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祖强 袁涌波
“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十六字方针,推动桐庐实现深层次变革、系统性重塑和县域高质量发展
桐庐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谋划“八八战略”的重要调研地之一,是“八八战略”的重要实践素材来源地之一。200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桐庐调研时提出了“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的十六字方针,这是习近平同志为桐庐问诊把脉开出的“独特秘方”。“做大做强”契合桐庐产业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蕴含着新世纪桐庐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目标定位;“强化特色”指引桐庐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明确了桐庐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拓展空间”指引桐庐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要素瓶颈问题,指明了桐庐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方向;“城乡联动”赋予了桐庐先行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的使命任务,着力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突出矛盾。20年来,桐庐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和牢牢遵循“十六字”重要指示,推动深层次变革、系统性重塑和县域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山区小县”到“中国最美县”的蝶变。
做强传统特色产业。21世纪之初,桐庐形成了纺织服装业、制笔业、机械制造业、医疗器械业、箱包玩具业、建材业等六大特色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尤其是针织、制笔两大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继荣获多项国家级品牌和特色称号。其中,分水制笔业生产的圆珠笔、中性笔两大系列共4000多个品种,总产量已达92.74亿支,占全省总产量的70%、全国产量的40%。目前正在围绕“中国制笔之乡”,打造“妙笔小镇”,向“世界人均一支好笔”的目标迈进。
培育和做大新兴产业。近年来,桐庐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让“老树发新枝”,改造升级以针织业、制笔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形成上下游配套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加工地;一方面,让“新芽成大树”,引进培育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和快递物流等优势产业,打造智慧安防小镇、微创外科器械小镇、磁性材料产业园,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做大做强产业主平台。针对产业集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低、小、散”问题,桐庐一直致力于做大做强产业主平台。近年来,针对工业用地不够集约、园区布局不够集中等问题,桐庐把零碎低效的空间资源集中起来,取消一般乡镇工业指标考核,以多种方式向平台、园区集聚,打造“1+N”产业平台。2022年,桐庐把开发区和富春未来城、富春山健康城以及城南街道青山工业功能区、凤川街道城东工业区、江南镇有关区块等进行整合,做强经济开发区,逐步构建空间资源集聚、管理独立集中、统筹协调高效的运行体系。
率先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最优县。新世纪以来,桐庐牢记嘱托,从行政审批制度入手,先行先试、锐意进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桐庐率先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投资服务领域向市民服务领域延伸。2008年,桐庐率先成立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服务中心,推出审批服务事项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创新举措,全力打造“审批最快捷、办事最方便县”。2016年,桐庐在全省率先开展“一件事”标准化建设和首创投资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通过改革赋能和数字赋能,桐庐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县域先行县。
率先探索全域旅游,打造“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桐庐在全省率先提出和开启全域旅游新模式,成为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县。抓住杭州“旅游西进”契机,打造“山水如画、人间仙境”的县域大景区,推动旅游业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超100亿元。经过40余年的发展,桐庐旅游业实现了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蝶变,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名县、首批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等称号,并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最佳旅行目的地”。
深入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持续擦亮“最美县城”品牌。多年来,桐庐立足奇山异水的资源禀赋,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首位战略,深入推进美丽城乡建设,围绕打造“最美县城、魅力城镇、美丽乡村”三级美丽样本,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形成了许多具有桐庐特色和辨识度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成果。2011年,桐庐被授予国家级生态县称号。近年来,桐庐先后荣膺国际花园城市、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金名片。
接轨大都市,主动融入长三角都市圈。新世纪以来,桐庐始终坚持“跳出桐庐发展桐庐”,积极主动融入大都市,开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桐庐主动承接杭州主城区溢出效应,打造生态绿底、疏密有致、山水城共融的杭州星城;全面融入大杭州、长三角,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全国交通大网络,构建起公路、水路、铁路“三位一体”的便捷立体交通网。通过多年努力,桐庐实现了从“山区郊县”向“近郊新城”的迭代升级,已成为杭州大都市辐射周边区域的战略纵深支点、杭州统筹西部区县协调发展的桥头堡和杭州都市圈的“双高铁枢纽”。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高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世纪以来,桐庐牢牢抓住我国加入WTO机遇,通过实行工贸联营、改革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大力引进外资企业、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措施,开放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2022年,桐庐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42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2亿美元。2017年以来,共完成境外投资备案项目18个,金额达6600余万美元,相继创成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和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桐庐园区。
坚持以城带乡,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多年来,桐庐坚持以城带乡,不断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桐庐持续实施“强镇带动”发展战略,走出了“增城减乡、增居减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持续深化老城区有机更新和新城区拓展延伸,同时做强小城市、做优中心镇,差异化发展一般乡镇,突出小城镇连接县城和农村的纽带作用。2022年,桐庐已构筑起“两廊一带、一主一副四极”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城镇化水平由2002年的37%提高到2022年的71%。
强化县域统筹,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客运服务和货运物流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建设,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向镇和村延伸,使更多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同时,积极引入上海和杭州等地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比如成立上海瑞金—桐庐医疗联合体、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分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桐庐双语学校、学军中学桐庐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和医疗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大大提升了桐庐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率先破解民生难题,多次登顶“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桐庐始终秉承“宁可政府过紧日子,也要让百姓过好日子”的理念,自觉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自2013年以来,桐庐将每年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连续10年民生支出在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占比保持在80%以上,“小财政”办出了“大民生”。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年均保持在99%以上。“家院一体”微型养老模式全国领先。通过多年的努力,桐庐多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榜首,不断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市名片。
总之,“十六字”重要指示精神是破解21世纪初桐庐“成长的烦恼”的“一剂良方”,契合桐庐产业优化升级的内在要求,指引桐庐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聚力解决资源要素瓶颈和城乡二元矛盾等突出问题,为桐庐乃至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