责任模糊,导致数字技术优势和主体积极性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推动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撬动养老服务因素及相互关系,解决社区养老信息不对称及低效低质问题[3] ,是突破数字赋能养老服务瓶颈的关键。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持续攀升,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2.64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8.70%,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9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0%[4]。“十四五”期间,65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5]。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多样化,对养老服务内容、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之一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家庭为中心,由社区辅助家庭开展日常照料、上门服务、精神慰藉等工作,融合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及社区各种非正式照料等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极具个性化及复杂性,单靠政府供给远远不够,这一领域发展亟须多元的、灵活的供给主体参与[6]。如英国强调由社区、老年人、社会组织、团体组成非正式结构,共同参与社会资源整合,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7](P90-92)。社会组织作为养老服务重要供给主体,具有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高、服务对象范围广、服务供给形式多样、管理形式灵活等特点,在推动数字赋能养老服务转换中具有政府和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8]。一些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灵活性、专业性优势,将新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即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及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对传统养老产业、服务和管理改造和升级,使其既满足产业发展、又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9]。数字赋能社会组织本质上是在数字技术与组织之间建立互动关系,使社会组织获得更多能力[10],而数字赋能,赋权效应存在不确定性[11],社会组织在应用不同数字技术时会出现效果差异,数字系统的组织者、使用群体等都是影响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12]。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将老龄工作机构从卫生部门转移到民政部门,这意味着老龄工作的重心由注重健康转为保障生活品质。老龄化形势与养老服务高标准之间的张力构成养老服务难题,这成为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亟须解决的问题,更是社会组织向数字技术借力的时代渊薮。
二、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在机理与框架
社区养老服务核心在于积极响应老年人的需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给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会组织利用信息挖掘、数据整理、智能检测抉择等技术快速体察并精准识别社区老年人的服务诉求,同时突破时空限制及资源制约,迅速整合社会各类主体资源,使社区养老服务精细化、敏捷化和高效化,更好地满足社区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个性化需求。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和改善服务供需关系的重要途径[13],新型技术革命,使数据、算法和网络平台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为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创建了数字社会基础设施。如区块链技术具有低成本和高可信度特征,能更好地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中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提供方式跨界化所导致的信任危机和信息成本问题,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现代化。
(一)数字技术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在机理
1.多元化个性化社区养老服务需要社会组织强化数字技术支撑。我国已采取措施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如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助餐、助洁等上门服务,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等。但这些服务不能满足大部分养老家庭的需求。老年群体不仅需要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基础服务,也追求生活娱乐、精神慰藉、自我价值等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数字赋能是指数字技术的出现使某类社会主体的权利、能力得到提升[14]。社会组织通过大数据、互联网资源整合等技术实现自我赋能,在社区养老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数据信息采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组织迅速获取社区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需求信息等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是数据信息识别。社区居民的流动性决定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复杂性,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处于增替变动之中,社会组织只有依赖信息技术整合,才能实现对社区养老服务有效数据的精准识别。三是数据信息整合。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中涉及的信息是多样的、海量的,可以利用算法快速挖掘出数据之间的联系,细化养老服务需求,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保障。四是数字信息利用。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利用信息门户和服务热线,打造更快、更直接的智能救援终端,满足社区养老需求,如基于远程医疗设备提供涵盖身心健康的各种服务,包括紧急援助、家政、医疗、法律咨询、学习和娱乐、心理安慰等。我国部分社会组织利用人工智能与数字识别技术,判别服务对象、登记服务信息、预测潜在风险、丰富服务内容[15],满足了社区养老需求,促进了我国养老供需的有效匹配。
2.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迭代更新。我国的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模式曾是“线下模式”,其运行以线下机构为主,既有的信息网络系统只起到收集、整理信息数据的作用。数字技术的嵌入促使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更迭为“智能模式”,即通过养老智慧一体化平台的医疗、生活、娱乐等功能,实现足不出户“ 一键服务”。如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疾病,子女可以打开平台的医疗界面,呼叫急救服务,平台会自动向医院提供住址、老人基本健康情况等信息,这不仅能节省交换信息及诊断疾病所需的时间,而且方便医院根据老人的基本情况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独居老年人可以在平台中的“生活”界面下单,直接联系可提供服务的餐厅,随后得到上门送餐服务。这样“点对点”的交流相比以往“点对社区”“社区对点”的服务具有许多优势。“点对点”服务能够直接联系服务供给方使其快速了解老年人的需求,随后提供相应服务,这既能提升养老服务效率,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又能让在外工作、学习的子女安心。
3.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三多’加‘一多’的特点。‘三多’,即失能老人多、高龄老人多、 空巢老人多;‘一多’,则是老年慢性病人多”[16]。这些老年群体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对于“四多”老年群体,按照以往的养老模式,社区会定时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拜访,询问身体情况,对于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送餐等基础服务。一些老年人缺乏提出需求的主动性,羞于向工作人员提出基础生活需求,更不用说精神娱乐方面的需要。社会组织借助信息化手段,能快速回应老年人在家中直接提出的需求。实现一体化数字化养老平台真正落地,是各方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成果。社区养老数字化平台将医疗护理、网上采购、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整合在一个信息系统,实现了医院、电商平台、线下商超、社区、文化馆等服务供给方的信息共享。社会组织通过平台整合、分配养老服务信息资源能大幅度节省信息处理的时间,减少供给方上传下达等过多的管理环节,提高了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的效率。
(二)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分析框架(见图1)
1.在需求端,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需求引导。社会组织通过数字技术精准探测社区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利益偏好、预测老年人需求的动态变化,以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引导、调整和对接。通过数字技术统一端口,社区不同老年人群体获得了同等发声权限,使社区养老服务涵盖了更多对象和更多元的内容。数字技术可以快速捕获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注意力,使社会组织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决策更精准和高效。鉴于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动态发展的,通过数字技术搜集、修正服务信息,社会组织能够敏锐察觉服务的不足之处,对既有服务信息的存储数据进行学习和总结[17],从而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的契合度。
2.在供给端,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中的空间集成。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应用,将人、组织、资源、时空等要素有效链接,构成相互识别、可操作的智能网络。社会组织通过数字技术将不同类别、层级的活动和主体集成在同一空间[18],以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制定合作规则,形成高效的养老服务规范。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空间集成的实质在于利用数据挖掘和信息分类等技术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划定职责权限和行动边界,实现社区养老服务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不同主体间规范有序的联系和互动。同时,数字技术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功能可以帮助不同组织跨越组织边界,实现协作和系统决策[19] 。
3.在供需对接端,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中的资源链接。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典型特征是达到供需匹配[20]。社会组织囿于自身社区养老服务单一和资源有限,无法和多元化养老服务的利益相关者联系,其自身运作及小规模合作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的异质多元需求。数字技术资源链接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限制,跨越层级、组织边界及地理边界,以低成本和即时性链接触及大量异质主体[21],帮助社会组织链接社区养老服务的利益相关者,共享信息和资源。数字技术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利益相关者碎片化、局部化联系的缺陷,协助挖掘潜在服务主体,构建以社会组织为中心的资源网络,推进相关主体对社区养老资源投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优化。数字赋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链接的实质在于通过降低沟通成本,组织更大范围的关系网络,撬动多样化资源实现社区服务优化[22]。
三、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现实挑战
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其中供需不平衡问题最为突出。这是双方之间信息资源无法充分共享、服务资源无法真正有效被利用的结果。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性差异以及养老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使得宏观统筹出现困难。一些地区的养老资源供给不足,而另一些地区的养老资源过剩,出现资源冗余和浪费的情况。“数字鸿沟”所造成的信息壁垒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由于人力及成本制约,适老性的产品无法得到开发和应用,老年群体难以借助技术手段及时了解并获取满足自身需求的養老服务,加之,社会组织自身公信力问题、数字技术安全问题,使社会组织运用数字技术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数字技术低度运用难以实现需求引导
1.数据收集应用不够充分。社会组织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以基础性服务为主,如照料送餐、心理疏导、健康体检等。这些基础的服务难以满足数字化背景下人们对多元化、智慧化、专业化养老的需求。一些社会组织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将数字技术引入社区养老服务,提高了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获取能力,克服了以往“找工作人员难、等待时间长”的弊端,弥补了基础人工服务的不足。但是部分社会组织的数字技术运用停留在信息收集阶段,数据使用停留在反馈需求与传达需求,无法最大化利用数据价值 [14] ,并且网络上传信息还存在数据统计不完备、数据填写错误等问题。
2.资源整合与信息系统建设有待完善。社区数字化养老系统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科技企业和社区人群等利益相关者协商互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主体职责不明,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一些老年人提出医疗需求后仍需要社区人员这一“中介”联系解决,没有实现医院与老人“点对点”联系。社区养老服务数字化项目看似较多,但实际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主要是就诊急救、家政服务等最基础的养老服务,对于精神关怀、情感慰藉等需求没有涉及。社区养老信息系统需要应用系统、数据中心、服务网站或应用软件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同时,缺乏统一标准、服务属性、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收费标准、检测规范等,以及如何鉴定智能化养老产品的稳定性与效果区分度、必备服务项目与特色选项、养老机构的鉴定与等级划分标准等[23](P216)。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研发人员以中青年为主,对老年群体生活习惯认知不足,在建设平台的过程中容易忽视操作可行性,使老年人无法自行使用。
(二)人力与成本考验空间集成效果
1.数字技术人力资源吸纳不足。社会组织是自发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的民间组织,这决定了社会组织人才吸纳的局限性。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对人有一定的要求,一是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对于技术赋能社区养老系统链条的完整起到重要作用;二是技术人员能否研发出被老人所接受的数字技术,是关系现代数字技术能否赋能社区养老服务的根本问题,尤其对一些高龄老人较多的社区,这个问题至关重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依赖技术人员研发简单的、操作方便的系统。一个全面的、多方参与的社区数字化养老体系,要求社区养老服务技术研发人员掌握专业技术工具,对社区老人群体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将老年人需求与技术相互融合,了解老人的“痛处”,不仅照顾到日常起居,也要顾及大病大灾、突发情况。然而,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政服务人员居多,加之缺乏激励机制,人员流动性强,导致支撑社区养老服务的技术人才供给不足。
2.技术研发成本高。虽然社会组织有着技术性强、服务意愿高等特点,但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实施数字技术赋能养老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一方面,搭建养老信息平台及定点试用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来源、技术引入、人工等都是巨大的成本损耗,现行社会组织规模还不足以承担这一昂贵的费用,导致平台功能开发不足、实用性不高、人才流失等问题;另一方面,信息平台的搭建需要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等各方资源,共享养老服务信息和数据,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整合社区老年人系统、养老机构、医疗机构、餐饮机构等碎片化现状,加强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社会之间交流至关重要。仅是社会组织出面与政府、医院、社区、商业组织等进行沟通,就会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出现权威不够、不被认可、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等情况。因此,受成本因素影响,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数字产品种类少、科技含量低、针对性不足,影响老年人的体验感受。同时,老年人普遍面临“数字鸿沟”问题,触网率低,造成养老服务需求边缘化[24]。这些因素叠加导致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空间集成效果不佳。
(三)认知不足引致资源链接能力危机
1.社会组织社区养老公信力不佳,链接资源的技术能力不足。与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具有较强自主性不同,我国社会组织发育先天不足和后天支持不到位,导致社会组织更多从属于政府,其作用更多是对政府功能的补充。根据《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3年),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89.13万个社会组织[25]。但即使政府出台资金支持计划、政策扶持计划、人才培养计划、监督管理建设及其他一些保障措施,如2015年民政部等10部委发文《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9年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 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也只有小部分社会组织真正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由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属于新生事物,加之其非官方属性,且相关的宣传和普及不够,社会整体认可度有限,这限制了其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功能的发挥。一些社区中社会组织举办的养老服务中心只有一间屋子加简单设施,活动仅限麻将牌加老人聊天,缺乏基本的数字技术支撑,很难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资源链接。部分媒体报道社会组织社区养老中技术使用不规范的做法,进一步导致社会组织无法在社区养老服务中获得足够的信任。
2.对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信任。人脸识别系统、身份信息绑定系统、身体健康信息系统等存在一定的数据安全隐患,如果发生泄露,将严重干扰个人和家庭生活。加之,由于社会组织规模较小,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不够到位,尤其数据库、社区养老智慧平台的搭建都需要老人的信息,出于隐私安全方面的考虑人们会更加谨慎。一些老年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低,担心给子女增添负担。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智能养老平台无法真正运用到老年群体的生活中。调研中我们发现,仅有小部分老年人听说过养老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多数老年人未曾听过相关信息,甚至很多中青年人表示不明白。一方面,人们可能没有认识到社会组织引入的数字技术赋能养老模式能够给自身带来什么益处,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會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即使了解了社会组织是利用新型技术助力社区养老服务,子女们也会对此提出很多质疑,如参与其中性价比不划算等。社会组织运用数字技术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从开始实施到普遍广泛的应用需要老年人、子女、社区、机构等多方的学习与磨合,才能避免时间长、积极性下降、参与性不够等问题。对社区养老相关主体而言,需要重点解决对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认知不足、接受服务意愿低等参与动力不足问题[26]。
四、数字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向度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离不开广大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在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下,更应如此。数字技术具有满足个性、多元、多层次需求,提高服务效率,进行有效监管,整合资源等优势。社会组织运用数字赋能社区养老服务,必将促进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增强技术支撑,发挥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优势,实现养老服务需求有效对接
1.充分開发运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更新迭代将夯实社区养老服务基础。借助终端和云端协同工作的混合数字技术架构将构筑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未来,推动数字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惠及千行百业。根据高通、思科等公司预测,到2025年AI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PC)、平板电脑、汽车和物联网等细分市场上的应用率将从2018年的不到10%增长至近100%。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员工在进行文字处理方面减少了90%以上的时间,智能化运维客户的AI助手让员工减少70%以上寻求IT服务的时间,IT的基础架构成本投入也降低了33%[27]。为增强数字技术在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中的运用,技术部门需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化产品、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健康养老移动应用软件(App)等,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加强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技术人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综合化的人才队伍是社会组织实现技术赋能社区养老服务的关键。我国老龄化加深,在亟须推进养老服务的情况下,依然面临着行业薪资待遇低、社会认同感低等问题,望而却步的不仅仅是依靠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更多的是基于自身职业发展而犹豫不决的年轻人才群体。我国的养老模式走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不仅需要基础型服务人才,更需要技术型人才参与到养老行业当中。社会组织应响应政策要求,积极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之中,利用自身号召力不断扩大规模,吸引更多的不同领域的人才加入其中,保障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专业化和标准化。同时,社会组织可以与志愿者团体合作,共同开发社区养老服务数字支撑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定制化、人性化的养老服务。
3.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准确把握老年人养老需求。社会组织是政府公共服务契约代理者[28],其最大的优势就是沉浸在社会之中,能够敏锐捕捉社会需求,并满足这部分需求。社会组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一方面,要深入老年群体,全面了解他们的需求,保证信息平台服务功能的完备,在设计App、小程序、平台时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操作性,正式投放使用前采用“试点”的方式检测各个年龄段、各个社区老年群体及其家庭成员的使用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平台建设;另一方面,技术人员要维护好平台日常运营和管理,保证平台正常运行,维护用户的隐私安全,充分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和小范围可见性,以高质量服务提高人们对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认可度。
(二)加强数字空间建设,提升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空间集成
1.构建数字空间作为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场域。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是以特定的角色和他人进行互动,这就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与物理空间不同,数字空间是一种全新的在场方式,是对工业时代治理空间、科层化的组织机构、单向管理的思维的超越[29]。数字空间立足于物理空间,让参与主体为共同目的而相互沟通、合作,特别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空间的功能日益增强。以数字空间作为社区养老服务场域,可以使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互相组合,组成覆盖物理空间的数字物理系统,通过视频探头、网络数据、自动识别等技术,为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可以将社区养老服务相关数据加工、分析后自动反馈给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应对方略。以前需要在现实物理空间才能完成的社区养老服务活动,如今大部分可以在数字空间中完成,或者通过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无缝衔接完成,如购物、医疗、娱乐等需求,可以在数字空间中搜寻、对接、获取。社会组织通过与政府、市场主体等相互嵌入数字空间,形成庞大的社区养老服务数字空间服务网络,其功能日益完善,服务日益多样且智能化。数字空间可以克服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空间不均衡性及主体参与的时空阻隔,提升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普惠性、公平性和透明性,已成为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场域。
2.推进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内容完整、功能完善、具有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的有机整体。实现社区养老各参与主体有效整合和优化,具备逻辑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关联性等,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可操作性要求,必须从系统性特征出发,针对老年人特点,在享受人群、服务方式、是否收费、收费标准及满意度调查和反馈等方面,提出可行性措施。将数字技术的理念、思维、组织方式及开放、平等互利的价值理念融入社区养老各环节,必须对服务项目、老年人身体管理、医疗预约服务链进行重新审视、整合、优化,以提高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效能。同时,要“打通养老服务信息共享渠道,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障等信息资源对接,促进养老服务公共信息资源向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开放”[30],“加快建设国家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与户籍、医疗、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信息资源对接”[31]。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广泛性,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改变服务组织方式;以数字技术为媒介,搭建服务供应者与老年人群体沟通平台,通过数字空间发布老年人活动、医疗服务、讲座等事宜,方便老年人获取科学养老知识、政策新闻,预约养老服务。鼓励社会组织以老年人为中心进行改革,建立“平等、互利、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开发更多更好的适老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更为舒适的服务。在供给内容上,要围绕老年人“居、食、行”等需求提供助护、助医、助修、助询、助洁、助食、助衣、助行、助乐、助学等“十助”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监护。在供给对象上,既做好高龄、独居、自理能力较弱的老年人的安全和生活质量保障,还要辐射所有有需求的老年群体,满足生活在社区、有稳定的养老保障基础,有知识、有文化、观念相对较新但家庭和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年人需求取向和消费结构。依托数字空间,构建集社区服务、老年社交、老年大学、精神慰藉和爱心志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社交体系,以网络化带动信息流通、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效率、合作等方面不断优化升级。
(三)完善数字技术政策,提高对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的认知,增强资源链接动能
1.政府要完善數字技术法律法规,积极支持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政府应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数字资源规划、管理和应用,强化数据监管,保障信息安全。通过发布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发展,扩大社会组织社区养老的规模,吸引更多人才尤其是科技人员参与其中,提高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实现数字赋能社区养老的可持续性,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呼叫系统、智能人体传感器、智能互动平台等在内的智慧养老服务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需要软件、硬件的创新,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智慧养老相关的产业,开发软件与硬件,合理布局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提供重要保障。
2.加大对社会组织社区养老的宣传推广。目前,对社会组织运用数字技术参与养老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尚不到位。人们尚未认识到“技术下社区”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可行性与可推广性。政府部门特别是社区组织应加强对技术养老和智能养老的宣传,让更多老年人和家庭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为社会组织“技术入股”提供良好的社区氛围。社区可以充分利用新闻传媒进行宣传,如转发政府有关养老方面的政策文件,在微信上发表公众号推送,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宣传小视频等,可以免费向群众发放社会组织社区养老优势的宣传手册或者传单,邀请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内不定期举办宣传讲座,增强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体的观念,赢得他们的认同感。鼓励社会组织在社区进行“智慧社区养老试点”,展示其先进性和可靠性,获得人们信任。“试点”的成功还可以为其他社区提供模板,有利于快速普及,让老人在家也能享受到医疗、家政、娱乐等服务项目,体会其优越性,潜移默化地接受、推广“智慧社区养老”的观念。
3.政府应与市场、社会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化为基础,以市场为辅助,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社区养老模式,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助力养老数字技术发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政府应积极联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院等服务机构,充分利用老年人口相关数据,将数据与各个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平台相结合,打破数字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建立统一、规范、响应迅速、互联互通的智慧养老数据共享系统,为老年人群提供医疗救护、日常护理、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服务。
五、结语
以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嵌入社区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养老服务主体之间的信息开放共享、协同合作,重构了社区养老服务对象、要素、过程,创新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拓展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空间,提高了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和效率,为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找到了新的支点。目前,我国数字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基本形成,在应对老龄化方面成效显著[32]。然而,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从线下物理转换为线上虚拟的信息化阶段,没能深入到数字化、智能化阶段,数字技术在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应用的深度有限,乘数效应有待增强。数字赋能下的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中还存在认知、技术、人力与成本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政策法律规范、扩大宣传及加大技术支持等方式为社区养老增容提质。
数字技术要真正实现赋能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社区养老服务需要突破单一行政机制,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机制互嵌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政府应运用制度支持与物质激励的方式,赋予社会组织构建和规划数字系统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权限,引导和培育社会组织运用数字技术深度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二是以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社会组织要着力培育和引入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的数字技术人才和专家,建设和应用适合的社区养老服务数字平台,根据具体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景,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养老服务平台进行功能重组和再造,以树立社会组织在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品牌效应,赢取社区养老服务的话语权。三是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构建的数字空间,需要打通线上线下两个空间,以实现对不同社区老年群体的全覆盖。为避免数字鸿沟等问题,社会组织在构建社区养老服务数字空间时要设计不同的交互界面,将线下服务内容和线上交互体系打通和融合,实现人与数字技术的合一,让社区老年人体验他人虚拟化身所提供的养老服务[33](P172-174)。数字赋能下的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得到善治关键在于数字技术要以社区老年人为中心。数字技术在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中所激发的变革力量,会进一步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制变革,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及养老资源重组,有助于探索“中国式”新型养老之路,推进社区养老服务数字化和现代化。
要关注社会组织运用技术参与社区社会养老服务伦理问题。数字赋能下的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在价值追求上可能忽视人情伦理,产生异化——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技术为中心”,让曾经处于主导地位、事务躬亲的人日益变成非核心的参与者与“旁观者”[34]。数字赋能养老服务的前提是老年人开放生活隐私数据,以便于技术通过数据库系统分析判断事情发生的概率进而采取行动,然而,对于道德、生命等数据库以外的内容无法换算成相应的数值,数字技术只能模糊估算,预测的结果容易出现偏差,这就是技术的“有限理性”。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开发设计社区养老服务系统的是人,这就让人的有限理性自然传导给技术。社区养老服务技术的决策更多基于任务驱动而不是情感驱动,因为作为技术精英,技术开发者更倾向于在技术、质量上追求极致,可能对老年人真实情感需求有所忽视。社会组织在运用数字技术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时,应该保持理性态度,在推动技术进步、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同时,也要警惕和规避技术“有限理性”问题和负面效应。在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组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时,“要关注数字技术的人文温度,超越梅特卡夫定律导致的极化约束,妥善处理长尾效应掀起的滔天巨浪,充满智慧地应对去中心化带来的熵增和无序状态”[3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1-09-2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王鑫,王明寿.大数据背景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协同构建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1).
[4]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J].中国统计,2021,(5).
[5]刘智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观念更新、任务定位、实现途径[J].学习论坛,2023,(1).
[6]姜玉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治理困境及其应对[J].东岳论丛,2017,(10).
[7]Lester Parrott.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M].Routledge,2003.
[8]易承志.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相关问题研究——基于组织功能比较优势的视角·以上海市为例[J].太平洋学报,2012,(1).
[9]韩振秋.略论“互联网+养老”的重要性[J].新疆社科论坛,2017,(2).
[10]邱泽奇.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以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5,(2).
[11]陈勋,胡洁人.技术治理的适配性:基层治理数字化改革的效度及逻辑反思[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3,(5).
[12]Linos K,Carlson M,Jakli L,et al.How Do Disadvantaged Groups Seek Information about Public Servic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22,(4).
[13]徐俊,刘丽杭.“数字赋能”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以区块链“嵌入式”技术创新为基础[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3,(2).
[14]于潇,孙悦.“互联网+养老”:新时期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17,(1).
[15]赵洲洋.智能社会治理中的民众权益保障:困境、挑战与优化[J].社会科学,2022,(6).
[16]青连斌.“互联网+”养老服务:主要模式、核心优势与发展思路[J].社会保障评论,2021,(1).
[17]张洋阳,黄建洪.数字技术嵌入虚拟养老的功能偏差及其矫治[J].探索,2023,(4).
[18]沈永东,赖艺轩.撬动资源、凝聚共识与形成规范:数字赋能社会组织提升社区治理的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3,(4).
[19]Kapucu, N.Interagency Communication Networks During Emergencies:Boundary Spanners in Multiagency Coordination[J].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 (2).
[20]王欢明,钟峥云.多重嵌入:基层党建何以引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大连市L社区为例[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2,(6).
[21]Campbell D A,Lambright K T,Wells C J.Looking for Friends, Fans, and Followers? Social Media Use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Human Servic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14, (5).
[22]陳福平,李荣誉.见“微”知著:社区治理中的新媒体[J].社会学研究,2019,(3).
[23]张荣,赵崇平.“互联网+”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
[24]鲁迎春,唐亚林.数字治理时代养老服务供给的互动服务模式: 特质、问题及其优化之策[J].南京社会科学,2020,(7).
[25]东部沿海地区社会团体数量领先,传统发达地区仍有发展潜力[EB/OL].[2023-11-15]. http://www.chinanews.com.cn/sh/2023/11-05/10106360.shtml.
[26]李长远.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推进的基本经验与未来设想[J].宁夏社会科学,2022,(3).
[27]肖家鑫,王远,倪弋,等.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世界[N].人民日报,2023-06-27.
[28]韩央迪.从福利多元主义到福利治理:福利改革的路径演化[J].国外社会科学,2012,(2).
[29]陈振明,张树全.技术与制度互构关系转换及其对公共治理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23,(4).
[3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23-06-3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3/content_5151747.htm.
[3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EB/OL].[2023-06-3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4/16/ content_5383270.htm.
[32]曹淑敏.以信息化數字化驱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J].红旗文稿,2023,(2).
[33][美]杰伦·拉尼尔. 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34]孙伟平.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J].中国社会科学,2020,(12).
[35]苏竣.开展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智能社会治理中国道路[J].中国行政管理,2021,(12).
责任编辑:崔正贤
Borrowing Strengh Form Technology: How is it Possible for Digital Technology to Empower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Wang Kuojian
Abstract:The tension between the lack of resources and the complexity of community elderly care needs constitutes the problem of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hich leads to the extensive use of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y in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Social organizations innovated the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expanded the space of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and improved the 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by embedding digital technology into the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social organization to provide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borrowing strengh from digital technology, Which embodies in resource links, demand guidance and spatial integration. The challeng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include insufficient awareness, low use and high cost, which leads to resource link crisis, difficult demand docking and worrying spatial integration effect. We need to focus on three dimensions of policy support, technical support and digital spac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ource links, demand guidance and space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of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 and explore a new way of “Chinese-style” elderly care.
Key words:digital technology , social organizations, community elderly care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